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自體相無斷

2021-02-13 印順導師

真如自體相無斷

2 真如自體相無斷

壹顯相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淨法,不出於真如的體相與用。今先說「真如自體相」,以明淨法的不斷:單從真如體說,那是離言的,無念的。依言施設,也只能說真如不空。說真如不空,實還是約不離真如的相說,是依相以明即相的自體。真如自體相,在「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身中,都是一樣的。聲聞、緣覺、菩薩,是修行過程中的三乘聖者;凡夫,是沒有修行,或修行而沒有得證的具縛眾生;諸佛,是究竟圓滿的大覺者。即使成佛,無盡功德顯現,也沒有增加什麼;流轉生死苦的眾生,也沒有減少什麼。一切凡聖,都是這樣的,所以「無有增減」。這是超越時間性的,「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真如自體相,本來如此,不是有最初邊的新生,也沒有最後邊的滅盡。不生不滅,即是「畢竟常恆」的。心經的『諸法空相』,在真常者看來,即是真如如來藏。諸法空相,也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此中說明了:凡聖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無生滅的。平等而常恆的真如,「從本已來,性」體中「自」然而有那圓「滿」具「足」的一切清淨「功德」相。本性具足的一切淨德相,不是新生的,不是修所得的;這即是自體相無始無終的常在。

上來總說了德相的平等、常恆、圓滿,此下更為分別:真如「自體,有」一切功德相。要略的說:一、「大智慧光明義」:光明,形容智慧的能照能了;也可說為大智光,大慧光。二、「遍照法界義」:即真如體有普遍照了法界的特相。上句約智體說,此句約智用說。三、「真實識知義」:一般的認識或了知,是妄識妄知,不是真實的。真如體所有的識知性,是真實不虛的如實識知。四、「自性清淨心義」:真如即真心,有清淨不染的特相。五、「常樂我淨義」:常是超越時間性的,樂是遠離逼迫性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淨是不為雜染所染的;真如自體有這四種德相。六、「清涼不變自在義」:自在是我義,不變是常義,清涼(沒有熱惱)是樂義。這些,都是真如自體所具有的不思議佛法。這但說到少分,實是說不盡的。總之,真如自體是「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過恆沙,形容功德的無量無邊。功德相與真如自體,是不相離的,名不離。是常無斷絕的,名不斷。說不離,或者誤以為實是兩體,不過彼此關係密切,相互合作不離而已。不知德相是即體的,無二無別的,所以說不異。非語言心識所及,所以說不思議。佛法,即佛體的功德法。如上所有即自體的功德相,窮廣極大,窮極到圓「滿」具「足」,「無有所少」的一切的一切。這真如自體相,即「名為如來藏」,也「名如來法身」。如來藏多約因位說,法身多約果位說;而實是因果不二的。如來即是佛,藏是聚義,即真如體的一切功德聚,名為如來藏。法身的法,是功德法,身是依止義,或積聚義;為一切功德法所依止的,或無量功德法所積聚的,名為法身。有論說:隱名如來藏,顯名為法身。這是約差別說。如究竟的說,平等平等,眾生與佛,同具如來藏、法身。

貳釋成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云何復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這是假藉問答,以釋成真如自體相義。「問曰」:「上」面(心真如門中)曾「說」過:「真如」的「體」,是「平等」而「離」於言說、名字、心緣等「一切相」的。為什麼現在又「說」,真如自「體有如是」的「種種功德」相呢?若是離相的,為什麼又說功德相?若是平等的,即應唯一不二,為什麼有這種種?前文與後文,不是有些矛盾嗎。

 

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義云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復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熱惱衰變,則不自在,乃至具有過恆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為法身如來之藏。

這是「答」說。先肯定真如體的功德相,確是無二的,離相的。「雖實有此諸功德義」──相,「而實」還是「無差別」「相」的。因為,一功德即是一切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相,都是「等同一味」的,「唯一真如」為自體的。所以雖有功德相,雖有種種,還是離相,還是無有差別可說的。「此義」是說:「以」真如自體相,是「無」有「分別」的,智如如,理如如,「離」一切「分別相」的;像凡夫所分別的那樣種種差別相,是沒有的,「是故」說真如自體相是「無二」的。

次說明:真如自體,是不妨說有德相,說有差別的。那又「以何」種意「義」,可「得說」為「差別」的德相呢?真如自體雖不可說,然「依業識」的「生」而還「滅相」,可以顯「示」種種的德相。業識,是凡夫的妄識;生滅,是妄識的現起及息滅。從雜染妄識的現起而息滅的意義,可反顯出清淨的德相。如妄識起,有無明黑暗;若妄識滅,即相對的稱為智慧光明。這樣,真如自體相無差別,隨雜染的生滅而分別,即可說為種種。「此」又怎樣的別別顯「示」呢?一、「以一切法本來」是「唯心」所現的,「實」在「無」有名言分別的妄「念」。但以不能如實知真如法一──不二,「而有妄心」現起。由於妄心的現起,即「不覺」真如而「生起」名言的妄「念」。有了妄念,即「見」到「諸」虛妄「境界」相。不了唯心而起念,以為外境實有,「故說」為「無明」。現在,從修行的實踐中,證知一切唯心真如;「心性不起」妄心與妄境,翻對無明,「即是大智慧光明義」。二、「若」從妄「心」生「起」妄念,「見」於妄境。落在相對的心境中,有所見,必然的「有」所「不見」的境「相」。有所不見,即不能普遍的照了。如證知「心性離」一切虛妄「見」相,「即」能稱法界而無所不知。所以翻對妄見的有所不見,而「是遍照法界義」。三、依無明不覺而「心有動」,心動即成業識妄心。此妄心的識知,即「非真」實的「識知」。又,這雜染的妄心,是「無有自性」的。又,有動的妄心,即「非」真「常」而為無常,「非」妙「樂」而為痛苦,「非」真「我」而不得自在,「非」清「淨」而為雜染。同時,妄心又是「熱惱」的而非清涼的,「衰變」的而非不變的,「不自在」的而非自在的。由於妄心妄動,雜染無邊,「乃至」說「具有過恆沙等」的「妄染」。翻「對此義」,從修行的實踐中,洞達真如「心性」本來「無動」,即說為真實識知;心性無動,即說為自性清淨心;心性無動,即說為常樂我淨;心性無動,即說為清涼不變自在;心性無動,「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相義」。這一切,都依業識的生而還滅而「示現」。有多少的妄染,反顯即有多少的功德。所以又總結的說:「若心有」所「起」,必有妄境現前。依此而「更見」有「前法可念」,那麼有所念必有所不念,有所不念「則」必「有所少」,有所少即不滿足。「如是」,如上說的真如「淨法無量功德」,由於「即是」唯「一」真「心」,「更無」一法可為「所念」的;更無所念,即無所少,「是故」真如「滿足」一切功德相。這真如具足一切功德相,即「名為法身」,或名為「如來」功德「之藏」。此中隨染翻淨的,都依前顯示的次第而說。隨染翻淨而顯,是離垢清淨。然淨法實不是新起的,所以真如的自體相,即是常恆不斷的本來如此,自性清淨,具足一切功德。

本論所略舉的真如自體相義,是遍通一切大乘經,為諸大乘經中的重要論題。約偏勝說,如大智慧光明義,為大般若經所說的;遍照法界義,為華嚴經所一再宣說的;自性清淨心義,與不離不斷不異義,為勝鬘經所說的;常樂我淨義,清涼不變自在義,更是涅槃經、楞伽經所談到的。這都名為法身,名為如來功德之藏,也見於勝鬘經。

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

前期文章請點擊下面連結:

一、問答集

二、《成佛之道》學記

三、紀念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從《金剛經》開篇至此,佛祖一路教人破迷開悟,破除眾生心中內外的一切法、相,到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又怕眾生落入斷滅空見的執著之中不得出離,所以如抽絲剝繭般,層層為眾生開示說空又要超越於空,對空也不能生起執著之心的智慧,不能說諸法斷滅這種將空絕對化的話。
  • 清淨法師:《〈圓覺經〉講記》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如來是無上法王,通達無量法門。其中有一種廣大的總持法門,名字叫做圓覺。從此法門當中,流淌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覺性,大般涅槃;以及諸波羅蜜解脫妙法。
  • 聖凱 , 陳超 | 地論學派佛性論的「真如」與「真識」義
    通宗入道次第,佛性法性,真如法界,是諸佛之宗。此一法即一切,體相俱融,故稱為[通];出三乘通教之上,體性寬博,故為大;無障礙,虛通運,故謂為乘。說中亦辨四十二賢聖德位,但行俱位融,別而無別。《華嚴經》云:住於一地,並攝一切諸地功德。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34):想差別施設建立相(33)初頌攝(33)淨
    是指有三種清淨性:一、自體清淨性。二、境界清淨性。三、分位清淨性。 韓清淨《披尋記》:「謂三清淨性等者:攝大乘論說: 有四清淨法:一者、自性清淨,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淨,由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
  •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兼」是連帶的意思;「舌」是舌入,舌入有知味之性,有能夠知道甜、苦或者是淡的功能性;「勞」是甜苦或者淡的勞相;也就是說,舌入和勞相,同樣都是菩提的瞪發勞相。當舌頭舔嘴唇,覺得甜或苦,或者沒有舔的時候,所感覺的淡味,這是舌根的勞相。以這為例,那個能夠知道甜酸苦辣的舌根,與甜苦酸辣的勞相,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所以說:「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 法相宗
    第六節 法相宗  佛滅八、九百年間,彌勒菩薩應無著菩薩的請求
  • 【黃念祖居士點滴開示】無明燻真如,真如也燻無明
    夏蓮居居士 《自警錄》● 顯出真如        既然自性本有為什麼不知道呢?  (黃福生問)        無明燻真如,真如也燻無明。由於無明也燻真如,所以就弄不清楚了。我們用功(指修持)等於是用真如來燻無明,燻著燻著無明薄了,最後顯出真如。
  • 電機的斷相運行保護器原理
    小編告訴大家電動機運行方式分空載運行、負載運行、過載運行、斷相運行。過載運行雖發生不多,但長時間會使溫度升高,縮短電動機使用壽命,應避免。斷相運行是最可怕的,它在短時間內能燒毀電動機。另外,與啟動、控制設備配套性不強;斷相後沒有記憶功能,不能明確指清某相斷相缺電,不能與閘刀配合使用,使用範圍受到限制。電動機啟動電流是正常運行的3—7倍,保護器會在啟動時動作而不能啟動,所以必須靠延時去躲開啟動電流,實際運行中,會出現電動機啟動十幾秒後方能投入運行的,有的甚至時間更長,如斷相後剩下兩相運行,跳閘動作又緩慢,電動機溫度急劇上升,縮短電動機使用壽命。
  • 滅相不滅的真相
    上一集我們談到有位法師提出滅相不滅的說法,這樣的主張是錯誤的,因為滅相滅了就滅了,就是空無了,不可能不滅,所以這樣的滅相不滅的主張,就會讓阿羅漢五蘊名色滅盡的涅槃成為斷滅空了,就與斷見外道所說相同,完全不符合 佛說涅槃常住的道理了。如果有人試著為這位法師辯解,認為這位法師是引用《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的說法來作解釋,但其實這位法師也是誤會曲解了經文內容。
  • 大乘法印:諸法實相
    其實,業果的思想,它的重點還不在斷惡業,而是在斷惡念。我們沒辦法去解決無量劫來所留下的業力,這是現實問題。生命太短,業力太多,盡虛空不能容受。從業果的思想,我們知道一個很重要的答案:我們雖然身負重罪,但是不要去刺激它。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地雷,但是臨命終時,無障礙是怎麼安立呢?這些地雷你不碰它就沒事了。所以為什麼淨土宗可以帶業往生?就是你不要去碰它。
  • 無情物能成佛嗎?
    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當我們的心迷了的時候,我們很清楚的,能緣的心、所緣的境界是歷歷清楚的,這個是桌子、這個是經本、這個是牆壁、這個是燈光、這個是佛像、這個是鳳梨、這個是飲料、這個是袈裟、這個是冷氣。當我們活著的時候,迷了的時候,我們對外面的相安立一個名詞,堅固的執著這個名相是實在的,我們的生命就完全被限制住,限制住在某一種觀念裡面。
  • 自性真如自性佛
    不要把佛當成一個相,一切的相都不是這個相,這就是見佛。
  • 自體脂肪豐額頭
    「臻首娥眉」中的「臻首」指的就是豐滿的額頭,說明國人一直以來的審美觀是認為額頭豐滿的女子更為美麗。現在流行的自體脂肪豐額術可以通過安全可靠的方式,使愛美的女子們都可以擁有衛夫人般飽滿美麗的額頭。命理學中認為,達官貴人基本上個個是天庭飽滿、地闊方圓,一臉福相。額頭窄低,整個人的形象就不好,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也不會好,因而對自己的運程也會造成影響。擁有豐滿光滑的額頭,也可以為外貌加分。
  • 諸相非相,如是解脫
    譬如筆者之前整理過一小部分關於止觀的概述與實踐,之所以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來講,當時說過,因為這一會是老佛爺三轉法輪,開示究竟了義一乘道,這一品即說如何實證真如,如何真實解脫。不過後面整理起來比較麻煩,筆者又很懶,所以暫時擱置下來,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自己找來看。
  • 金剛智慧,學佛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斷滅相
    在金剛經裡面,佛告訴須菩提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能說斷滅相。佛為什麼要特意提醒須菩提這件事呢?因為在之前,佛告訴須菩提,不能憑藉佛具足的色相來見到如來,因為如果具足了色相就是如來的話,那麼轉輪法王就是如來。
  • 佛教:真如本性是什麼,為何說它不生不滅
    看完之後大家就明白了,這其實說的正是真如本性,用的就是不二法門。真如本性觀自在菩薩上來說的「諸法空相」,這裡的諸法也就是世間世外一切法,而它們都是因緣而生,本無自性,所以也叫做「空相」。但是這裡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那就又落了「斷滅空」的一邊,意思就是說啥都是空虛的,悲觀的,蒼白的,如果這樣理解佛法的話那就等於是走偏了。而真正的佛法是積極的,光明的,慈悲的,歡喜的,活潑潑的,是一種實相般若,也被稱為是如來藏,佛性,佛心,我心,就是我們修行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 如何理解「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難道無情物能成佛嗎?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就是叫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若人識得心,如果你能夠了解真如本性,沒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盡不可得。  ……  所以,當一個大悟的人,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山河大地,心性融入一切的時候,就是那一句: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
  • 經中說:於法不說斷滅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這裡有個斷滅的詞語。南師的開示中說過這個「斷」,斷的是見、思二惑。見惑和思惑。五種錯誤的見解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比如見地不清楚,有了偏差,就落於偏見。這五見都會障礙修道。思惑就是煩惱惑,內心的貪嗔痴慢疑。還有一般常人所說的人死如燈滅,沒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認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屬於斷滅見,是邪見的一種。這個概念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