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生命不可逃避的終點,也是思考人生意義無法...

2021-01-15 四川文藝出版社

《最好的告別》是一部探討生命困惑的長篇小說,它指向的是生命的終結。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的66歲的「我」——凌先生,以及同樣罹患絕症的10歲男孩小可,兩人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相遇在一所臨終關懷醫院。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一個為零碎半生的庸常感到遺憾,一個因沒有機會走完未來的人生而感到遺憾。但這對忘年交,卻在這裡開啟了一趟奇特的思想旅程:如何在平凡而生動的人生旅程中找尋自我,思考死亡之於人生的真正意義。那些讀過這本書的人,會有著怎麼的評價和感受呢?本期內容,我們為大家摘選了部分讀者的評論。

· · ·

蔣林《最好的告別》

@請種花

對於未知的事情,人們都會抱有一種恐懼的心態。人人皆知,有生必有死。可以坦然的面對帶病生存,卻無法面對黑白無常的到來。激情的活著,尊嚴的離開,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像開往春天的列車一樣美好。

@Rain—染

我們曾經來到這個世界,但是,總有一天,我們也終將離去。人這一生應該與世界言和,與自己言和,不要委屈自己,不要厭惡世界。

@i7187

在追悼會那裡讀著讀著快哭了,但是凌先生說不能哭,我又把眼淚憋回去了明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面臨它時,我始終無法做到真正的釋懷體面的,有尊嚴的離開人世,是每一個人都該擁有的權利,這本書告訴了我很多道理,非常感謝。

@假想逃荒

整個作品篇幅很短,更多的是面對死亡,最好的臨終關懷,是尊重生命,與人生言和。這讓我想到遺願清單,討論的都是死亡的話題,我想身邊經歷的死亡,總是伴隨著廉價的嗩吶聲,親人的哭喊總是呼天搶地。看木心物語裡陳丹青講述木心的離去,平靜的好像生命應該就是寂靜無聲的告別,寂靜的肅穆綿長,死亡讓生命具備了美麗和意義,如果沒有界限,無限延伸的時間會成為一片虛無。死亡讓我們懂得,短暫的停留有限的時光,需要不遺餘力的活,去體驗感受,然後平靜的離去,落葉歸根,歸還於大地,息而為逝卻又生生不息。

@成長的慄鼠

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細細想來,它為什麼很吸引我呢?因為我從這本書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它也引發了我對死亡的思考,無論是對年長者的死亡,還是對年幼者的死亡。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們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是又有誰真正的深入地去理解過它。當死亡真正來臨的時候,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朱瑞

蔣林在書中提出的臨終關懷和安樂死的問題,也著實使我想到一些東西。前者讓我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所述的:「一個幸福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獨籤訂一個體面的協定。」後者則使我重溫了心理學上的「海因茲困境」。臨終關懷,關懷的不止是人的身體健康,更關懷人在臨終前的精神與心理健康。如書中的主人公凌先生一樣,許多長者在晚年都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即便子孫繞膝,也難以消除。這大抵在於每一代人都是在做歷史要求這一代人幹的事,無法跳脫,所以哪怕薪火相傳,每一代人卻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因此,臨終關懷的一個重要課題便是如何疏解生命內心的孤獨與落寞,使其在有限的時間內感受到溫暖,消減遺憾,從而獲得平靜、安詳,這也是對生命最好的告別。

@楊不易

盡責,盡孝,盡人道,但沒有人問過患病者本人的意見。將要赴死的人,卻不能決定自己在死的道路上少受痛苦和折磨,更不能選擇死去的方式。這才是中國傳統社會,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也是這部小說所探討問題的價值所在。

@雲棲閣主

小說用最簡練純粹的敘事回顧了這位老人平凡的一生。在波瀾不驚的日常裡,寫了我們大多數人相同的生命軌跡:疾病潛伏其中,生命隨時終結。再動人的前行,也不得不黯然止步。唯一的衝突,在於老人和兒子在治病與不治病這個問題上的矛盾,父與子的角力其實代表著當下兩種生命態度的角力,也是兩種現實的直觀呈現。儘管如小說中老人選擇「最好的告別」的少數超然派病患及其家屬已經在醒悟,但依然改變不了傾盡全力和財力試圖用金錢和醫療技術爭取多一點生命時間的大多數這個現狀。少數派與多數派在小說裡,並非是對立的,如同現實場景一樣,他們的意志甚至是統一的,即爭取生命的權力。

@小乙

《最好的告別》在情節、人物以及社會關照上作了更多努力,而且非常成功。小可的母親剃成光頭,以消除小可化療後的的恐懼;她帶著小可,通過接觸足球教練,讓兒子感知成年世界;她抱著小可開車,以兌現自己的諾言;在桃源居的日子,雖然凌和小可都到了生命奇點的邊緣,卻經營菜園,種滿青菜、四季豆、西紅杮、茄子、絲瓜,讓生活回歸到如水般的靜謐和平常。不僅如此,溫暖和希望之光,無不在文字的細微之處閃耀。

@鄭潤良

毫無疑問,《最好的告別》的中心詞是「死亡」,是告別人生。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習慣是提倡樂感文化,是對人生的實用態度,強調通過現世的勞動獲取物質幸福、享受人倫之樂。與之相應的,則是死亡的方式、尊嚴等問題被無限擱置了。但是,被擱置不等於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隨著中國社會整體物質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很多媒體已經在探討「中國人已經超越物質幸福階段」這類議題。這也就意味著,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期,中國人將開始越來越多地面對、尋求、思考個體生存的精神價值,身心如何安放等深層次的倫理問題。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言,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死亡是每個人生命不可逃避的終點,顯然也是我們思考人生意義無法迴避的參照。

· · ·

相關焦點

  • 《明天之前》第四期開播,思考人生「告別」的權利
    「如果每個人都能輕鬆、快速、合法地結束他們的生命,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好還是更糟?」在聆聽了各方意見後,曾寶儀不禁發出疑問。
  • 2020清明節: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與離別的意義
    歐文·亞隆說,離別雖是終點,但人生的意義卻不會因此湮沒;離別雖是宿命,但看待離別的視角卻可以讓人們獲得拯救。 這個清明節,讓我們以哀悼和銘記逝者為契機,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思考離別的意義與面對創傷的心態,嘗試讓心靈超越恐懼的陰霾,再一次從希望中汲取向前的力量。
  • 《大道朝天》:這是最好的結局!其實生命的終極意義誰都無法解答
    《大道朝天》:這是最好的結局,其實生命的終極意義誰都無法解答17年開始寫,20年結束,這三年的時間裡,看完大《大道朝天》,對於貓膩的崇拜之情簡直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了。我最喜歡的是在貓膩兒有深度的文字裡沒有一個人是白痴,而每個人所說所做的每件事都能折射出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
  • 《最好的告別》:向死而生,優雅地走到生命盡頭
    在思念媽媽之時,我想起了《最好的告別》一書。02本書作者阿圖.葛文德是一位美籍印度人,是一位讀過哲學、經濟學和醫學的天才人物。他是美國白宮最年輕的衛生顧問,他還是一名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從醫者的角度思考,對病人和陪伴著來說,人生的最後階段,真正重要的和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我深深地感到:一是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不是思考如何應對死亡,而是思考如何活的更好。
  • 生命是一場虛空,死亡才是唯一的真相,擺脫虛無人生的四種方法
    他曾這樣說過:「我碌碌無為地活,兜兜轉轉地過,無意間進入了深淵,那裡除了死亡別無他物,可悲的是,我只能向前,不能停下腳步,更不能回頭,甚至連閉上雙眼從眼前的萬丈深淵中短暫逃避都做不到,生活和幸福是人類永恆的幻想,而在這層虛假的幻覺之下,人生的前夫只有無法規避的死亡,別無他物。」
  • ——思考人生的意義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只有在情緒低落或者命運多舛的時候才會產生。日常生活中,我們做的身邊事似乎充滿意義:上班忙著工作上的事情,周末忙著約朋友聚餐,忙著體驗難得的閒暇時光......似乎很樂意沉浸在當下的生活之中。
  • 人生終點,笑著說再見:《Spiritfarar》一款探討死亡的遊戲
    斯泰拉的船上將先後迎來11位性格各異的乘客 遊戲中的永恆之門是一切生命的開始,也是一切生命的終結。隨著死亡意識產生,恐懼和好奇也接踵而至,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 易經:可以「預測」,但無法逃避,這就是人生
    易經文章配圖《易經》是天人之學,既有指導人生的哲學性,也有神奇的預知未來的力量。但即使對未來已經瞭然於心,明知有兇災猛禍,終究也無法逃避,而這才是真實不虛的人生。為什麼即使提前知道了結果,卻無法逃避呢?任何導致結果的「勢」的形成都有一個持續積累的過程,除非能夠徹底斬斷這個過程,尤其是斬斷引發這個過程的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前的源頭,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一旦這個「勢」形成了,沒有極大的功德,就只能接受這份果報。
  • 活著只是暫時,死亡才是永恆,再次思考生命的意義
    前些日子,寫過一篇關於生命的意義的文章《拋開哲學的思考,我們的人生大有意義》,感覺有所欠缺,近日又有所得,索性把所思所想整理一下,再寫一篇。既然有緣一晤,還請耐心看完,若是覺得狗屁不通,為了你浪費的時間,請儘快留言罵我,絕不還嘴。若是覺得還有那麼一點點意思,無需點讚,你讀完有所得,便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 波伏瓦:在告別中確立薩特的意義
    既然存在主義認為死亡不可預知、不可構思,人的存在是一種「註定死亡的存在」,那我們又如何能在一段相對封閉的時間裡實現自我情感的完善與延續,使這場告別具備「儀式感」?抑或告別本身沒有意義與價值,那作為薩特生命最後十年的親密見證人,波伏瓦以《告別的儀式》白描薩特的遭際、記錄自己與薩特對談的真實用意又是為何?
  • 生命、信仰、愛與死亡,電影《遺願清單》隱含的人生終極奧義
    一、人生終極課題思考: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一個解構人類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的哲學問題。每天都有人在面對死亡。 既然死亡隨時都可能出現,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活出最精彩的人生,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一直遷就家人,從沒為自己而活的卡特開始尊重自己的意願,踏上瘋狂的尋找之旅;而一直為自己的人生不斷奮鬥,略向自私的愛德華,也在極限之旅歸來後修復了和家人的關係,獲得了溫暖的親情和愛。
  • 《別告訴她》:在死亡真相的背後,探討親情和生命的意義
    但在紐約長大的碧莉認為知道自己病況是奶奶的人權,因此在華人家庭中上演一場中西文化衝突,中西文化的博弈不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探討的主題,在電影的細節之處,除了探討東西方文化差異之外,更多的還是向對親情對生命的思考。
  • 「死是唯一重要的哲學問題」:當我們告別生命時,我們在告別什麼?
    人應該怎樣對待死亡?只要認真沉思死亡這件事,就可以得到人生無可眷戀這一結論。如果能夠做到在精神上早早離世,那麼在肉身離世時就不會感到突然和難以接受。從宏觀角度看,人不過是一粒宇宙塵埃,在其中一個星球上存在一段時間,然後就永遠消失不見,無影無蹤。如果能夠勇敢地直視這個事實,人生就無可眷戀。
  • 死亡突如其來,面對死亡、度過悲傷,是每個人要解決的人生課題
    了解死亡和悲痛,不只能幫助我們克服人生恐懼,更能讓我們通過「死」,搞明白「生」的意義。這篇文章主要講講悲痛的複雜多樣的表現形式,以及我們要如何面對悲痛。順便談談我自己讀《死亡課》產生的一點看法。別人認為他在逃避,甚至是沒良心的享樂。其實這不過是他悲痛表現的方式,和痛哭一場,並沒有本質區別。或許可以說,他悲痛下的旅行,是自我放逐的旅程,也是不斷找尋自我,重塑自我的過程。
  • 《尋夢環遊記》:用死亡「逼問」生命的意義
    如果說祭奠逝去的祖先,是從某種意義上一次接近死亡的經驗,那麼郊遊踏青則是讓我們感受世界的觸角重新接觸一下孕育這個人類社會的大自然,讓我們從繁雜的工作中抽離出來,通過享受春天的活力,感受自然的魅力。在死亡和大自然之間,「清明節」這個傳統的節日,讓我們從現代文明回歸到了生命的本源,去重新發起對「生而為人」的思考。
  • 人類始終無法擺脫死亡,那活幾十年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類常常在思考「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類之所以總是出現煩惱是因為遇到很多困擾人類的問題,而在這些困擾人類的問題中存在一個終極問題,那就是「人類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人類總是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呢?
  • 8個生命深度思考感悟,認識生命價值,讀懂人生意義
    幼年的成長被原生家庭決定,少年的成長要歸功於自我的讀書積累,青年的未來更多的跟你的志向和人生方面的制定有關,中年的發展最主要的靠事業和家庭的結合度和平衡點,而晚年最好把很多事情都看淡看清,回歸到心靈的本真。
  • 與生命做最好的告別,東莞安寧療護試點踏出重要一步!
    與生命做最好的告別,東莞安寧療護試點踏出重要一步! 2020年12月15日 08:39 當死亡無可避免地即將來臨時
  • 《花火》,死亡襯託生命的厚重,詳解北野武心中的人生感悟
    02、戛然而止的生命與漫長等待的癌症,兩聲槍響寓意終結和新生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要經歷的必然過程,人生就是一個走向墳墓的過程,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行走」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生的意義,有些人則虛度人生,毫無建樹,反誤了卿卿性命。
  • 國產高分紀錄片《生命裡》:不要等到臨死前,才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死之烙印將價值賦予生之硬幣,使其可以用生命來購買那些真正寶貴的東西。——泰戈爾這就是《生命裡》對我們的意義。本片導演是吳海鷹,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師和音效師。《生命裡》一經播出便廣受好評,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4分,是國產紀錄片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