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是一部探討生命困惑的長篇小說,它指向的是生命的終結。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的66歲的「我」——凌先生,以及同樣罹患絕症的10歲男孩小可,兩人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相遇在一所臨終關懷醫院。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一個為零碎半生的庸常感到遺憾,一個因沒有機會走完未來的人生而感到遺憾。但這對忘年交,卻在這裡開啟了一趟奇特的思想旅程:如何在平凡而生動的人生旅程中找尋自我,思考死亡之於人生的真正意義。那些讀過這本書的人,會有著怎麼的評價和感受呢?本期內容,我們為大家摘選了部分讀者的評論。
· · ·
蔣林《最好的告別》
@請種花
對於未知的事情,人們都會抱有一種恐懼的心態。人人皆知,有生必有死。可以坦然的面對帶病生存,卻無法面對黑白無常的到來。激情的活著,尊嚴的離開,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像開往春天的列車一樣美好。
@Rain—染
我們曾經來到這個世界,但是,總有一天,我們也終將離去。人這一生應該與世界言和,與自己言和,不要委屈自己,不要厭惡世界。
@i7187
在追悼會那裡讀著讀著快哭了,但是凌先生說不能哭,我又把眼淚憋回去了明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面臨它時,我始終無法做到真正的釋懷體面的,有尊嚴的離開人世,是每一個人都該擁有的權利,這本書告訴了我很多道理,非常感謝。
@假想逃荒
整個作品篇幅很短,更多的是面對死亡,最好的臨終關懷,是尊重生命,與人生言和。這讓我想到遺願清單,討論的都是死亡的話題,我想身邊經歷的死亡,總是伴隨著廉價的嗩吶聲,親人的哭喊總是呼天搶地。看木心物語裡陳丹青講述木心的離去,平靜的好像生命應該就是寂靜無聲的告別,寂靜的肅穆綿長,死亡讓生命具備了美麗和意義,如果沒有界限,無限延伸的時間會成為一片虛無。死亡讓我們懂得,短暫的停留有限的時光,需要不遺餘力的活,去體驗感受,然後平靜的離去,落葉歸根,歸還於大地,息而為逝卻又生生不息。
@成長的慄鼠
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細細想來,它為什麼很吸引我呢?因為我從這本書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它也引發了我對死亡的思考,無論是對年長者的死亡,還是對年幼者的死亡。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們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是又有誰真正的深入地去理解過它。當死亡真正來臨的時候,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朱瑞
蔣林在書中提出的臨終關懷和安樂死的問題,也著實使我想到一些東西。前者讓我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所述的:「一個幸福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獨籤訂一個體面的協定。」後者則使我重溫了心理學上的「海因茲困境」。臨終關懷,關懷的不止是人的身體健康,更關懷人在臨終前的精神與心理健康。如書中的主人公凌先生一樣,許多長者在晚年都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即便子孫繞膝,也難以消除。這大抵在於每一代人都是在做歷史要求這一代人幹的事,無法跳脫,所以哪怕薪火相傳,每一代人卻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因此,臨終關懷的一個重要課題便是如何疏解生命內心的孤獨與落寞,使其在有限的時間內感受到溫暖,消減遺憾,從而獲得平靜、安詳,這也是對生命最好的告別。
@楊不易
盡責,盡孝,盡人道,但沒有人問過患病者本人的意見。將要赴死的人,卻不能決定自己在死的道路上少受痛苦和折磨,更不能選擇死去的方式。這才是中國傳統社會,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也是這部小說所探討問題的價值所在。
@雲棲閣主
小說用最簡練純粹的敘事回顧了這位老人平凡的一生。在波瀾不驚的日常裡,寫了我們大多數人相同的生命軌跡:疾病潛伏其中,生命隨時終結。再動人的前行,也不得不黯然止步。唯一的衝突,在於老人和兒子在治病與不治病這個問題上的矛盾,父與子的角力其實代表著當下兩種生命態度的角力,也是兩種現實的直觀呈現。儘管如小說中老人選擇「最好的告別」的少數超然派病患及其家屬已經在醒悟,但依然改變不了傾盡全力和財力試圖用金錢和醫療技術爭取多一點生命時間的大多數這個現狀。少數派與多數派在小說裡,並非是對立的,如同現實場景一樣,他們的意志甚至是統一的,即爭取生命的權力。
@小乙
《最好的告別》在情節、人物以及社會關照上作了更多努力,而且非常成功。小可的母親剃成光頭,以消除小可化療後的的恐懼;她帶著小可,通過接觸足球教練,讓兒子感知成年世界;她抱著小可開車,以兌現自己的諾言;在桃源居的日子,雖然凌和小可都到了生命奇點的邊緣,卻經營菜園,種滿青菜、四季豆、西紅杮、茄子、絲瓜,讓生活回歸到如水般的靜謐和平常。不僅如此,溫暖和希望之光,無不在文字的細微之處閃耀。
@鄭潤良
毫無疑問,《最好的告別》的中心詞是「死亡」,是告別人生。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習慣是提倡樂感文化,是對人生的實用態度,強調通過現世的勞動獲取物質幸福、享受人倫之樂。與之相應的,則是死亡的方式、尊嚴等問題被無限擱置了。但是,被擱置不等於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隨著中國社會整體物質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很多媒體已經在探討「中國人已經超越物質幸福階段」這類議題。這也就意味著,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期,中國人將開始越來越多地面對、尋求、思考個體生存的精神價值,身心如何安放等深層次的倫理問題。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言,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死亡是每個人生命不可逃避的終點,顯然也是我們思考人生意義無法迴避的參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