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一年忙到頭不就是為了過個吉祥年嗎?小編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的年兜,從臘月初八開始就掰著指頭數著日子,那時候的年可以說是盼來的。吃臘八粥,殺豬飯、打年糕,跟著爸爸媽媽去街上,買新衣,回家貼春聯,吃團圓飯,等收壓歲錢,看春晚,守歲……
記得小時候,過年都是從廚房中的炸物開始的。
臨近過年,爸爸媽媽就開始忙前忙後地準備,早早兒的支上大鍋炸魚炸肉。泉州人過年的老味道,聞起來,特別香,看起來,特別熱鬧!今天介紹的這些古早味總有一款能勾起你味蕾上的記憶!
你還記得那些年兜我們吃過的美食嗎?有的美食從小時候一直延續到現在,有的美食已經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接下來小編帶你們來回憶泉州人過年美食有哪些~
除了炸魚炸肉,在泉州還有這些特色炸物,只有咱厝人知道!
在泉州,普通家庭在春節都會自己動手製作炸雞卷。小編記得每次去赴喜宴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雖然它被稱作雞卷,但餡料中的肉其實不是雞肉,主要的材料是三層肉、荸薺、蔥白、地瓜粉、調味品等。蒸好後,切成薄片或塊狀,下鍋油炸,蘸甜辣醬或是醬油醋吃,都超讚~
別看它外表不起眼,卻總是透露著懷舊的滋味。
炸棗是由地瓜煮熟搗成泥加上糯米粉、白糖一起揉成團,再搓成長條或者圓球,入油鍋慢火炸至金黃色。
剛出鍋的炸棗還冒著熱氣,金黃色的外皮酥脆有嚼勁,裡面是恰到好處的柔軟,地瓜的香甜沁入心脾。
每到春節之時,阿嫲除了蒸發粿外,還會炸一甕炸棗,用來祭祖先、敬菩薩。不過炸棗放久了之後會變得硬邦邦的,要吃的時候還是需要煮一下。
寸棗小小的,外面裹著一層糖衣,看上去像一根根小「金條」, 吃起來「咔呲咔呲」響,香香脆脆。閩南語有句俗話說:吃寸棗沒煩惱。你們還記得這句話嗎?
對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兒時的小零食多是一些純手工製成的古早味小點心,而香酥脆甜的寸棗常常只有過年時才有機會吃上一點。如今寸棗已不是什麼奢侈的零食了,平時一些泉州老店還是有賣。
或許因為麻粩身上的甜蜜氣息太契合新年的氛圍,麻粩也成為閩南人新年必備的茶餘小食,用來招待走親戚的親朋好友。也許這是過年的標誌性食物,每次看到這個小編總是能想起孩提時候年兜的幸福感。
麻粩剛出鍋的時候軟趴趴的,必須放上四五個小時方能品嘗出它的酥香美味。一口咬下去,裡面的「白色」最為酥脆,中間的糖衣則藕斷絲連,能拉成長長的糖絲,外面的花生則能讓口舌源源不斷生出香來。
油酥炸,閩南語發音做「炸錮」(ji ko),是惠安、泉港、南安一帶具有民間傳統特色的小吃。個頭不大,近看像個小月牙,遠看又像是一個個金元寶!
裡面包裹著拌有白糖、蒜泥、蔥頭的花生粉末。口感香甜,外皮層層疊疊,酥脆可口。在惠安,它也被叫油酥餅;在泉港,它又有好聽的名字——一口酥,只需兩口,就能吃掉一個。
油酥炸製作的過程特別繁瑣和費時,先要準備花生餡,然後和面,加花生餡,捏成帶花邊的油酥餅,再油炸至金黃色撈起。現吃味道最好,但天氣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存放放大半個月呢!
大概是因為它酷似金元寶的外形特別討喜,在春節時家裡都會擺上一些,討個好彩頭!
泉州麻花,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蒜蓉枝。咬一口,那酥脆又帶著蒜香的味道,勾起許多泉州人的兒時記憶。
它由最開始節日裡的貢品,演變成閩南人茶桌上地道的茶點。一口蒜蓉枝,一杯濃茶,加上家長裡短,就成了閩南人的生活方式。在母親那一輩,是走親戚時,常備的伴手禮。很多遠在東南亞的閩南華僑,逢年過節回來,都會帶上幾包。
曾有東南亞的老華僑說 「吃了蒜蓉枝,才有了回家的感覺」。鄉情,不僅是因為家鄉的人,往往一份熟悉的味道就能讓你倍感親切,勾起你滿滿的回憶。
泉州過年過節自古以來就有「蒸糕做粿」的習俗,每年農曆臘月廿三祭祀灶君後,家家戶戶便開始製作各種糕點。
碗糕是祭拜時常備的一種食物,也是過年時必備的糕點。因其製作過程需經過發酵,固取其「發」之寓意,寄託了美好的祝願。
經常會聽到說碗糕『笑』得很好看,這裡的『笑』指的是蒸時發酵膨脹,高出碗面,並裂開而成的笑狀。寓意著「發財」、「發福」、和「發家」。置放於蒸籠裡蒸熟後,還會在上面點上喜慶的紅點。
碗糕沒有包子的肉香,也沒有油條的酥脆,有的只是樸實的外表和憨厚的「微笑」。吃起來軟糯,不膩,香氣四溢填滿味蕾。
被俗稱「龜粿」的糯米點心外觀尤為有趣,長得扁圓,乍一看頗像個龜殼子。龜是長壽的代表,寓意福壽安康。因此,許多泉州人也將「龜粿」作為過年餐桌上的「吉祥物」。
上蒸籠前,還要用新鮮的甘蔗葉託盛著「龜粿」,蒸熟後,「龜粿」便會散發出甘蔗葉的香氣。趁著出鍋「龜粿」皮仍較軟,可在上面按上一個烏龜的印子。「龜殼」是特有的花紋磨具印出來的,有些更刻有吉祥的文字,很有寓意。最後,再點上一個小紅印,這才算做成一個地道的「龜粿」。
龜粿分有紅龜粿、紅桃粿、草仔粿、麻糬、冰麻糬、炸麻糬……形狀扁平,約有巴掌大小。口感甜、軟、Q彈。內陷有豆沙、糯米、芝麻、花生仁、蘿蔔、菜等,特別豐富!
菜頭粿,也稱蘿蔔糕,象徵著「好彩頭」。過春節或民間習俗節時都要蒸菜粿祭神靈或供奉先祖相傳,已有百年以上歷史。
菜頭粿的主料是大米和蘿蔔,蒸製成糕,再經過油炸。油炸或煎後的菜粿外酥內嫩,表皮呈金黃微焦。每次剛煎好的熱騰騰的菜粿都快會被一搶而空!一口咬下去,菜粿內餡潔白,質地柔軟、軟滑甘香,稻米的爽口和蘿蔔的清甜在口中滿溢。
蒸好的菜頭粿除了可以切片煎黃蘸甜辣醬食用外,也可以切片和蔬菜肉類一起烹炒。
在泉州,加糖製成的甜味年糕也被叫做甜粿,上面嘗嘗會蓋上一個紅色印章,象徵著 「年年高升」,是泉州農曆年初的一種民俗。
甜粿以優質大冬糯米、砂糖、蜜冬條、金橘、香料等為原料。形似滿月,清甜可口。有黃白之分,象徵金銀。白甜粿中添加的是白糖,而黃甜粿中加入的則是黑糖。
甜粿的吃法很多,放在鍋裡清蒸,這樣能吃到最原始清甜軟嫩的口感。也可放進微波爐加熱,而後切成一片一片沾白糖和碎花生食用。雲兒最愛的一種吃法是切成片後,沾裹蛋液煎著吃。香甜的糯米香加上雞蛋的香味,吃起來更香!
在飽嘗甜食之餘,泉州人也以此祈願,祝福一家人來年的生活能愈加甜蜜美滿。
年糕象徵 「年年高升」。閩南人過年吃年糕除了是飯後甜點佳品,更主要的是寓意來年年年高升。用糯米做的年糕從除夕開始擺放在家,放久了就容易硬如石頭。雖然不少人喜歡那種脆脆香香的口感,但是年糕不就是要軟Q的嗎!廈門人吃年糕好特別的呢,獨特吃法現在大公開:把發硬的年糕切片,沾裹蛋液煎著吃。香甜的糯米香加上雞蛋的香味,年糕的口感更加豐富哦!無論是作為早餐還是下午茶,都是人人稱讚的~
新年到來,泉州人都會在家中備上些甜食點心,用來招待客人,也添些喜慶味道。
拿著剛出爐的雪片糕,輕輕掰下一片放入口中,黏黏的口感,濃濃的糯米香,一下子喚醒了兒時的回憶。小時候家人會用雪片糕來哄騙小孩,過年過節的時候,也會把雪片糕作為茶點或者甜點,擺到桌子上與親友一起分享。
每當逢年過節,主人家請客人甜一下的時候,常以紅棗、桂圓、冬瓜糖來款待。
花糖看起來像粉色白色的糖果,裡面其實是炸花生仁。吃起來香香甜甜,而且顏色鮮豔,很得小朋友的喜愛。現在的小孩都不愛吃了。
拿筷子用力戳上一大團,甜滋滋的可以邊吃邊玩好久。在糖類中,麥芽糖是最適合小孩吃的糖。麥芽糖和紅糖都是溫性的,但紅糖暖血,麥芽糖暖脾胃,所以小孩子不宜多吃紅糖,倒是可以吃些麥芽糖。而且,吃麥芽糖不容易長蛀牙。
在蛋撻還沒流行的時候,我們吃椰撻,也就是椰子餅。甜絲絲的,濃厚有彈性的椰絲餡料,鬆脆的酥皮,清爽不膩口,吃了就停不下來!
桔紅糕是泉州各地在傳統節日和婚慶時的必備甜品和配茶佳品,由糯米與白糖為主料製作而成。其半透明狀米白色,晶瑩剔透,嫩甜鮮爽,富有彈性,清津適口。
貢糖以花生、白糖和麥芽糖精製而成,經老師傅的千錘百鍊,成為入口即化的香酥美味。其中,泉州貢糖、金門貢糖以及漳州的白水貢糖,都是閩南貢糖的一方代表。
僅泉州地區,就有鹹貢糖、黑芝麻貢糖、白芝麻貢糖等多個品種。
貢糖源於花生與麥芽糖的組合,經過烘焙的花生在氣味最濃鬱的極佳狀態下,以高比例與純正麥芽糖混合,然後施以人工搗碎、夾纏,再經歷溫揉滲合流淌,最後切塊成形。
小小一顆金橘糖,紅紅的果肉裡包裹著一層細細的白砂糖,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糖香。按照閩南的傳統習俗,春節期間如果有客人到家中拜年,主人一定會拿出甜品邀請客人品嘗,其中金橘糖是不少人的選擇。
永春製作金橘糖,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遠離家鄉的港澳同胞、海外僑胞,見橘思鄉,對它也有特殊的感情。
金橘糖聞之沁入肺腑,入口鮮嫩清甜,食後醇香呃逆,餘味無窮。它既是配茶佳品,又是煮花生湯、綠豆湯、蒸年糕的好調料。
元宵圓,作為古早年味的代表,在年關歲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泉州老城區被譽為「元宵圓一條街」的西街,元宵圓的店裡從早上8點開始就會傳來敲打花生、芝麻餡的聲音。
每逢春節元宵期間,整條西街凡是賣食物的店裡,都有元宵圓的影子,還有一些臨時被啟用的空置店面,也加入到賣元宵圓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中來。喜歡吃元宵圓的市民,更青睞於手工製作。
元宵圓傳承近千年,製作工藝日臻完善,光就麵皮,就有江米麵、高粱面、黃米麵和包穀面之分,餡料的內容也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煮、煎、蒸、炸皆可。相對於一些新穎的吃法,老泉州人更喜歡傳統的花生餡或者芝麻餡。
據傳,泉州面線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正宗的面線為純手工拉成,面身細如髮絲,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泉州面線常常作為貢品,把面線紮上紅紙或紅線,用於祭拜神佛誕辰。
祭拜完後正月初一的清早要吃麵線,長長的面線寓意福壽綿長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長壽。正月初九祭完天公,亦會來一碗麵線雞蛋。小編過年那段時間幾乎每天早上吃麵線糊,一碗蚵仔一根青蔥就可以煮成美味的面線糊,再配上油條,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閩南人過年,有「圍爐」的習俗,除夕夜一家人要圍坐著吃火鍋。
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什麼五花八門的食材都可以下鍋了,但是唯一不變的是咱們對海蠣的熱愛。海蠣常常用來煮鍋底,入味提鮮,煮出來的火鍋變得白嫩鮮香。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一家子圍著吃火鍋,團團圓圓、其樂融融。
海蠣(閩南語蚵仔),於泉州人來講,就像東北人飯桌上的酸菜,四川人飯桌上的辣子,普通,日常,卻不可缺少。
蚵仔煎是閩南人年夜飯的必備菜餚,蚵仔煎選用的是黑耳白肚,個頭小小的海蠣珠,味道很是鮮美。拌和青蒜、胡蘿蔔、韭菜、地瓜粉,攤入油鍋,兩面煎透。講究一點,還要在入鍋後,再攤上打散的蛋液,一道煎熟。起鍋時,撒點胡椒,放點兒香菜,吃時再蘸上甜辣醬,好吃得簡直連舌頭都要一起吞下去。
這些傳統年味,
就如同一部老電影,
無論過了多久,
再感受仍可尋覓到當初的情緒與觸動。
只因最讓人欣喜的也許不是食物本身,
而是親人團聚的溫情記憶。
你們記憶中的年兜是什麼味兒的?
歡迎留言分享!
來源:泉州熱門 泉州吃貨王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