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是唯一重要的哲學問題」:當我們告別生命時,我們在告別什麼?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李銀河 

本文插圖來源於影片《老人日記》

如果說世間還有哪一件事是最令人痛苦莫名的,最無法正視的,那就是人終有一死這個殘酷的事實。

因此加繆說:「死是唯一重要的哲學問題。」

人死了如果就是純粹的消失,人很難接受,很難直面這一殘酷事實,所以就寧願相信靈魂不死,所以就寧願相信靈魂轉世,所以就相信天堂。

然而並沒有人死後復生,並沒有人從天堂回來,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轉世傳說,或者知道前生自己是另一個人的傳說,但是從未被證實。如果想開了,就鼓起勇氣去直接面對人死後消失的事實,其實也沒有什麼。

人應該怎樣對待死亡?

只要認真沉思死亡這件事,就可以得到人生無可眷戀這一結論。如果能夠做到在精神上早早離世,那麼在肉身離世時就不會感到突然和難以接受。

從宏觀角度看,人不過是一粒宇宙塵埃,在其中一個星球上存在一段時間,然後就永遠消失不見,無影無蹤。如果能夠勇敢地直視這個事實,人生就無可眷戀。

從微觀角度看,人也不過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孤獨的個體。他的肉身經歷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這些事情,活三萬天上下。人終有一死,不會不死,古代那些愚蠢的帝王總想長生不老,煉丹吃藥,結果中了毒,反而死得早些。

因為人生短暫,所以值得眷戀

有人說,因為人生短暫,所以值得眷戀。但也可以這樣想,人生不過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所以無可眷戀。

從人際關係看,人世中除了陌生人,會有親人、友人、愛人,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和情給人溫暖和柔軟的感覺,令人感到人生不是一味的寒冷和堅硬。如果說人生還有什麼是值得眷戀的,也就是他們了。

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些人和情來了又去了,有了又沒了,人其實還是孤零零地來到人世,孤零零地離開。即使眷戀也無可奈何,徒增煩惱而已。

對於生命有兩種基本態度,一種是直視,一種是迴避直視。

前者清醒,後者懵懂;前者勇敢,後者怯懦;前者客觀,後者主觀。

其實,把這事想通透了,也不是那麼可怕,非迴避不可。如果有勇氣直視,就不迴避這個殘酷的事實,早作精神準備,比事到臨頭再張皇失措,會活得更加坦然,死得更加平靜。

對死亡的從容不迫,來自對宏觀世界的透徹看法,對微觀世界的澄澈看法,如果人已將生死看透,就沒有了恐懼、驚慌和不安的任何理由,如釜底抽薪。

恐懼源於對宇宙無緣了解

在前現代社會,人們對宇宙無緣了解,因此生活中充滿驚嚇和恐懼,西方中世紀獵捕巫師的運動,就緣於對人世間各種災難的錯誤歸因。中國人對天相的迷惑與敬畏也來自同一源頭。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通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類終於一窺宇宙之樣貌,迷信漸漸煙消雲散。雖然科學能夠解釋周邊事物的比例僅有5%,也比過去完全不能解釋強了許多。對宏觀世界的科學理解,大大穩定了人們的情緒,使之不會在突發的災難和死亡面前手足無措,驚恐萬狀。

在前現代社會,人們謀生艱難,生活艱辛,平均預期壽命只有三四十歲,隨便一個小病就可以輕易奪去人的性命,人對生命充滿了不安全感,導致迷信泛濫,聽天由命。

進入現代生活以來,原來很多的不治之症都可以治癒,人的預期壽命普遍延長了,在沒有戰亂的國家能夠達到七八十歲。人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更貼近實際的了解。對微觀世界的科學理解,增加了人們的安全感,穩定了人們的情緒,使之不會再對各種病痛災難胡亂歸因,自己嚇唬自己。

自己對死亡已經準備好

當我們對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認知都越來越接近事實之後,終於獲得了安全的感覺,不再像前現代的人們那樣,個個活得像驚弓之鳥,可以獲得存在的平靜和喜樂,獲得死亡來臨時的從容不迫和視死如歸。

人從年輕步入年老,最終走向死亡,就像植物從破土出芽,到抽枝長葉,到開花結果,到枯萎凋零,是一個任何人無法逃避的過程。這是一個雖然痛苦但卻真實到殘酷程度的事實。

所以,與其心懷惴惴,閃爍其辭,不如勇敢面對,坦然言說。

經過這樣的思考和修煉,人就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自己對死亡已經準備好了,可以隨時離去。說到底,死一點不可怕,就像睡著一樣,只不過這次不再醒來。

我有一位38歲時就因癌症去世的表哥,他在彌留之際說過這樣一句話:38歲和83歲沒有什麼區別。我覺得他真是超脫。他說得對,從宇宙和歷史的角度看,一個人活得長點短點完全無足輕重。人的壽命只對自己一個人有意義,對別人均無意義,所以沒什麼重要性。

即使那些很重要的人,最終看也沒那麼重要。

一般人存在的意義在於自身

人年輕的時候,會覺得死很可怕,因為他剛剛來到這個世界,許多事尚未發生,他有很多的期待,心中躍躍欲試。而歲數大了,該發生的事情都已發生,心中期待越來越少,心也安靜下來。

我的姐姐有心臟病,做過心臟手術,據她說,在手術臺上,有一段時間,似乎體會到死亡的感覺。從她那裡,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現在去死也沒什麼。記得我當時聽她這樣說時年紀還輕,所以非常震驚。現在已經可以懂得她的感覺。

人活得時間長點短點只對其個人有意義,對別人沒有意義,換言之,一般人存在的意義只限於自身和周邊少數熟人,對陌生人並無意義,因為他的存在與否與他人完全沒有交集。

當俯瞰人間時,能變得超脫

從宇宙的角度看,無論是偉人還是一般人,其重要性都是無足輕重的,只是在億萬星球當中一個小小星球上、在億萬人當中一個小小人兒的瞬間存在。

雖然人的肉身永遠不可能飛離地面,但是靈魂卻可以偶爾飛離,騰空而起,俯瞰人間世。當俯瞰人間時,由於有了距離,所有的塵世事物變小,變輕。無論在地面上多麼沉重的事情,似乎都變得可以承受了,可以容忍了,可以讓它過去了。

人間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煩惱,如果不偶爾取俯瞰的角度,如何可以承受?生老病死,生離死別,今天這個走了,明天那個走了,而且是永遠的逝去,再也不會回來。即使是壽終正寢,也令人無法釋懷。更不要說猝死。昨天還活潑潑的,今天就香消玉殞,駕鶴西去。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痛心疾首?只有俯瞰,才能使心情復歸平靜,才能有繼續活下去的力量。

當俯瞰人間時,能夠變得超脫一些。俯瞰人間世,人們汲汲於名與利,像沒頭蒼蠅一樣忙忙亂亂,嚶嚶嗡嗡,大驚小怪,擂胸頓足,今天湧到東,明天湧到西,最後不知所終。當俯瞰這一切時,人會深切感到:為什麼要這樣?不如靜靜地呆一會兒,看生命轉瞬即逝。所有的忙亂都無足輕重,所有的得失都不值一哂。

生命如花開花落

生命如花開花落。人生是如此短暫,恰如美麗花朵,從含苞待放,到迎風怒放,到枯萎凋謝,只是一瞬而已。生命是如此短暫,如此殘酷,但是它又是如此美麗,所以人們總是把生命比作花朵。

自然界的花朵儘管美麗,卻只是自生自滅,無知無覺;而人的生命的美麗卻是完全自覺的,因為人有感官和智慧,能夠從微觀角度關注自身,從宏觀角度關注人類。人可以看到生命的美麗——個體生命的美麗,和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生命的美麗。

既然生命是如此短暫,如此美麗,讓我們珍視它的每時每刻,每分每秒,即使短暫地停留,也當是詩意地棲居,讓自己的生命充滿美麗和詩意。在死亡來臨的時候,從容赴死,在宇宙中化作一股青煙,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一絲痕跡。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的不同階段,總會遇到一些共同的命題,例如死亡,例如離別。但人生中需要我們面對的分離,也不僅僅只死亡一種,那些在我們生命裡來了又走的人,那些在我們周圍開始又結束的故事,和那些在過往歲月中的自己,都需要我們不斷去告別,才能轉身更好的前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當我們告別校園時,都在告別些什麼?
    你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那是一個個體生命所附著在上的鄉土,生命與土地,風雨澆灌,你土生土長於斯,從這片土地你踏出你生命的腳步。而校園是讓你認識世界和去把握世界的地方,你的精神家園。在這個地方你與人交遊與人學習,從這個地方你開始醞釀你的職業生涯,開始準備作為一個社會人為生活事業奔波,在這裡的時光勾勒出了你的精神脈絡,這脈絡是一生都不會磨滅的,這就是校園的鄉土本色。
  • 《最好的告別》:向死而生,優雅地走到生命盡頭
    二是我們要照料我們的父輩,讓他們舒服,無痛苦,這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醫藥,還要為他們創造生活—更有意義的生活。三是我們每個人總會老去,當我們年老體弱,疾病纏身,失去行動能力,自己無法照顧自己時,要想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那麼提前謀劃要走的路很重要。
  • 《再見我們的幼兒園》| 學會告別
    如果說看書給我們帶來的是寧靜的心態和悠遠的想像,看電影則帶給我們五彩繽紛的視覺盛宴。本源社區書院周末兒童影堂讓孩子們從電視機快餐回歸到經典營養的電影盛宴,幫助他們培養高雅的情趣,提升對美的鑑賞。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再見我們的幼兒園》是一部由日本導演水田伸生於2011年拍攝的幼兒電影。電影從孩子的角度,展現了他們對於友誼、愛和生命的認知,簡單溫暖。
  •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生命不可逃避的終點,也是思考人生意義無法...
    《最好的告別》是一部探討生命困惑的長篇小說,它指向的是生命的終結。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的66歲的「我」——凌先生,以及同樣罹患絕症的10歲男孩小可,兩人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相遇在一所臨終關懷醫院。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一個為零碎半生的庸常感到遺憾,一個因沒有機會走完未來的人生而感到遺憾。
  • 告別|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告別,人生就是在一次次的告別中度過
    告別這個詞看似很陌生,但是如果仔細一想,我們的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告別。我們告別昨天,告別現在,告別著曾經的自己。人生就是在一次次的告別中度過的。莎士比亞說過:「時間正像一個趨炎附勢的主人,對於一個臨去的客人不過和他略微握握手,對於一個新來的客人,卻展開了雙臂,飛也似的過去擁抱他,歡迎是永遠含笑的,告別總是帶著嘆息。」回想以往的告別,好像是這樣的,悲傷的告別好像更多一點,歡喜的告別的確是少見的。記得小時候,哪怕是去個幼兒園也會像是和父母永遠告別了一樣,哭得昏天黑地的,或許從那時起,我們就知道告別是一件殘忍的事情。
  • 我們還是不要告別了
    原來當我想說可能要說出那句告別時,原來已經告別了這麼久了。  其實我們知道自己並不會因為這個功能的上線,而去註銷掉我們所謂青春的見證。只是當你以為真正到了要告別一樣東西的時候,就會心生一種悵然的失落感。 記得高考結束後,許多已經在一起的人,就要各奔東西;許多還沒來得及在一起的人,也要互道別離。
  • 浙江醫療隊:告別時 我們說好不哭
    連軸轉了一個多月,隊員們還來不及好好地欣賞春天的武漢,就要告別這座城市。浙江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賀梅潔說:「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紀念冊,我讓我的戰友幫我籤了名字,我想留作紀念。特別有紀念意義。」50多天裡,隊員們和駐地酒店員工結下了深厚友誼。
  • 波伏瓦:在告別中確立薩特的意義
    既然存在主義認為死亡不可預知、不可構思,人的存在是一種「註定死亡的存在」,那我們又如何能在一段相對封閉的時間裡實現自我情感的完善與延續,使這場告別具備「儀式感」?抑或告別本身沒有意義與價值,那作為薩特生命最後十年的親密見證人,波伏瓦以《告別的儀式》白描薩特的遭際、記錄自己與薩特對談的真實用意又是為何?
  • 與生命做最好的告別,東莞安寧療護試點踏出重要一步!
    與生命做最好的告別,東莞安寧療護試點踏出重要一步! 2020年12月15日 08:39 當死亡無可避免地即將來臨時,
  • 所有的告別,都是和舊我的決裂
    我們在這樣的告別裡,瓦解舊我,長出新我,把記憶捆綁在我們身上的一層又一層束縛,脫下、卸去,然後讓那些生生揪扯的傷口結痂,癒合。如此,才能以輕快的步伐,向著更遠的未來奔去。 2 所有的告別場景裡,唯有生與死,觸目驚心。 參加的唯一一次葬禮是伯父的,膀胱癌。
  • 對逝去的愛人,我們是可以選擇「不告別」的
    「節哀順變」似乎是我們面對喪失時最容易講出的詞。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地節哀順變。這意味著你要馬上接受失去,接受告別。風之電話亭的存在,提供給我們另一種選擇: 面對親人的離開,你可以選擇不接受,不告別。
  • 告別軍營,這些老兵給我們留下些什麼
    >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然退伍不褪色,曲終不散場如今,退役進入倒計時這些老兵在做什麼他們又想要給軍營留下些什麼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些老兵的故事和他們的心裡話——但他似乎沒有受到影響,正在連隊洗碗槽邊,和戰友王華夏鼓搗著什麼。「平時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小問題,只要我倆出馬,準能解決!」兩人一合計,把連隊前期淘汰的一臺熱水器給找了出來,利用飛行保障間隙走線、安裝。沒過幾天,大家發現洗碗槽邊多了一臺熱水器,每次洗碗,心中都會多些暖意。
  • 原創話劇《雛菊》開票 | 我們都需要學會如何告別
    這個世界就是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醫生,求求你,求求你了,好不好?」  當醫生聽到這樣的哀求,只是低頭嘆息地離開病房。可見,即便「求生欲」再強烈,人類的「有限」終究無法戰勝「絕症」的無情。  其實,不止於《人間世》攝製組,那些罹患絕症的孩子的家人們也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記錄著孩子們在世的點滴。
  • 什麼才是人生最好的告別:最後的告別
    嬰兒呱呱落地時,家人簇擁在旁,迎接著這一光輝時刻,但自己渾然不知。彌留之際,最大的願望是能在自己尚有意識的時候給家人幾句囑託,哪怕看親人最後一眼也是最好的告別。但現世可怕的過度醫療居然把老人們進行最後告別的時刻也剝奪了,見老人最後一面的不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至親,反而是冷冰冰的醫生,這樣走完一生的確證明人生不值得。
  • 2020清明節: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與離別的意義
    今天上午10時,汽車、火車、艦船的鳴笛和防空警報的鳴響,提醒我們生命是如此脆弱和珍貴。疫情和山火帶走的生靈,讓我們所有人不得不再次直面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
  • 讓我們一起「告別負能量,做快樂媽媽」!
    讓我們一起「告別負能量,做快樂媽媽」!> 為更好地促進家庭成員對廣大全職媽媽、二孩媽媽心理健康的關注和關懷,提升她們的家庭幸福感,6月12日,在肇慶市婦聯、肇慶市衛健局的指導下,廣東省婦女維權與信息服務站(肇慶站)攜手高要區婦聯在高要區金利鎮舉行「告別負能量做快樂媽媽
  • 人物 | 三毛與荷西:我們永遠不告別
    27年前的今天,三毛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雖然她的生命只有短暫的48年,卻活出了比別人十輩子還要精彩的人生。她和丈夫荷西的愛情故事直到今天仍讓無數人為之感動,那如童話般純粹、真誠、熱烈的情感,讓太多人在俗世當中心嚮往之。甚至,還有讀者不遠萬裡去到西班牙大加納利島,只為親眼看一下他們的故居。
  • 我們這樣告別2020,你呢?
    今天,我想喝一杯咖啡。      你知道嗎?今天,我想喝一杯咖啡。     我的2020:今天,感謝自己、寵愛自己!辛苦了,親愛的自己。Jam美團外賣同步進行年底大折扣活動哦(如果美團上找不到我們,請你打電話哦~~我們一直都在!)聯繫電話:0998-7292228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莎翁之問,涉及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追問,而關注生命的意義,是生命關懷及臨終關懷的應有之義。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一個哲學問題,意在解構人類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探索「什麼是生命」「生命的價值」「生命的真諦是什麼」等問題。
  • 中國人民警察節 | 在我們即將告別的時候
    2021年1月10日,我們將迎來第一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全獄民警倍感振奮:我們終於有屬於自己的節日了!在將自己這些年累積的檔案管理工作經驗一點一點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接替檔案工作的同志後,終於松下一口氣的華姐,原以為就這樣平淡地在崗位上迎來告別的時候,沒想到臨退休前,又接到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無論如何,保證完成監獄派給我的任務,哪怕推遲退休。」接到任務的華姐,仍然幹勁不減、主動擔當,堅決站好最後一班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