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巖手縣大槌町有座「風之電話亭」,經常有人專程趕到這裡,跟逝去的親人打個電話。
這個電話亭的主人叫佐佐木,他原本建造這座亭子是為了跟去世的堂弟說話。2011年日本東部大地震,巖手縣1200多人在海嘯中死亡、失蹤。他便將電話亭開放,讓地震倖存者們來這裡跟逝去的親人「保持聯繫」。
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有的奶奶帶著孫子來告訴爺爺:"我作業寫完了";有的女兒來告訴爸爸:"我有了喜歡的電視明星";還有一些人拿起電話,就抽泣了起來。
人們在這裡跟逝去的親人說話,就像他們從未離開。
這是紀錄片《風之電話——向逝去的親人低語》講述的真實故事,這種特殊的處理悲傷的方式,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三聯生活周刊關於失獨家庭的報導——
「失獨父母最常、也最不喜歡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走出來。這讓他們有巨大的孤獨感:『我知道他們是好意,但這讓我意識到他們還是不能夠理解我。他們想像的「走出來」對我沒有任何意義。』」
「節哀順變」似乎是我們面對喪失時最容易講出的詞。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地節哀順變。這意味著你要馬上接受失去,接受告別。
風之電話亭的存在,提供給我們另一種選擇:
面對親人的離開,你可以選擇不接受,不告別。你可以用一種方式,跟ta繼續保持聯繫。
「他能聽到我說話,我才能繼續活下去」
很長時間裡,從弗洛伊德到科布勒-羅斯,心理學界對喪親之痛的理解都是「線性」的:這些理論認為,從親人離世後的悲痛,到釋懷和放下,存在一種普遍和可預測的軌跡。
比如非常著名的「5階段理論」,認為失去親人的人,會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5個階段。當5個階段結束,哀傷的療愈就完成了,也就是大家說的「走出來」。
1996-2006年,這種觀點在心理學界受到了質疑。人們發現:哀傷的療愈是一種更複雜的過程。
首先,一個人如何被哀傷影響跟很多因素相關:跟逝去親人的親密程度,對生活中重大變故的反應能力,你回憶和紀念親人的方式,你自己的人際和學習工作情況……;其次,每個人需要的時間不同,沒有一個對所有人都適用的「走出來」軌跡;另外,悲傷也並不像人們說的,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淡,有些感覺可能永遠不會消失。
人們對哀傷這個領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持續聯繫的理論,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
1996年,悲傷領域的研究者克拉斯、西爾弗曼和尼克曼發表了一本叫做《Continuing Bonds: New Understandings of Grief》,提出了「持續聯繫」(ContinuingBonds)這個概念。後來,這個概念被廣泛納入哀傷治療的專業領域。
對於經歷喪親之痛的人來說,」持續聯繫「有幾個方面的意義:
1.它提供了一種跟哀傷共處的方式
在《風之電話——向逝去的親人低語》這部紀錄片中,一個中年女人來跟自己的兒子說話,從電話亭出來,她跟兩個一起結伴來的女人說:我知道他聽不到,但我在說。
她們安慰她:他聽到了的。
她說:他能聽見我說話,我才能繼續活下去。
失去至親是嚴重的創傷,面對巨大的喪失,50%到80%的人會在事件發生後最初甚至幾個月內體驗到強烈的哀傷情緒,嚴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甚至患上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
如何處理和應對哀傷,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基於過去的悲傷相關理論,我們得到的建議是:接受、放下、學會告別、開啟新生活。
但「告別」不是說做到就做到的事,這意味著當事人要在心理上結束跟親人的依戀。有人會覺得「走出來」是對逝者的背叛:
如果我都忘記了,誰還會記得他曾經來過這個世界?
克拉斯等人認為:不應該把「分離」當作面對悲傷的處理方式,即使在死亡中,人們也可以自然地依戀。
」持續聯繫「就提供了這樣一種新的跟悲傷相處的方式:你不用把親人劃出你的生活,你可以慢慢找到調整和重新定義你們之間關係的方法,允許自己跟那個人繼續保持聯繫。這種關係的形式和濃度會隨著你情感和生活的變化而變化,但它可以一直存在,這不是不正常,這是ok的。
2.它是一個釋放情緒的出口
悲傷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情緒,它不是單純的哀痛,往往混雜著憤怒、愧疚等其他情緒。但這些複雜的情緒,卻很難表達。
正在經歷喪親之痛的人常常會感到自己的感受無人理解,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感受。即使在共同的家人之間,出於種種顧慮,表達情緒也是很困難的。這種孤獨感會加重他們的痛苦,甚至會影響他們現有的關係。
一些研究人員發現,孩子死後,夫妻兩人婚姻破裂的風險會增加。在美國,失去子女的夫妻中,約有14%會走向婚姻破滅,國內有調查顯示,這個比例超過30%——對失去親人的避而不談,會讓活著的親人情感分離。
而持續聯繫,就為喪親者提供了這麼一種特殊的抒發情緒的出口:它不會給生者造成負擔,還可能讓活著的親人重新建立情感上的連結。
在《風之電話》紀錄片中,在海嘯中失去爸爸的阿林,從來沒跟媽媽、哥哥和弟弟談論過爸爸的離開。走進電話亭,她非常局促不安:我該說些什麼?拿起電話的一瞬間,她哭了起來,深吸了幾口氣,開始對著電話講那些只能跟爸爸講的話。
當一家人都打過電話之後,亭子外面,他們第一次在一起談論爸爸:「之前我們從未聊過,那樣我們會崩潰的。」他們開始談論每個人在爸爸離開之後,承擔了什麼。
保持聯繫,不僅能安放我們無處表達的情緒,也能讓活著的親人彼此理解。
3.它能幫我們保持和親人之間獨一無二的連結
歐文·亞隆在《直視驕陽——徵服死亡恐懼》中提到過一個克服死亡焦慮的方法:波動影響。當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對身邊人的意義,而當你離開這個世界,這些影響還會持續,死亡就不再那麼可怕了。
保持聯繫,就是一種梳理和回顧逝去親人「波動影響」的方式。他讓你尊敬和喜愛的特質,他堅持的價值,他愛你的方式是如何塑造你對自己的認知,他是怎樣克服人生中的困難……思考這些問題,會讓我們對逝者和這段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建設自己的生活。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喬治·伯納諾教授是喪親領域的專家,他在《悲傷的另一面》一書中說到:一旦哀悼結束,你將更容易回憶起那些關於逝去的親人的美好回憶。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悲傷的結束,並非關係的終結,而是關係的重建。
「持續聯繫」,就是這麼一種重新建立連結的方式。
如何跟逝去的親人保持聯繫?
但「保持聯繫」並不總是會對處理悲傷有幫助,如果運用不當,它也可能有一些負面的影響:讓我們深陷悲傷和回憶之中,以至於沒有能量去面對真實的生活。
日本真人秀節目《可以跟你去你家嗎》有一期,節目組在深夜的路邊遇到女孩裡香,跟著她去了她家:房間裡幾乎被垃圾和衣物淹沒,房間一角的雜物底下,是死去的男友照片。
她保留著跟男友相關的所有東西,每天都用各種事情填滿自己,當被問道自己現在的感受時,她說:和他在一起的那兩年讓我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儘管男友已經離開7年了,但對他的回憶仍然是她生活的重心。這樣的「持續聯繫」,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和生命質量,是需要警惕的。
那怎麼判斷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健康的「持續聯繫」呢?
美國臨終關懷基金會的高級顧問肯尼思·多卡博士給出的判斷標準是:
你是否不能在理性上承認親人離開的事實?你是否因為堅信他們還在,保留著阻礙你當下成長和生活的行為模式?
如果答案是」是「,保持聯繫可能不是適合你的方式。如果答案是」否「,」保持聯繫「可能會在喪失親人的痛苦中,給你一點安慰。
關於如何跟逝去的親人保持聯繫,下面是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1.與他們交談
想念他們的時候,就跟他們說說話吧
2.寫信給你失去的人
寫信是更深入的交流,你可以說一些平時說不出口的事
3.保留周圍的人的照片
提醒自己:他曾經這麼熱烈地活過,而你,被一個這樣好的人愛過。
4.讓他加入對你有特殊意義的活動和儀式
比如在結婚那天,給爺爺留一張椅子。他一定很開心的。
5.想像一下,在做出艱難的決定時,他們會給你什麼建議
愛你的人,會希望你不要違背本心,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
6.與新朋友談論他們,他們從未了解過你所愛的人
因為他們代表了你的過去,也影響著現在的你。
7.完成他們正在研究的項目
通過完成他想為世界留下的成果,跟他們相遇。
8.去他們一直很想去的地方
在旅行中,接近你愛的人
9.保留他們的社交帳號
保存他們存在過的證明
10.學習他們的愛好和技能
去感受他的感受
11.做一道他們的拿手菜
也可以做給你的孩子吃,告訴他:這是你外婆最拿手的一道菜。
最後兩條:
12.感受你愛的人的存在,用你自己的方式
13.以你知道他們會引以為傲的方式生活
希望你明白,喪親後的哀傷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情緒,每個人對悲傷的感知和處理方式都不一樣。你可以選擇告別,也可以選擇不告別。
但不管是「好好告別」還是「保持聯繫」,你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與哀傷對話。
世間哀傷的終點,都是為了讓生者繼續勇敢地活著。
References:
Kristensen, T. E., Elklit, A., &Karstoft, K. I. (2012).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fter bereavement: Earlypsychological sequelae of losing a close relative due to terminalcancer. 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 17, 508-521.
Continuing Bonds: New Understandings ofGrief , Dennis Klass, Phyllis R
三聯生活周刊:中國100多萬失獨家庭,如何熬過喪親之痛
Rubin, Simon Shimshon (1999). "TheTwo-Track Model of Bereavement: Overview, Retrospect, andProspect". Death Studies. 23 (8): 681–714. CiteSeerX 10.1.1.462.2673. doi:10.1080/074811899200731. PMID 10848088.
Bonanno, George A. (2004). "Loss,Trauma, and Human Resilience: Have We Underestimated the Human Capacity toThrive After Extremely Aversive Events?". AmericanPsychologist. 59 (1): 20–8. doi:10.1037/0003-066X.59.1.20. PMID 14736317.
心裡有事,來簡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