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作家協會主管【貴州作家·微刊】以展示貴州作家創作成果、關注文學新人、多視角反映貴州文學生態為己任。每周一、三、五更新 NO·631
貴州作家·讀後
枕邊擺有一摞書,是牧之的五本詩集:《依然如故》《馨香依然》《紙上人間》《風在拐彎處》《牧之詩歌選》。前兩本,牧之寄贈於2013年4月11日,那時我們已相識許多年,我偶爾也寫詩,完後砸進牧之的郵箱裡,向他主編的《經濟信息時報·今日興義》文化副刊投稿。那一陣子,總是投稿多,發表少。收到牧之詩集,認真讀後,才恍然大悟:我原來寫下的不是詩,是分行的口水話。《紙上人間》《風在拐彎處》《牧之詩歌選》的出版時間分別是2017年3月(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年8(貴州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團結出版社)。書出版後,牧之均發來微信信息,讓趕緊告訴地址,說要發快遞寄書來。我最怕作家朋友贈書,一是因為擔心自己不能好好地讀完朋友的贈書,二是書也是商品之一,是作者心血的凝聚物,無功不受祿,不應隨便佔有。我通過微信發紅包購書,牧之一直不肯收,我把上面那意思說予牧之聽後,他才收下了。
1
《依然如故》這本書僅164頁,很薄,很好嚼。
這本書是楊遠康、羅迦瑋等人主編的「方舟文叢」之一,2008年10月海風出版社出版,總策劃是黔省相當知名的教育類期刊《當代教育》主編王家洋先生。20餘年前,當我還是一個中學生時,我就知道遠康先生和家洋先生的名字,他們那時已是黔省內較有文學成就的詩人和作家。他們與牧之共同打造的這本《依然如故》,理應算牧之先生詩歌創作生涯裡的一個重要文本。
牧之在後記裡講:「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在自己堆積散亂的書堆信堆裡翻尋,最終將20世紀90年代初期散發在全國各地報刊的詩歌匆匆地整理成眼前的集子,並命名為《依然如故》」。從時間上細算,這些詩的詩齡差不多30歲了,但現今讀來仍覺得特別有意思,比如詩集裡歌詠高原的作品:《我們與高原》《走進高原》《高原生長的陽光》《站在高原》《走在高原》《在高原播種》《深入高原》……這一類作品,我想永遠也不會有過期之日,它只會在一代代讀者心中,一次次生根發芽。就像詩人寫到的:讓高原的恩澤/澆灑豐盈的少女/生長我的詩歌/不衰不竭。安徽師範大學楊四平教授在該書序言裡說:「牧之詩歌中傾注、寄託著詩人對於世間人事的一腔深情。這也構成了詩人創作生涯中執著的恆定不移的主題。他的詩無不飽蘸著詩人濃濃的情思,輕盈而真摯……」我非常贊同這樣的評價,牧之的詩歌配得起這樣的讚譽。
一切都是依然如故。當光陰一茬一茬地遠逝,當一代一代無數的「我們」不再年輕,當詩歌的浪潮洗淨文字的外衣而僅剩了思想的光芒,可是世間依然如故地美麗。塵世最美麗的花朵,當屬於漢字依然如故所盛開的精神之花。讀過牧之的這本書,讓我對此深信不疑!
2
詩集《馨香依然》出版的時候,牧之已是中國作協的會員了。雖然,成為中國作協會員,對一個作家的創作並無實質的意義。但,作為某種水平的象徵,入會仍是大多作家的嚮往之一。牧之,就是靠自己堅實的詩歌質地和堅韌不拔的詩歌追求,獲得世人尊重的。
牧之在這本書的後記裡說:「感謝詩歌,她是我在這個強大的物質世界裡生存的精神支柱,因為詩歌,我擁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坦然面對一切苦難和不平的心態,讓詩歌忠實於自己的內心,無怨無悔」。牧之又說:「《馨香依然》這本詩集收集了我2008年至今散發在《民族文學》《詩刊》《中國詩歌》《新文學》《海外詩刊》《貴州作家》《夜郎文學》《中國民族報》《貴州日報》《貴州民族報》等全國各地報刊的一些作品。收入詩集的詩歌所呈現的,是生活給予我的溫暖與感動,以及我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恩」。我覺得牧之的這些話,無疑是給我們打開了通向這本詩集精神內核的通道。
這是一本只分了兩輯僅僅156個頁碼的書,2011年5月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很薄,但內容非常的豐富和深厚。書裡有對大好山河的讚頌,也有對這個時代的大事記,更有對心靈的絲絲叩問和對人間美好親情的眷戀。我特別喜歡那些描狀心靈的作品,如《靈動的心語》《與心靈對話》《我心歸來》《在時光中沉思》《無邊思緒》《想念一個人》《思緒翻飛》等。「時光如流水/就像雨後的蜻蜓/女兒說飛就飛了……」(《寫給女兒夏夏》)這樣的句子,我只過目一遍就一直沒有忘記。
3
詩集《紙上人間》,是詩人牧之於2017年5月2日寄來給我的。這是一本封面純白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的書,光看這書名,我就特別的喜歡。扉頁的簡介上,配得有牧之的一張很好玩的照片:細看,仿佛是大山的某個傷口,牧之從中探出頭來,微笑著,花格子的襯衣特別打眼。也不知是誰,在這一瞬間,把牧之定格在那裡。
《立於紙上的純淨之詩》,是貴州民族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黔省知名作家喻子涵先生為這本書所作的序言。喻教授從詩歌境界、詩歌創作的譜系、詩歌美學等角度,對牧之詩歌進行了精彩的點評。讀完這本書,再反芻喻教授序,對於理解牧之的詩歌作品有很大的幫助。「牧之是用心生活、虔心思考、真心作詩的一個是人,他把人間細敏的觀察和體悟收納於片片紙頁,在既樸實又優雅的詩句間,傳達著他的詩意、思想和美學……」我以為這是對牧之和牧之詩歌最好的褒揚和鼓勵,勤勞的詩人牧之完全受得起這樣的讚美。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中描狀黔地山河的詩篇,如《穿行招堤》《佛頂山寫意》《頂雲的風》《八德的荷》《板貴的石頭》《天坑人家》《婁山關》《風坡灣》《走過二十四道拐》《與都拉垂柳相遇》《海龍屯暢想》等。「在海龍屯/蹲下來/我不比一棵草高出多少/功與名浮在塵世/與我們漸行漸遠……」(《海龍屯暢想》)這樣的句子仿佛是神助之筆,直插人心深處。牧之有過多次這樣的感嘆:「詩歌已經是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人生旅途的精神支柱,是我無所畏懼、不舍追求的無盡動力」。我相信,這樣的話語,是牧之發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感恩。
在我看來,這本詩集也有它的不好。我個人覺得主要是體現在對篇目的分輯上有點不夠細,整本書100餘首詩歌作品,我讀後大約有重心在描狀山河的,有寫花草樹木的,有魂靈自省的。據此,至少可分三輯。不知道我這樣淺浮的理解對不對。
4
《風在拐彎處》是由黔省目前唯一的一所高校出版社貴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詩集,2018年10月22日牧之寄贈予我。
千禧之年,我考入貴州大學,在那裡混過了我人生中最寶貴的四年,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記得入校時,從教學樓樓頂一直拉到地面的一條橫幅是這樣寫的:今天你以貴州大學為榮,明天貴州大學以你為榮。可以說,這條橫幅至今鼓勵了我20年。接到牧之先生的這本書,見是母校出版社出版的文學作品,就莫名地覺得特別親切,忍不住一口氣讀完。
書的序言是蔣德明先生寫的,題目是《風在拐彎處有檀木沉香》。蔣先生是一位我比較喜歡的黔省詩人,早先我就在其網絡博客空間欣賞過他的作品,大多是朗朗上口很好讀懂的精短詩歌。常見書的序言作序者,有居高臨下的,有故弄玄虛的,有吊書袋子的,更有天花亂墜相互吹捧的。而詩人給詩人作序,所寫之處,均散發著溫暖的友情和理性的剖析,雖然不乏讚美,但也是實事求是坦誠的敘說。比如,蔣先生在該序言的一開篇,就說:「黔西南寫詩的人不少,但寫詩寫進中國作家協會的,只有牧之一人……」這的確是牧之至今仍保持的記錄,至今仍後無來者。
《風在拐彎處》分四輯,100餘首詩歌,與牧之其他集子重複的作品很少,相較下來,我喜歡他的這一本書更多一些。一是作品分輯上做得很好。除第四輯作品數量相較少一些外,前三輯的作品數量相當,整本書200餘頁碼,不算厚,但也不算薄。薄了拿在手上顯得不夠厚重,厚如磚頭又會讓人無端的恐懼。二是作品選取上很有講究。雖然差不多都是十餘行的短詩,但在詩歌體裁的選取上,若是隨心所欲,無一定範圍,混雜掘和而成,讀來就不太舒服。而牧之在追求精品的基礎上,基於描狀對象的相似性,分門別類將散落在各類期刊發表過後的詩歌作品歸攏了來,是給自己一段時間裡的詩歌創作情況的小結,亦是對一段人生和光陰的交待。三是裝幀設計上非常精美。32開,壓膜,書名豎排,勒口上配簡介及照片……這些都是我所喜歡的裝幀風格。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的後記。我覺得這篇後記是相當成功的一則人生隨感,放在牧之的詩歌作品集中,如虎添翼,有畫龍點睛的功效。這本書有這樣的句子:「西普陀寺的誦經聲/被風領著遷徙/然後,在塵埃裡/磨斷人世間那些/不經意地來/不經意地去」(《釋心臺,穿越時光》)如今已過天命之年的牧之,已是禪意冥冥,看破人事而來去自如。
5
2019年7月23日,詩人牧之寄給我《牧之詩歌選》一書,讀後,特別欣喜。一是為詩人能夠30餘年不間斷的結出詩歌碩果感到敬佩,二是因自己結識著這般能幹的詩人朋友而感到粘了光彩,再就是自己因有了業餘文學創作的楷模人物和榜樣而更加鼓足了勇氣。
這本書的序言作者趙俊濤先生,是牧之先生和我的多年的老友,但他熟識牧之比熟識我更要徹底一些。趙先生本身是一位兼事文學創作和文學評論的多棲作家,又加之其多年從事新聞媒體和管理高校的職業經歷,常常於理性的先鋒多維思辨之間,又可見其深黜的時代感召力和零距離的親和力。趙先生在序言的開篇就這樣寫道:牧之是一位不斷為家鄉歌唱和竭力歌唱家鄉的詩人。趙先生說:「讀牧之的詩,能感受得到,他和生他養他的那片山川那一個解不開的『扣』。這個『扣』,柔軟中蘊含著力量,情思裡包裹了血性……」。從這篇序言裡,便可感受得到趙先生和牧之先生的深厚情感。
100首詩5個小輯組成的《牧之詩歌選》,相較其其他詩集,顯得更加厚重,起碼在頁碼數量上,就差不多是其他集子的兩倍了。難怪牧之在後記裡,用較大篇幅強調了這本集子產生的不易。「回首這30多年的詩歌之路,酸甜苦辣一直在心中縈繞,直叫自己欲罷不能,欲理還亂。現在想想,無論曾經的成功也罷,失敗也好,這些仿佛都不重要了。唯一能給自己鼓勵和安慰的是在這麼多年的詩歌創作道路上有文朋詩友的關心支持,有家人的一路風雨陪伴,讓自己在詩歌創作的道路上蹣跚著,前行著,努力著,無怨無悔……」我覺得這是牧之最好的一句答謝詞,對詩歌和光陰的答謝,也是對世事的答謝。
「北盤江大橋之上/有我們祖先的深邃、睿智流連/而正在飛翔的春天/與我們刻骨銘心的愛情/傾聽彼此的心跳,與一綹陽光/或者依據鳥語,備下一壺老酒/和大橋飛馳的時光/撫慰祖先……」這類追古思今極具感染力的句子,我特別喜歡。而牧之的詩集裡,處處都是這樣的好句子。
作者簡介
劉燕成:貴州天柱人。出版有散文集《遍地草香》《黔山秀水》《月照江夏韻》等。中國散文學會、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精彩回顧
歡迎關注
貴州作家
文學貴州
貴州文房三寶
貴州作家·微刊
以展示貴州作家創作成果、關注文學新人、多視角反映貴州文學生態為己任。
主管:貴州省作家協會
編輯:何衝 魏昉 蔡國雲
野老 老八 黃 勇
編輯部主任:黃山
主編:魏爾鍋
微信號:gzzjwx
投稿郵箱:gzzjwx@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