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雷打秋,一半收」,何意?雷打冬,是何場景?古人預測準嗎

2020-12-21 民俗大文化

自古至今,人們都離不開土地,人們更加熱愛生養自己的大地,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物是充裕還是匱乏,都會極大的影響人的生產力,由於古時生產科技落後,面對變化無常的天氣,人們總是措手不及。然而為了能夠讓農耕作物有豐收的年景,人們「吃一塹長一智」,通過長期觀察,在其天氣有所變化之時,通過語言文字慢慢記錄總結天氣的好與壞,以便於後期的農耕種植與收穫。

作為與自然鬥爭抗衡了幾千年的勞動人民,通過自己的智慧,總結出關於天氣的預測方式,被稱之為二十四節氣,並且通過生動直觀的言語表達出來,諸如這句俗語「雷打秋,一半收」,講述的就是天氣變化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那麼這句話是何意?秋天打雷真的會影響收成嗎?聽我道來。

這句話的意思表達得比較直觀,是說秋天打雷,收成會減少一般產量。為什麼這麼說呢?眾所周知,秋季是各種農作物的收穫季節,在其經歷冬眠至春日的萬物復甦,再經歷夏日的陽光滋潤,各種果實農作物都在極大吸收營養瘋狂的生長,經歷整個夏日的雲雨暴曬之下,到了秋季,冷空氣來襲,在自然界中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而如若在立秋這天打雷下雨,那麼莊稼基本上大大的減產,雷雨的產生一般是對流雲和積雨雲等雲層之間因碰撞產生的大規模的放電現象,從而逼迫積雨雲產生雨水降臨,如果雷雨的出現,說明雨水頻繁,往往形成陰雨連綿天氣。而裝家農作物已經趨於成熟,根本不需多餘的雨水來滋潤,長時間雨水的降臨,植物果實由於雨水太過充足導致「落果」,墜落在地的果實,如大豆,會落在地上腐爛。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化學反應後會變成二氧化氮,每逢雷雨會變成氨態氮,降臨農作物中,補充了農作物中所缺的氮元素,從而使莊稼根莖葉再次生長,果實發生「反青」現象,果實變得不再飽滿,而是乾癟發青,從而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甚至是延長農作物的收成日期,影響下季的再次深耕時間,所以也就有了「雷打秋,一半收」的來由。

而生活當中遇到雷打秋的現象也是比較少的,就如同「雷打冬」一樣,對於農民來說一樣寓意著不好的年景。為什麼這麼說呢?生活中有句俗語叫做「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從而可以想像這樣的極端天氣帶來的後果,意思是說,如果冬天打雷,多數天氣會變得非常的寒冷,甚至很多牛都會被凍死。從上面可以得知,雷雨天氣的形成多是因為冷暖氣流的交織而形成的,嚴重的時候會形成冰雹降落而下。說起來今年的冬天全國都比較奇怪,都已經進入冬天的三九時段了,天氣還暖的像春天一樣。安徽、河南等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下雪打雷」的極端天氣。而從天氣上可以得知,河南接下來的天氣最低氣溫都將跌破零下二十度,確實是十分寒冷。

總體而言,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時至今日「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觀念,雖然現在的天氣狀況不同於古代,受氣候變暖的影響加劇,但是二十四節氣在我們農民心中依舊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以上就是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大家對於這句俗語有什麼看法?你們那裡下雪打雷了嗎?你認為「雷打冬」,會是什麼年景呢?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轉發!分享!

作為悠久歷史文明古國之一的中華民族,在其經歷五千年風雨磨礪,洗儘自身鉛華後,從而變得低調而不奢華,內斂而不張揚,對外鏗鏘有力,對內張弛有度。

相關焦點

  • 今日立秋,農村俗語「雷打秋冬半收」是啥意思?立秋打雷不好嗎?
    立秋不僅代表著秋季的開始,也意味著收穫季節的到來,所以在農村中關於立秋節氣的俗語有很多,其中有很多是和立秋當天的天氣有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雷打秋,冬半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立秋打雷不好嗎?
  • 古人說:「二月沒九,餓死豬狗」是何意?老祖宗預測收成的辦法
    我國的俗語民諺都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此小編向大家推薦一本《諺語大全》同時還附帶一本《歇後語大全》,想了解更多諺語俗語和歇後語的朋友們可以直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04俗話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何意?
  • 農村俗語:「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是何意?今年會是暖冬嗎?
    農村俗語:「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是何意?今年會是暖冬嗎?時間輾轉,去年過年時的光景恍若隔日,又到了年末,今天就是小寒時節了,老話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在三九、四九的時候是最冷的時間段了,現如今馬上就要進入這麼一段時間了,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句農村俗語:「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你知道其中的含義嗎?今年放假回家,能過上暖冬嗎?
  • 俗語:「腿長腳瘦,家財必漏」是何意?那麼腰長腿短會如何?
    文章《俗語:「腿長腳瘦,家財必漏」是何意?那麼腰長腿短會如何?》由三個老農民原創,抄襲必究。古代相學書《麻衣神相》中寫道:上停短兮下停長,多成多敗值空亡,縱然營得成家計,猶如烈日照冰霜。它的言下之意是說,上身短下身長的人命運都會不好,也就是俗語說的「腿長腳瘦,會家財必漏」。相學裡說這樣的人,事業不穩定,一生要多次經歷成敗得失,縱然苦心經營積攢下豐厚家業,也會像烈日照耀下的冰霜一樣,轉瞬之間化為烏有。有這樣的可能嗎?答案當然是都定的,因為它沒有任何科學道理。
  • 俗語「娶妻不娶顴骨高,嫁漢不嫁連眉梢」有道理嗎?如今適用嗎?
    其實,古代面相學也是十分複雜的,會將人的氣質分成五行,同時也伴隨著不一樣的命運,其中正有一句時常聽到俗語也是關於面相學的,這就是「娶妻不娶顴骨高,嫁漢不嫁連眉梢」,那麼這話可信嗎?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 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古人對孩子出生有何忌諱?
    這些俗語,走進我們的生活裡,但是也有一些具有傳統文化和封建思想,沒有科學依據和生活借鑑意義的俗語,被人們漸漸淡忘,至今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延續古老的民間俗語有一句俗語,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這句俗語講的大概就是孩子出生的時段的講究和忌諱。但是,這句古老的俗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古人云:「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是何意?老祖宗識人的準則
    之所以沒有斷掉傳承,主要是因為俗語普遍具有通俗和有趣的特點。從古至今,俗語語句都非常簡短。如果你仔細分析過一些俗語,你會發現它們能反映出古代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如果你生活在農村地區,你肯定會經常在老人們嘴裡聽到「常言到……」這樣的話,其實這些話都能理解成俗語。
  • 古人講:「腿長腳瘦,家財必漏」,啥意思?應該怎麼理解?
    當時想要跟隨孔子學習,孔子看到了他的體態直接否定了他,但是本著有教無類的原則還是收了他。後來,子羽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出師後,他致力於遊學,到了長江一帶之後,他的弟子就已經有了300多人,備受人們愛戴稱讚。孔子知道了子羽的事跡後,內心頗有感慨,沒想到子羽竟然可以成事,更沒想到自己因為相貌判斷出了錯。
  • 俗語「三角紋在手,富到九十九」,三角紋是什麼?真的準嗎?
    除此之外,老人還特別喜歡將孩子叫到面前來,通過看手相的方式,來為小輩們預測未來運勢。當然,老一輩人口中所謂的預測未來,只是對小輩們的期望而已,所以基本上都是祝福語,不會出現那種駭人聽聞的言語。小輩們聽了老人的祝福也很開心,他們會帶著這份期待努力地奮鬥。老人們預測運勢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常見的就有看面相和看手相。
  • 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是何意?專家:古人的傳家秘訣
    在古人心目中,嫁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們對其的重視程度,不亞於中榜做官。古人嫁娶時,成親前後有許許多多儀式,雙方的下聘與回禮隱藏著不少講究。新人進入婚姻之後,人們都會盼望新人夫妻和順,一大家子和和美美。久而久之,民間百姓中誕生了很多關於婚姻的俗語,這些俗語往往來自於生活,但卻暗含深意,甚至被當作先輩傳家的秘訣。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中華文化傳承了幾千年,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瑰寶和智慧,而其中不乏很多流傳在民間的俗語和諺語。說到俗語,或許很多人覺得這些已經過時了,甚至看起來很土,而如果這樣理解就錯了。俗語大多經歷了數代人的社會實踐,是古人們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教訓總結出來的道理,而很多能夠流傳至今的,大多是真理。而對於古人的俗語如果細細品讀,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 俗語「莫討避荒女,別娶活漢妻」,古人的忠告,這兩種女人不能娶
    但如果另一半是個怯懦自私,而且沒有什麼擔當的人的話,那麼婚姻生活必定充滿著矛盾與爭端,結局多半是出現關係破裂的悲劇。為了不讓青春錯付而悔恨不已的場景的出現,大家在擇偶時一定要謹慎,最好多參考身邊人的意見,不要為愛情衝昏了頭腦,因為這既是為了自己未來的幸福著想,也是為了不讓家裡人擔憂。
  • 潮汕民間氣象預測諺語,古人留下來的寶貴經驗,一定要收藏!
    那時,沒有現在先進發達的天氣預報,故此,要預測風霜露雪、日晴陰雨,都依靠直觀認識,即是俗語說的「看天」。海陸豐勞動人民在看天方面積累了很多實用的諺語,生產作業、生活作息都靠諺語指引。潮汕俗語:民間氣象預測諺語  在與大自然的長期鬥爭中,先民發現了不少自然規律,總結出了一套勞動的經驗,這些認識,以口頭的形式流布和傳承下來,成為今天的民間諺語。
  • 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一、俗語的典故古代的一些成語並不是古人憑空想像的,這些成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有的成語背後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學好、用好這些俗語,背後的典故後人也應該知道。這句成語出自《左傳》,相傳當時晉國與鄭國之間有矛盾,而晉國準備出兵攻打鄭國。當時有位大家叫做荀瑤的大將主張率兵攻打。
  • 俗語「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古人睡覺有何講究
    古人早就總結出一些睡眠的經驗,並把經驗總結成了俗語,說:想要睡得好,就要「臥不覆首,眠不北向」,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一、「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是何意?古人認為,頭是諸陽之會,睡覺的時候蓋住頭,會影響頭部的氣血運行,從而會影響到全身的陽氣生發,這對健康不利,不利於長壽。就現在看來,睡覺的時候用被子蓋住頭,也是個非常不好習慣。因為睡覺時把頭捂在被子裡,由於棉被透氣性較差,空氣流通肯定不暢,容易引起呼吸不暢,時間一長,容易出現缺氧的狀況,這樣自然會影響睡眠的質量。
  • 元宵節到了 俗語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啥意思?
    說到元宵節,各位朋友們能分辨得出湯圓和元宵嗎?相比於往年,今年應該是這幾年最為「冷清」的一個元宵節了,估計想要吃到元宵也有點困難了。在筆者的家鄉這邊,雖然沒有封村、封路,但是集市是「封禁」了,也就是說不能擺攤賣東西了。又到了一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了,在農村裡也有一些和元宵節相關的俗語,比如「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這句就流傳很廣,那麼它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還準嗎?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古人留下的處世名言有何深意?
    中華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流傳著許多千古名句,其中有一句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這句話從字面上來說,意思其實很簡單:不去嫖的人就不要去妓院這一些煙花之地,不去賭的人就不要去圍觀其他人賭錢。那麼古人留下的處世名言有何深意?其實古人之所以留下這句話是因為他們深知人的劣根性。
  • 為何古人如此忌諱?
    在傳統文化中,其中不乏一些神奇古怪之事,而擁有著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中國,無論是正史記載,還是野史流傳亦或是口口相傳,在每個地方,總會有屬於各自的傳說,更有許多忌諱之談,比如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壽不送煙」,所講的就是送禮的忌諱,再比如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必有事」,意思是說三拜已是大禮
  • 俗語「麻面青須不可交」,什麼意思?古人說的有道理嗎
    中國有著數年前的悠久歷史,在千年的歷史中,流傳著許多優秀的文化,俗語就是其中的一種。俗語包含了生活方方面面,尤其在人情世故、風俗習慣、天氣預測等領域建樹頗多,它們作為老祖宗智慧的結晶。麻面是滿臉麻子且凹凸不平的人,古人認為這種面相的人往往天庭尖窄,做事顧前不顧後,隨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