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綜述 | 為保持身體距離、使用口罩及眼部防護提供了證據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柳葉刀 柳葉刀TheLancet 來自專輯柳葉刀COVID-19精選文章

《柳葉刀》(The Lancet)於6月1日發表一篇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納入了目前可收集到的所有科學研究證據,發現在醫療機構內外與他人保持至少一米的距離,並戴好口罩和護目鏡,可能是降低病毒感染或減少COVID-19傳播機率的最佳方法。

這是首篇針對所有現有可收集證據的系統性綜述,涵蓋172項觀察性研究,探究了保持身體距離、口罩使用和眼部防護如何影響COVID-19、SARS和MERS在16個國家/地區的社區和醫療機構傳播。

保持至少1米的身體距離可以降低COVID-19傳播的風險,但是2米的距離可能更為有效。

面罩和口罩或能保護醫護人員和普通人群免受COVID-19感染,而且眼部防護可能也會帶來額外的好處,但支持兩種保護方式的證據強度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正確使用和組合使用這類防護用具,這些幹預措施也無法提供全面的保護,而且其他基本的保護措施(例如手部清潔等)對於減少病毒傳播是至關重要的。

《柳葉刀》(The Lancet)最新發表一項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納入了目前可收集到的所有科學研究證據,發現在醫療機構內外與他人保持至少一米的距離,並戴好口罩和護目鏡,可能是降低病毒感染或減少COVID-19傳播機率的最佳方法。

然而,即使正確使用和組合使用這些幹預措施,也不能完全防止感染。作者指出,支持某些研究結果的證據強度較低,尤其是圍繞口罩和眼部防護措施的發現[1],並且也沒有完整的隨機試驗從驗證這些幹預措施對COVID-19防控結果的角度進行研究(表2)。

該研究的初衷是為WHO指南的制定提供信息,這是研究人員首次系統性地分析這些防護措施在社區和醫療機構內預防COVID-19的最佳使用情況。作者表示,該研究及時且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描述疾病模型並標準化「潛在暴露」的定義(即在兩米之內暴露於病毒),確定接觸者追蹤範圍,從而控制當前的COVID-19大流行並抑制未來的疫情反覆。

基於有限的信息,許多國家和地區就「需要保持多遠的身體距離來減少COVID-19傳播」提出了相互矛盾的建議。此外,佩戴口罩和進行眼部防護能否減少COVID-19在普通人群中的傳播?口罩在醫療環境中的最佳使用情況是什麼?這些問題在大流行期間一直存在爭議。

該研究的共同責任人、來自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Holger Schunemann教授表示:「我們的發現首次系統性匯總了所有與COVID-19、SARS和MERS有關的直接信息,為這些常見且簡易的防護措施的最佳使用情況提供了現有可收集到的最佳證據,有助於『壓平曲線』,為社區內開展應對大流行的工作提供了相關信息。」而且,他還說道:「政府和公共衛生界可以利用我們的研究結果,就降低感染風險的保護性措施為社區機構和醫護人員提供明確的建議。」[2]

目前現有可收集到的最佳證據表明,COVID-19最常見的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尤其是當人們咳嗽和打噴嚏時,飛沫可通過眼睛、鼻子和嘴,直接或通過接觸受汙染的表面進入人體。目前,雖然科學界已就SARS-CoV-2主要通過大飛沫和接觸傳播達成共識,但關於氣溶膠傳播作用的爭論仍在繼續。

在這項分析中,國際研究團隊對2020年5月3日前發表的172項觀察性研究進行了系統性綜述,評估了保持距離、使用口罩和眼部防護三種切斷傳播途徑的措施,討論了其能否防止病毒從COVID-19、SARS、MERS確診患者或疑似感染者傳播給密切接觸者(例如護理人員、家庭成員和醫務工作者等)。

該Meta分析包括來自44項比較研究的匯總估計,共涉及25,697名參與者。在這些研究中,有7項針對COVID-19(6,674名參與者),26項針對SARS(15,928人),11項針對MERS(3,095人)。

分析納入的COVID-19研究一致報告了三種幹預措施的益處,與關於SARS和MERS的研究結果一致。

有9項研究調查了在SARS、MERS和COVID-19流行期間身體距離與病毒傳播的關係,涉及7,782名參與者。其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與他人保持超過1米的距離比與他人保持不到1米的距離帶來的感染風險要低得多。當與距離感染者超過1米時,感染風險僅為3%;但如果不到1米,則感染風險為13%。但模型分析表明,身體距離在三米之內每增加一米,個體受到感染或病毒傳播的風險就可能減少一半(圖3)。作者指出,該研究對於保持身體距離的證據強度為中等 [1],儘管Meta分析提供了風險估計,但沒有任何一項研究定量評估了超過2米的身體距離是否更為有效。

13項包含3,713名參與者的研究針對眼部防護在防止三種病毒傳播方面的作用進行了評估,發現與無眼部防護相比,使用面罩、護目鏡和眼鏡與較低的感染風險相關(使用眼部防護的感染風險為6%,而沒有眼部防護的感染風險為16%)。作者指出,支持眼部防護的證據強度很低 [1]。

另外10項研究(針對三種病毒,涉及2,647名參與者)發現,一般而言,口罩可帶來相似的益處。戴口罩時受到感染或病毒傳播的風險為3%,而不戴口罩時為17%。但本研究中的證據主要是在家庭內部及接觸病例時使用口罩的情況,其證據強度也較低 [1]。

對醫護人員來說,與佩戴外科口罩或類似口罩(如可重複使用的12-16層棉或紗布口罩)相比,佩戴N95口罩及其他防護型口罩或許能提供更強的病毒傳播防護。對普通大眾而言, 即使是在非醫療環境下,無論是使用一次性外科口罩還是可重複使用的12-16層棉口罩都可能提供保護。但是作者指出,醫護人員和其他看護人員的所處環境感染風險最高,而大量使用口罩有可能會減少對這些人員的防護用品供應。

作者還強調,政策制定者需要快速解決口罩的可及性問題,以確保所有人都能平等使用口罩。該研究的共同作者、麥克馬斯特大學助理教授Dr Derek Chu說:「由於N95口罩、外科口罩和眼部防護等用品供應短缺,而一線醫護人員在治療COVID-19患者時迫切需要這些裝備,為了克服全球短缺問題,我們急需恢復並提高產能。」他還說道:「我們也相信,應找到讓普通大眾也能得到口罩的解決辦法。然而,人們必須明白,戴口罩並不能替代保持身體距離、眼部防護,或如保持手部衛生等基本措施,但戴口罩也許能增加一層額外的保護。」[2]

作者還著重強調了在制定指南時借鑑以下信息的重要意義,包括幹預措施的可接受性、可行性、資源密集性及公平可及性。來自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ruit)的Dr Sally Yaacoub表示:「根據24項涉及所有三種病毒的研究,在50,566名參與者中,大多數人接受這些個人防護措施,認為其可行性較強,能使人放心,但也指出了其危害性和挑戰性,包括頻繁的不適、面部皮膚皸裂、清晰溝通受阻等,而且他們感覺到來自照護者的關心與同情也有所減少。」 [2]

本研究的共同作者、來自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Karla Solo表示:「雖然我們的研究結果所提供的證據強度僅為中低級,但這是第一項綜合了所有COVID-19直接信息的研究,因此,我們的分析提供了目前現有可收集到的最佳證據,為我們如何最優使用這些常見且簡易的幹預措施提供了參考。」 [2]

雖然該研究的發現很重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評估在非醫療環境中採取這些幹預措施效果的研究較少,而且大多數證據來自針對SARS和MERS的研究。最後,並沒有專門的研究分析個體暴露於病毒的持續時間對傳播風險的影響。

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Kirby研究所的Raina MacIntyre教授(未參與此項研究)將該研究形容為「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並作為責任作者在本文的相關評論中寫道:「對於在COVID-19病房的醫護人員而言,防護型口罩應當被列入最基本的照護標準。防治COVID-19的指南普遍建議照護COVID-19患者的醫務工作者佩戴醫用口罩,而Chu及其同事完成的這項研究促使我們重審這些指南。雖然醫用口罩確實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但應當優先考慮醫務工作者的職業健康和安全,並應遵循預防原則。」

她繼續寫道:「 [他們]還報告了防護型口罩和多層口罩的保護性比單層口罩更強。這一發現為大量的自製布質口罩設計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信息,因為許多自製口罩都是單層的。設計良好的布質口罩應使用防水面料、具有多層結構,且面部貼合良好……普遍使用口罩或許可以讓社區的限制安全解除,恢復社會的正常運轉,並為處於擁擠公共場所和家庭內部的人們提供保護。」END

NOTES TO EDITORS

The study was in part fund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t was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at McMaster University, Canada;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 Lebanon; German Hospital of Buenos Aires, Argentina; Southlake Regional Health Centre, Canad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McMaster University, Canada;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 Joe's Hamilton, Canada;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Chile, Chil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a; Dongzhimen Hospital, Chin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Fourth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Chin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China;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 Lebanon; Rafik Hariri University Hospital, Lebanon; The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 UK; University of Hull, UK.

[1] This study used GRADE categories of evidence. These include: high certainty (ie, we are very confident that the true effect lies close to that of the estimate of the effect); moderate certainty (we are moderately confident in the effect estimate; the true effect is probably close to the estimate, but it is possibly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low certainty (our confidence in the effect estimate is limited; the true effect could b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estimate of the effect); very low certainty (we have very little confidence in the effect estimate; the true effect is likely to b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estimate of effect).

[2] Quotes direct from authors and cannot be found in the text of the Article.

*中文翻譯僅供參考,所有內容以新聞稿英文原文為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戴好口罩、保持距離、注意消毒!疫情防控志願者需做好個人防護
    疫情期間,來自基層社區的疫情防控志願者,承擔起體溫檢測、信息登記、站崗執勤、巡邏等任務,工作中志願者應注意做好自身防護。工作時必須穿戴好醫用防護口罩或醫學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工作服等個人防護用品。佩戴口罩時注意分辨正反面,一般兩面中顏色較深的朝外,顏色較淺的對自己,有金屬條的部分戴在鼻子上,並順著金屬條輕輕按壓,確保口罩上方不露出空隙。在需要摘下口罩時,不要用手接觸口罩外層,以防汙染雙手。口罩屬於一次性用品,建議每半天更換一次。講究咳嗽禮儀,在咳嗽、噴嚏的時候,用彎曲肘部捂住鼻子,而不要用手或袖口。咳嗽、噴嚏時,使用紙巾或手肘掩蓋口鼻,不要朝向有人的地方。
  • 天貓國際,積極聯合品牌為消費者提供口罩等防護資源
    天貓國際,積極聯合品牌為消費者提供口罩等防護資源 2020年03月04日 12:5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據商務部給出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月20日,各綜試區跨境電商平臺和企業累計進口口罩6500餘萬隻,防護服110餘萬件。 除了口罩等防護用品,隨著人們逐步復工,其他品類例如食品、保健品、服飾箱包等訂單在洋碼頭平臺也出現了回暖跡象。「因為海關一直在加班加點,所以這類貨物的通關時效上比較順利。」
  • 測試表明,戴口罩跑步讓身體缺氧!高強度運動時,保持安全距離不需戴...
    返校的學生們在完成學業的同時仍要持續做好疫情防護,戴口罩是不可或缺的防護手段。但最近一段時間,連續發生了幾起學生戴口罩跑步猝死的事件。實測數據顯示,戴著口罩跑步,通氣量、攝氧量明顯下降,而心率明顯上升,並且速度越快,通氣量的矛盾越突出,心率也愈發升高。從而導致心肺在拼命嘶吼,卻無法為肌肉提供足夠氧氣,使人體出現較明顯的缺氧狀況,這在劇烈運動中表現得尤為顯著。
  • ...提供機上防護套裝,要求所有乘客在整個航程中佩戴防護口罩及面罩
    ,其中包含防護口罩及面罩,乘客須在飛行途中全程佩戴。  卡達航空準備的防護面罩有兩種標準尺寸,可供成人及兒童乘客在飛行中使用。兒童面罩的設計以卡達航空兒童俱樂部(Oryx Kids Club)的吉祥物為元素,可為兒童乘客的旅途增添樂趣。自多哈哈馬德國際機場(HIA)出發的乘客可在卡達航空的值機區域免費領取防護面罩;在其它航點,卡達航空的工作人員則會在登機口區域發放防護面罩。
  • 加拿大正式推薦戴非醫用口罩,如不能保持兩米距離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也談到了自己戴口罩的方法,以及他打算繼續戴口罩,因為在一些場合不可能保持身體距離。譚博士告訴記者,關於口罩的用語已經從「許可」變成了「具體建議」。譚博士說:「如果你不能預測你是否能保持兩米的距離,那麼建議你戴上非醫用口罩或面部覆蓋物。」
  • 【科學防疫】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做好個人衛生防護
    閆柯說,根據目前證據分析,新冠肺炎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如果不養成戴口罩的習慣,病毒就會趁機進入呼吸道,增加機體感染病毒的概率。因此,建議大家從以下幾點做好自身防護,有效預防新冠肺炎病毒——對於普通居家人員,應儘量減少外出活動,儘可能不參加聚集性活動;在出門時正確佩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和手部衛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隨身帶一小瓶手部消毒液,在接觸公共場合設施及物品後及時對手進行消毒;在家時也要勤洗手,勤通風,建議每天開窗通風至少兩次,每次通風30分鐘以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 口罩妝容:做好防護,保持美麗!
    step3:在剛剛戴上口罩的時候,很可能在臉頰、鼻子和下巴處都有縫隙,這種時候需要將口罩的褶皺拉平,儘可能與面部貼合。尤其是鼻子的部位有鼻條,一定要捏好,不要留縫隙。step4:確定口罩有沒有戴好除了照鏡子之外,美沙子還提供了非常簡單的方法:戴眼鏡!如果眼鏡起霧的話,就說明口罩還存在「漏氣」。
  • 張文宏:第二波疫情關鍵在個人防護,杜絕一次性口罩反覆使用
    張文宏建議,海外華人華僑在外防疫的根本是要做好個人防護,杜絕一次性口罩重複使用,保持室內通風、個人衛生和社交距離。張文宏指出,進入秋冬季以來人們的活動集中在室內且不通風,這為新冠病毒傳播提供了條件。如果確診後,必須要做好隔離和防護。張文宏認為,根據西方國家的國情,這些國家的接種率不會超過50%,因此即使新冠疫苗在明年面世,這些國家的疫情仍將持續一段時間。「有了疫苗不一定行,但沒有疫苗一定萬萬不行。」張文宏說。張文宏表示,在未來中國會根據疫苗的產量、人群的危險程度來進行疫苗分配接種,海外華人華僑也有機會接種國產新冠疫苗。
  • 人員保持距離 全程佩戴口罩
    ●全程戴口罩,不聚集不扎堆無論是選擇公交車還是計程車等公共運輸工具出行,都要佩戴口罩,有條件的話,可以戴一次性手套作為防護。在公交車站候車時,不聚集,不扎堆;上車時間隔1.5 米以上有序排隊;上車後嚴格按照要求隔位就座;下車時保持距離不推搡。全程均須佩戴口罩。
  • 「五一」出遊,保持「戴口罩、遠距離、勤洗手、不集聚」
    發布會上,市衛生健康委黨委副書記夏沛表示,「五一」出遊,市民仍要增強疫情防控意識,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五一」將至,專家建議,不管是外出旅遊,還是前往餐廳、商場等公共場所,廣大市民朋友仍要增強疫情防控意識,保持「戴口罩、遠距離、勤洗手、不集聚」等健康生活習慣。
  • 帽子,襯裙,口罩:社會距離的時尚史
    長期以來,衣服一直是減少近距離接觸和不必要暴露的有效方法。在當前這場危機中,口罩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配飾,傳達著「遠離」的信號。在過去的鼠疫等流行病中,時尚也被證明是便利的,當時醫生戴著像鳥一樣尖尖的口罩,以保持與病人的距離。一些麻風病患者被迫在衣服上佩戴心形圖案,並戴上鈴鐺或響板來警告其他人他們的存在。
  • 這個冬天,如何做好防護?口罩能不能摘?
    這個冬天,普通民眾應該如何做好防護?新華網獨家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他呼籲,如果您已摘下口罩,請一定記得戴回來吧,大家一起攜手「挺」過這個冬天。擔心秋冬季節新冠肺炎和流感疊加出現怎麼辦?
  • 6月12日最新疫情通報︱專家提醒:請繼續保持個人防護意識,如出現...
    6月12日最新疫情通報︱專家提醒:請繼續保持個人防護意識,如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及時就醫 2020-06-12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阿聯航空多措並舉為乘客和員工提供全面防護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記者鄭雪報導:阿聯航空在機場和飛機上推出了多項COVID-19應對舉措,從值機前的COVID-19病毒測試到飛行結束後對飛機進行的深度清潔與消毒,旨在為乘客和員工提供全面的健康與安全防護。
  • 強技術做服務 河北加速形成一次性使用防護口罩全項檢測能力
    河北新聞網訊(張欣媛、毛延鋒)當前,在全省復工復產期間口罩數量需求激增的形勢下,河北省批准發布了團體標準《一次性使用防護口罩技術規範》,積極促進企業轉產擴產,省質檢院及時提供技術支撐,加速形成一次性使用防護口罩全項檢測能力,解決了省內口罩企業省外排隊檢驗的難題,大大縮短了檢測距離和檢測周期
  • 3M官方宣布:3M防護口罩均不適合兒童使用
    ,某些3M防護口罩為兒童款口罩,或可供兒童使用,或類似意思表達。在此3M中國聲明,到目前為止3M在中國未上市過兒童用防護口罩,已上市的顆粒物防護口罩(包括小號產品)並非為兒童設計,也未經評估是否可供兒童使用。因此,3M要求3M代理商經銷商、3M網絡授權銷售商及註冊二級分銷商不得宣稱任何3M防護口罩(含醫用品,包括小號產品,如8110S等)可供兒童使用,除非3M發布或更新相關宣稱。
  • 最新建議!這些地方也可摘口罩了
    在回答低風險地區是否還要全天戴口罩問題時,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表示:可遵照一個原則,就是通風條件良好並且能夠保持比較安全的社交距離的情況下,可以不佩戴口罩。哪些情況不需要佩戴口罩?近期沒有新發病例報告的低風險地區,在辦公室、會議室、工地、學校,能夠保持通風條件和相對的安全的社交距離的情況下,也不需要戴口罩。哪些情況需要佩戴口罩?
  • 美CDC警告公眾不要用防護面罩代替口罩
    據外媒BGR報導,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認為,在阻止新冠病毒傳播方面,防護面罩不如口罩有效。CDC明確警告個人不要用防護面罩代替布口罩。雖然大多數人在公共場合往往會選擇戴上普通外科口罩或其他類型的布口罩,但還是會有人戴著面罩。
  • ...學生上學建議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兒童kn95口罩或對兒童造成身體...
    日前,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李忠在參加民心橋節目時表示,下一步深圳將加快兒童口罩生產,提前為復學做好保障。臨近開學,兒童口罩該怎麼選?今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發布官方選購指南為家長們提供相關參考。據介紹,就目前疫情狀況,一次性外科口罩就已足夠,對於市面上存在的兒童kn95口罩,建議家長儘量減少給兒童使用,避免造成身體上的損傷。 兒童口罩適用於幼兒園至初中階段的學生按照年齡分段,一般36個月以下,為嬰幼兒;3歲以上,14歲及以下為兒童。
  • 科學佩戴口罩 保持安全距離 做好個人衛生
    如何做好個人防護?進口冷鏈食品還能不能吃?27日,記者採訪了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與學校衛生所所長高飛。高飛建議:  1、應堅持科學佩戴口罩,特別是進入公共運輸工具、電梯等密閉空間。2、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到人多密集場所,要與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安全距離。3、保持良好個人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