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談丨陳惠芳:新詩歌時代,詩人的喜與憂

2020-12-21 騰訊網

詩人與詩歌。紙與筆。電腦與手機。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組合都是客觀的存在,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只是遠與近的事。

詩人與詩歌,數千年。紙與筆,數百年。電腦與手機,數十年。

不知不覺,我們進入了新詩歌時代。網際網路+生活,網際網路+詩人,網際網路+詩歌。網際網路本身就是生活。當下,絕大多數人離不開網際網路,離不開手機。從傳統紙媒空間穿行而來的詩人,尤其如此。

新詩歌時代,帶給詩人與詩歌的巨大影響,顯而易見。新的排列組合,新的分化瓦解,新的審美取向,新的評價體系,都出現了。置身其中,詩人在快速、便捷的創作與交流中,負荷不是輕了,而是重了;責任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因為,新詩歌時代的詩人,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更廣闊、更眼花繚亂的時空。詩人的喜與憂,也由此加深了。

一種現狀:網際網路介入,自媒體興起,詩歌節會不斷,熱鬧非凡

曾經有一句戲語:寫詩的,比讀詩的多。

當下,寫詩的,比讀詩的一樣多。

在物慾橫流的年代,我以為,寫詩的,讀詩的,關鍵不在於誰多誰少,最重要的是「人間還有詩」。如果這個社會沒有了詩,沒有了詩意,沒有了詩與遠方,無異於殭屍。所以,對詩歌、詩人、詩歌讀者的種種嘲諷,是不厚道的,更是沒有遠見的。

《詩經》以降,中國就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泱泱大國,詩歌蕩漾。在所有人群中,詩人的美譽度、留存度一直很高。屈原、李白、杜甫,詩星閃爍。一代又一代,香火延綿不斷。竹簡、陶罐、紙面,詩歌的足跡無處不在。

時光流轉。網際網路的介入,自媒體的興起,新詩歌時代的到來,「紙媒詩人」獲得了新的擴張空間。「網際網路+」,詩人不能被減掉,更不會被減掉。詩歌的空間在加寬,詩人的才情在加深。敬畏我們的時代,敬畏我們的文字,敬畏我們的詩歌,我們會有更多的收穫。

新時代,新氣象。圍繞詩歌與詩人,節會不斷,作品分享會、詩歌朗誦會、詩人採風、詩歌徵文,風起雲湧;官方與個人的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此起彼伏。每逢周未,各類詩歌活動,應接不暇。

在此情形下,公眾的消費趨勢被分解。作為一種高雅的文化消費,詩歌充當了消費品。這是一種好現象。隱隱的,「詩歌的80年代」或曰「80年代的詩歌」似乎重現了。

起先,我有一種擔心:電腦的滑鼠,會不會像老鼠一樣竊取紙庫中的種子?為手機被迫「低頭」的頭顱,會不會遺忘紙媒曾經帶給我們的榮光?事實上,與時俱進的詩歌類報刊並沒有消亡。

作為一個60後,作為一個經歷了上個世紀80年代「詩歌黃金時段」的詩人,我心目中的「四大名刊」《詩刊》《星星》《綠風》《詩歌月刊》,跨越幾十年的風雨,依舊煥發勃勃生機。《中國詩人》《詩探索》《草堂》風頭正勁。全國大大小小的報紙副刊,詩歌自有一席之地。

就湖南而言,詩脈綿延。《散文詩》《湘江文藝》《湖南文學》《芙蓉》將詩歌視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湖南日報》是湖南最權威、影響最大的報紙。70年前的創刊號就有「湘江」副刊。如今,「湘江」周刊固定在周五,4個版,都有詩歌與詩歌評論亮相。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產物,湖南日報社旗下的新湖南,影響與日俱增,「湘江」頻道對詩人作品密切關注,「文庫」頻道匯聚包括詩人在內的文學湘軍。

一個觀點:詩人是新詩歌時代的受益者,更要珍惜創作空間與態勢

網際網路之前,詩人的創作空間與發表空間,相對狹小。這也制約了詩歌的「大眾化」與「小眾化」。

曾幾何,稿件、信封、郵票,是詩人們的常用品。「發表難」的困境中,不少詩人弄起了油印詩刊詩報,自娛自樂。

忽如一夜網絡來,千樹萬樹梨花開。QQ、微信、微博、博客、論壇,迅疾成為詩人創作與發表的主陣地。而後,微信公眾號跟進。

「網際網路+」,最大的特點是「零距離」。一網在手,天涯咫尺。創作、發表「兩分離」的浮離狀態被消除。「創作即發表」成為新常態。詩人們因「網際網路+」,從個體組合成了群體;又因「網際網路+」,脫離成了個體。

新詩歌時代,自媒體的作用尤為突出。創作與發表的自我操持,這種自由度是雙刃劍。

雖然,作品呈現要受網絡管理方一定的約束,但畢竟是有限的。正因為作品的原始,就有了原始的野蠻;正因為作品的野蠻,就有了野蠻的低俗。自媒體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十分嚴重。

詩歌也是發聲源,詩歌也是輿論場。

詩人能正確地審核自己嗎?詩人能有效地守住底線嗎?這是新詩歌時代不容迴避的新問題。

一種景願:「新鄉土詩派」已堅持30餘年,還能走多遠,還能掘多深

我在現場,我一直在現場。

從1980年考入湘潭大學中文系寫詩,至今40年。我見證了改革開放,見證了當代詩歌發展史,見證了人腦與人腦、人腦與電腦的交鋒與融合。

一個詩人,就是一個存在。

學唐詩宋詞的時候,我沒有想到要寫詩,成為一個詩人。我起步於朦朧詩,卻沒有寫朦朧詩。我既喜歡聶魯達、惠特曼的大氣,又喜歡泰戈爾、冰心的細膩。我嚮往都市的繁華,又依戀鄉村的閒適。在多重的背景與衝擊下,我寫得很雜。直至1987年春,與江堤、彭國梁組建「新鄉土詩派」,才有了明確的目標,並矢志不移。32年來,新鄉土詩派堅守「傳承民族血脈,塑造精神家園」的宗旨,倡導「堅實、簡約」的風格,關注民族與家園,關注生存與命運,不故弄玄虛,不無病呻吟,漸漸成為中國詩歌重要的一脈走向。

一個詩派,就是一個存在。

有朋友說,我很固執,抓住幾十年的「老古董」不放,只寫「地域的東西」,只寫「家門口的東西」。我只能這樣回答:我抓對了,抓準了。「傳承民族血脈,塑造精神家園」這一宗旨,是33年前提出的。是不是「高瞻遠矚」?是不是富有生命力?新詩歌時代,這樣的宗旨不會過時。

這些年來,我沉潛於野,相信「靜水流深」。寫了「為瀟湘大地立傳」的《湘資沅澧組曲》為代表的《九章先生》,寫了「用詩歌為一座城市立傳」的《長沙詩歌地圖》,寫了「為傳統手工藝人和底層人物立傳」的《匠人傳》。楚湘大地,山川壯美,人物雄渾,歷史文化底蘊極深,是採之不盡的富礦。立傳者,先有根。

有了踐行其宗旨的作品,有了我的堅守,新鄉土詩派何愁立不起來,繼續向前?我當以更廣闊的眼光、更開闊的胸襟,洞察新詩歌時代的變遷與氣象,視野常新,作品常新。

一種憂思:千篇一律的點讚,眾口一詞的吹捧,缺乏鋒芒十足、有力有用的批評

詩壇熱鬧了,詩人和評論家有活幹了。這是好事。但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

很多好事,壞就壞在千篇一律的點讚、眾口一詞的吹捧,缺乏鋒芒十足、有力有用的批評。

某些作品分享會,演變成了「好人好事」。你說好,我說好,他說好,大家都說好。分享者自圓其說,樂陶陶;被分享者,自享其成,陶陶然。甚至,有的作品分享會弄得歌舞昇平。這樣的作品分享會,到底有多少實質價值與啟迪?

其實,作品分享會應該是作品批評會。批評批評,就是批改評判。應該安靜地坐下來,一首一首分析,一行一行鑑賞,主要是指出不足與缺陷,達到警醒的效果。當年,我們新鄉土詩派「三駕馬車」,聚在一起討論作品,發表不同意見,常常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但過幾天照樣聚會,友情不減。幾年下來,彼此進步不少。

某些作品分享會存在許多弊端,華而不實。自媒體與微信朋友圈,也是如此。某某作品一出,便「秒贊」。看都沒看,就點頭稱許。某某作品一出,便「好評如潮」。

如此有用嗎?只顧情面,不講真話、實話,這樣的分享會有百弊而無一利。

批評家的責任與良知,就凸顯出來了。作品分享會「評功擺好不挑刺」,與其說是作者的責任,不如說是批評家的責任。

一個方向:詩人寫什麼,怎麼寫,沒有標準,但詩歌要寫得像詩歌

新詩歌時代,詩歌的多樣性越來越突出。每個詩人,不可複製與克隆。詩人寫什麼,怎麼寫,確實沒有一個標準。

回到詩歌本身,有一個問題應該、也需要達成共識。這就是,詩歌要寫得像詩歌。詩歌畢竟不只是分行的文字。

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打著「詩人」招牌的人,在幹著破壞詩歌聲譽的詩。在一些自媒體中,低俗下流的詩歌、純粹口水的詩歌、不知所云的詩歌、味同嚼蠟的詩歌,還在炮製和叫賣。還有一些詩歌,口號式、標籤化、圖解化嚴重,假大空。

我一直認為,詩歌要根深蒂固,要有人間煙火,要有悲憫情懷。故弄虛玄,裝腔作勢,不是好詩人、好詩歌。

詩無盡頭,學無止境。詩人們當自省自勉。

2019年4月10日於長沙

2020年5月18日修改

(《中國詩人》2020年第6期發表)

相關焦點

  • 藏在一座城中的詩意——讀陳惠芳詩集《長沙詩歌地圖》
    詩人陳惠芳在長沙生活工作了30餘年,早已將長沙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作為新鄉土詩派的代表詩人,他用詩歌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立傳。在他的詩集《長沙詩歌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記者與遊人的三重身份在陳惠芳的身上融合得恰到好處,他用詩歌的藝術處理、記者的敏銳細緻以及遊人的閒然自得揭開了歷史的幕布,帶我們穿過冰冷的城牆,悠然自在地感受長沙城中每一處風景的生機,發現藏在這座城中的詩意。
  • 《中國詩人》2020年第6期目錄
    /王立世070  穿越歲月之河(組詩)/ 顧  豔077  在沉思中矚望:打開歷史與現實的風景   ——讀顧豔組詩《穿越歲月之河》/邢海珍084  匠人傳(組詩)/ 陳惠芳087  新詩歌時代,詩人的喜與憂 / 陳惠芳092  讀陳惠芳《匠人傳》/ 王躍文095  身體裡的密碼(組詩)/ 趙目珍
  • 陳惠芳詩集《九章先生》出版
    這是著名詩人陳惠芳的第三本詩集。陳惠芳享有「陳九章」之譽。自1987年春創建新鄉土詩派至今,一直踐行「傳承民族血脈,塑造精神家園」宗旨,風格鮮明,作品豐盈,成為久經不衰的新鄉土詩派「三駕馬車」之一。收錄《九章先生》的詩歌,大部分發表於《詩刊》、《十月》、《星星》詩刊、《詩歌報》月刊、《綠風》詩刊、《創作與評論》、《芙蓉》、《湖南文學》、《湖南日報》、《散文詩》等知名報刊,產生廣泛影響。首發於《創作與評論》2016年第1期的《湘資沅澧組曲》,曾獲首屆張家界國際旅遊詩歌獎組詩獎,其中的《資水謠》編入《新中國70年優秀文學作品文庫·詩歌卷第二卷》。開卷有益,不負眼神。
  • 四詩人縱論四重話題 武漢詩歌節演繹詩歌四重奏 星光滿天是留給...
    舒婷、陳仲義、葉延濱、楊克、李少君、劉向東、傅天琳、周雲蓬等100多位全國詩人、評論家匯聚江城。作為武漢詩歌節重頭戲的「中國詩人面對面」活動,卓爾書店創始人閻志對話詩人楊克、李少君、周雲蓬,圍繞詩與民謠、詩與自然、詩與時代、詩與武漢四重論題暢談。現場氣氛歡快,詩人們才思飛揚,金句迭出,引得現場觀眾不斷會心而笑。著名詩人舒婷也受邀出現在觀眾席,活動結束後,為圍上來的讀者籤名。
  • 新時代呼喚草原詩歌新輝煌
    因此,大力倡導草原新詩的創作,引導詩人們關注草原邊疆,繁榮新時代文學,更好地服務於「一帶一路」戰略,是大有可為的。倡導草原新詩是一種概念性引導,並非提倡什麼流派,也不是停留於口號或追趕時髦賺人的眼球。草原新詩的創新發展,一定是長遠壯闊的,其前景也必定會持久不衰。這與當下某些詩人只關注個人內心、過度自我化的小資情調等狀況的改變,努力關切時代、書寫當下生活、引領創作方向,都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 陳惠芳 ▌不戴口罩的雨敞坪
    【小康嶽麓】攝影:田麗作者:陳惠芳
  • 四位詩人精彩對話,演繹詩歌「四重奏」
    在首場活動中,湖北詩人閻志作為主持人,與楊克、李少君、周雲蓬展開對話,共同討論詩與民謠、詩與自然、詩與時代、詩與武漢的話題。臺上,四位詩人的對話妙趣橫生;臺下,眾多詩人、評論家和詩歌愛好者認真聆聽,掌聲、笑聲不斷,不少青年詩人還現場向詩壇前輩提問求教。
  • 新時代 新徵程主題詩歌朗誦會在京舉行
    (都市訊)12月13日,由北京老科技工作者總會指導,水利部老年大學、中國水科院老科協"水之韻"藝術團主辦的"新時代 新徵程主題詩歌朗誦會"在水利部老幹部活動中心舉行。中國水利文學藝術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凌先有應邀出席並致詞。
  •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舉行 關注「抗疫詩歌」時代擔當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現場。 單鵬 攝中新網成都11月2日電(單鵬)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2日在成都舉行,百餘位國內著名詩人、詩評家、學者及部分詩歌刊物主編在論壇上開展學術交流與觀點碰撞。其中,「抗疫詩歌」被頻頻提起。
  • 《星星·詩歌原創》2020年總目錄(詩人集結地)
    >馬小強 _ 黃土地星青年張羊羊 _ 月亮向西(組詩)李棟梁 _ 講故事的舊地板(五首)燕越檸 _ 況味(組詩)盧 山 _ 履歷表(四首)文本內外池凌雲 _ 青海書(六首)池凌雲 _ 語言的異鄉(創作談)桑 克 _ 消夏錄(組詩)桑 克 _ 追憶詩句的誕生(創作談
  • 行吟詩刊丨羅鹿鳴:湖南旅遊詩歌的張家界現象
    上面列舉的都是外地人寫湖南的旅遊詩歌,湖南人寫外地的旅遊詩歌也不少,最著名的是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首詩是他在陝北的清澗縣馬背上創作的,一詩而雄霸天下。他們的詩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湖南人,直到新詩百年,薪火相傳,浩浩蕩蕩。其中,旅遊詩歌成為湖南新詩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新譯外國詩人20家》:呈現當代世界詩歌最新圖景
    近日,由《詩刊》社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推出的《新譯外國詩人20家》問世,並於1月6日在北京外研書店東升科技園店舉辦了首發儀式。《詩刊》主編李少君出席並致辭,與《詩刊》副編審趙四、翻譯家趙振江、翻譯家高興、翻譯家樹才以及北京外研書店總經理付帥共同為《新譯外國詩人20家》新書揭幕。
  • 《中國詩人》雜誌2020年上刊作品總目錄
    /王立世070  穿越歲月之河(組詩)/ 顧  豔077  在沉思中矚望:打開歷史與現實的風景   ——讀顧豔組詩《穿越歲月之河》/邢海珍084  匠人傳(組詩)/ 陳惠芳087  新詩歌時代,詩人的喜與憂 / 陳惠芳092  讀陳惠芳《匠人傳》/ 王躍文095  身體裡的密碼(組詩)/ 趙目珍
  • 「中國詩人面對面」演繹詩歌「四重奏」
    活動現場「中國詩人面對面」是第六屆武漢詩歌節的重頭戲。12月20日,湖北詩人、《中國詩歌》主編、武漢詩歌節總策劃閻志精彩對話民謠詩人周雲蓬、中國作協《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楊克。圍繞詩與民謠、詩與自然、詩與時代、詩與武漢等四個論題,四位詩人展開深入而熱烈的討論,獻上了一場妙趣橫生的詩歌文化盛宴。
  • 時刻知道丨舉辦詩歌盛會,汨羅與詩歌為何結緣?
    12月12日晚,「汨羅江之夜」詩歌晚會暨首屆汨羅江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汨羅江畔舉行。 2017年,汨羅與世界許下「三年之約」:2020年將舉辦「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繼而辦成獨具汨羅地域文化特色的全國性、永久性文藝盛事。
  • 詩人心象丨詩俠素峰
    詩俠素文/梧桐詩俠素峰作者丨梧桐     插圖丨網絡   編輯  |  心象(ID:turezyx)每個人都有英雄情結,我也不能免俗,那些救人於水火,「在清晨的霞輝裡,滑出灑脫」讓人喜,「把裝滿俗念的內心空出來」讓人嘆,「空出的羽軸般輕靈,接近太陽」令人悲欣交加。如果秋高氣爽的原野適合少年放飛,在都市裡放飛雄鷹的我們,骨子裡依舊是追風的少年。少年時的夢似乎一下子就在他的詩歌裡成真了!那些悲喜交織的時光,那些飛翔的感覺,那些真正的快樂,讓人神往。
  •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舉行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舉行「屈原一直在我們身後」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13日訊(見習記者 周磊 馬如蘭 通訊員 歐陽林)今天,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在汨羅市舉行
  • 「深讀詩會」關注女詩人鍾晴——詩歌是令人迷戀的家鄉
    本期活動通過朗誦與點評的方式,對主題詩人鍾晴的詩歌創作展開熱烈的探討。據悉本次詩會由深讀詩會主辦,深圳市南山區作家協會承辦,活動還得到了深圳市南山區文化館、深圳前海詩潮報的大力支持。現場活動照詩性地生存比寫詩更為重要鍾晴從小喜愛文學,十四歲在語文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在縣刊發表作品,十六歲在省報發表文章。
  • 清遠詩歌節全國各地30多名詩人走進連山 探討民族詩歌的走向和生態...
    11月29日,以「風情壯瑤,邊城氧吧」為主題的第七屆清遠詩歌節走進連山,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位著名詩人在連山,感受壯瑤風情,欣賞生態風光,開展詩歌的創作與研討。清遠是生態之城、也是詩歌之城,每年清遠詩歌節期間,全國詩人為了共同推動詩歌發展的志向和願望來到清遠,對於推動當地詩歌發展,推動新時代詩歌發展繁榮起到重要作用。清遠詩歌節的連續舉辦對於「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次清遠詩歌節走進連山瑤寨,要思考如何推動民族地區的詩歌創作。」
  • 博鰲國際詩歌獎揭曉 韓慶成:00後詩人不如90後詩人活躍
    由博鰲國際詩歌節、世界詩歌運動、黃亞洲詩歌發展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博鰲國際詩歌獎」評選,19日揭曉獲獎名單。在各獎項中,中國詩人取得不錯的成績。中國詩人葉延濱獲得「傑出成就獎」;陳小曼、黃梵、陸健、王芳聞、衣米一獲得「年度詩人獎」;樹才《節奏練習》、馬累《內部的雪》、曹波《你是貓》獲得「年度詩集獎」;「年度新銳獎」則由詩人餘退、明柍、山月、唐舊獲得。中國詩人能在國際性詩歌獎項中脫穎而出的優勢是什麼?中國詩歌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如何?紅星新聞記者專訪了「博鰲國際詩歌獎」評委、世界詩歌網總編輯韓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