太平山上
的思索
石 泉
2020年11月14日下午,葉小青老師根據其子葉晗的意向,邀約了我、前聞一多紀念館副館長朱興中老師和大別山民俗博物館長鄒又新先生前往太平山,協助進行文化探源——有人計劃開發太平山,文化探源當然是前期工作的一部分。
出發前,因我們對太平山位置有著書本性的猜測,略有分歧:
一說走浠英路。因為我知道浠水有太平山是讀了龔鼎孶所著《浠川政譜》之後的事。為了防禦張獻忠起義部隊的進攻,時任浠水縣令的龔鼎孶向按院(省行政機構)和分巡(地級行政機構)做了一個名為《善備》的防禦報告。報告中提到了浠水有兩個太平山:「太平山,離城二十裡,峻岭崇峰,旁有古剎。依山築險,藉廟為巢,豹兒石(現名「抱兒石」)、文蔚庵諸鄉民可合力守也。」「太平山,離城六十裡,東至英山,厥為要害。向甫衝、金谷山、唐家河、七裡衝、楊嘴諸處鄉民結團共守。人氣勃如山,山勢屹如橫。至於鬥方山,再至於羊角,如首斯尾、臂斯指矣。」上述二山,一在今清泉鎮西北與巴河接壤處,一在今洗馬鎮東邊。
一說走浠團路,執掌方向盤的葉晗有著經驗性指導,經三店街,右拐至豹龍廟下、穿越大靈集鎮,直行三五裡,右行上山,即達目的地。實踐還是重於理論。
這裡既非A,也非B,而是C——縣誌沒有記載的、屬於關口轄區的、與大靈山對面的、第三座太平山。
車至半山腰,右側有一棟老式樣、新建築的孤立房舍。走近一看,門首鑲嵌一塊白色石匾——太平寺。我們暗自竊喜。
寺內走出一位身體硬朗、精神矍鑠、聲音洪亮、非僧非道的老者,熱情歡迎我們。他自我介紹:「姓楊,名佑雲,生於民國29年(1940年,真看不出80高齡啊)。我和老伴每天在此敬香、打掃衛生、看護寺廟。這太平寺原來在山頂上,當年一位教育組長為我們建了這座房子,勸我們移住下來。」當即,朱老師電話詢問原大靈教研組幹事佘松年,確有其事,因為上面要開辦黨員幹部培訓班。
當楊老聽說我們要來開發太平山,更是熱情有加,反覆強調太平山有絕佳的風水和其它一些無法比擬的優勢,豪情滿懷地介紹此山此寺的歷史背景。
當年,為了紀念打敗「長毛」(即太平軍,指1851年—1864年太平天國軍隊簡稱。其成員皆披頭散髮,故由此稱。長毛也泛指盜匪)的勝利,我們把倒軍旗的山頭現在叫「丟旗山」;喪失寶劍的地方叫「失劍坳」;在此山立寨建寺,山名太平山,寨名太平寨,寺名太平寺,以示太平。這裡的神靈可靈驗啦!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大旱,太平寺的寺主邀全縣的佛、道法師齊聚太平寺作法,從策湖調雨來。大雨過後,滿山遺留小魚小蝦和水草。這說明太平寺功德非同小可。
太平寺是屬於佛教還是道教呢?我進寺探個究竟:其主供神是一位手握破天錘的武將。這說明太平寺既不是佛寺,也非道觀,而是一座廟。我問楊老:「中間的神像是不是楊泗將軍?」他點頭稱是。
楊泗有三種傳說:一說楊泗將軍最初源於湖南的民間道教水神,是一個因治水有功而被封為將軍的明朝人;二說楊泗將軍是晉朝周處那樣的敢於斬殺孽龍的勇士;三說楊泗將軍是南宋農民起義領袖楊么。
楊泗將軍亦稱楊四將軍,楊家四爺,斬龍楊泗將軍。楊么與鐘相起義前曾有四人結為異性兄弟,楊么行四。鐘相、楊么起義提出了「均貧富、等貴賤」的口號。鍾、楊起義失敗後,人們將其追認為「水神」,立祠祭祀。為避免統治者降罪,故意將楊四改為楊泗。
據楊老之談,此山一是經歷戰勝「長毛」之役,二是求得久旱降甘霖之喜。老百姓覺得有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護佑著,因此,選擇楊泗將軍作為他們所能接受和倍加推崇的保護神,一如既往地庇護地方農業生產,符合民間心理習俗。這與老百姓的太平夢十分契合,故深得民心。
其實,楊么將軍沒有到過太平山。歷史上太平山也從來沒有太平過。宋末、元末、明末、清末這裡都是風起雲湧的主戰場,如果說失劍坳、丟旗山等地名是飄渺的文化記憶,太平寨和太平寺等建築則是具象的歷史符號。
這恰像我在香港學習時常去太平山,那裡是俯瞰維多利亞港的最佳位置,而且太平山也從不太平——它見證了太多的人間風雨。太平,永遠是人類的夢想與追求,而她,總像冬日的陽光——露臉的時間很短。
我的思緒回到了大唐,耳邊迴蕩起電視劇《亂世香港》裡的插曲:
……
太平山下不太平,幾度團圓夢難成。
隨波逐浪非所願,只留清白與真誠。
……
山頂、山寨、太平寺原址什麼樣?我們急切地帶上楊老開車上山。車停在葉晗朋友創辦的油茶基地接待處,我們步行上山。
剛走幾步,就見油茶基地豎立一排約二十米長的巨幅廣告牌,氣勢宏偉,畫面壯觀,可見創辦者的雄心、信心與決心。我們心生歡喜與欽佩,加緊了步伐,直達山頂。
這山頂是約七、八十米長、三、四十米寬的橢圓形場地,想不到太平山頂真太平!不見寨或寺、哪怕培訓班房屋的任何蹤跡,只有兩座高高的移動信號塔巍然聳立。塔底下遍處是白茅草在瑟瑟秋風中搖曳。楊老指著邊緣一蹲巨石,說是坐鷹石。它巋然蹲立,虎視眈眈,正應了「草枯鷹眼疾」的意境。這兀然屹立的巨石,是天然還是人為?不得而知。俯瞰四周,還有層層梯地,楊老說這是過去開闢的茶山,仔細搜尋,會從茂密的茅草裡發現幾株枯矮的茶樹。可能是缺水灌溉原因,儘管山頂還有一處專用於囤積抽水的土池子,仍然是杯水車薪。楊老指著西邊山下有一眼井的地方說,那裡叫金盆地,終年凊水不幹。我估計是以形狀取名的,因為從山頭看上去此地像一個倒扣的金盆。
我站在太平山之巔眺望,一輪火紅的夕陽正在巍峨而秀美的大靈山西面墜落。太平山在大靈山北側,與大靈山平行走向,緊依大靈山。在地理學上應為大靈山支脈(脈系也是相通的)。此處的山脈全是東南、西北走向,是一種小型的橫斷山系,記錄了造山運動時的震波形態。除了大靈山外,其他仍是「一覽眾山小」。在太平山北,有一座小於太平山的小山,與其走向一樣,綠樹茂密,一片蔥蘢,很引人注目。葉老師幾次呼喚葉晗拍照下來。其形狀像一隻活生生的伏地蜥蜴,又名「土龍」或「龍」,是一種圖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吉祥物,有著崇高尊貴地位,也有著生生不息、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且頭和前兩肢傾向太平山作朝拜之勢,只是尾巴短點。須知,蜥蜴在外界作用力下,它會自斷其尾來保護自己的。朱老師為之賜名蜥蜴山。據悉,業主計劃將來從大靈山往太平山架設一條空中索道;朱老師認為不如從太平山與蜥蜴山間拉條索道,成本要低,可觀性強。
傍晚,業主的弟弟開車上山來接我們,並指點我們觀看他們基地所承包的幾個山頭,面積不小,目前每年種植油茶的收益可以維持其基本運營,還有待進一步以精準扶貧為導向、擴大規模、開拓進取。他開車送楊老回寺,我們順山而下,到達停車處小憩片刻。
半天的實地尋訪,我們很難說有滿意的收穫。這也是歷史的遺憾,頻繁的戰亂割斷了文化的脈絡,使得文化記憶有諸多空白。
整個太平山相對左右的大靈山、以及我們命名的「蜥蜴山」來說,則明顯地覺察植被不足,只有山頂和山腰處的兩蹲坐鷹石在無聲給人啟迪,此地曾經有過良好的生態。這也告訴人們開發太平山,恢復其青山綠水的原貌已是刻不容緩。鄒館長以他歷經風雨的見識獻策:「要穩打穩紮、步步為營、實幹實收,不要玩概念,也不被他人概念所引誘、所迷惑。」
畢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關鍵在人。開發太平山,正如「三歲伢兒穿法衣——事在人為(圍)」。
我們衷心地祝願並真誠地期待:
太平山上,歌舞昇平旅遊樂;
金盆地裡,點石成金碩果豐。
品浠水人文,觀秀美浠水!
撰文:石泉 編輯&配圖:詹佑麟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說明:本文承蒙朱興中老師審改,特此致謝!
作者簡介
ABOUT AUTHOR
石泉,實名閻生權,1961年生,浠水清泉鎮閻河人。1978年赴西藏工作。曾歷任行署秘書科科長,行署副秘書長兼受援辦主任、地委常務副秘書長兼地直工委書記、專員助理兼經貿委主任、兼交通局黨委書記等職。2009年從日喀則行署退休。
比較關注經濟理論和文化事業,曾主持一些經濟課題研究,參與過《中國旅遊大辭典》、《商業文化學》和《林芝區域文化叢書》等書籍的編寫,兼任過日喀則文聯籌委會主席,主持編輯《珠穆朗瑪》和《綠雪》文學期刊(現改名《後藏文化》)
品智海淘珍 | 享幸福人生!
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讚體現真情分享傳遞友誼
公眾號:Transl8classwaraid
留言是一種美德、轉發是一種智慧欲閱讀更多,請↙↙↙「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湖北頌
●黃岡頌
●浠水頌
●為你寫詩,靈秀湖北
●神奇黃岡
●靈秀浠水
●月湖之春,五彩繽紛
●湖北春暖,花開疫散
●三國爭鋒地,季春策山行
●那一方山水叫閻河
●我的奶奶
●穀雨節到話雨谷
●王羲之與羲之墨沼
●石泉:陸羽來浠川時間簡考
●麻橋賦
●飛錢落處是吉地
●閒話「浠川八景」
●蘇東坡與浠水醫王
●文昌公園:閒雲樓主的朋友圈
●月湖公園,美景無限
●詩潤千年,如畫清泉
●一多故裡,山川秀麗
●月是故鄉明
●醉美浠水
●尋覓龐安時
●尋找那座山
●三覓龐安時
●浠川故土覓仙蹤
●失落的石門山
●石泉近作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