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

2021-03-02 準提書院

第六節 法相宗

  佛滅八、九百年間,彌勒菩薩應無著菩薩的請求,從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國內瑜遮那講堂,宣說《瑜伽師地論》等,而樹立唯識、法相的教義。無著菩薩復自造《集論》,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師子覺選擇,故後成為法相系。又造《攝大乘論》,明唯識之理,授其弟世親選擇,故後成為唯識系。然識為能唯,相為所唯,互有因果密切的關係,不可分離,故總名唯識法相宗。世親既為《攝論》造釋,復造《二十唯識論》,以廣破外道小乘,造《三十唯識論》,建立識變因果的真理。後來又得陳那、護法、安慧、難陀、戒賢諸論師繼續興起,故本宗教義乃漸完具。我國南北朝時,真諦三藏及菩提留支,對法相經論雖有翻譯,但未竟全功。迨唐玄奘三藏,以英敏絕倫的才質,堅忍不拔的志向,孤身萬裡,周曆五印度,從戒賢論師受學五部大論、十支論等。更通達因明《論理學》、聲明(語言文字學)。至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廣譯經論等一千三百卷,唯識法相的奧旨,識變因果的真理,始弘揚於中土,一洗國人思想界的空洞混雜。又得弟子窺基大師,作《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並廣制章疏:如《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七卷,《唯識掌中樞要》四卷,《瑜伽略纂》十六卷,弘揚本宗,近代太虛大師亦盛弘本宗。

  本宗所說宇宙一切萬有,都是識(心)所顯現,故稱為唯識宗,又本宗不詮明宇宙本體,只詳密地把現象分類、故又稱為法相宗。由歷史觀點言之,世親菩薩根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製造的《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是為本宗的根本經典。但是世親以後,賢哲輩出,各有著釋書籍,及至唐玄奘大師,在《成唯識論》裡,引用了《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摩》、《楞伽》、《密嚴》等六經,及《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大乘》、《十地》、《分別喻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邊》、《雜集》等十一論,以證明心識的義理,故後來學者,遂以此六經十一論為本宗所傳的經論。

  複次,玄奘大師又綜合世親菩薩的門下,護法、難陀、安慧、親勝、火辨、德慧、淨月、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所著的《唯識三十頌》的解釋,而編纂的《成唯識論》十卷,為本宗樹立的網維,故亦為本宗重要的典籍。

  本宗成立唯識義,古德以五重唯識觀括之。

  (一)遣虛存實唯識觀:云何遣虛存實?即遣遍計所執之虛妄,而存依他、圓成之實有也。前已雲遍計所執,如認夢為實境,如執云為固體,唯是虛妄。依他起性,如心現夢,如雲浮空,幻不離真而無自體。此雲遣遍計執之虛,而存依他圓成之實者,以雙觀真俗二諦,而專遣虛妄執耳。就俗諦說、依他起亦為實,就勝義說、圓成實方為實。對虛說實,是為空有相對之唯識觀。複次、二諦又為性相二門,相依性而常顯,性離相而常住。起信論云:「一心生滅門」即是依他起性,「一心真如門」即是圓成實性;二者皆不離乎一心,此唯識所以成立也。

  (二)舍濫留純唯識觀:一切諸法皆不離識,識分心、境,境別內外。上雲遣虛,僅遣去心外之虛妄執境,此雲舍濫,乃將心內之相分境一併捨去,較為更進一層。然心外無本境,凡所緣皆心內相分,能緣皆是見分,悉統於百法之中。今就百法捨去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法,六變相所緣無為法今所留者,為八識心王及五十一心所。留能緣心,舍所緣境,是為能所相對之唯識觀。

  (三)攝末歸本唯識觀:一心所法各分本末,本者、心之自體,末者、自體上所現之相分見分。上雖已舍相分,猶存見分之用,此則攝彼相見二分歸就識心之體。心體云何?即自證分也。謂攝取識心上之相分、見分、而歸於自證分。比較上二重更進一層也。是為體用相對之唯識觀。

  (四)隱劣顯勝唯識觀:心王心所勝劣懸殊,心王為勝,心所為劣,以心所原為心王之所管領也。就勝義說,顯主體之心王而隱屬性之心所,亦由博而約、從粗而精之理,以便作觀耳。至此又去五十一心所,僅存八識心王,是為王所相對之唯識觀。

  (五)遣相證性唯識觀:心王雖尊,有事有理:事者、差別之相用,必須遣之;理者、無差別之法性,必須證之。是為事理相對,事盡理顯,智無得所,入真唯識之唯識觀。

《佛法概要》第九章

 
明暘法師著述

相關焦點

  • 法相宗是如何指示修行用功的幾個階段的?
    轉發到朋友圈推薦朋友關注元音精舍公眾號免費結緣楞嚴咒掛墜問:法相宗是如何指示修行用功的幾個階段的
  • 大乘法印:諸法實相
    所以為什麼淨土宗可以帶業往生?就是你不要去碰它。我們的生命中有無量無邊的生死重罪,但是我們不能有強大的惡念去刺激它。所以在業力生起現行之前,我們都還有機會,就是閃過你心中的地雷。我們的地雷太多了,沒辦法解決,到淨土再解決是可以的。但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去碰觸地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先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要閃過心中的地雷,不要讓它在臨命終時爆炸。
  • 達空法師:法相宗教義簡介
    遍計所執性,凡夫於妄情上,遍計依他起性之法,產生「實有我、實有法」的妄執性。這種分別計度的妄執性乃周遍於一切境者,故以「遍計」稱之。圓成實性,圓為圓滿,成為成就,實為真實義,指遍滿一切處而無缺減,其體不生不滅而無變異,且真實而不虛,為一切諸法實體實性的真如法性,亦即依他起的根本體性。
  • 《金剛經》和修學淨土宗有什麼關係?
    修學淨土宗的人不要只是持名念佛,應該在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中,努力修學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乃至證得法界實相心,具有般若智慧,這樣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最大保證。如果身體還硬朗健康,就應該努力修學大乘第一義諦之法。有部分淨土宗的修學者公開主張:「捨棄聖道門,歸於淨土門。」如果是這樣主張,那就如同捨棄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也好像要人捨棄修學《金剛經》。這樣的主張只會障礙自己往生,也會障礙他人往生,絕對不符合淨土宗三經法義,於人於己都沒有利益。
  • 淨土宗不是八宗之一,而是阿彌陀佛的教法
    佛教自漢傳入中國後,到唐朝形成了許多派別,主要有性相臺賢禪律淨密八宗。歷來科判家將淨土宗判為八宗之一,和其他宗派等而觀之,這是佛教史上最大的誤判,它嚴重低估了淨土宗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淨土宗是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教法。
  • ​道家南宗【三家龍虎丹法】之術到底有無邪淫之事?
    此一事與世俗父母生人,太陽、月亮、大地生萬物之理,無有一絲相違,不過逆用逆返而已,所以三豐有:「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而仇侍郎以自身已破之「己鼎」相配先天坤鼎的兩家絕非南宗正傳,何況天下人還執著一己靜  坐為「金丹大道」,智力種性如此,你奈他何!       仇兆鰲以自身已破之「己鼎」相配先天坤鼎的兩家之法,就我們所知的,修之未見成者。
  • 學「法相唯識」,踏踏實實向上走!
    無著世親之後,唯識之教在印土興盛數百年,著名論師有世親弟子安慧、陳那以及其後護法、法稱等大德。公元五世紀,唯識之教傳入東土。唐玄奘大師入古印度求法,得那爛陀寺戒賢法師之傳承,將唯識之主要經典譯成漢文。玄奘大師之翻譯世稱絶唱,文義俱佳,大師之弟子窺基大師之闡釋述記,倍極詳盡。唯識之教蔚為一宗,史稱法相唯識宗者是也。
  • 子午相衝選穴法
    根據子午相衝對立統一的觀點,自擬「子午相衝選穴法」,在臨床中收到較好效果。
  • 佛教:禪宗五祖道信別傳法融,開創牛頭宗
    法融見了便說:「你還有這個在?」意思是如果了悟佛法,應該認識到諸法空相,不應該被野獸嚇到。道信卻反問說:「這個是什麼?」法融無語,竟無法回答。過了一會兒,道信在法融石座上寫了一個「佛」字。法融來坐座位,忽然見到座位上有個「佛」字,嚇了一跳,竦然縮身,不敢坐下。
  • 「應成派」與「唯識宗」的3點爭議,修行者不可不知!
    唯識宗承許阿賴耶識,因為「萬法唯心」之故,也就是說,一切萬法,都是內心所安立出來的。內心如何安立萬法?依內心的習氣所顯現。心識有六或八,有些心識較穩固可靠,有些則瞬息萬變。一個穩固可靠之心識,才能存放習氣。所以,內心與習氣,必須有一個堅固穩定的依靠處所或存放之地,此即阿賴耶識。
  • 觀音三十三法相,六時合掌觀音一如灑水觀音持蓮觀音
    這時觀音菩薩現出合掌法相,教化人們和衷共濟,和諧相處。一如觀音 其像坐於雲中蓮座上,立左膝,作乘雲飛行之狀。《三藏法術四》:"不二不已,名曰一如。"《教行信證四》:"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使一如。"故一如觀音,亦是修養達到最高境界之法相。 法華經普門品(大九·五八上):'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形象為乘雲飛行空中,右手持說法印,能制伏雷電等魔擾。
  • 佛學常識58|佛教八大宗派之法相宗
    法相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又翻譯做「天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不出染淨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實智;「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
  • 閒聊靜坐之五十,念佛法門的三種發相——念應佛、念報佛、念法佛
    念佛三種善根發相 五明念佛中。自有三種善根發相不同。一念應佛。二念報佛。三念法佛。明三佛義。出楞伽經。廣分別其相也。  天台宗的三身佛:  應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也稱為「化身」,化身意思就是說變化的身,也就是說佛陀除了用應身要入胎、出胎、示現八相成道,來度化眾生之外,事實上他也常常化現化身。
  • 相法過三關糾正!相術派別正宗!
    自相法流傳至今,是一個千古之迷,很多相師沒有真正的弄清什麼是真正的相法,相面的鑰匙己丟失,只是單獨從師傅那口傳下來
  • 宗義部派思想概論099「唯識宗29」(p80-9釋名)
    >宗義部派思想概論099「唯識宗29」(p80-9釋名)翻到《宗義寶鬘》80頁,看中間:三、釋名因為此派倡言:一切法只是心的體性而已,所以稱為唯心宗或唯識宗。唯識宗認為,萬法僅是阿賴耶識上的習氣所顯現,或者是種子所變現。阿賴耶識是有為法,是識體,亦即是依他起。一切法既然是阿賴耶識上的習氣所顯現,就應該僅是心的體性而已。依他起的「他」,就是各種法的名言種子蘊藏在阿賴耶識,即依著阿賴耶識而存在。當這些種子起現行時,便產生了法界的一切法。種子是怎樣產生的呢?種子有本有種子及新燻種子。
  • 相法古本
    可能是達摩祖師相法,供讀者參考。
  • 佛法精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唯識宗的世俗、勝義分別之四重二諦
    在中國佛法裡面,提及二諦的教和理,一般被留意的是三論宗,其中以吉藏大師的四重二諦最為代表,再多一點的是天台宗的七重二諦。法相宗的四重二諦,比較少的人會注意到。在二諦的詮釋方式上,三論、中觀等以否定性的遮破式,而法相唯識卻採取暫許性的肯定式。
  • 玄宗光氣風水相法——命宮
    「相」——就是對自然的觀察和認知,分三大類相:一,天相二,人相,三,地相天相:也就是星相,是最古老的天文學。通過觀察天體運動,總結星相規律,來分析可能發生的一些事,古時候有司天監這樣的官職。人相:對人的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特徵做出的總結,比如: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多是大富大貴之相,三角眼、鷹鉤鼻多是奸詐之人等等。
  • 佛學教本·律宗 (一) |詳述「戒律」的重要性及2種「菩薩戒」!
    因 梵網經屬性宗 (6),故梵網戒又稱大乘性宗戒,瑜伽論屬相 宗 (7) ,故菩薩戒本又稱大乘相宗戒,此二種大乘戒律,皆盛行於中國,然而只是自由選擇遵行,未立宗 派【注釋】(1) 經、律、論、稱為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參看初級教本第六課課文。(3) 戒、 定、慧、稱三無漏學,楞嚴經說:「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 漏學。」
  • 《柳莊相法》全文收藏
    七、相有訣法不可亂言此說可記後邊斷法,再依古書部位,萬無一失,不可以一美而言善,不可以一惡而言兇。相有乘除加減之法也。八、人從少長,先觀童相為先,骨格未成,五嶽六府三停可定此評小兒不可不相。凡小兒大概先看形體正直,氣象昂然,此乃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