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朋友送我幾條魚,我提著裝魚的袋子,聞著魚腥味,頓時想起了我的媽媽,媽媽是最愛吃這種魚的。媽媽去世已經半年了,此時,媽媽的樣子活靈靈地顯現在我的眼前。
媽媽去世後,我一直很內疚,30多年糖尿病的媽媽,走之前,是膽囊腫大引起了濃毒性休克,醫生強烈要求進ICU,我們姐弟幾人商量後,不同意進ICU。這並不是害怕花錢,而是怕我們每時每刻見不到媽媽。很快,只有幾個小時,媽媽病情惡化,很安靜地走了。
在思念媽媽之時,我想起了《最好的告別》一書。
02
本書作者阿圖.葛文德是一位美籍印度人,是一位讀過哲學、經濟學和醫學的天才人物。他是美國白宮最年輕的衛生顧問,他還是一名外科醫生。
多年從醫的經歷,他目睹了無數的病人在死亡的邊緣徘徊掙扎的時候,醫生沒有什麼能力去安撫病人的心情,醫學不能實現病人的願望,醫生只可能為病人走向死亡緩緩擺渡,為終會一死的病人延緩離去的時間。
本書從「獨立」、「崩潰」、「依賴」、「幫助」、「更好的生活」、「放手」、「艱難的談話」、「勇氣」等八個章節,告訴人們「老」像日落一樣無可避免。且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這些人處於生命旅程的最後階段,大限來臨時,醫生和陪伴者及病人分別該做什麼。
阿圖.葛文德醫生,目睹了父親的急速衰老與死亡,他同樣是痛苦加無能為力。
他在書中說:「我從來沒有想到,我作為醫生,最有意義的體驗來自於幫助他人處理醫學無能為力的問題。但是,無論是對於病人,還是朋友,抑或我愛之深切的父親,概莫能外。」
本身就是醫生的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裡,受病痛折磨,沒有因為自己是知名醫生,而有更多更好的辦法緩解病痛,也像平常人一樣走得緩慢,走得痛苦。
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醫生們要如何尊重生命,挽救生命,也告訴了我們如何認識死亡以及該為死亡做些什麼準備。
阿圖.葛文德從醫者的角度思考,對病人和陪伴著來說,人生的最後階段,真正重要的和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
我深深地感到:
一是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不是思考如何應對死亡,而是思考如何活的更好。
二是我們要照料我們的父輩,讓他們舒服,無痛苦,這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醫藥,還要為他們創造生活—更有意義的生活。
三是我們每個人總會老去,當我們年老體弱,疾病纏身,失去行動能力,自己無法照顧自己時,要想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那麼提前謀劃要走的路很重要。
03
資訊時代,社會變革突飛猛進,人們的生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年輕人工作、生活壓力大,與老人共同生活衝突不斷,因此,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喜歡獨自生活,老年就意味著一系列的失去,直到能照顧自己的能力也失去時,就到了衰老和死亡的邊緣了。
雖說醫學在延續人的生命上功勞顯著。但疾病和衰老是人不得不面對的痛苦。
美國作家飛利浦說:「老年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場屠殺。」這足以說明,人們對衰老和疾病的恐懼不僅僅是被迫忍受對各種喪失的恐懼,同樣也是對孤獨的恐懼。
對於老人的這種恐懼,我們應該從陪伴和關心上入手,體貼入微的關心,能給他們一種力量,並不是「塞點錢」就是關心,有效的關心是最重要的。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生命進入倒計時時,無論是本人還是家屬,對本來已經很脆弱的身體,如何讓他不受病痛的折磨,優雅地走到生命盡頭?
阿圖.葛文德醫生就如何讓一段生命不再受到過度傷害,他著力關注了醫療的局限性和人要保持尊嚴的要素。
在醫院,我們經常能聽到:大夫,求求你了,快救救他吧,無論做什麼,我們都同意。很能理解,當眼看著親人要離去時,那種不舍,是非常扎心的,但這種要求真有用嗎?真得能讓 你愛的人有質量地生存嗎?
其實,作為陪伴的人,我們該和醫生談點什麼?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於這些問題,大多數人都是缺少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這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作為凡人,我們都會面臨人生的終點。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麼辦?
衰老和病疼不是你不想要它就不會來的,這是不可抗拒的事實。這是社會問題,也是家庭問題,更是個人問題。
身處中年的我們,要提前有這種思想準備,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法,從心理上接受生命的無常,理解醫學,知道醫學的局限和可能。
不要在尋找什麼治療方案,或是什麼有「尊嚴」的死法,死亡哪有尊嚴?死亡都是悲傷的。我們能選擇的只是生命的最後時光。而在這最後時光中,有比延長時間更重要的事,多與親人交流以,多回想一些過去時光中美好的事情。也許這樣的晚年,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書寫結局,沒那麼痛苦,充滿了安寧。
04
「在年老和患病的時候,人至少需要兩種勇氣。第一種勇氣是面對人終有一死的事實。這種勇氣已經夠難了,我們有很多理由迴避它。但是更令人卻步的是第二種勇氣—依照我們發現的事實採取行動的勇氣。問題在於明智的目標往往並不那麼明確。很長時間以來,我以為這只是因為不確定性。當我們很難知道會發生什麼時,我們就難以知道應該做什麼。但是,我認識到,更為根本的挑戰是:個人必須決定他所害怕或希望的事項是否應當是最要緊的。」
這是阿圖.葛文德醫生最真實的想法,也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
我父母親在世時,我們子女和醫生共同所做的事情就是保證父母親的生命安全和生命長度。現在父母親都去世了,我還是會很後悔沒有給父母親最好的醫治,總會自責,沒有提早給母親做手術,也許母親早一點做手術,可能現在還活著等等。
看了這本書,我開始自問:只關注父母的安全和生命長度,我們可能忽略了他們真正的訴求,他們最要緊的事情是什麼?他們最害怕什麼?
我們陪伴的人是自私的,只要求「僅僅存在,僅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著。」根本沒有考慮這種活著是空洞而無意義的。我們應該做到讓他們的生命有價值地存在,就要關注他們的訴求,讓他們心安並有安全感。
05
個人而言,我非常恐懼死亡,不能因為恐懼就避而不談。思考這些問題又很有必要。
第一、對於還年輕的我們,向死而生的態度可以更好地讓我們想清楚,生活就是要有質量,不僅單純地活著,還要體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紛繁的世界,老去的時光裡,減少對一些欲望的追求,儘可能地減少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的負擔。
第二、我們還有多少時間?我們如何使用時間?當然了,時間有限,不可能讓你無節制地揮霍,在能利用的時間裡怎樣開心就怎樣來,別憋屈自己,別束縛自己,開心的度過每一天,安心在老去的路上認真走下去,接受生命最後時刻的到來。
第三、無論是對親人還是對自己,當治療的費用以及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和副作用超出一定界限的時候,是否有必要繼續「痛苦地活著」?不插管不進ICU是不孝?不,不是這樣的,我們要有理智。努力做到讓病入膏肓的人最後的旅途安靜、無痛苦。
第四、對於衰老的父母親,我們要去了解什麼才是他們需要的,在他們眼裡什麼才是好的和最值得的,我們要耐心對待他們的痛苦,撫慰他們脆弱的心,讓他們在平靜無痛苦和安全的情緒中走到生命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