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過年必吃美食,還有多少留在你的記憶裡?

2021-02-21 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一年忙到頭不就是為了過個吉祥年嗎?小編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的年兜,從臘月初八開始就掰著指頭數著日子,那時候的年可以說是盼來的。吃臘八粥,殺豬飯、打年糕,跟著爸爸媽媽去街上,買新衣,回家貼春聯吃團圓飯,等收壓歲錢,看春晚,守歲……


記得小時候,過年都是從廚房中的炸物開始的。

臨近過年,爸爸媽媽就開始忙前忙後地準備,早早兒的支上大鍋炸魚炸肉。泉州人過年的老味道,聞起來,特別香,看起來,特別熱鬧!今天介紹的這些古早味總有一款能勾起你味蕾上的記憶!

你還記得那些年兜我們吃過的美食嗎?有的美食從小時候一直延續到現在,有的美食已經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接下來小編帶你們來回憶泉州人過年美食有哪些~


除了炸魚炸肉,在泉州還有這些特色炸物,只有咱厝人知道!

在泉州,普通家庭在春節都會自己動手製作炸雞卷。小編記得每次去赴喜宴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雖然它被稱作雞卷,但餡料中的肉其實不是雞肉,主要的材料是三層肉、荸薺、蔥白、地瓜粉、調味品等。蒸好後,切成薄片或塊狀,下鍋油炸,蘸甜辣醬或是醬油醋吃,都超讚~

別看它外表不起眼,卻總是透露著懷舊的滋味。 

炸棗是由地瓜煮熟搗成泥加上糯米粉、白糖一起揉成團,再搓成長條或者圓球,入油鍋慢火炸至金黃色


剛出鍋的炸棗還冒著熱氣,金黃色的外皮酥脆有嚼勁,裡面是恰到好處的柔軟,地瓜的香甜沁入心脾。


每到春節之時,阿嫲除了蒸發粿外,還會炸一甕炸棗,用來祭祖先、敬菩薩。不過炸棗放久了之後會變得硬邦邦的,要吃的時候還是需要煮一下。

寸棗小小的,外面裹著一層糖衣,看上去像一根根小「金條」,  吃起來「咔呲咔呲」響,香香脆脆。閩南語有句俗話說:吃寸棗沒煩惱。你們還記得這句話嗎?


對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兒時的小零食多是一些純手工製成的古早味小點心,而香酥脆甜的寸棗常常只有過年時才有機會吃上一點。如今寸棗已不是什麼奢侈的零食了,平時一些泉州老店還是有賣。


或許因為麻粩身上的甜蜜氣息太契合新年的氛圍,麻粩也成為閩南人新年必備的茶餘小食,用來招待走親戚的親朋好友。也許這是過年的標誌性食物,每次看到這個小編總是能想起孩提時候年兜的幸福感。


麻粩剛出鍋的時候軟趴趴的,必須放上四五個小時方能品嘗出它的酥香美味。一口咬下去,裡面的「白色」最為酥脆,中間的糖衣則藕斷絲連,能拉成長長的糖絲,外面的花生則能讓口舌源源不斷生出香來

油酥炸,閩南語發音做「炸錮」(ji ko),是惠安、泉港、南安一帶具有民間傳統特色的小吃。個頭不大,近看像個小月牙,遠看又像是一個個金元寶!

裡面包裹著拌有白糖、蒜泥、蔥頭的花生粉末。口感香甜,外皮層層疊疊,酥脆可口。在惠安,它也被叫油酥餅;在泉港,它又有好聽的名字——一口酥,只需兩口,就能吃掉一個。

油酥炸製作的過程特別繁瑣和費時,先要準備花生餡,然後和面,加花生餡,捏成帶花邊的油酥餅,再油炸至金黃色撈起。現吃味道最好,但天氣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存放放大半個月呢!

大概是因為它酷似金元寶的外形特別討喜,在春節時家裡都會擺上一些,討個好彩頭!

泉州麻花,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蒜蓉枝。咬一口,那酥脆又帶著蒜香的味道,勾起許多泉州人的兒時記憶。


它由最開始節日裡的貢品,演變成閩南人茶桌上地道的茶點。一口蒜蓉枝,一杯濃茶,加上家長裡短,就成了閩南人的生活方式。在母親那一輩,是走親戚時,常備的伴手禮。很多遠在東南亞的閩南華僑,逢年過節回來,都會帶上幾包。


曾有東南亞的老華僑說 「吃了蒜蓉枝,才有了回家的感覺」。鄉情,不僅是因為家鄉的人,往往一份熟悉的味道就能讓你倍感親切,勾起你滿滿的回憶。

泉州過年過節自古以來就有「蒸糕做粿」的習俗,每年農曆臘月廿三祭祀灶君後,家家戶戶便開始製作各種糕點。

碗糕是祭拜時常備的一種食物,也是過年時必備的糕點。因其製作過程需經過發酵,固取其「發」之寓意,寄託了美好的祝願。

經常會聽到說碗糕『笑』得很好看,這裡的『笑』指的是蒸時發酵膨脹,高出碗面,並裂開而成的笑狀。寓意著「發財」、「發福」、和「發家」。置放於蒸籠裡蒸熟後,還會在上面點上喜慶的紅點。

碗糕沒有包子的肉香,也沒有油條的酥脆,有的只是樸實的外表和憨厚的「微笑」。吃起來軟糯,不膩,香氣四溢填滿味蕾。

被俗稱「龜粿」的糯米點心外觀尤為有趣,長得扁圓,乍一看頗像個龜殼子。龜是長壽的代表,寓意福壽安康。因此,許多泉州人也將「龜粿」作為過年餐桌上的「吉祥物」。

上蒸籠前,還要用新鮮的甘蔗葉託盛著「龜粿」,蒸熟後,「龜粿」便會散發出甘蔗葉的香氣。趁著出鍋「龜粿」皮仍較軟,可在上面按上一個烏龜的印子。「龜殼」是特有的花紋磨具印出來的,有些更刻有吉祥的文字,很有寓意。最後,再點上一個小紅印,這才算做成一個地道的「龜粿」。

龜粿分有紅龜粿、紅桃粿、草仔粿、麻糬、冰麻糬、炸麻糬……形狀扁平,約有巴掌大小。口感甜、軟、Q彈。內陷有豆沙、糯米、芝麻、花生仁、蘿蔔、菜等,特別豐富!

菜頭粿,也稱蘿蔔糕,象徵著「好彩頭」。過春節或民間習俗節時都要蒸菜粿祭神靈或供奉先祖相傳,已有百年以上歷史。

菜頭粿的主料是大米和蘿蔔,蒸製成糕,再經過油炸。油炸或煎後的菜粿外酥內嫩,表皮呈金黃微焦。每次剛煎好的熱騰騰的菜粿都快會被一搶而空!一口咬下去,菜粿內餡潔白,質地柔軟、軟滑甘香,稻米的爽口和蘿蔔的清甜在口中滿溢。

蒸好的菜頭粿除了可以切片煎黃蘸甜辣醬食用外,也可以切片和蔬菜肉類一起烹炒。

在泉州,加糖製成的甜味年糕也被叫做甜粿,上面嘗嘗會蓋上一個紅色印章,象徵著 「年年高升」,是泉州農曆年初的一種民俗。

甜粿以優質大冬糯米、砂糖、蜜冬條、金橘、香料等為原料。形似滿月,清甜可口。有黃白之分,象徵金銀。白甜粿中添加的是白糖,而黃甜粿中加入的則是黑糖。

甜粿的吃法很多,放在鍋裡清蒸,這樣能吃到最原始清甜軟嫩的口感。也可放進微波爐加熱,而後切成一片一片沾白糖和碎花生食用。雲兒最愛的一種吃法是切成片後,沾裹蛋液煎著吃。香甜的糯米香加上雞蛋的香味,吃起來更香!

在飽嘗甜食之餘,泉州人也以此祈願,祝福一家人來年的生活能愈加甜蜜美滿。

年糕

      象徵 「年年高升」。閩南人過年吃年糕除了是飯後甜點佳品,更主要的是寓意來年年年高升。用糯米做的年糕從除夕開始擺放在家,放久了就容易硬如石頭。雖然不少人喜歡那種脆脆香香的口感,但是年糕不就是要軟Q的嗎!廈門人吃年糕好特別的呢,獨特吃法現在大公開:把發硬的年糕切片,沾裹蛋液煎著吃。香甜的糯米香加上雞蛋的香味,年糕的口感更加豐富哦!無論是作為早餐還是下午茶,都是人人稱讚的~

新年到來,泉州人都會在家中備上些甜食點心,用來招待客人,也添些喜慶味道。

拿著剛出爐的雪片糕,輕輕掰下一片放入口中,黏黏的口感,濃濃的糯米香,一下子喚醒了兒時的回憶。小時候家人會用雪片糕來哄騙小孩,過年過節的時候,也會把雪片糕作為茶點或者甜點,擺到桌子上與親友一起分享。

每當逢年過節,主人家請客人甜一下的時候,常以紅棗、桂圓、冬瓜糖來款待。


花糖看起來像粉色白色的糖果,裡面其實是炸花生仁。吃起來香香甜甜,而且顏色鮮豔,很得小朋友的喜愛。現在的小孩都不愛吃了。

拿筷子用力戳上一大團,甜滋滋的可以邊吃邊玩好久。在糖類中,麥芽糖是最適合小孩吃的糖。麥芽糖和紅糖都是溫性的,但紅糖暖血,麥芽糖暖脾胃,所以小孩子不宜多吃紅糖,倒是可以吃些麥芽糖。而且,吃麥芽糖不容易長蛀牙。


在蛋撻還沒流行的時候,我們吃椰撻,也就是椰子餅。甜絲絲的,濃厚有彈性的椰絲餡料,鬆脆的酥皮,清爽不膩口,吃了就停不下來!


桔紅糕是泉州各地在傳統節日和婚慶時的必備甜品和配茶佳品,由糯米與白糖為主料製作而成。其半透明狀米白色,晶瑩剔透,嫩甜鮮爽,富有彈性,清津適口。

貢糖以花生、白糖和麥芽糖精製而成,經老師傅的千錘百鍊,成為入口即化的香酥美味。其中,泉州貢糖、金門貢糖以及漳州的白水貢糖,都是閩南貢糖的一方代表。

僅泉州地區,就有鹹貢糖、黑芝麻貢糖、白芝麻貢糖等多個品種。

貢糖源於花生與麥芽糖的組合,經過烘焙的花生在氣味最濃鬱的極佳狀態下,以高比例與純正麥芽糖混合,然後施以人工搗碎、夾纏,再經歷溫揉滲合流淌,最後切塊成形。

小小一顆金橘糖,紅紅的果肉裡包裹著一層細細的白砂糖,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糖香。按照閩南的傳統習俗,春節期間如果有客人到家中拜年,主人一定會拿出甜品邀請客人品嘗,其中金橘糖是不少人的選擇。

永春製作金橘糖,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遠離家鄉的港澳同胞、海外僑胞,見橘思鄉,對它也有特殊的感情。

金橘糖聞之沁入肺腑,入口鮮嫩清甜,食後醇香呃逆,餘味無窮。它既是配茶佳品,又是煮花生湯、綠豆湯、蒸年糕的好調料。

元宵圓,作為古早年味的代表,在年關歲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泉州老城區被譽為「元宵圓一條街」的西街,元宵圓的店裡從早上8點開始就會傳來敲打花生、芝麻餡的聲音。

每逢春節元宵期間,整條西街凡是賣食物的店裡,都有元宵圓的影子,還有一些臨時被啟用的空置店面,也加入到賣元宵圓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中來。喜歡吃元宵圓的市民,更青睞於手工製作。

元宵圓傳承近千年,製作工藝日臻完善,光就麵皮,就有江米麵、高粱面、黃米麵和包穀面之分,餡料的內容也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煮、煎、蒸、炸皆可。相對於一些新穎的吃法,老泉州人更喜歡傳統的花生餡或者芝麻餡。

據傳,泉州面線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正宗的面線為純手工拉成,面身細如髮絲,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泉州面線常常作為貢品,把面線紮上紅紙或紅線,用於祭拜神佛誕辰


祭拜完後正月初一的清早要吃麵線,長長的面線寓意福壽綿長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長壽。正月初九祭完天公,亦會來一碗麵線雞蛋。小編過年那段時間幾乎每天早上吃麵線糊,一碗蚵仔一根青蔥就可以煮成美味的面線糊,再配上油條,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閩南人過年,有「圍爐」的習俗,除夕夜一家人要圍坐著吃火鍋。


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什麼五花八門的食材都可以下鍋了,但是唯一不變的是咱們對海蠣的熱愛。海蠣常常用來煮鍋底,入味提鮮,煮出來的火鍋變得白嫩鮮香。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一家子圍著吃火鍋,團團圓圓、其樂融融。

海蠣(閩南語蚵仔),於泉州人來講,就像東北人飯桌上的酸菜,四川人飯桌上的辣子,普通,日常,卻不可缺少。


蚵仔煎是閩南人年夜飯的必備菜餚,蚵仔煎選用的是黑耳白肚,個頭小小的海蠣珠,味道很是鮮美。拌和青蒜、胡蘿蔔、韭菜、地瓜粉,攤入油鍋,兩面煎透。講究一點,還要在入鍋後,再攤上打散的蛋液,一道煎熟。起鍋時,撒點胡椒,放點兒香菜,吃時再蘸上甜辣醬,好吃得簡直連舌頭都要一起吞下去。


這些傳統年味,

就如同一部老電影,

無論過了多久,

再感受仍可尋覓到當初的情緒與觸動。

只因最讓人欣喜的也許不是食物本身,

而是親人團聚的溫情記憶。

你們記憶中的年兜是什麼味兒的?

歡迎留言分享!

來源:泉州熱門  泉州吃貨王 網絡

相關焦點

  • 泉州人過年必吃美食,還有多少留在你的記憶裡?
    過去人們大多在年前一次性蒸好多條雞卷備用,待正月裡,再一條條拿出來加工使用。最常見的雞卷「二次加工法」,就是將長條狀的雞卷切成塊狀,再下鍋油炸,直至其表皮變得焦香酥脆,最後蘸著甜辣醬或醬油醋下飯。不過炸棗放久了之後會變得硬邦邦的,要吃的時候還是需要煮一下。寸棗小小的,外面裹著一層糖衣,看上去像一根根小「金條」,  吃起來「咔呲咔呲」響,香香脆脆。閩南語有句俗話說:吃寸棗沒煩惱。你們還記得這句話嗎?
  • 舌尖上的美食,泉州三大具有代表性美食,你知道哪些?
    #泉州,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溫陵」,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擁有全國第三個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泉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泉州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泉州歷史悠久。泉州,作為一個遍地美食的地方是吃貨們畢生追求的美食天堂經常有很多人問小編有什麼好吃的推薦,小編總結出了一份《泉州三大必吃清單》跟我往下面看吧。
  • 來看看2020年,有多少泉州美食,是你認識的?
    我側重介紹泉州美食、福建美食,畢竟這是我的搖籃血跡。我希望手書心中最美的食物,讓所有人記住,有一個好吃的地方,叫福建泉州;讓小屁孩們記住,家的食物,是無與倫比的美味。2020的最後一天,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年的菜,看多少能擊中你的心懷。一、春天的海蠣煎疫情時期讓我們等待春天,雖然疫情並未走遠,但2020的春天,我們有海蠣煎。
  • 最全泉州美食!別老問泉州有啥美味小吃,全在這啦!
    吃過的美食因為那是我在尋找你的路上最美的回憶如果你願意留在泉州那……我們吃完這些小吃就領證吧!不知道多少朝代了,泉州面線糊依舊走時。依舊清晰地浮現在遊子的腦海裡,一點也不含糊,是因為它的普通,它的平凡親切,它的色香味俱全。
  • 香河冬天記憶裡的美食,你都吃過幾個?
    香河冬天記憶裡的美食,你都吃過幾個? 冬天是寒冷又溫暖的 因為總有一些熱乎乎的美食 能溫暖我們的腸胃和心窩 下面這些我們兒時冬天必吃的美食
  • 第一次來泉州,帶你吃遍泉州美食,一份來泉州自本地人的美食攻略
    另外,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光明之城」的美譽。昨天和一位泉州的粉絲朋友聊天,各自談到了自己家鄉的名勝古蹟和特色美食,讓我這位喜歡吃喝玩樂的吃貨突然有了說走就走的衝動。泉州的特色美食種類繁多而全面,滷肉飯、面線糊、水晶包、豬血湯、土筍凍等等,每一樣都說的我垂涎三尺。
  • 泉州美食攻略|萱辰傳媒帶你去吃最正宗的泉州特色小吃
    對泉州的印象,大概是晃晃悠悠的公交車,白鴿飛揚的開元寺,見證歷史的泉州博物館,潮人扎堆的領Show天地,湖光山色別樣美的西湖公園,道家文化濃厚的清源山……泉州除了它的景美,其特色小吃也是一絕。
  • 泉州,我想給你點顏色看看!
    別忘了還有蒜蓉枝,熱騰騰一出鍋,口口香酥。日頭西落,下課的七中學子在等雞蛋漢堡出爐,用它來犒勞自己一天的勤奮學習。華塑美食館賣了10年的炒粿條,在拆遷之前一定要再去吃一次啊!元宵圓就是從小吃到大的味道,花生芝麻餡的更是怎麼吃都不膩。記憶裡甜味豆花最潤口,街邊賣豆花的阿姨也特熱情。郵政的饅頭從上世紀90年代一路火到現在,趕早來買的人潮,成了郵政一道奇妙的風景線。遠芳小籠包的香味,更是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頭上。
  • 我們給你準備了一份獨具「上海味道」的年貨清單,讓你留滬過年吃出新花樣!
    今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由於疫情反覆,許多小夥伴都選擇了留滬過年,這樣一來,大家開始擔心年味會不會就此變淡了。別擔心!小怪特意準備了這份《魔都版過年指南》,幫你們把獨具上海特色的年貨,從ALDI奧樂齊統統收集過來了!
  • 小時候過年必吃的傳統美食,衛輝人來瞧瞧你都吃過幾樣?
    小編為大家搜集了一些過年必吃的春節傳統美食餈粑是以糯米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裡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裡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裡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餈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 泉州那些古早味的小吃店,離開了你會想念的!
    從早安後的碗糕到晚安前的面線糊飽腹賜予一天的能量和心安在泉州,有大半的一天都是從面線糊開始的。主食熱愛各式鹹飯,滷麵湯要加蔥灌腸更好味,別忘了那胖乎乎的蒸碗糕,還有陪伴當地人數十年的小街小巷裡的潤餅。它們是飽腹的心安,也是最美好的美食記憶。
  • 春節你家鄉必吃的美食是什麼?
    小時候最盼望的日子就是過年,除了有壓歲錢、新衣服外,還有各種令人垂涎的美食。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魚大肉也不再是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但那些具有年味的傳統食物,仍然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如果過年的時候不吃這些美食,總感覺缺少了些什麼。那麼,春節必吃的傳統美食有哪些呢?14種過年要吃的美食,哪種是你家鄉春節必吃的呢?
  • 過年記憶:最是人間煙火氣
    國人對節日的印象,大半都落腳到一個「吃」字上。最隆重的「年」節更是如此。不論什麼地方,不論貧窮富有,都懷著宗教般的信仰與虔誠,無比重視這長達半個月乃至一個月的餐食。多少人的記憶中,「年味」就是餃子、年糕、炸魚、臘肉的味道,是全家人一起動手忙碌的身影。
  • 泉州古早味「普示菜」: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泉州文化研究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目前正在用閩南方言寫一本關於泉州的書,他採用一半文史,一半文學,一半白讀,一半文讀的獨特寫作方式,其中就有不少關於古早味泉州菜的記憶。從他的視角出發,古早味泉州菜無論從味道、做法、習俗上,其實都別有另一番趣味。  自古文人愛美食  「文人的參與,令飲食從一門『粗糙』的手藝變為一門精細的『藝術』。」
  • 【美食】聽說這些是廣東過年必吃的東西,別漏吃啦!
    還有幾天就要過年啦!是不是很興奮?一說到過年,廣東人一年到頭最重視的莫過於「吃」,新年到了,一家人的團年飯要吃好吃的、去親戚家拜年要帶好吃的、招呼客人時更要好吃的……帶您一起來回味一下,看看廣東「年味」究竟有哪些?
  • 過年怎麼吃?春節美食的寓意,你知道嗎?!
    中國的美食已發揚於全世界,地有南北,人無異類,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美食是中國人過年的重頭戲,每一道菜都蘊含著人們對於新年的期待和祝福。過年期間,各地有各地慶祝節日的習俗,那每個地方的人們又是通過哪些素食美食來慶祝佳節的呢?
  • 在泉州的小吃中,菜粿佔有一席之地,閩南人日常解饞的小食
    三代人傳承的古早味在泉州的小吃中,菜粿一定佔有一席之地。原是安海當地人過年時的必備小吃,現在已變成閩南人日常解饞的小食,即使不是節慶之日,也能經常在街邊的小攤上看到。央視名嘴李佳明也曾慕名前來,他的造訪更是讓這家小有名氣的店聲名大噪,成為來安海必吃的美食之一。老闆娘張姨從十幾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一起學做菜粿,現在已年過半百。從父母輩的小攤位到現在的店面,歲月流逝,但是他們堅守的味道卻是一成不變的。
  • 過年必吃!糖環、蛋散、角仔...清遠15種春節傳統美食,你吃過哪些?
    過年必吃!糖環、蛋散、角仔...清遠15種春節傳統美食,你吃過哪些?,各地都有專屬的春節美食,在清遠,有這15種春節傳統美食,看完,不信你不嘴饞!!
  • 泉州20年前的古早味零食,吃過5樣以上就說明你老了
    周董的歌裡如此形容麥芽糖,光是聽到早就口舌生津,浮想聯翩。常見的麥芽糖如同膏狀,亦常被人們做成糖塊狀。因為它還有潤肺、去燥止咳的效果,就算吃多了也不怕被媽媽批評!嗜糖如命的泉州人,連冬瓜都可以做成糖。甜絲絲的涼意掠過唇齒,讓人沉醉在糖分的世界。
  • 泉州最具特色的八大美食,洪瀨雞爪上榜,都吃過的準是地道泉州人
    味覺是最好的鄉愁,泉州美食文化絢麗多彩,既帶有濃鬱的閩南文化特色,又有著獨特的海絲文化印記。 泉州是福建省東南沿海地級市,南接廈門,東望臺灣,以閩南話為主要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