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IWC萬國,你不知道的事情。
瑞士鐘錶品牌IWC萬國的創始人其實來自於美國,並且期初這個品牌的鐘表專供美國市場。
Ebauche半成品三問機芯
和我們現在的認知不同的是,瑞士制表業在很多時期都不是絕對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
1850年左右,美國制表業興起。Waltham華生公司開設了流水線生產,提出了懷表機芯零件通用、標準化的理念,並付諸實踐。僅僅20餘年的功夫,Waltham華生便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鐘表商。
而在此之前,瑞士制表業那是相當落後。機芯毛坯由農牧民初加工,再由品牌精加工。這些零件非常不標準,甚至同款機芯都不能相互更換零件。
花體商標的萬國懷表
1868年,美國人Florence A.Jones跑到瑞士創辦了「International Watch Company」,意思很直白,「國際鐘錶公司」。這個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IWC」。
前面不是說,美國制表技術比瑞士先進嗎?沒錯!可為什麼Jones大老遠跑到瑞士來呢?那是因為雖然鐘錶零部件的生產加工可以通過機器流水線完成,但是裝配、調教環節還是需要人手工完成。美國的西部牛仔的活哪有瑞士佬精細呢?
瑞士制表重鎮分布圖@FH
於是本來任職於美國鐘錶品牌霍華德的Florence A.Jones帶著技術和設備來到了瑞士,並在瑞士北部城市「Schaffhausen沙夫豪森」紮根了。要知道,大多數瑞士鐘錶品牌都在西邊的日內瓦、納沙泰爾、比爾、拉紹德封等地,而沙夫豪森孤零零在北邊。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著名的萊茵河流經沙夫豪森,Jones把工廠開在這裡就是為了便於利用水利為流水線產生源源不斷的免費動力,進而加工機械零部件。所以說,從誕生之日起,「IWC」就流淌著工業制表的血液。
1946年,時任萬國技術總監的Albert Pellaton提出了一項創新設計。當時的自動手錶普遍是單向上鏈,自動陀旋轉的時候,只有一個方向能為發條補充能量,相反方向就是空轉。如果要做到雙向上鏈,結構複雜、加工難度大。
而Albert Pellaton的新設計,用非常簡單的設計就實現了雙向上鏈。「不論任何方向和幅度,擺陀都會利用每個動作為主發條上鏈。」因為轉動時,棘爪(上圖紅色)特別像啄木鳥的鳥嘴在啄木頭,所以被俗稱為「啄木鳥」。
萬國的這一發明,影響了非常多的制表品牌。百達翡麗第一款自動上鏈機芯Cal.12-600、浪琴著名的軌道機Cal.19ASD、精工魔術杆上鏈系統其實都是借鑑Albert Pellaton的設計......
而啄木鳥上鏈系統的推出,也幫助萬國贏得了廣闊的市場,幫助其在二戰後、石英危機這些重大的歷史轉型期中站穩了腳跟。時至今日,啄木鳥結構依舊在運用,只是材質革新成了更耐磨的陶瓷。
萬國啄木鳥當年是暢銷的款式,產量大,加之品牌也不是最頂級,所以它們目前的價格真的很「便宜」,不鏽鋼款大幾千人民幣、18K黃金1萬多人民幣就可以買到。只是買到好品相、好錶盤款式、沒有翻寫的、全套,更多靠的是機緣……(如果非要砸錢當我沒說)。
它和Longines的Conquest康卡斯、歐米茄的Constellation星座、勞力士的Date-Just日誌、卡地亞的Must de Cartier Tank、宇宙Polerouter,在我看來是表友最佳入門古董款。
本次芯選拿到的這枚萬國啄木鳥卻有點不同,是一塊少見的鉑金表殼版本。
第一眼看見它的時候,我還以為是不鏽鋼表殼。其外觀乃非常標準的啄木鳥款式,35毫米直徑、太妃錶針、子彈立體刻度、12點鐘花體IWC全拼Logo.....整個款式簡單素雅,歷經半個世紀,現在看來依舊漂亮。
但當我上手,就感覺有些異樣,因為它沉甸甸,明顯感覺不是鋼表。
可仔細一看,並沒有發現表耳背面、表殼側面有任何諸如女皇、狗頭、羊頭、750、天平等貴金屬的印記。
最開始我還以為是這表之前被過渡翻新過,導致原本的印記被磨掉了,但稜角分明、線條犀利的表耳卻表示其沒有被過度打磨。
打開後蓋一看,底蓋內側同樣沒有任何常見的貴金屬印記。只有萬國廠標、表殼唯一編號,以及「Pm 900」字樣。
這裡的「Pm 900」其實就是貴金屬標記,註明表殼由90%純度的Platinum製作而成。「Pm」乃Platinum的英文縮寫,而不是採用通用的Pt簡稱。
那麼為什麼這塊萬國啄木鳥沒有標準的瑞士貴金屬印記?為什麼會打上特殊的「Pm 900」字樣?
背後的秘密在於它是一塊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其機芯、錶盤、錶針乃瑞士生產,但鉑金表殼卻是日本製造。
手錶是高附加值產品,瑞士正是依靠它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而金表、鉑金表更是超高附加值,收割著全世界各國的中高收入人群。為了避免外匯流失,控制貧富差距,大部分國家都會對進口手錶收稅,甚至是重稅。
二戰後,日本依託美國實現了重建恢復,並從1955年開始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國內對於瑞士高端手錶的需求也增大,但是日本政府嚴格控制進口,設定了高額關稅。日本經銷商Isomura就採用了一個「聰明」的辦法,直接在日本當地生產鉑金表殼,這樣就可以不用交稅了。
為了避稅,異地生產非核心部件的事情在鐘錶行業並不是個例,勞力士、百達翡麗也曾這樣幹過。比如勞力士,其曾於上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在北美生產錶帶,部分古董表款上還能找到「Hecho en Mexico」墨西哥製造字樣。
鉑金表的定價相較於黃金、紅金、白金貴不少,原因在於其熔點更高、密度更高、耐磨性更強,這預示著其加工難度更大、耗材更多,最終成本更高,以及品牌故意控制產量拉開檔次形成價格差。
現代表中,鉑金表殼就不常見,基本屬於高端款、特殊款。而在古董表中,鉑金版更是少見,因為在當年的生產加工條件下,鉑金製作難度係數更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