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向死而生,優雅地走到生命盡頭

2020-12-16 冰睿說

01

今天朋友送我幾條魚,我提著裝魚的袋子,聞著魚腥味,頓時想起了我的媽媽,媽媽是最愛吃這種魚的。媽媽去世已經半年了,此時,媽媽的樣子活靈靈地顯現在我的眼前。

媽媽去世後,我一直很內疚,30多年糖尿病的媽媽,走之前,是膽囊腫大引起了濃毒性休克,醫生強烈要求進ICU,我們姐弟幾人商量後,不同意進ICU。這並不是害怕花錢,而是怕我們每時每刻見不到媽媽。很快,只有幾個小時,媽媽病情惡化,很安靜地走了。

在思念媽媽之時,我想起了《最好的告別》一書。

02

本書作者阿圖.葛文德是一位美籍印度人,是一位讀過哲學、經濟學和醫學的天才人物。他是美國白宮最年輕的衛生顧問,他還是一名外科醫生。

多年從醫的經歷,他目睹了無數的病人在死亡的邊緣徘徊掙扎的時候,醫生沒有什麼能力去安撫病人的心情,醫學不能實現病人的願望,醫生只可能為病人走向死亡緩緩擺渡,為終會一死的病人延緩離去的時間。

本書從「獨立」、「崩潰」、「依賴」、「幫助」、「更好的生活」、「放手」、「艱難的談話」、「勇氣」等八個章節,告訴人們「老」像日落一樣無可避免。且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這些人處於生命旅程的最後階段,大限來臨時,醫生和陪伴者及病人分別該做什麼。

阿圖.葛文德醫生,目睹了父親的急速衰老與死亡,他同樣是痛苦加無能為力。

他在書中說:「我從來沒有想到,我作為醫生,最有意義的體驗來自於幫助他人處理醫學無能為力的問題。但是,無論是對於病人,還是朋友,抑或我愛之深切的父親,概莫能外。」

本身就是醫生的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裡,受病痛折磨,沒有因為自己是知名醫生,而有更多更好的辦法緩解病痛,也像平常人一樣走得緩慢,走得痛苦。

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醫生們要如何尊重生命,挽救生命,也告訴了我們如何認識死亡以及該為死亡做些什麼準備。

阿圖.葛文德從醫者的角度思考,對病人和陪伴著來說,人生的最後階段,真正重要的和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

我深深地感到:

一是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不是思考如何應對死亡,而是思考如何活的更好。

二是我們要照料我們的父輩,讓他們舒服,無痛苦,這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醫藥,還要為他們創造生活—更有意義的生活。

三是我們每個人總會老去,當我們年老體弱,疾病纏身,失去行動能力,自己無法照顧自己時,要想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那麼提前謀劃要走的路很重要。

03

資訊時代,社會變革突飛猛進,人們的生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年輕人工作、生活壓力大,與老人共同生活衝突不斷,因此,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喜歡獨自生活,老年就意味著一系列的失去,直到能照顧自己的能力也失去時,就到了衰老和死亡的邊緣了。

雖說醫學在延續人的生命上功勞顯著。但疾病和衰老是人不得不面對的痛苦。

美國作家飛利浦說:「老年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場屠殺。」這足以說明,人們對衰老和疾病的恐懼不僅僅是被迫忍受對各種喪失的恐懼,同樣也是對孤獨的恐懼。

對於老人的這種恐懼,我們應該從陪伴和關心上入手,體貼入微的關心,能給他們一種力量,並不是「塞點錢」就是關心,有效的關心是最重要的。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生命進入倒計時時,無論是本人還是家屬,對本來已經很脆弱的身體,如何讓他不受病痛的折磨,優雅地走到生命盡頭?

阿圖.葛文德醫生就如何讓一段生命不再受到過度傷害,他著力關注了醫療的局限性和人要保持尊嚴的要素。

在醫院,我們經常能聽到:大夫,求求你了,快救救他吧,無論做什麼,我們都同意。很能理解,當眼看著親人要離去時,那種不舍,是非常扎心的,但這種要求真有用嗎?真得能讓 你愛的人有質量地生存嗎?

其實,作為陪伴的人,我們該和醫生談點什麼?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於這些問題,大多數人都是缺少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這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作為凡人,我們都會面臨人生的終點。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麼辦?

衰老和病疼不是你不想要它就不會來的,這是不可抗拒的事實。這是社會問題,也是家庭問題,更是個人問題。

身處中年的我們,要提前有這種思想準備,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法,從心理上接受生命的無常,理解醫學,知道醫學的局限和可能。

不要在尋找什麼治療方案,或是什麼有「尊嚴」的死法,死亡哪有尊嚴?死亡都是悲傷的。我們能選擇的只是生命的最後時光。而在這最後時光中,有比延長時間更重要的事,多與親人交流以,多回想一些過去時光中美好的事情。也許這樣的晚年,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書寫結局,沒那麼痛苦,充滿了安寧。

04

「在年老和患病的時候,人至少需要兩種勇氣。第一種勇氣是面對人終有一死的事實。這種勇氣已經夠難了,我們有很多理由迴避它。但是更令人卻步的是第二種勇氣—依照我們發現的事實採取行動的勇氣。問題在於明智的目標往往並不那麼明確。很長時間以來,我以為這只是因為不確定性。當我們很難知道會發生什麼時,我們就難以知道應該做什麼。但是,我認識到,更為根本的挑戰是:個人必須決定他所害怕或希望的事項是否應當是最要緊的。」

這是阿圖.葛文德醫生最真實的想法,也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

我父母親在世時,我們子女和醫生共同所做的事情就是保證父母親的生命安全和生命長度。現在父母親都去世了,我還是會很後悔沒有給父母親最好的醫治,總會自責,沒有提早給母親做手術,也許母親早一點做手術,可能現在還活著等等。

看了這本書,我開始自問:只關注父母的安全和生命長度,我們可能忽略了他們真正的訴求,他們最要緊的事情是什麼?他們最害怕什麼?

我們陪伴的人是自私的,只要求「僅僅存在,僅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著。」根本沒有考慮這種活著是空洞而無意義的。我們應該做到讓他們的生命有價值地存在,就要關注他們的訴求,讓他們心安並有安全感。

05

個人而言,我非常恐懼死亡,不能因為恐懼就避而不談。思考這些問題又很有必要。

第一、對於還年輕的我們,向死而生的態度可以更好地讓我們想清楚,生活就是要有質量,不僅單純地活著,還要體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紛繁的世界,老去的時光裡,減少對一些欲望的追求,儘可能地減少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的負擔。

第二、我們還有多少時間?我們如何使用時間?當然了,時間有限,不可能讓你無節制地揮霍,在能利用的時間裡怎樣開心就怎樣來,別憋屈自己,別束縛自己,開心的度過每一天,安心在老去的路上認真走下去,接受生命最後時刻的到來。

第三、無論是對親人還是對自己,當治療的費用以及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和副作用超出一定界限的時候,是否有必要繼續「痛苦地活著」?不插管不進ICU是不孝?不,不是這樣的,我們要有理智。努力做到讓病入膏肓的人最後的旅途安靜、無痛苦。

第四、對於衰老的父母親,我們要去了解什麼才是他們需要的,在他們眼裡什麼才是好的和最值得的,我們要耐心對待他們的痛苦,撫慰他們脆弱的心,讓他們在平靜無痛苦和安全的情緒中走到生命的終點。

相關焦點

  •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生命不可逃避的終點,也是思考人生意義無法...
    《最好的告別》是一部探討生命困惑的長篇小說,它指向的是生命的終結。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的66歲的「我」——凌先生,以及同樣罹患絕症的10歲男孩小可,兩人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相遇在一所臨終關懷醫院。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一個為零碎半生的庸常感到遺憾,一個因沒有機會走完未來的人生而感到遺憾。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書中人物依舊純潔,每一個人就像是深陷死亡泥沼的孤獨貴族,頭頂孤獨的王冠在跋涉前行,當然有人就此沉淪,有人卻抵達了彼岸。
  • 與生命做最好的告別,東莞安寧療護試點踏出重要一步!
    與生命做最好的告別,東莞安寧療護試點踏出重要一步! 2020年12月15日 08:39 當死亡無可避免地即將來臨時
  • 《陳情令》向陽而生的精神永流傳,向死而行的生命熱烈生長
    願意為了最後目標的達成,凝結成向陽而生的力量,向死而行的熱烈生長。為那些初時就開始的夢與想,生也好,死也罷,它都是有意義的行走。具體行走到哪裡,到哪裡停息,到哪裡換角色,到哪裡換一種方式行走,不必過於在意,只要心未變,再難的路也有走通的時候。歌者,悠揚曲調訴說千千故事,萬萬心情,於某一時段升起往今瘋狂念想。
  • 幸福、就是彼此手牽手一起走到生命的盡頭
    幸福、就是彼此手牽手一起走到生命的盡頭1:開了一個夏天的花,落了一地的傷。我把你鎖在回憶的盒子裡了,就算你回頭我也找不到鑰匙了。
  • 生命是什麼?是向死而生的過程,看看《我不是藥神》就曉得了
    生命的最終是什麼?這個問題好多人不會去想,為什麼呢?太大了,想的頭疼,好多人就說不要鑽這個牛角尖啦,好好開心的過日子不好嗎?怎麼開心過日子呢?在這個向死而生的人生路裡,我們得受多少苦難,有些病是年少無知時的自己惹下來的,有些病是別人傳染來的,不管哪種因最終的果都是患病者自己痛苦不堪。昂貴的醫藥費讓很多人在病痛中死去,甚至很多人為了籌集藥費做了很多錯誤的選擇,這些都是過去造的因所形成的果。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向死而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以不避諱死亡的態度來生活。其三,向死而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1926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以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
  • 當婚姻出現四個徵兆,也算是走到盡頭了
    是的,不一定就是離婚,才代表婚姻走到了盡頭。就像我從一位已婚女性口中聽到的:「我不想再管他什麼了,也不想他管我什麼了,只要能按時往家裡交錢,我可以當沒有他這個人的。」那麼當婚姻走到盡頭了,都會出現哪些徵兆呢?當婚姻出現四個徵兆,也算是走到盡頭了!1、不再有交流。哀莫大於心死,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死心,沒話說、不願說、懶得說,甚至就連吵架都懶得吵,這樣的婚姻就已經只剩下形式了。
  • 一段感情走到盡頭的3個徵兆,有些感情可能處著處著就淡了
    01.因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更多地探求生命、生活的外延和內涵。」 兩個人的未來,需要兩個人一起去努力的。如果在一起多年,還是像當初那樣毫無進步,甚至還倒退了,說明兩個人根本不適合在一起。 最好的感情是,兩個人齊頭並進,而不是一個人奮力前行,另一個卻在原地踏步。
  • 尼採:一個人變成利他主義者,不再自私時,也就走到了盡頭
    尼採:一個人變成利他主義者,不再自私時,也就走到了盡頭我不是上帝,所以上帝並不存在,或者是上帝已經死了。如果上帝曾經存在,但現在已經死了,那麼我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這樣的否定上帝的主張,在西方可謂振聾發聵,讓傳統道德人士根本無法忍受。尼採之所以是哲學史上的特立獨行者,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最後瘋了,還有就是他對傳統道德進行了毫不留情的猛烈抨擊。
  • 正念詩詞欣賞:泰戈爾《生如夏花死如秋葉》
    死如秋葉之靜美,盛而不亂,姿態如煙,即使枯萎也保留著傲骨和清風的肌膚,隱匿於世。——泰戈爾《生如夏花死如秋葉》這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句詩,它出自於印度詩人泰戈爾的《生如夏花死如秋葉》。01第一個境界入世之快樂,在生命開啟序幕之時,盡情的燃燒自己的熱血,使個人看到人生旅途中沿途一路盛開的花朵,然而,它也具有包容與理解性。在青年階段,青春之火正熱烈的時候,它允許你暫停腳步,甚至荒唐躲避,讓我們漸漸的明白:我們生而帶著枷鎖,隨著與社會的深入,進而更加的繁重。
  • 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和他,做了什麼樣的選擇?請看《遺願清單》
    如果,我是說如果,你得了絕症,生命只剩下六個月,你會幹什麼?唉聲嘆氣,鬱悶痛苦,怨天尤人?《遺願清單》給了我們最好的正面示範。是陷入無止境的悲傷還是好好規劃生命最後的六個月?他們選擇了後者。兩個人先配合醫生化療,在親眼目睹對方最痛苦的併發症之後,他們的心越來越近,對生命的思考也越來越多。
  • 退伍軍人姜冰池 生命盡頭獻大愛
    退伍軍人姜冰池生命盡頭獻大愛無償捐獻器官挽救了6個人的生命在生命的盡頭,經家人同意,8月4日,他無償捐獻了身體的6個器官,挽救了6個人的生命,使生命得到了另一種形式的延續。大愛無疆,感動全城。8月6日上午,記者隨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紅十字會、愛之源人體器官捐獻服務隊等。單位負責人一起來到姜冰池的家中,親切看望慰問其家人,並送去了鮮花、慰問品和慰問金。姜冰池是梁園區建設街道辦事處邢莊村小秦莊人,今年24歲,退伍軍人。
  • 「傾聽」最好的告別
    這次,我已悄悄開啟另一段新的旅程了……」那是看透生命本質的灑脫和豁達,更是對在世者的善意和溫暖。本文題目《最好的告別》來自美國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寫的一本書,講的是自己陪伴老父不失尊嚴地跨越生命的終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葛文德要說的就是現代意義的「善終」,讓所有人在生命的終點有關懷,有尊嚴,無痛苦,無牽掛,無遺憾。
  • 紅樓夢裡向死而生的美學
    叔本華說,生命因意識而存在,而現實是不能滿足意識的,所以人生是痛苦的。王國維用他的悲觀哲學闡釋了紅樓夢裡眾多人物的選擇,悲劇美學的意義。我很欣賞他的觀點,他的理解是超脫的境界的解讀。所以,我要探討的便是《紅樓夢》裡,那種向死而生的積極意義,而非絕對悲觀的消亡解脫。說到紅樓夢,雖然人物悲劇各有不同,或病死,或夭折,或報應因果,或嚇死,或逼死,或壽終正寢,或解脫出家,遠離紅塵。總是給人一種特別的壓抑,覺得呢,就是有流不完的眼淚,若是眼淚流完了,好像這個故事就要結束了。讀完之後不免有些,鬱郁不暢的感覺。
  • 愛情最好的模樣:你陪我走過一無所有,我陪你走到歲月盡頭
    他:「你堅定地走向我,我就不會讓你輸」她:「我生命裡的溫暖就那麼多,我全部給你」01斷了那些亂七八糟的朋友,去一家私企跑業務,因為是外行,費了心思還走了不少彎路,總算艱難地在那家公司站住了腳!一年後,工作走上正軌,業務提成多了,她卻下崗了。索性,他不讓她再出去工作,安心等著做母親。孩子出生的時候,他升了經理,公司給他配了車,還按揭買了在d房子。
  • 不是路已走到了盡頭, 而是該轉彎了(深度好文)
    生命中總有挫折,那不是盡頭,只是在提醒你,該轉彎了。學會放棄,將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憶,放手並不代表你的失敗,放手只是讓你再找條更美好的路走。當一切都已成為過眼雲煙,放棄已經是最好的詮釋,也就是一種最好的幸福。
  • 佛教:緣分走到盡頭,有哪些預兆?
    那麼緣分的走到了盡頭究竟會有怎麼樣的預兆呢?抱怨越來越多兩個人在一起就是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當兩個人在一起包容越來越少,抱怨越來越多說明兩個人之間除了問題,或多或少會不合適,不然就是彼此緣分已經走到了盡頭,抱怨是一種毒藥,讓彼此疏遠!
  • 優雅的告別,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無論崗位大小,得體的告別都能讓當事人的轉身顯得優雅而體面。一如既往,演講為歐巴馬贏得滿堂喝彩與掌聲,2017年的告別演講也不例外,堪稱告別中的經典。騰訊完整演講視頻:歐巴馬的演講至少有三方面值得借鑑。1.    描述曾經的經歷細節,重溫美好時光。
  • 一個人情緒走到了盡頭,只剩下沉默!
    忍耐,成為了現在社會當中成年人的生活常態,因為世界上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夠按照你的想法進行,人活得越久,所見到那些不可思議的事情越多,情緒一旦到了盡頭,比起那撕心裂肺的怒火,更加讓人害怕的是沉默,假如說發脾氣是內心充滿了不敢,那麼當沉默的時候,就是源於內心的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