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一個工業城市,兵工廠眾多,以前基本上每個區都有一個。謝家灣的建設廠產槍械、楊家坪鐵馬整裝甲車和軍用重卡、五裡店長安出炮、空壓搞坦克……鼎盛時期大大小小有四十多家。老一輩重慶人到這些大廠工作,就像現在年輕人講的騰訊、阿里、華為一樣,都是香餑餑。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大廠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那種一個廠區就是一個小社會的景象已經逐年減少了。近幾年時不時會聽到關於建設廠拆遷的消息,不管是真是假,我都想去看看他現在的樣子。而關於廠區生活的回憶,你還記得多少呢?
PART 1.
· 謝家灣建設廠 廠房子弟抹不掉的記憶 ·
說到建設廠,老重慶人都知道,原廠區就在楊家坪謝家灣鵝公巖大橋邊。從直港大道口開始,一直到袁家崗田家炳,綿延百裡,都屬於建設廠區範圍。100多年的歷程裡,民主村、勞動村、電影院,第三食堂……一個個無比熟悉的名字組成建設廠子弟永遠忘不掉的回憶。
重慶建設廠橫跨19、20、21三個世紀,歷經了4次大的搬遷。到1938年才遷移到重慶,到2009年結束了一個世紀的運轉。時光如梭,曾經的建設廠不復存在,舊址上冉冉升起的高樓便是現在的萬象城。而在街的背面,建設廠的家屬區還尚存於此。
家屬區是國有大廠專門為職工修建的住宅、生活小區。在家屬區裡,不僅有市場、商店,甚至於學校、派出所都有。住在家屬區裡,基本可以解決一切生活娛樂需求。所以現在一些房地產開發商講,我們小區配套多齊全,環境多獨特,在老一輩廠子弟人看來都不過如此。
建設廠的家屬區出入口太多,勞動一村社區便民服務點算是有代表性的一個。現在這裡已經成了美食匯集的好吃街,而這裡也是連接繁華都市與隱市淨土的重要通道。
PART 2.
· 家屬生活區 一片獨立的小天地 ·
穿過此地,走進家屬生活區裡,昔日無限風光雖已消失,但目光所及之處還是充斥著濃厚的年代感和生活氣息。古老的榕樹根扎得到處都是,屋頂、牆角、地面,樹冠枝繁葉茂、相互交錯,蔓延在家屬區每一寸土地上空,夏不被曬冬不被吹,把這裡包得像一個神秘的空間。
主幹道上有各種人氣店鋪,家常菜館、早餐餅店、小吃炸串、燒臘滷味等應有盡有,住這裡的人隨便穿著拖鞋睡衣就出門了,然後不慌不忙地走在買菜的路上,反正就跟我們平時在小區溜達一樣的。
而越往裡走的店鋪就顯得越破舊,賣得東西也都是更生活化的柴米油鹽,低矮的街鋪、臨時的攤位、手推的小車、枯樹古木,泛黃舊樓,完全就是一個原汁原味的老重慶小集市樣貌。
菜市場附近,也是老家屬區比較熱鬧的一帶。這裡的物價要比外面便宜一點,冰糖柑2.5一斤,西紅柿2元一斤,另外還有很多買佐料調料的店鋪,看上去整整齊齊的陳列有神奇的治癒效果。
在菜市場的樓上,被隔成了一個個小格子,用水泥磚在陽臺搭建起的獨立衛浴,和一層只有幾公分厚的牆壁,就組成了迷你單間配套啦,租給在這個城市無所依靠的打工人。
在屋簷下看到貼著白色的小廣告,寫了單間出租,出行、購物、輕軌、公交站都方便,家具家電齊全,拎包入住,WIFI免費,長租短租均可,還可月付,在萬象城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房租只要350-600,確實難得。
一個守著街邊的老縫紉店,機械上有斑駁的鐵鏽,角落裡還有最原始的木質腳踩縫紉機,那個時候手藝人的技術都是實打實的好。
一群老人圍站在小區某一處石凳旁,或是雙手插兜、或是背著雙手,低頭聚精會神地看著眼前正在棋局上鬥智鬥勇的倆人,各自站好隊形,與桌上的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物價飛漲的年代,這種老重慶的露天理髮店也在這裡被保留下來,價格依舊和多年前一樣,男女都只要5塊錢。老闆沒有貪心的盈利,而是實實在在的為大家理髮,並且很有個性的為自己安排了工作時間和午休時間。
老區裡的很多生意人經商都很佛系,小賣部的老闆擺起了桌子和朋友們打牌,開推拿店的老闆在店內和老友下著棋,賣毛毯的孃孃翹起腳在對麵館子裡搓麻將,也沒有人擔心生意好不好,日子倒是過得很安心。
下午三點過,路邊的棉絮加工作坊裡,站著些為過年準備新棉被的孃孃。開修腳店的叔叔到了旁晚,只用兩張板凳一壺開水就可以營業,白天這裡很多鋪面都是關著門的,到了晚上大家齊刷刷的開門營業,宛若兩個世界。
四點多的時候,九龍坡實驗二小的學生放學了,實驗二小是以前的建設一小和天寶小學的整合,從學校側門出來就是家屬區,住在裡面上下學不要太方便了。
家屬區裡的路多且複雜,或是早已坑坑窪窪的石板路,或是長了青苔在邊緣的一大坡彎道,或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長梯,或是凌空搭起的長廊,第一次去裡面肯定找不著北,若想把這裡走遍,得花上好幾個小時了。
穿梭在街巷裡,無意間看見了屬於那個年代特有的紅色字體,計劃生育、利國利民的大字已被歲月衝淡了,拱形的門窗讓這裡顯得很有味道。一眨眼仿佛回到了那個炊煙四起,孩子們在院壩裡嬉戲打鬧,父母在家燒飯的場景。
家屬區裡還有很多紅磚搭的矮房子,還是用的木質的窗戶,房前的大樹,牆邊的青苔,全都是歷史的痕跡,由於房子早已年久失修,線路老化,為了安全期間,門口時時備著滅火器箱。
新修的活動場所很受人歡迎,大家聚集在此聊天鍛鍊,建設廠家屬區裡至今依然居住著很多老工人。他們這一代人是離不開這裡了,這裡就是他們最後的歸宿,周圍每棟大樓裡都住著曾經的同事,生活區裡堆積著無數家庭的故事。
大廠的父母算是這個世界上最盡職盡責的父母,孩子從小到大,都被帶在身邊護在自己的羽翼下,從小過著不愁吃穿,也不愁教育、醫療的生活,廠區裡還有很多陪別彼此長大的夥伴,大廠子弟的生活可謂是完整童年的標準。
他們都有著在同樣的生活經歷,那些配套完整的小學,技校,活動中心,放電影的場地,以及家屬區裡瀰漫的回鍋肉的味道,放學時林蔭道邊嬉戲的身影…只要拎著小板凳在燈光球場佔過位子的,都是兄弟姐妹。在三線人的眼裡,佔座位,看露天電影,已經成為一種符號,一個標識。
PART 3.
· 巷子裡的美食撐起了九龍坡「半壁江山」 ·
如今建設廠家屬區的老味道已經悉數散盡,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就是家屬區裡的人間美味。說廠裡的美食撐起了九龍坡的半壁江山,放在以前一點都不為過。從小面到火鍋,小吃到家常菜館,每一家都像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寶藏。
聽廠裡的老人說起,以前第三食堂的飯菜是陪伴建設廠人幾代的記憶。每到下午4點聽見樓下喊涼粉涼麵酸辣粉豆腐腦時,廠子弟就激動得不行。而如今綻放在廠裡各處的美食,依舊是不變的味道。
- 國林涼糕 -
國美支路上的國林涼糕和秋雨豬腳飯,最近幾年逐漸開始熱鬧起來,也成了來建設廠可打卡的一項選擇。
他家最受歡迎的當屬檸檬涼糕,檸檬汁的酸爽加上濃稠的紅糖水,正好中和甜膩感,簡直是完美搭配。
而建設廠最聲名在外的就是火鍋啦。之前有人說過:「想吃火鍋,就鑽進建設廠裡隨意尋一家,味道一定不會差」。實事求是,廠裡的火鍋是真的很能打,三步一個火鍋店,五步一家小吃館,這是對建設廠最好的詮釋。這些隱藏在建設廠家屬區的美味,都是記憶中最熟悉的老重慶味道。
建設廠棒棒、蓬蓬老火鍋,據傳是楊家坪地區隱藏最深的傳奇火鍋店,雖隱藏在居民樓裡而且還是個蒼蠅館子,但是依舊吸引眾多人前往。坐在綠樹林蔭的小路旁吃火鍋不要太安逸,比一般的老火鍋更有味,剛開始還覺得正好,吃到後面就感受到渾身冒著熱氣。
- 耙牛遊 -
耙牛遊,喜歡吃火鍋又喜歡吃牛肉的小夥伴不能錯過這家,在建設廠老家屬區裡面已經開了12年了,12年來物價在漲,現在價格也偏高,但是分量依然旺實,經常超建設廠的吃貨基本都來耙牛遊打過牙祭,呼朋喚友來這兒,點一鍋牛肉肥腸,再來二兩白酒,越吃越有勁。
- 弟兄老火鍋 -
弟兄老火鍋在楊家坪算是比較出名的一家了,位置比較難找,從楊家坪國美電器旁的勞動村進去一直走,邊走邊問就能找到~
他家的牛油有各式各樣的造型,味道屬於重慶地道老火鍋,牛油味比較重,麻辣吃起也舒服~菜品都比較新鮮。
- 牧馬人火鍋 -
除了上面這兩家,建設廠還藏著無數經典美食店,牛雜、門將、弟兄、小地方、牧馬人、小斌,這些火鍋每逢飯點永遠都在散發著該死的魅力。這裡就像千與千尋的電影一樣,白天毫無人氣,一到傍晚就開始燈火通明,所有店裡同步熱鬧起來。
- 歐婭面莊 -
歐婭面莊,早在1995年就開在了建設廠二號門外,位置大概就是如今王品牛排的下面,除了擁有大批的「工人粉絲」,它還在計程車司機群體中擁有極好的人氣,因為是通宵營業,而且位置在主幹道邊上,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當年計程車司機的「深夜食堂」。
- 回龍米線 -
回龍米線也是一絕,份量多得遭不住,周圍人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吃,十幾年了一直堅守在原地。典型的老式居民樓旁,門面小小的,擺著兩張長桌,不打導航是真的難找。招牌三鮮米線裡的配菜有木耳、火腿、豬肝、鵪鶉蛋、酸菜頭,番茄煮得軟爛入味。
- 秦雲老太婆攤攤面 -
說起秦雲老太婆攤攤面,可謂噱頭十足,但很多人不知道,20多年前,一位老太婆在建設廠家屬區內支了個攤攤煮麵,漸漸被大家喊成了老太婆攤攤面,香濃的芝麻醬、爽脆的榨菜粒、焦香的花生粒,讓建設廠子弟經常拿起搪瓷盅盅去打面。
- 黃記粽子 -
每年一到端午,建設廠裡的黃記粽子,就到了每年最忙碌的時刻。無數建設廠人一定要吃上這一口,才算是真正過了端午節。店裡的頭牌是蛋黃肉粽,醬肉鮮香可口,而蛋黃則是顆顆飽滿,沙酥流油,20多年依舊如初。
建設場的老磚房、老街巷、各種美食引發了網友們的集體回憶▼▼▼
回憶起小時候在這裡居住的場景
當年的建設廠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建設廠的美食念念不忘
放眼現下,建設廠曾經的光輝雖早已不在,但如今留下的東西卻成為了重慶人心中的「寶藏」。正是這些地標和街巷,留住了重慶的工業記憶,同時也讓引發我們小時候無數的回憶,喚起了曾經青春年少的美好。
在時代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它好像一位長者,平凡且低調著。仿佛沒有了那個拼勁再去和年輕人爭,安靜的在萬象城對面躺著,可有誰會想起,曾經的它是如此的耀眼和叱詫風雲。大隱隱於市也不過是如此,前面是潮流時尚商場,後面便是市井生活……
重慶事重慶人 重慶購物狂論壇
原標題:謝家灣這個百歲大廠家屬區,如今還保留著老重慶難得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