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靜坐之五十,念佛法門的三種發相——念應佛、念報佛、念法佛

2021-01-11 網易

  

說明:本系列圖文只作為靜坐方面的探討,不作為實際修習的依據,請慎重參考。

導讀

  上節介紹了十二因緣的三種善根發相,不管是一念十二因緣,還是果報十二因緣,或者是三世十二因緣,溯本求源還是生滅無常,虛幻不實,再進一步闡明也就是緣起性空。所以我們須看到,佛學的很多法門也好,都不過是一種方便,就好像一個科學原理,對一大堆人講述,對一部分人用這種方法,對另一部分人用另一種方法,歸根到底還是因材施教,讓人領悟基本原理和義理。

  而對於靜坐,又涉及到精神層次方面,所以可能會生起無數種現象,對於這些現象就要歸類,儘量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以免陷入不正確的精神障礙,所以有些方便可能適合自己,有些只需了解,以免在實修時出現類同的現象知道如何處理,不至於手忙腳亂,鬧出不良的後果。

  三世十二因緣——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明以來,緣起性空,本來不存在我,人,無明等十二因緣法相,非空非有。這是從時間上推緣起性空。

  果報十二因緣——父精母血+一念無明,三者獨立,無人無我,緣起性空,十二因緣諸法本身非實有。這是從因果上推緣起性空。

  一念十二因緣——一念因緣為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無自性,則一念因緣也非實有。這是從一念上推緣起性空。

  從這裡可以看到,十二因緣的推出其根據是緣起性空,預設的條件是輪迴。而有些理論又是不可用科學邏輯證實的,即使佛學也使用因明學,但總體給人的感覺還是缺欠了什麼。

  
念佛,真是不要門票的進場券嗎

  在一般人的眼裡,念佛是最容易的,動動嘴皮子,就可以消除千萬億罪孽,這樣說或者以為這樣就可以入門,那就是真的有點扯淡了。念佛真正的含義並不是一句佛號有多少功德的事,而是其背後的義理,在精神層次的修為上,如果在精神層次上達到了那個層次,就是念蘿蔔白菜有什麼區別呢?

  想一想道家的以一念代萬念,念佛說到底亦不過一念而已。

  所以念佛也要如理,明白其義理,有事有理,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念佛的「有」與般若的「空」這種相似矛盾的關係要搞清楚,什麼是真空,什麼是妙有,淨土法門它是從有門施設到建立有相。這個相與我們普通人的業力之相有何區別,這個建立的清淨願心說到底還是精神層面的相,是從真空裡面產生的妙有。真空中生是不是真空?或等同於真空,真空妙有是一體兩面。透過妙有,才能越過應身報身而契入到法身如來,又說是實相,其實是一種高級的精神狀態而己。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有是不能以色見以聲求的,但可以通過色通過聲的妙有產生而體驗其義理,並升華個體認識的。

  
念佛三種善根發相

五明念佛中。自有三種善根發相不同。一念應佛。二念報佛。三念法佛。明三佛義。出楞伽經。廣分別其相也。

  第五講念佛,在內五善的「阿那般那門、不淨門、慈心門、十二因緣門、念佛門」善根發相中,念佛門屬於最高的一門,可見其推求的程度,這其實與社會互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一種宗教或者說教育的發展,必然地要吸引信眾,佛學的唯識學義理高深,而大眾的文化程度不深,是無法普及的,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何等簡單,一本萬利的生意誰人不願做呢,不管如何,先拉進門再說,所以說佛教比道教會經營,淨土宗又比其他宗教會投機,雖說難聽了一點,揭開蓋子確是如此,以批判的眼光客觀地看待問題和積極學習的態度,才能去偽存真。

  念佛法門也分為三種:一是念應佛,二是念報佛,三是念法佛。它的出處是《楞伽經》。

  關於三身佛的說法,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前面說的念應佛就是念應身佛,念報佛就是念報身佛,念法佛就是念法佛身。

  天台宗的三身佛:

  

應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也稱為「化身」,化身意思就是說變化的身,也就是說佛陀除了用應身要入胎、出胎、示現八相成道,來度化眾生之外,事實上他也常常化現化身。化現化身到其它的世界,或是化現化身到其它的天界,乃至化現化身到眾生的夢中、有情中的夢中,所以有些人他會夢見釋迦牟尼佛跟他說法,這就是佛陀的化身。這裡指指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

  報身佛(盧舍那佛)——顧名思義就是報應所得之身;例如人、天人、動物等,這裡指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淨土)之身。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本源,就是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去不來、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如唯識學所說的第八識(也叫阿賴耶識,亦名如來藏),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華嚴宗的三身佛:

  華嚴宗是把毗盧遮那佛與盧舍那佛認為一體的。是蓮華藏世界的教主,成佛以後住在蓮花臺藏世界。蓮華臺周圍有一千葉,每一葉是一個世界,每一葉世界,有十百億無量數釋迦正在說法。這無量數釋迦的本原,就是盧舍那佛。這樣看來,三佛實是一佛三身。

  佛殿中三身佛的配置情況:中尊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尊為報身佛盧舍那佛,右尊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華嚴三聖是沒有釋迦牟尼佛的,如山西大同善化寺三聖殿,主尊即毗盧遮那佛,左為司智慧的文殊菩薩,右為司理德的普賢菩薩,此三尊俗稱「華嚴三聖」。

  
念應身佛善根相狀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三:

  

一明念應佛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靜定心中。忽然憶念佛之功德。即作是念。如來往昔阿僧祇劫中。為一切眾生故。備行六波羅蜜。一切功德智慧故。身有相好光明。心有智慧圓照。降伏魔怨。無師自悟。自覺覺他轉正*輪普度一切乃至入涅槃後。舍利經教。廣益眾生。如是等功德無量無邊。

  第一介紹念應佛善根發相的情況,境界是在欲界定或者說在未到地定中,忽然憶念佛的功德,有哪些功德呢?要有這樣的思維,如來在過去的無數的阿僧祇劫中,為了解救眾生,行持六種波羅蜜法,具足了一切功德智慧。

  *:這個阿僧祇劫【ā sēng qí jié】意思是很長的時間,一個阿僧祇劫相當於10的140次方年,何況無數,該詞出自晉朝法顯的 《佛國記》。波羅蜜譯為度,為到彼岸之意,即為達成理想、完成之意。六波羅蜜就是有六種到達彼岸的方法,分別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為戒、定、慧三學所攝,據解深密經卷四載,施、戒、忍三波羅蜜為增上戒學所攝,禪波羅蜜為增上定學所攝,般若波羅蜜為增上慧學所攝,進波羅蜜則通為三學所攝。

  所以身有相好莊嚴,光明清淨,心有圓滿覺照智慧,降伏所有魔障怨恨煩惱,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自己了悟佛道,再教化他人,普渡一切有情眾生,到了涅槃之後還留下佛骨舍利和經典教義,有利於一切有情眾生,如些等等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作是念時。即敬愛心生。三昧開發。入定安樂。或於定中見佛身相。善心開發或聞佛說法。心淨信解。如是等勝善境界非一。是為念應佛善根發相。

  有了這樣的思維,敬愛之心油然而生,就能開發三昧,深入禪定而得到安樂,或者在定中見到佛身相貌,或者善心開發聽聞佛講經說法,自心清淨所信無疑,像這種境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多種多樣的,這就是念應佛善根發相的情況。

  注意,無論有多少種善根發相,你必須明白,一切亦不過假相而已,或者說是真空生成的妙有而已,切不可執以為實,由自己的心生起的。如果執著這種境界,如痴如醉,是佛境亦是魔境,當心辯識。所以此時要從事達理,從事修上升到理修,事理雙備達到真俗圓融。從妙有認識諸法實相。

  
念報身佛善根發相的情況

二明念報佛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靜細心中。忽然憶念十方諸佛真實圓滿果報之身。湛然常住。色心清淨。微妙寂滅。功德智慧。充滿法界。不生不滅。無作無為。豈有王宮之生。亦非雙樹之滅。為化眾生。十方佛土普應生滅。如是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出處同上)

  第二就念報身佛善根發相的情況,也是在欲界定或未到地定的境界中,忽然回憶和懷念起十方諸佛的真實圓滿的果報之身,安然常住,色心清淨,微妙莊嚴,其功德智慧,充滿法界,不生不滅,無作無為,哪裡有什麼王宮出生,哪裡有雙樹滅度的事呢,佛的果報之身,為了普度眾生,十方佛土普應生滅,這樣的功德確實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

  

作是念時。心定安隱。三昧開發慧解分明。或作定中。見不可思議佛法境界。即便出生無量願行。無量功德。無量智慧。三昧法門。是為念報佛善根發相。(出處同上)

  有了這樣的思維,心就能入定安隱,開發了三昧(本覺之光普照萬物),以智慧見色聞聲等等所解,了了分明。或者在入定中,見到不可思議的佛法境界,於是生出無量的誓願、無量的功德和無量的智慧,以及種種的三昧法門,這就是念報身佛的善根發相。

  
念法身佛的善根發相的情況

三明念法佛善根發者。亦於欲界未到靜定心中。忽然憶念十方諸佛法身實相。猶如虛空。即便覺悟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非有非無。非來非去。非增非減。非境非智。非因非果。非常非斷。非縛非脫。非生死非涅槃。湛然清淨。有佛無佛。相性常然。眾生諸佛。同一實相者。即是法身佛也。(出處同上)

  第三是念法身佛的善根相狀的情況,也是在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中,忽然憶念起十方諸佛的法身實相,這個實相是什麼呢?

  就如同虛空,於是便覺悟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非有非無,非來非去,非增非減。非境非智,非因非果,非常非斷,非縛非脫,非生死非涅槃。本來湛然清淨,什麼有佛無佛,其相和性本無分別,眾生諸佛,都是同一實相,這就是法身佛的善根發相的情況。

  

故大品經雲。諸法如實相。諸法如實。即是佛。離是之外。更無別佛。如是念時。三昧現前。實慧開發。即時通達無量法門。寂然不動。一切不思議境界皆現定中。成就之相。如法華經六根清淨中廣說。是為念法佛善根發相。(出處同上)

  所以《大品經》說,諸法如實相,諸法如實即是佛,離開實相之外,無有佛,應作這樣的思維,於是三昧現前,就能通達無量數的法門,寂然不動則一切不可思議的境界都會在定中出現,所成就的相狀就如同法華經所說的六根清淨,這就是念法身佛的善根發相。

  

點讚,系統會推薦給更多需要的人,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念釋迦牟尼佛,不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看到會流眼淚。為什麼?
    文字版 不戀這個世界,決心求往生的,供佛的飯我都可以吃,佛歡喜,佛來接引我。我現在發心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報了名,就注了冊,極樂世界就有我一分了,我現在拼命念佛,萬緣放下,哪有不去的道理!我們動個念頭求往生,七寶池裡頭就有一朵蓮花,蓮花上有我們的名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沒有妄語。
  • 【十善業道經】(116)不要念「我」,念「佛」,所以叫「念佛法門」
    而一切法門裡面,念佛法門最殊勝,我們把那個「我」換成「佛」,這一生就決定成就。不要念「我」,念「佛」,所以叫「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廣義來講,諸佛菩薩所說的無量法門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這個意思在《華嚴經》五十三參。
  • 什麼是念佛、念法、念僧?
    《佛說阿彌陀經》說:「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 淨空法師:學習念這一句佛號容易,觀諸佛實相很難
    我們再看:【解】進言之,則真如周遍,萬法一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進一步來說,「則真如周遍,萬法一如」,這個意思深了。「真如」就是真心,「真」是真心。「如」是說一切法。真心能現萬法。萬法就是「如」。「萬法」如其真心,在哪裡?周遍法界,真正是萬法一如。「一」就是一心,如如其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當體即空,萬法了不可得,剎那生滅,了不可得。
  • 上淨下空老法師:念自性佛才管用
    上淨下空老法師:念自性佛才管用我們用梵語來念,無量壽就是阿彌陀,就是這一句名號,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這句名號,把自性裡面所有的德相全包括在其中。念佛最重要的,念自性佛,才管用;皈依,皈依自性三寶,不是皈依外面的。所以現在人都搞錯了。皈依佛,佛是什麼?自性覺,不就是無量壽嗎?皈依法,法是自性正;皈依僧,僧是自性淨,清淨平等覺。
  • 學佛就是修心、念佛就是念心,心外無佛、心內無塵便是佛
    佛是覺者,是指心覺,我們念佛,就是念心覺。心不覺悟、口念心不覺、也起不到念佛的作用。純印老人說:「光口頭佛不行,心須要有佛心。口說佛,心無佛,不去修,不去做,等於瞎胡鬧,還是沒有佛。」如果一個念佛人、煩惱不減,你的內心、沒有真正的覺悟,甚至沒想改變自己的內心,六根接觸六塵,還是和原來一樣,貪嗔痴、沒有絲毫的減少,只是為念一句佛號而念,這樣念佛,就是攀緣心。什麼是覺悟的心呢?就是菩提心,大慈悲心,真如法性、常住自性、清淨覺海、寂滅性海、無住真心、圓覺妙心、清淨真如、大光明藏、大圓鏡智。
  • 《三十五佛懺》每天最少念一遍
  • 阿彌陀佛的「阿」字,究竟念「a」還是念「e」?
    眾所周知,佛家八萬四千行門,淨土宗專修念佛。「阿彌陀佛」是萬種功德、四十八大願的結晶,念佛則是乘佛願力的方便法門。念一聲佛號,無量功德便會由彌陀功德海,流注到我們的八識心田。所以印光祖師說:「一聲佛號,成佛有餘。」漢傳大乘經論中,記載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的卷宗,不下二百餘部。
  • 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
    ,應身、化身那就四種;有時候把它合在一起,法、報、應化這三種身,兩種說法都行,都講得通,「所出本國故」,本國是指極樂世界。下面念老給我們說明,「其中本國即指極樂,謂極樂乃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應身跟化身有一點差別。應身,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出生,跟一般人一樣,有父母,有十個月懷胎,從嬰兒慢慢長大,八十歲圓寂。外國人說七十九歲,實足年齡,咱們中國人算虛歲,八十歲,八十歲圓寂的。他示現在這裡出生,實際上又住了八十年,這叫應身。化身是沒有限制的。
  • 【老實念佛】自心念自性佛
    自心念自性佛自心念自己的自性佛,要承擔,自己念了,阿彌陀佛佛性,就是我自己的佛性。要自己念念地把自己的佛性,念得能定下來,鞏固了;定就發生慧。這個慧,就是認識我自己的自心,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那就是自心念自性佛。這個功夫,恐怕咱們還沒有做到,就向這方面做。千萬不要把自己跟阿彌陀佛隔開,不要分成兩個,分開了是永遠相應不了。
  • 佛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可是很多信佛之人還是落在一個「執念」上,雖然是學佛了,只知道天天拜佛,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所造作的一切惡業,希望都不要有惡果報,顛倒了因果,妄想不斷,迷惑了學佛的目的。究竟什麼是佛法搞不明白,不去研究、學習大乘經典。如來的正法在哪裡?就在經典裡面,我們要從經典裡面去找真正的佛法。
  • 彌陀贊——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一、佛教經典與念佛法門。1、《大集經》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既得臨終往生淨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
  • 藥師靈感|念藥師佛,脫離終身植物人
    人家說什麼好就學什麼法!樣樣通樣樣疏鬆。學雜,雖然了解很多,但真正受用的不多,真正得力的更是沒有。人身難得,命光難再。擇法眼,如法修正行最要緊! 一般民間流通,夾雜不可解密咒暗通… 鬼神法,千萬不要亂修,否則恐怕會帶來很多終身遺憾的後遺症!現在印刷術很發達,隨處都能請到密咒書籍。學念不難,恐怖的是在後頭。有人修後變「神經病」。
  • 佛教:如果眾生都只念「淨土法門」,那其他法門怎麼辦?
    法就是度化眾生的,如果已經成佛了,就不需要法了。我們在輪迴,還沒有解脫,才需要法,就像病人才需要醫生一樣。我們是凡夫,才需要法。《無量壽經》講「於法自在」,成了佛,對法就自在了,可以有,可以無;可以大,可以小;可以深,可以淺。佛不會執著某一種法,這就是佛的境界。我們凡夫才需要執著法以求解脫。通途法門告訴我們,對法也不要執著,如果執著於法也不能解脫。
  • 你做這些事,就是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妙法蓮華經淺釋
    你跟著這麼一頭牛去學法,這就是邪精進。又有跟著狗去學法的,他說這狗在外頭睡,給人家看門口,這有功;又去吃糞,這也是一種苦行。所以他就學狗這種的行為。又有學雞的行為,雞怎麼樣去找吃的東西?在地下刨食吃;所以他也用手就學雞的爪子,用嘴在地下吃東西,他認為這是苦行。你看!這誰也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得到;其實這種就是無益的苦行。
  • 念「阿彌陀佛」能獲得的功德利益 經文具載,乃佛金口之所宣也.現生、來世皆有利益,世出世間要緊法門,無如念佛者也
    妙空師《持名四十八法》說:「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救萬劫之苦,念佛為要。」佛經說「至心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對於過去所殺害的冤命,我們應當至誠懇切地稱念佛名,解冤消結,使他們能蒙佛慈悲加被,往生善道。自然化仇為恩,轉禍為福,無形中消除尋仇報復的惡報。
  • 佛教:念「阿彌陀佛」時,牢記這一句話,功德無量!
    故而,佛門慈悲普度,應機教化,佛家的八萬四千法門,無外就是依照眾生根基高低,而施設的方便法門。十方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信佛、學佛,就要在心中建立起正念,那就是解脫煩惱,離苦得樂。淨宗的念佛法門,目的同樣如此。眾多法門當中,念佛是易行道,乘借彌陀願力,如同乘船順流而下,一日千裡,省力方便。
  • 印光大師十念法:此念佛之法,是即淺即深、即小即大的不思議法
    印光大師十念法是民國高僧印光法師(1862-1940),於1917年開示的邊念佛邊從一到十計數的攝心念佛方法。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 因過去業緣,未能見佛莊嚴相
    因過去業緣,未能見佛莊嚴相昔時,釋迦佛出現於世,為父王及大眾宣說觀佛三昧法門。佛相好莊嚴,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相金色,普放光明。當時在會有五百位釋迦族人,因為過去業緣,所見為一暗灰、羸瘦的婆羅門,未能見佛莊嚴身相,因而號啕大哭,狂亂地自拔頭髮,撲倒在地,口鼻淌血。佛見族人如此,安慰道:「你們莫再號哭!我告訴你們得此業報的因緣──過去世,毗婆尸佛入涅槃後的像法時期,有一位日月德長者,長者有五百個兒子,個個聰明多智,博通世間經籍。日月德長者信奉三寶,常向兒子們講說佛法大義,但是兒子們卻始終固守邪見,不願信奉佛法。
  • 《法華經》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對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如果我「入滅」後,眾生聽聞到《法華經》,有人能受持,或自己書寫、或教人書寫,就等同於修造了「僧坊」。這裡說的「入滅」又稱滅度、是入寂滅的略稱,或譯為入涅槃、取滅度、示寂等。依原語有二義、即:一、為寂滅世間之煩惱執著、入無漏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