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之光】特蕾莎修女——一個愛的故事

2022-01-30 心靈微刊

1997年9月5日,一個生命離開了我們,這一天,全世界都哭了,天也哭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大雨傾盆,在大雨中痛哭的人有回教徒、印度教徒、基督徒、伊斯蘭教徒、佛教徒……,而死去的這個人是基督徒。20世紀最偉大的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德蕾莎修女。

不要以為只有信徒才會對她感興趣,1985年在美國的青少年中作了一個調查:你最尊敬的人是誰?他們選出9位,6個是歌星,一個總統,一個教皇,還有一個就是德蕾莎修女。

能感動一些人的人很多,能感動天下每一個人包括罪犯、戰犯、殺人犯的只有她,德蕾莎修女。

連續好多天,我沉浸在巨大的感動中,一直想寫她,但是一直拿不起沉重的筆,一方面寫她的人太多了,一方面她的偉大使我感到自己的每一句話都是那麼的渺小,如同扔進大海的小石子,掀不起浪花。儘管我自己已經被感動的淚流滿面。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穿著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領獎臺,不管是和總統會見還是服侍窮人,她都穿著這件衣服,她沒有別的衣服。臺下坐著珠光寶氣身份顯赫的貴人,她視而不見,她的眼中只有窮人。

她是那麼瘦小,以至於大家使勁伸長脖子也只能看見一張布滿皺紋的臉。但是當她講話的時候,臺下立即鴉雀無聲:「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借著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

她本來不想領這個獎的,因為她牢記耶穌說過的話:「當你用右手行善的時候,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但是她還是去了,為了那些饑寒交迫、流落街頭和傷殘疾病的人們,以及那些被忽略未被關懷的人們。她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包括窮人都不僅需要活著,還需要愛,還需要有尊嚴。

在諾貝爾和平獎的歷史上只有兩位獲獎者是全票通過的,一位是史懷澤博士,另一位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的施愛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希望,一個全世界人民能夠衝破各種不平等以及人內心的柵欄所造成的隔膜,互相諒解,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共同前進的希望。「愛,直到成傷」,這是特蕾莎修女平生講的最多的一句話。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會去愛別人,但是沒有人像特蕾莎修女那樣愛得這麼深,愛得這麼執著,又愛的那麼快樂。

愛,就是我要說的主題,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會消失,但愛會留下來。

以窮人的名義領獎,是因為她一生都以窮人的名義活著。

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全世界最有錢的公司都爭相給她捐款。但是她一生卻堅守貧困,她住的地方,只有兩樣電器,一個是電燈,一個是電話。她的全部財產是一個耶穌畫像,三套衣服,一雙涼鞋,她從來不穿襪子。她努力要使自己成為窮人,為了要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把自己變成窮人,只有如此,被他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有一些尊嚴。

對她來說,給予愛和尊嚴比給予食物和衣服更重要。

成為窮人,成為和她救助的人一樣窮的人,這是德蕾莎修女一生都在作的事情,也是我最敬佩的地方。我們也幫助人,但那更多的是給予,是施捨,是居高臨下。德蕾莎修女極力避免這一點,她要恢復的是人的尊嚴,任何人都應該有同樣的人格和尊嚴,她要給予的首先是愛,其次才是別的什麼。

聖經裡面有一個叫做保羅的人說過:「我即使把所有的財產都給人,甚至犧牲自己的身體,要是沒有愛,我做的一切仍然沒有益處。

說到這裡我想到某論壇的油葫蘆先生,他就是一個充滿了愛心的人,他總是悄悄地幫助別人,很怕別人張揚,在他看來,他給予別人的不是多少錢或者值多少錢的東西,而是一片愛心。這種給予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產生的,他本能地反對別人仰視他,過多地感謝讓他覺得害羞,甚至擔心別人會誤解,因為他做的善事僅僅是善事本身,只是在真心地幫助別人。這就是一種境界,一種和德蕾莎修女類似的博大境界,雖然他不是基督徒,但是在他身上,我看見了基督教導的精神。

我許多次在心裡問自己,你能做特蕾莎修女做的這些事情嗎?我自認為自己也是一個有愛心的人,也經常主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但是有一點我做不到,至少現在做不到,那就是不怕髒不怕傳染上疾病不怕失面子。。。

如果說獻出自己的財物和同情是許多人可以做到的話,把那些身體潰爛發臭長蛆的人抱在懷中你能做到嗎?把那些活著像鬼一樣馬上要離開人世的瀕死者緊緊地抱在懷中,和他親切地說話你能做到嗎?把那些愛滋病患者抱在懷中你能做嗎?我是做不到的。

說明我還是愛得不夠,修女把這些窮人當成基督來愛,她說你有多愛耶穌,就應該有多愛他們,愛,要從那些最微小的人開始。

她在全世界127個國家有600多個分支機構,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發展機構,僅1960年一年,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兒童之家。但是她的總部只有兩個修女,一臺老式打字機。她的辦公室只有一個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總是在她的工作崗位——平民窟,棄嬰院,臨終醫院,麻風病院,收容院,愛滋病收容所……

她不需要機構和制度,她認為人世間的醜惡很多是從制度來的,所有的機構都難免要變成官僚機構,這也是人的罪性決定的。她的機構就在她所服務的每一個地方,他的成員大部分是志願者。包括那些來採訪的全世界的著名記者,必須和她一樣蹲下來為窮人病人餵飯送藥。

來她這裡服務的有許多知名人事,有銀行家,大企業家,**家,大學生,演員,模特,富家小姐,美國加洲洲長……臺灣大學校長李家同也千裡迢迢來到這裡,他在這裡做了他一輩子沒有做過的事情:洗碗,給病人穿衣服,餵水餵飯,洗衣服送藥,搬運屍體……之後他寫道:「現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著人類的真正窮困和不幸,其實我從來沒有真正愛過。」

有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只默默地傳遞愛。

有一天,德蕾莎修女走在大街上,看見一個老人低頭站立在馬路邊,她就走過去握住他的手,並不說什麼,只是這樣握著,許久許久,老人抬起滿是淚水的臉來,輕輕地說:謝謝,很久沒有接觸到這麼溫暖的手了。

不僅是窮人,許多很富裕的人同樣需要修女的幫助。在那些豪華住宅裡,有許多孤獨的心。一次,德蕾莎修女走進一個孤獨的老人家裡,看見雜亂的家裡連燈都不開,就問他為什麼不開燈。老人回答:為誰開呢?我又不需要。修女說,如果我需要,你開嗎?老人高興地說,你來我就開。從此,她點燃了這個老人心中的一盞燈。

人們恐懼貧窮和疾病,但是更加恐懼的是被討厭被忽視被遺棄的感覺。

德蕾莎修女說:上帝創作了一個富足的世界,足以養活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如果有人因為飢餓而死去,一定不是因為食物不夠,而是分配出了問題。生存權是上帝賦予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從他手中奪走。

特蕾莎修女生長在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裡,母親對身邊所有人的關心從小就在德蘭修女的心裡埋下了關愛的種子。在母親的引導下,特蕾莎從小就知道要關心窮苦的人,她從不讓上門乞討的人空手而歸,經常去社會的救濟所服務,為大家宣揚愛的力量。有一天,特蕾莎的父親問特蕾莎想要什麼聖誕禮物,特蕾莎說:「爸爸,你能給我治好貧窮的藥嗎?」

修女是阿爾巴尼亞人,曾經的社會主義國家。18歲就來到了印度,以後就沒有離開那裡,最終成為印度的驕傲。她的去世,被印度人認為是「失去了母親」,印度總理說:她是少有的慈悲天使,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徵,她抹去了千千萬萬人苦難的眼淚,她給印度帶來巨大的榮譽。

她之所以去印度,因為那裡是最貧窮的地方,僅加爾各答一個城市,街頭流浪的人就有50多萬。每天有無數人死在街頭。據統計,80年代初,印度6億人中只有2、47億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上,大多數人死於飢餓、疾病,每年死以營養不良的兒童就有50萬……

正是因為看見這些報導,德蕾莎修女毅然來到陌生的印度。

一個18歲的姑娘,自己都還沒有固定的地方住,但是她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在水溝裡,在教堂門口,在公共建築的臺階上,去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就到處去找吃的餵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忙……很多人把她也當成乞丐,把她當成瘋子,因為根本不明白她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甚至罵她打她趕她走。

但是後來,所有的人都被他感動了,她救的人裡面大多數是和她信仰不同的印度教徒,她尊重他們,按照他們的信仰處理他們的後事。

說到這裡我就聯想到我的基督徒弟兄姐妹。我們為什麼不能像修女那樣寬容呢?為什麼總要為這個派那個派做無謂的爭吵呢?難道耶穌會拒絕愛那些不同信仰的人們嗎?德蕾莎修女一直在為「普世的愛」禱告,在她看來,所有的人都是上帝所愛的。

德蕾莎修女從不論斷人,她牢記聖經的話: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麼論斷人,上帝也會怎麼審判你們。

什麼是愛,愛難道要區分人群嗎?只有願意去愛所有人,包括反對我們恨我們的人,這樣的愛才是真愛,只去愛那些愛我們的人誰做不到呢?

「絕對不要讓任何人,尤其是你身邊的人,感到孤單和不被愛,這是所有疾病中最糟糕的疾病」。德蕾莎修女一生都是在對付這個人類最可怕的疾病。

愛,從你身邊的做起。這是我從德蕾莎修女身上得到的一個重大的感悟。我們常常可以做到對遠方的人施愛,但是卻忽略了自己身邊的人,比如你的愛人,父母及孩子。修女說:愛如果不是從家庭開始,我們怎麼能知道它結出的果子是美善的呢?使徒約翰也說過:如果你愛上帝卻不愛你的兄弟,你是個撒謊者。是啊,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充滿了愛,那這個世界不是也就充滿了愛嗎?

雖然德蕾莎修女一生沒有結婚,但是她卻深知家庭的愛有多麼重要,家庭的混亂,必然導致社會的混亂。社會上的冷漠,往往是從家庭的冷漠開始的。讓我們一起來努力,愛你身邊的人。

歡迎關注「心靈微刊」,獲得更多資訊,回複數字「1~30」任意數字獲取著名心靈成長大師彼尚當天每日功課和每日健康功課。回覆:「生命之花1~118」的任意數字可獲取靈性傳奇巨作《生命之花的靈性法則》各期連載,例如:「生命之花5」,即可獲得第五期連載。

相關焦點

  • 愛是超越一切宗教的力量(特蕾莎修女的故事)
    本文為我們介紹了特蕾莎修女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傳奇。文章來源於「身心靈」微信公眾平臺。特蕾莎修女是當之無愧的當代聖人,受到全世界人民和政府的尊敬。甚至包括很多獨裁政府都對她敞開大門。我原以為這本書只是增長見識聽聽故事,沒想到在書裡讀到了如此多令人動容的事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特蕾莎修女身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特質。
  • 活著就是愛——特蕾莎修女
    這是一則關於一棵成為家的大樹、一對貧弱母女悲慘而又溫暖的故事。這個故事的講述者是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特蕾莎修女。她在自述集《活著就是愛》中寫道:有一次我在街上找到一個大約六七歲的小女孩,然後把她帶回施舒瓦,我給她洗了一個澡,並給的衣服及好的食物。當晚這孩子跑掉了。我把她尋回,但是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逃跑了。她這樣逃跑三次後,我派一位修女跟著地看她往哪裡跑。
  •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
    特蕾莎從外面帶回24個女孩,試圖教她們讀書。但這些在街頭流浪慣了的孩子,根本不習慣修道院安靜整潔的生活,竟然集體逃跑了。這件事給特蕾莎極大的震動,她意識到:如果要為窮人服務,就必須走出這道高牆,把自己變成一個窮人,否則,這種服務就成了一種居高臨下的施捨。  1948年,特蕾莎脫下穿了17年的羅雷多修道院深色會服,換上了這件印度傳統的莎麗服,他盼望與窮人在一起。
  • 特蕾莎修女:奇蹟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著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讓無數被社會拋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裡,獲得尊嚴的補償。
  • 克觀悅讀丨特蕾莎修女:奇蹟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是當之無愧的當代聖人,受到全世界人民和政府的尊敬。甚至包括很多獨裁政府都對她敞開大門。我原以為《特蕾莎修女:奇蹟的故事》這本書只是增長見識聽聽故事,沒想到在書裡讀到了如此多令人動容的事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特蕾莎修女身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特質。在宗教和哲學的高度,好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就像特蕾莎修女對待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佛教一樣,她只要求他們深深地皈依自己的宗教就好。
  • 電影《特蕾莎修女》
    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並預感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託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開始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特蕾莎修女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託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
  • 內在力量,才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力量(特蕾莎修女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所著的《活著就是愛》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一顆純潔的心,會自由地給予,自由地愛,直至它受到創傷。」正是緣於這樣的信仰,她從她的家鄉——馬其頓一個偏僻的鄉村,來到遙遠的印度,來到被尼赫魯哀嘆為「噩夢之城」的加爾各答。那一年,她剛好18歲,還是如花似玉的好年紀。
  • 特蕾莎修女:紅心皇后——偉大的母親
    這個「她」,就是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12歲時,立志當修女。19歲進入修道院,被命名為特蕾莎修女。18歲時,她被派往印度,之後就再沒有離開那裡。1952年夏,為窮人找到愛與尊嚴,她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
  • 人物品格|加爾各答的天使——特蕾莎修女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也被稱為德蘭修女。一位信仰天主教的修女,一位一生從事慈善的人。 19歲時,她前往了印度,經過了兩年的修煉,她成為了一名修女,開始了她用愛行善,挽救貧窮的故事。
  • 德蕾莎修女 ~全世界都愛的靈性女人
    19歲時她進入修道院,被命名為德蕾莎修女。後來她被派往印度。德蕾莎修女18歲就來到印度,之後就再沒有離開那裡。1952年夏,為窮人找到愛與尊嚴,她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但是,她一生卻堅守貧困,她住的地方只有兩樣電器:電燈和電話。她的全部財產是一尊耶穌像、3套衣服、一雙涼鞋。她努力要使自己成為窮人,為了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把自己變成窮人,只有如此,被他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尊嚴。在她看來,給予愛和尊嚴比給予食物和衣服更為重要。
  • 特蕾莎修女:有人認為她不是聖人的8個原因
    希欽斯相信這是媒體大肆宣傳母親的產物特蕾莎·阿魯普查特吉,另一個批評特蕾莎修女的人,他寫了一本批評特蕾莎修女的書,題為《特蕾莎修女:最終判決》,2002年出版。後來在2016年以一個新的標題重新發行了它,特蕾莎修女:不為人知的故事。這本書講述了特蕾莎修女成名的經過,加爾各答死亡之家的狀況,印度教和穆斯林臨終前的非自願皈依,經濟和其他方面的情況爭議。
  • 「聖人」特蕾莎修女的陰暗面
    在另一封信中,特蕾莎承認,她的微笑是「覆蓋住大量痛苦的巨大鬥篷」。一些人震驚於她內心狀態與外在表現的強烈差別,而在特蕾莎修女自己看來,她可能永遠都處於這黑暗的一面。據2007年編輯出版的《特蕾莎修女——為我照亮》一書,特蕾莎修女曾發出這樣的宣言:「如果有一天我成為聖人,那毫無疑問,我也將是個『黑暗』的聖人。」
  • 特蕾莎修女正能量名言
    1、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2、我們當中極少數人能做偉大的事情,但是每個人都可以用崇高的愛去做平凡的事。
  • 特蕾莎修女---天使降臨人間
    特蕾莎修女(英文名: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稱作德蘭修女
  • 特蕾莎修女為何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看見人民所受的苦難,特蕾莎修女感到走向上帝之路是如此艱難,沒有任何愛與希望。特蕾莎修女的心中為上帝的存在感到懷疑。特蕾莎修女身邊的一位修女曾經說過,特蕾莎修女談論過她煎熬的夜晚。雖然她就信仰問題想了很久,但是沒有得出確切的結論。信件公布以來,特蕾莎修女信仰問題一直備受爭議。儘管特蕾莎修女心中忍受煎熬,但是她始終以上帝的名義為貧苦人做了很多好事。
  • 特蕾莎修女的愛(上)「轉」
    一九三七年,德蕾莎完成了修會的訓練,正式宣誓成為修女,並被指派到勞來多加爾各答分會擔任校長,在那裡教書將近二十年。1946 年秋,她決心「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並建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1952 年夏,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讓窮人找到愛與尊嚴。1979 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85 年訪問香港、臺灣,並在香港和臺灣設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
  • 麗容隨筆 | 一個人去印度,為了特蕾莎修女
    讓我們用愛,用熱情和對生命的尊重,把和平帶進世界;讓我們相親相愛,不分老幼尊卑。──特蕾莎修女      情人節。當大家忙著為情人買花和巧克力,為未婚妻挑選鑽戒,為愛人寫下甜言蜜語的卡片和簡訊時,我正在傾盆大雨中握著方向盤,我的心已經飛到一個叫作加爾各答的古老印度村落了。啊!
  • 特蕾莎修女的經典格言
  • 特蕾莎修女名言
  • 特蕾莎修女在世界上,只有中國拒絕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