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一座城中的詩意——讀陳惠芳詩集《長沙詩歌地圖》

2020-12-12 新湖南

楊靖雯

長沙這座星城,曾被稱作蠻荒之地,不少歷史文化名人曾被貶謫至此,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歷史文化名人的增色與湖湘文化的滋養,才讓長沙孕育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詩人陳惠芳在長沙生活工作了30餘年,早已將長沙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作為新鄉土詩派的代表詩人,他用詩歌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立傳。在他的詩集《長沙詩歌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記者與遊人的三重身份在陳惠芳的身上融合得恰到好處,他用詩歌的藝術處理、記者的敏銳細緻以及遊人的閒然自得揭開了歷史的幕布,帶我們穿過冰冷的城牆,悠然自在地感受長沙城中每一處風景的生機,發現藏在這座城中的詩意。

陳惠芳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詩人對文字的敏感,他在《荷花池》中流露出了凝練文字、營造詩意的自覺意識,表達了對純然詩境的不懈追求。「荷花池填平了/一些樓房長在上面/荷花離天空很近/樓房離天空很遠//我常常走過荷花池/去看別處的風景/如果有那麼一處荷花/突然從擁擠的車流中/漂過來/我會製成標本/珍藏在歲月的夾縫中」(《荷花池》)。「荷花池」與「樓房」是往時與今日,是古典生活與現代生活的象徵符號,從表面來看,我們不可否認古典生活比現代生活更富有詩意。因此,面對潔淨而高遠的「天空」,面對至真、至純的詩歌境界,身在高處的「樓房」距離「天空」很遠,被高樓遮擋了的「荷花」卻離「天空」很近。同時「荷花」也是詩意的文字,陳惠芳捕捉著這些像荷花一樣純淨的文字,然後用詩歌的組合方式將其製成標本,等待著時間來檢驗這些「標本」的真正價值。《學宮街》是陳惠芳在長沙開福區學宮街的居所所作,也是他為長沙的詩歌版圖寫作的第一首詩,自然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但從詩人的寫作意識上來說,將《荷花池》作為走進長沙詩歌版圖的起始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正如他在《荷花池》的結尾寫道:「我正在零點」,敲響了長沙城的詩歌觀光旅程開啟的鐘鈴。

《長沙詩歌地圖》是陳惠芳用文字的「荷花」為長沙城重新設置的地標,用蘊含歷史人文情懷的詩歌鑄起了一個屬於陳惠芳與長沙的「荷花池」。我們生活在缺少詩意的鋼筋水泥之中,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會削減對詩歌的熱愛和對詩意的嚮往。反而,如何找到現代生活與詩歌的契合點成為了詩人們自覺承擔的職責與義務。陳惠芳以一個成熟詩人的經驗,將厚重的歷史與現代生活聯繫起來,激發了古典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碰撞。在長沙城的中心有兩條古老的街道,即太平街和坡子街,因為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的建築格局以及極具特色的湖湘美食等,吸引了各地的遊客在此集聚,讓這裡成為了長沙最熱鬧繁華的路段。陳惠芳卻在喧鬧之中看見了靜穆的哀傷,在書寫這番場景時保持了詩人的警惕,如「坡子街路口/一根長長的吊臂懸在空中/如果上面站著一隻受傷的蒼鷹/整個天空不會崩坍//我徒勞地張望詩歌書屋/那些幾角錢一冊的詩集/已經被花樣百出的小吃所代替/年輕人穿行在小攤之間/品嘗著與詩歌不一樣的味道//臭豆腐豐富了/詩歌貧窮了/我兩手空空,走出坡子街/小心翼翼地盯著那根吊臂」(《坡子街》)。懸在坡子街上空的鋼鐵吊臂已經入侵了人們的精神領域,讓陳惠芳不得不發出「我要將留芳嶺通俗為牛坊嶺/牽著一頭壯實的水牛/在虛擬的牛市,與時光交易/換取牧笛與古琴的交響」(《留芳嶺》)這樣迫切的心聲。

在《長沙詩歌地圖》中,我們有時會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有時又會沉浸於清新的詩意。一部《長沙詩歌地圖》也是一部長沙史,陳惠芳花了7年時間,探究了長沙城大小地方的歷史淵源,將歷史因素融進詩歌中,豐富了詩歌的歷史文化背景,增加了詩集的文化重量。譬如,他如此描繪讓長沙人感到驕傲的營盤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辛棄疾鐵打的營盤/也成了流水//湘綺樓仿佛傳來,王闓運著名的咳嗽/左手牽右手,右手牽楊度//群蝦與皇帝皆為過眼煙雲/張仲景手執《傷寒雜病論》/長沙太守診治黎民百姓/大清貢院鄉試之後/響起程潛陳明仁和平的聲音」(《營盤路》)。詩人不僅寫出了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相伴而來的還有一種具有深意的人文思考。而他對愛晚亭的描寫又呈現出另一種清新的風格,「愛晚亭是一枚紐扣/維繫了一山的風度/愛晚亭是一個圖釘/按住了一山的枯榮」(《愛晚亭》)。陳惠芳對詩意的凝聚多表現在動詞的使用上,「維」與「按」道出了愛晚亭在嶽麓山的標誌性地位,愛晚亭如今也成為了人們遊玩長沙時打卡必去之地。對於愛晚亭他還寫道:「枯枝發芽的時候/我要餵飽生澀的眼睛/酷暑難當的時候/我要解開燥熱的心情/楓葉飄紅的時候/我要旋動深藍的天空/大雪紛飛的時候/我要喚醒封存的足印」(《愛晚亭》)。這是標準的排比句式構成了整飭的形式,但他並沒有將這種固定的句式應用於全篇,而是鑲嵌在自由變化的句式結構之中,呈現出一種對立與和諧的張力效應,這樣的布局在《老照壁》《司門口》《平地一聲雷》《六堆子》等詩中都能見到。成為了現代都市的長沙,無論從城市的外觀還是從人們的生活方式上都有了顛覆性的變化,我們似乎能從陳惠芳的詩中看到他在詩的內容與形式上對這種變化所作出的回應,有古典意象與現代意象的對立,有整飭句式與自由句式的相互穿插,化入詩中皆成為了自然和諧的韻律。

陳惠芳的詩歌語言始終秉持著鄉土詩人的一貫特色,質樸而凝練,他也因此將自己稱作是「行吟詩人」,將行至每一處的地方語言與地方民俗等地方文化因素恰如其分地融於詩中。從陳惠芳對長沙城的詩性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到詩意不再是鄉村田園的專屬,正如陳惠芳所說:「我在踐行新鄉土詩派『傳承民族血脈,塑造精神家園』的宗旨,我在實現『城市也是鄉土,也是家園』的觀點。」捧著《長沙詩歌地圖》再一次重遊長沙城,用生命的真誠去化解城市的冰冷,何愁生活會缺少詩意呢?

[責編:徐凱琦]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詩歌:百年回音——讀《泰戈爾詩集》有感
    如山間徹流不竭的清泉如夏日午後清涼的甘霖在每個清晨或者午後悄然飄落 浸潤疲憊的身心今非往昔流水輕雲已滲透歲月的塵而你的聲音滑落 滑落帶著百年前每朵花兒的喜悅伴隨著那歡愉的童年般的回憶讓今天的心靈 再次淺唱低吟這是一首讀《
  • 行吟詩刊丨羅鹿鳴:湖南旅遊詩歌的張家界現象
    我的理解,旅遊詩歌是作者對旅遊過程中、或事後對所見所聞所感的詩意描繪與情感抒發,是一種特定的客觀對象在作者主觀中的反映。旅遊詩歌古今中外早已有之,甚至是詩歌創作、流傳最多的種類。《詩經》中有不少旅遊詩歌名篇,而楚辭更是不勝枚舉。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陶淵明,他們都在旅遊詩歌上開疆拓土,功勳至偉。
  • 創作談丨陳惠芳:新詩歌時代,詩人的喜與憂
    因為,新詩歌時代的詩人,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更廣闊、更眼花繚亂的時空。詩人的喜與憂,也由此加深了。 一種現狀:網際網路介入,自媒體興起,詩歌節會不斷,熱鬧非凡 曾經有一句戲語:寫詩的,比讀詩的多。 當下,寫詩的,比讀詩的一樣多。
  • 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開幕 中外詩人共同見證一座城市的詩意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攝影 向宇 楊瑞青成都,一座詩意之城。古往今來,有很多偉大的詩人在這裡寫出了偉大的詩篇。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成都是中國新詩的重要發祥地,更是有著詩歌重鎮的美譽。最美語言無國界中外詩人共度詩意之夜出於防控疫情需要,本屆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謝絕了一切觀眾,在成都電視臺1號演播大廳拉開帷幕。
  • 蔦屋書店,讀了一本日本詩集
    然後就在店裡的一個角落裡看了這本詩集。如果我們「懷著愛惜這座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頭又復隨即消失的剎那的感覺之心」,想將他表現出來,那麼數行的小詩便是最好的工具了。——周作人腰封上,周作人這句話確實非常貼切——用來評價《夕顏 日本短歌400》這樣一本詩集。短歌,確實太短了。特別關注了兩首,感觸頗深,記在這裡。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開幕 詩人齊聲朗誦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包珍妮雖然只有一根手指能動,24小時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卻滿懷著對詩歌和生命的熱愛,創作了數十首詩歌和歌詞,還出版了自己的詩集。她的故事與小草堅韌樂觀、頑強勇敢交相呼應,展現了生命的奇蹟,給予人勇氣和能量。
  • 貴州作家·微刊|讀詩碎語——讀牧之的詩集(隨筆)
    從時間上細算,這些詩的詩齡差不多30歲了,但現今讀來仍覺得特別有意思,比如詩集裡歌詠高原的作品:《我們與高原》《走進高原》《高原生長的陽光》《站在高原》《走在高原》《在高原播種》《深入高原》……這一類作品,我想永遠也不會有過期之日,它只會在一代代讀者心中,一次次生根發芽。就像詩人寫到的:讓高原的恩澤/澆灑豐盈的少女/生長我的詩歌/不衰不竭。
  • 情感在故鄉一隅與歲月常談 ——讀王芬霞詩集《不曾遠去的春天》
    原標題:情感在故鄉一隅與歲月常談 ——讀王芬霞詩集《不曾遠去的春天》甘肅籍詩人王芬霞也未繞開對故鄉回望的題材,步入鄉情書寫的表現方式,在看她新近出版的詩集《不曾遠去的春天》時,讓我再次思考故鄉這樣的命題。  王芬霞,出生於甘肅張掖,現居蘭州,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她的詩歌作品將人生感悟落腳詩行,物化可感可知,文思細密,清新雅致,言之有物,情真意切,給人以美妙的暢想和藝術享受。其作品在她自信的敘事漫步中蕩漾詩思詩情,不經意間與遙遠的故鄉相遇。
  • 夾在百年詩集裡的三葉草
    假如你正在仔細品讀一本古老的西文詩集,為其中浪漫唯美的詩意所陶醉。
  • 「00後詩歌教父」周瑟瑟編詩集 用好詩給孩子說「晚安」
    詩人周瑟瑟多年來用心發現、評鑑很多00後詩人的作品,關心他們的成長,在詩歌界有「00後詩歌教父」之稱。近日,周瑟瑟根據自己三十多年詩歌創作經驗編選了一本詩集《讀首好詩,再和孩子說晚安》,由東方出版社推出。他從百年中國現代詩歌和優秀的外國詩歌龐大的體量裡尋找適合孩子閱讀的詩歌,並且收入了多位00後的詩作,可以說,讓人集中領略到一個孩子與詩歌的世界。
  • 成都國際詩歌周|外國詩人紛紛打call:成都是一座詩意之城
    對於本次活動,外國詩人一致予以高度評價,認為成都是一座詩意之城,成都國際詩歌周對於促進中外詩歌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哥倫比亞詩人李戈今年是哥倫比亞詩人李戈來中國的第13年,作為一位成都女婿,李戈對於受邀參加成都國際詩歌周很感動。
  • 書訊:《詩意江南--徐英才詩選》
    序   美國華人詩學會及漢英雙語紙質詩刊《詩殿堂》創辦人,著名翻譯家徐英才老師讓我給他的《詩意江南》詩集寫個序,我欣然答應了,放下手中的其他事,就立即著手品讀他轉來的書稿。《等你,在橋上》所描繪的就是這樣一座橋。         沒想到徐老師不但是一位翻譯高手,還是一位撰寫情詩的高手。記得著名評論家解非教授讀了徐英才的情詩,立即想到了徐志摩。而我讀這首詩,不僅想到了徐志摩,還想到了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如果說,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是單色的、平面的、線行的,那麼,徐老師的這首《等你,在橋上》就是複色的、立體的、多維的。
  • 「深讀詩會」關注女詩人鍾晴——詩歌是令人迷戀的家鄉
    百度百家號 深愛榜訊(記者尹婭亞報導)2020年9月11日,「深讀詩會」第二十二期活動在南山區文化館舉辦。本期活動通過朗誦與點評的方式,對主題詩人鍾晴的詩歌創作展開熱烈的探討。據悉本次詩會由深讀詩會主辦,深圳市南山區作家協會承辦,活動還得到了深圳市南山區文化館、深圳前海詩潮報的大力支持。
  • 生態詩學的詩意——讀華海《一聲鳥鳴》
    這部厚厚的「生態筆記」,流溢著真誠而清新的詩意。「詩意」首先從日出前突然闖入耳內的「一聲鳥鳴」開始。這聲鳥鳴等待了許久,穿透層層黑暗,帶著黎明清亮的光而來,把華海、詩人、「我」從醉夢,從人群的混茫中揪出來。
  • 《一本書,一座城》:從愛情到生活,願你擁有詩意盎然的人生
    前些日子,朋友推薦一部紀錄片給我,叫做《一本書,一座城》。看到第六集杭州城專題,片子給杭州的底色詞彙叫「悽美」,裡面有兩個故事很打動我,這裡聊聊其中一個。毋庸置疑,那是一個文學、詩歌與生活水乳交融的時代。年輕人們走在街上,會熱烈地談起尼採、海明威和卡夫卡;女孩兒們坐在自行車後座上,胸前抱著惠特曼和艾略特的詩集;男孩把喜歡化作詩歌,寫在雪白的信紙上女孩表白;「文學青年」並不含貶義,詩歌裹挾著所有的熱血和理想,不曾走向式微。甚至不分老幼,人人皆可成為詩人。
  • 在這裡,感受諾貝爾文學獎最新獲獎者的英文原版詩歌
    所以,詩歌,若想領略精髓,還得讀原著。                 首圖OverDrive賽閱數字圖書館特地為讀者製作了諾貝爾文學獲得者作品大賞專欄,收錄了從最新獲獎者露易絲·格利克,到石黑一雄、賽珍珠、蕭伯納等大作家的珍貴原版作品,快去一睹為快吧!這期推文我們著重介紹今年的獲獎者露易絲·格利克的三部作品。
  • 詩集推薦|翟永明詩集《大街上傳來的旋律》
    我忝為翟永明詩歌一個好的讀者,這似乎還存在著一種緣分,對於翟永明和她的詩我早已深深地喜愛並深深的折服。翟永明曾在她的「青春詩話」裡寫道,「我永遠無法像男人那樣去獲得後天的深刻,我的優勢只能源於生命本身。」源於生命本身正是我詩歌寫作的常態,而這種「源於生命本身」的詩寫沒有誰能寫到翟永明那種地步。她的詩歌從第一個字開始,就站在了生命的最深處。她的詩愛恨中有深淵,微妙裡有複雜,這正是我所追求的。
  • 詩集 | 林兵著《雜詠》——吟詠性情 直抒胸臆
    《無題》一首讀來忍俊不禁:「一箭雙鵰實在妙,詩名自覺也好笑;可不可笑不重要,多動腦筋防痴老。」林兵先生在杏花村今歲二月,楊柳吐翠、梅花飄香的季節,林先生微信傳來《雜詠》詩稿,這是詩人即將付梓的又一本詩集,集中所錄200餘首詩詞質量同去年相比亦日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