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念佛、念法、念僧?

2020-12-21 尚思修善學佛

《佛說阿彌陀經》說:「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殊勝美妙的極樂世界

那麼什麼是念佛、念法、念僧呢?

《楞嚴經指掌疏》說:心存佛國,即是念佛;心持咒印,即是念法;事善知識,即是念僧。不以自修為累;不以度生為擾,無所畏懼。

因此說,眾生修行,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心存佛國、心持咒印、事善知識,即是念佛、念法、念僧,當下即為其土眾生,這個「土」是指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這個「心持咒印」的咒唯指「楞嚴咒」,此印唯指一實相印。經云: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咒心即咒印。執此咒印、如我廣說,是為最妙最要之法,不可不知。

佛說阿彌陀佛淨土清淨莊嚴

阿彌陀佛的國土清淨莊嚴,樹網演奏音樂,使人身心清淨,覺悟菩提之道。所謂念佛、念法、念僧,象徵趨向涅槃之道。佛即是「覺悟」的覺者,念佛就必然覺悟;法是佛陀的正法,念正法就不會被邪法所迷惑;僧是清淨的象徵,念僧就能促使自己身心清淨。

老實念佛,才能成就

而極樂世界的鳥也是阿彌陀佛所化現,這些鳥兒發出和諧的法音。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等佛法。「五根、五力」,的意思是:五根堅固產生的力量叫作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之諸惑。

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

七菩提分,又名七覺支、七等覺支,這也是由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辨別法的真偽。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七、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諸寶行樹,演奏妙音

八聖道分,又名八正道,即八條聖者的道法。一、正見,即正確的知見。二、正思維,即正確的思考。三、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正業,即正當的行為。五、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六、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確的觀念。八、正定,即正確的禪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因此,我們眾生只要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並且精進修行,必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之果報,在這個過程中,能有如此多的能力加持,這也是佛陀度化眾生的終極目的。

相關焦點

  • 你做這些事,就是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妙法蓮華經淺釋
    總之,依照佛法修行,這就是正精進;佛沒有說的法,我就不修它。佛沒有叫我們去做,我們不要做,這就是依教奉行,依佛的教誨來修行。在正精進,又分出身精進、心精進。心精進,就是勤念三寶,所謂「念念不忘,思惟正法」。身精進,要身體力行,譬如拜佛、看經、拜經、禮懺、稱念佛的名號,以身體去行持佛法。(七)正念。「念」就是想念。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
  • 佛教的「六念法」是什麼?
    佛的行表現在外面就是「六波羅蜜」,佛喜歡布施,而我們喜歡慳貪,我們念佛,那是念施。佛家有「六念法」,「六念法」就是教我們存心,常存布施的心。「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這是真正的念佛。所以念佛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只有口念而心不行,口念彌陀,心裏面還留戀娑婆世界,還有深重的情執,這就大錯特錯了!再看底下這一段:【若有臨命終時。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銷滅。】這是講臨終念佛的利益。「家中眷屬。」
  • 最提倡的念佛方法——「十念法」詳解
    念佛是出聲還是默念,要看他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情況。倘若所處之境地不宜大聲念,則只可小聲念,或者金剛持。念佛功德只在專心致志,音聲大小還是次要的。大安法師:十念法要辨識一下,有兩種。一種是慈雲遵式提出的十念法(即印祖在此文中所述方法),還有一種是印光大師提出的十念計數法。大家不要搞混了。
  • 印光大師十念法原文+定弘法師關中念佛+胡小林老師十念法
    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 閒聊靜坐之五十,念佛法門的三種發相——念應佛、念報佛、念法佛
    念佛真正的含義並不是一句佛號有多少功德的事,而是其背後的義理,在精神層次的修為上,如果在精神層次上達到了那個層次,就是念蘿蔔白菜有什麼區別呢?  想一想道家的以一念代萬念,念佛說到底亦不過一念而已。  所以念佛也要如理,明白其義理,有事有理,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念佛的「有」與般若的「空」這種相似矛盾的關係要搞清楚,什麼是真空,什麼是妙有,淨土法門它是從有門施設到建立有相。這個相與我們普通人的業力之相有何區別,這個建立的清淨願心說到底還是精神層面的相,是從真空裡面產生的妙有。真空中生是不是真空?或等同於真空,真空妙有是一體兩面。
  • 釋淨空:怎樣念佛,念多少?
    念佛那念多少?底下一段告訴我們,「乃至十念。乃至者,從多向少而言,如雲下至」。這是什麼?說的最少的,十念都行。多呢?多多益善,愈多愈好。下至十念,是最下的,十念。這個十念,古今說法不一樣,有一些祖師大德說,這是臨命終時十念;也有人說,這是平常的十念。平常是什麼?
  • 持名念佛,一口氣念的「阿彌陀佛」越多越好嗎?
    首先,念佛時持六字洪名即南無阿彌陀佛,還是念四字佛號?南無二字,意為頂禮、恭敬,持誦六字洪名,表達了對彌陀的恭敬與敬仰之情。印祖主張以六字佛號為主,四字佛號為輔,《印光大師文鈔》中說:「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他認為南無還有皈依之意,倘若只求快求多,不曉得借佛慈悲力,則是門外漢的功夫。蓮池大師則主張「四字自念,六字隨眾」。
  • 印光大師十念法:此念佛之法,是即淺即深、即小即大的不思議法
    印光大師十念法是民國高僧印光法師(1862-1940),於1917年開示的邊念佛邊從一到十計數的攝心念佛方法。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 印光大師十念法的妙處
    前幾篇文章中我們一起學習了印光大師教我們的最究竟圓滿的念佛方法——「十念法」。總結如下:一、心裡念的清清楚楚;二、口裡念的清清楚楚;三、耳朵聽的清清楚楚;四、十念記數。我們繼續學習印光大師教我們的這個「十念法」與「晨朝十念法」的區別。
  • 了解三寶·之四·隨念三寶(繫念佛法僧的正確方法)
    此處的「隨念」,則是對「對象之功德」憶念;由「信樂」產生「輕安」,「降伏五蓋」得「近分禪」。)「對象(課題)」有十,分別是:佛、法、僧、戒、舍、天、死、身、安般念、寂止。其中,前「六隨念」是佛弟子的常習之法;深為佛所讚許。如《南傳大藏經•增支部•十一集•憶念品》載,摩訶男向佛求教「須陀洹的依止住所的問題(《清淨道論•說六隨念品•雜論》)」:「大德!
  • 大安法師:十念法
    念佛以往生淨土為旨歸,亦以對治煩惱,蕩滌妄想雜念為下手功夫。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印光大師十念法,由民國高僧印光法師於1917年所開示,即邊念佛邊從一到十計數的攝心念佛方法。
  • 念「南無阿彌陀佛」時,一件事不明白,念佛也無用!
    末法時期,念佛法門最方便,無論你有沒有慧根,無論多大年齡,都可以通過念佛,得到往生。如果你想通過念佛,獲得往生,一定要知道一件事,如果這件事不知道,再念佛也無用,雖然念佛的方法簡單,但真正能通過念佛得到往生的人,少之又少。
  • 【十善業道經】(116)不要念「我」,念「佛」,所以叫「念佛法門」
    由此可知,我們現在是常常迷惑、常常忘記,這是什麼原因?這個念沒有根,它就有這現象。「念」,中國的文字是屬於會意,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當下一念」,這是這個字的本義,念念當中都不失掉。 佛說六道凡夫真正常無迷忘的一念是什麼?是「我」,六道凡夫念念不忘,「我」不忘。
  • 印光大師:神奇的攝心十念法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 十念法,我們的慈悲系止於心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依照慈雲灌頂法師教給我們「十念法」就可以了。早晨念十念,灌頂法師教給人的一念是一口氣,一口氣裡面佛號不拘多少,念十口氣,這個時間不長;晚上在睡覺之前也修十念法,這個人決定往生。符合經典裡面的教導,不間斷,每天都做,一天不缺,一生不間斷。
  • 學佛問答:原來發願念金剛經超度,沒念完可以改念佛號嗎?
    問:阿彌陀佛,弟子發願要為墮胎嬰靈還有老祖宗念金剛經超度他們,但時候後來又看到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超度他們,我現在金剛經沒念完,可以不念了嗎?就直接念南無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又擔心沒念完又不好,心裡總是在擔心。
  • 阿彌陀佛的「阿」字,究竟念「a」還是念「e」?
    眾所周知,佛家八萬四千行門,淨土宗專修念佛。「阿彌陀佛」是萬種功德、四十八大願的結晶,念佛則是乘佛願力的方便法門。念一聲佛號,無量功德便會由彌陀功德海,流注到我們的八識心田。所以印光祖師說:「一聲佛號,成佛有餘。」漢傳大乘經論中,記載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的卷宗,不下二百餘部。
  • 問師父:出聲念佛與不出聲念佛有什麼不同?怎麼念才好?
    答:每天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後,真誠回向給這個罵你的「眾生菩薩」信佛念佛、往生極樂,並回向你們冤結化解。聖道門是修行的法門,你的起心動念都會影響到修行功夫。淨土門是救度的法門,是依靠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不在於自己的修行。
  • 佛教:如果眾生都只念「淨土法門」,那其他法門怎麼辦?
    法就是度化眾生的,如果已經成佛了,就不需要法了。我們在輪迴,還沒有解脫,才需要法,就像病人才需要醫生一樣。我們是凡夫,才需要法。《無量壽經》講「於法自在」,成了佛,對法就自在了,可以有,可以無;可以大,可以小;可以深,可以淺。佛不會執著某一種法,這就是佛的境界。我們凡夫才需要執著法以求解脫。通途法門告訴我們,對法也不要執著,如果執著於法也不能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