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驍純: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高遠意象

2021-01-21 搜狐網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是山,視角不同,形象感受也不一樣。

  橫看,是人們對山最原始也是最樸素的視角。山東莒縣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中國原始陶器上有一種刻畫符號,橫連5個三角形,有的學者認為那就是山字的祖宗。在殷商甲骨鐘鼎文中,山的象形字有橫連3個三角形的,也有橫連5個三角形的。這些都源自古人遠看大山時嶺脈綿延的視覺印象,也就是橫看大山的視覺印象。

  不僅人類的童年是這樣,人生的童年也是這樣。在兒童畫中,凡畫山,大都是序列三角形的排列組合,那也是橫看嶺脈的印象。

  在比較的意義上說,山,在西方風景畫中延續發展了「橫看成嶺」的童年記憶和原始意象,在中國山水畫中則另謀他途,以「側看成峰」構成了特色。

  大山堂堂的高遠意象

  有人用哥德式教堂和北京紫禁城比較,認為西方人偏好縱向高聳,中國人偏好橫向平鋪。這種比較在方法上很難成立。紫禁城應與歐洲大皇宮比較,哥德式教堂應與中國塔比較。

  中國山水畫以重巒疊嶂的高遠意象最為獨特,西方風景畫則以雲水山林的平遠景觀更為普遍,這倒是真的。

  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高遠意象在西方風景畫中是沒有的。

  所謂高遠意象,指畫面以大山堂堂的主峰構成主體形象,主峰聳峙而有高意,主峰位於中遠景而有遠意,主峰歷歷在目而有居遊之意。

  1998年11月,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畫展」,其中的 「比較陳列部分」,大量並置了中國山水畫和歐洲風景畫的歷史圖片,從歐洲風景畫圖片中我始終沒有找到這種對高遠意象的追求。[1]

  德文版《歐洲繪畫圖典》[2]收入歐洲中世紀到印象主義之前近千年的數百位畫家,翻遍此書,即使出現大山,也多橫看之嶺而少側看之峰,很難找到立峰形象,值得注意的只有達·文西和安東·柯琪(Josef Anton Koch)。

  達·文西的《巖間聖母》(1483)、《蒙娜麗莎》(1503-1506)、《聖母子與聖安娜》(1503-1510)雖然都是人物畫,但作為人物陪襯的遠景畫得卻都是立峰,氣韻生動,有點中國山水畫的意趣,可惜達·文西一生沒有畫過獨立的風景畫。

  安東·柯琪1821-22年畫的《施馬德利飛瀑》是《圖典》中唯一的一張主峰比較突出的風景畫,我們不妨用它與明人沈周早350多年的《廬山高圖》進行比較,從三種境界來看兩者的區別。

  一境,看山是山——觀畫中山如歷真山。

  上述兩張畫都是立幅 [3] ,都有主峰當畫而立,都有近坡、近水、近人,中景都是層層推遠的林木、岡巒、飛瀑,都是雲層與山巖相間向遠處高處直推至遠景主峰——都有近中遠層次。這種「折高折遠」[4]、漸遠漸高,觀畫如身臨其境者,即北宋山水畫家郭熙所說的「可行可望」之境[5] 。

  就此一境而言,兩者同處甚多。

  二境,看山不是山——看山之意不在山而在山水之外。

  劉宋時期的宗炳主張「澄懷觀道」[6],強調山水之意在明道;北宋郭熙說:「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岡阜林壑」,「其象若大君,赫然當陽,而百闢奔走朝會」[7],強調山水之意在弘儒。中國山水畫,畫山水而意不在山水,大山乃是胸襟與天地、造化、自然、太虛、社稷交融的載體,神遊太虛與馳懷山林互為表裡。

  正因為高度強調精神寓意,山水才不能等同於風景,中國山水畫才特別重視「大山堂堂」的高遠意象。而柯琪作品強調的是自然風光和田園風情,畫中的主峰僅僅是遠處的山景而不是超世俗精神的寄託和象徵。在這裡,兩者顯出了極大差異。

  三境,看山是山——精神寓於山水真境之中。

  清人笪重光說:「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8] 意思是沒有真境,精神便沒有依託。按宗炳的說法:有可「臥以遊之」 之意境,才可寄寓「澄懷觀道」之理想;按郭熙的說法:「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遊」——山水畫不僅應該可以令人身臨其境,還要有步步登臨、步移景換之感,令觀者怡然陶醉,流連忘返。居遊於至高至遠處,是為了讓襟懷與天地同遊。

  「可居可遊」的要點在縱深,有縱深方可進入,可進入方「可居可遊」。意境的要點也在縱深,所以,令人忘返的居遊之境也就是意境[9],按郭熙的說法叫做「境界」[10]。

  在這裡兩者進一步顯出了差異。

  經過「看山不是山」再返回到「看山是山」時,此山已非彼山了,彼為真景此為真境。二者不僅內容不同,形式也不同。

  柯琪作品的近景也有行望居遊之趣,至中遠景,便只剩下遠觀之意了。而沈周的《廬山高圖》由山勢錯落的近中景直至主峰的峰頂,登臨之趣始終無盡。

  遠觀之景遠而遠,居遊之境遠而近。

  這種遠觀之景與居遊之境的差異,與畫家的視點直接相關。

  柯琪的風景畫是焦點透視,這種定點作畫,追求的就是讓觀者也能身臨其境地定點觀畫,既然是定點,身臨其境當然也就是身臨視點附近的環境了,至於遠景,便只能遙觀了。

  山水畫根本沒有固定視點,作畫時畫到哪裡視點便可以隨機地移到哪裡,這種作畫狀態直接影響著觀畫狀態——眼睛觀到哪裡便可身臨其境到哪裡,於是,看中國山水畫特別是立軸山水畫的主峰,不僅是遙觀主峰更是神遊主峰。這就是我所說的「遠而近」。歐洲風景畫的遠景以推遠為能事,中國立軸山水畫的主峰既要高又要遠還要近,不近何來居遊之樂?

  山脊起伏的高遠圖像

  如何既高又遠還要近?除了以虛求遠、以低託高等一般方式,中國山水畫還有一種特別的手段——靠山脊,靠正對的山脊,靠山脊時隱時現、時上時下形成的迴環婉轉的重巒疊嶂,順山脊一岡一岡向高推,一坡一坡向遠推,直至中遠處的主峰。

  這就是「側看」。「橫看」,山脊向兩側綿延;「側看」,山脊向正面隆起。

  範寬《谿山行旅圖》突出了斷崖,山脊形象不如一般的立幅山水畫明顯,但如果與沈周的《廬山高圖》對照著看,便能清晰地判斷出,近中遠三峰就是被地質斷層截斷的山脊的三個高點。

  「側看」時順山脊由近景至主峰峰巔的縱深距離,實際上比「橫看」時由山麓至峰巔的縱深距離更遠,又如何「遠而近」呢?

  以範寬的《谿山行旅圖》為例,與歐洲寫實風景畫相比,它大大壓縮了縱深空間,在不減少居遊層次的情況下拉近了主峰,加之山脊的起伏轉折交代得十分真切具體,使遠處峰巔如在目前,可居可遊。這件作品中的主峰之所以又顯出遠意,關鍵在於靠飄渺的霧靄和遠去的山脊將峰巒層層推遠,當我們的視線從雲山渺渺的遠處轉向畫面上部被拉近的主峰時,主峰成了由遠處逼向我們的寵然大物。

  由於十分強調主峰山脊的重要性,「龍脈」、「龍脊」之說應運而生。抓住了主峰山脊便抓住了龍脈,千巖萬壑、千景萬境都隨龍脈而展開。

  王原祁在《雨窗漫筆》中說:「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斷有續,有隱有現,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聚,有時澹蕩,峰迴路轉,雲合水分……謂之用也。若知有龍脈,而不辨開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勢;只有開合起伏,而不本龍脈,是謂顧子失母。」[11] 將「龍脈」視為山水畫的 「母」、「本」、「體」、「源」。

  畫山把握龍脈,又被比喻為畫人把握鼻梁。

  清代王概等人編繪和解說的《芥子園畫譜》[12],是中國傳統繪畫圖像程式和技法的總匯。畫石,書中教導說:「正開石面如鼻隼然,號曰石隼。」 畫山,書中教導說:「凡人百骸未具,鼻隼先生,初下一筆,所謂正面山之鼻隼是也。」從附圖可以看出,「鼻隼」就是指的石脊、山脊。

  以山脊為龍脈的高遠圖像不僅催生了中國獨特的立軸山水畫,而且深深地滲透到了以平遠為基調的橫卷山水畫中。以北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為例,這是平遠山水長卷的代表性作品,高約半米,橫長將近12米,就全幅來看,給人以橫看群山時嶺脈綿延不盡的視覺印象,但細看每一個局部,又都給人十分鮮明的側看成峰的視覺感受。可以這樣說,歷代重要的山水長卷,幾乎都十分重視山脊,都是高遠圖像連續而成的平遠景觀,都是高遠與平遠的統一。

  為了這條龍脈,山水畫愛畫峰,而不像風景畫——即使畫山也多畫嶺。「橫看成嶺側成峰」,側看,那條從近峰盤至主峰峰巔的山脊便凸現了出來。達·文西作品中聳峙的群峰雖有中國山水畫意味,但依然是「橫看」,山脊靠邊,不甚重要。柯琪那張有點高遠之意的風景畫,主峰也是「橫看」,山脊也不重要。

  不畫山脊,自然就少了許多向縱深層層進入,向峰巔攀援登臨的意趣。

  我不贊成將林風眠的風景畫稱為山水畫,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不具備這種特有的高遠意象。就造型而言,山水意象是造境景觀,風景意象是取景景觀;就空間而言,山水意象是遠近觀念,風景意象是透視觀念。從這些方面來看,林風眠的畫根本沒有擺脫風景畫系統。由於西方現代藝術反叛了古典的模仿論,因此如實描寫的取景和透視觀念都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但仍然是反取景的取景、反透視的透視,立體主義繪畫在這方面極具象徵性。而山水畫則非關取景、非關透視。

  現代藝術一旦搗毀了模仿論,山水畫和風景畫的交融的渠道便徹底打開了。在林風眠的作品中,《叢林》可以視為融入山水意象比較明顯的作品。這件作品並不是對景寫生,而是在對自然的長期觀察以後轉化出來的意象,而且是高度意象化的作品,但它最終依然還原成了一種取景框中的結構,這便是我稱其為風景畫的理由。在李可染的作品中,《萬山紅遍》可以視為融入風景意象比較明顯的作品。李可染常年堅持固定視點的對景寫生,甚至被視為寫生派山水的開派人物,但從《萬山紅遍》這種典型的李可染畫風中可以看出,對景寫生的主要作用在於使微觀結構更為豐富生動具體,宏觀意象仍然是山水的高遠意象。在這件作品中,由於突出了嶂壁,山脊不特別明顯,但仔細看看,山脊依然十分重要,山脊的靈魂不散。

  林風眠在風景畫中融入山水畫因素但仍屬風景畫,李可染在山水畫中融入風景畫因素但仍屬山水畫。

  以小見大和以石觀化

  是不是中國山水畫家在山林中專門對著山脊觀察呢?當然不是。在實際生活中,在山外看山一般看到的大多都是綿延的嶺脈,在山內看山則難免滿目嶂壁,只有登高俯瞰群山時,山脊才更加明顯。但中國山水畫畫的並不是俯瞰景觀,它似乎是將俯瞰的山脊立了起來,從而把遠峰拉近了。

  這套山水圖像系統是怎樣形成的呢?宋人沈括的一句話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他說:「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13]

  這裡有兩層意思,其一,以大觀小——以大的主體觀看小的假山,這意味著造型方式的以小見大——從小的假山聯想出大的山水。所以,沈括所說的「以大觀小」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小見大」。其二,以石觀化——從石形聯想出山形。這裡透露出了山水畫的基本形態是在自然山水、園林山水(包括假山石和盆景)、畫中山水三者互動中形成的。這裡最重要的是假山石,賞石經驗的心理積澱,是造成山水畫和風景畫大異其趣的始作俑者。觀石而聯想到山水,從而補以亭臺流泉,於是便有了園林山水。這一經驗作用於山水畫,又拉近了山水畫遠處的峰巔而使山脊立了起來。石趣,還大大豐富了山水畫凹凸曲折的意趣和可居可遊的景點。《芥子園畫譜》其中的一大宗是《山石譜》,山石並稱,可見山與石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我們將其中的一些圖剪輯一下,山水圖像與園林石的關係便一目了然了。

  石轉化成山,局部形象生發為宏觀意象,自然風光轉義成了「太虛之體」(王微)。山水畫就是這樣,與風景畫不一樣了。

  在與西方風景畫的比較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以小見大、以石觀化的方式對中國山水畫的圖像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用文字表述出來,除了沈括那幾句話外,歷代山水畫論中卻無人論及,這說明以小見大、以石觀化是通過深廣而又強大的集體無意識,通過集體認同的程式在起作用。

  從傳為唐人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可以明顯看出假山石的痕跡,但在這張畫中主峰山脊的意義並不明顯。這就是說,注重山脊的成因與賞石經驗有關,但以假山石生發出來的山水圖像並不必然注重山脊。正題成立反題未必成立。

  賈又福的創造正是從這裡切入的。在中國當代山水畫創作中,太多的人延續著李可染的基本路向,在傳統程式和寫生感受之間尋找融合方式,從而陷入雷同,而作為李可染弟子的賈又福卻離開了這種方式,他緊緊抓住了山水畫的精神實質,不懈探索「『以石觀化,以化觀道』的山水理想」[14] ,從太行山的局部、石的局部、雲的局部、水的局部生發出宏偉意象和宏大魂魄,創造了個性鮮明的現代山水畫。他沒有死守傳統程式,「以石觀化」也沒有拘泥於假山石,他衝出了面對山脊的集體無意識,從而使高遠意象放出了新的光彩。

  沒有完結的問題

  沈括的解釋依然沒有說明白:中國山水畫最初是怎樣,又是為什麼離開人類童年最原始、最樸素的橫看大山的視覺印象,而走向了另一條岔路?

  現存的最早的山水畫是傳為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在這幅畫中,高遠圖像的所有因素都已經成型了,因此問題就必須上追到草創山水畫的魏晉時期。

  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並不是一個「隱逸」可以說清楚的,像歐洲風景畫一樣,其指向十分豐富複雜。例如,在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中,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山河頌」式的社稷禮讚;在郭熙的《早春圖》中,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自然生機;在範寬的《谿山行旅圖》中,大山崇拜之情咄咄逼人,在李思訓(傳)的《明皇幸蜀圖》中,山水遊樂之興躍然紙上;倪瓚的《漁莊秋霽圖》是隱逸人格的寄託,王履的《華山圖》是壯闊胸懷的抒發;石濤借《搜盡奇峰打草稿》宣不平之氣,袁耀以《阿房宮圖》寓廟堂之志;金農《採菱圖》似漁鄉小曲,李迪《風雨歸牧》如田園牧歌;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懷古,馬遠《踏歌圖》頌今……但中國山水畫的發生卻與「隱逸」有關。

  魏晉時期玄學之風廣泛影響了當時的文論、詩論、書論、畫論,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宗炳的「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和王微的「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的理論。中國山水畫還在它草創時期就已經賦予了形而上精神的表達功能。

  劉勰說:南朝劉宋初年文壇「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15] ,所謂「莊老告退」並非玄風衰落,而是說教式的「玄言詩」告退,「莊老」找到了入詩入畫的最佳的形式——山水。謝靈運草創山水詩,宗炳、王微、顧愷之等人草創山水畫。

  宗炳何人?居士也。東晉末至劉宋初,朝廷多次徵召而不就,被史書編入《隱逸傳》,師慧遠,崇莊老, 「每遊山水,往輒忘歸」,及「老疾俱至」,畫山水於壁而「臥遊」,草創了山水畫。著有《明佛論》,以老莊解佛,主張「神不滅」。[16]

  王微何人?「奇士」也。對士途「素無宦情,稱疾不就」,自謂「巖穴人」,「龍居深藏,與蛙蝦為伍」[17]。通詩、書、畫、樂、醫及陰陽數術。其詩被鍾嶸列為「五言之警策」[18]。

  宗炳掛於壁的山水畫到底是什麼樣,沒有實物能告訴我們。王寧宇曾發表兩篇長文[19],認為麥積山127窟北魏壁畫《薩埵那太子本生》、《睒子本生》中的山水超越了人物陪襯地位,「在構圖中發揮了支配性作用」,在平遠視錯覺空間處理上「取得了決定性的突破」,在山水畫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從所提供圖片來看,山形為「橫看成嶺」的三角形,所以文中又偶稱之為「山水風景畫」、「風景畫」,作品可以視為四川德陽漢畫像磚《採蓮》、四川成都楊子山一號墓出土漢畫像磚《鹽場》中山景的延伸和發展,這些作品都不能滿足我們想要追溯的問題:展子虔的《遊春圖》「側看成峰」的特徵是從哪裡來的?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卷(唐人摹本)「日中則昃」一段、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人摹本)、洛陽出土的北魏孝子棺石刻畫、敦煌莫高窟249窟西魏壁畫、254窟北魏壁畫、428窟北周壁畫、257窟北魏壁畫、285窟西魏壁畫、吉林集安通溝高句麗古墓舞蹈冢相當於西晉的壁畫……這些作品中流行著的一種山水圖像的「魏晉樣式」,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這種「魏晉樣式」可以概括為三:一、這些都不是獨立的山水畫,山水都處於陪襯地位,基本傾向正如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所云:「魏晉以降……其畫山水,則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率皆附以樹石,映帶其地;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這裡所說的「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並不是絕對的,而是說比例極不相稱。二、山形的輪廓線上下套疊,如有山脊。三、山形瘦而略曲,如園林石(在洛陽出土的北魏孝子棺石刻畫中,有的一座就是刻的園林石)。這顯然可以視為中國山水畫高遠圖式的萌芽形態。

  張彥遠所說的「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決不是說山形像女人的首飾頭梳,而是說山形像器物的工藝造型和裝飾紋樣。出土文物印證了張彥遠的說法,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出土《錯金銅博山爐》、河北定縣出土的西漢金銀錯竹管狀銅器《狩獵紋車飾》、山西右玉縣大川村出土,西漢河平3年(公元前26年)3件銅樽……這些器物紋飾中的山形,均可以與「魏晉樣式」構成歷史上下文中的圖像修正關係。

  最讓我困惑的是,我所檢索到的中國最早的出現山形的文物(象形文字除外)——陝西出土的秦代壓印紋空心磚《侍衛宴享狩獵紋磚》,圖像也類似這種「魏晉樣式」。

  「魏晉樣式」是中國山水畫高遠圖像的雛形,「魏晉樣式」又可上溯到魏晉之前的漢代甚至秦代,這就把問題推到了秦代甚至先秦,因為秦代空心磚上壓印的山形一定還有一個形成的歷史過程。

  於是我想尋找的題解便消失到歷史的斷環之中去了。

(來源:雅昌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淺論古今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傳承與發展!
    中國畫的構圖在傳統畫論中稱之為「章法"、「布局",亦即顧愷之所說的「置陳布勢",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中國畫的藝術創造,可以不受視角、時空的限制,唯意而取。而要將所有的內涵意象展現出來,且營造出具有形式美感的特有意境之具體措施就是「經營位置"、「置陳布勢"。中國畫的「經營位置」是「以布置意象為第一"(明.李日華語)。
  • 中國創新山水畫刀畫——獨特的繪畫技法,竟用油畫畫傳統山水畫!
    一提到中國山水畫或油畫大家肯定不陌生,就算不是學畫畫的人也都見過不少,但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個新的畫種,全名為刀筆油畫,簡稱刀畫。正是這一種新型畫種,給中國山水畫帶來了創新!先來看看幾幅作品吧!這主要因為刀畫主要是畫傳統山水為主,那麼就和山水畫有了不可分割的聯繫,所以我們再來談談中國山水畫主要的特點:1. 山水畫在於寫意,為重宏觀,重於整體的把握,其餘襯託會在於意筆、不會面面俱到;其次「虛」景的處理和畫面留白也是為了表現山水的意。2. 山水畫不同於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而主要運用散點透視法。
  • 大愚書畫——心神高遠筆自深厚,心境曠達境自高邁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最高學問境界無疑是由法而理,由理而道。老子曾經說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敘畫》道「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此中「太虛」即為「道」。也有明白人說「聖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山水畫往往會被視為是中國的象徵。有緣得見大愚老師的《新富春山居圖》切實體會到何謂「自在通達,筆墨自在」。
  • 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思路是怎樣的呢?
    尋找構思與構圖的邏輯關係,最為重要的是在一般性規律中找到共性問題,並沿著這條路徑進行解構和探索。為此,筆者解構中國山水畫構圖的一般規律,嘗試從這一角度為下一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從構圖學的角度看,中國山水畫展現出了以下幾個重要的構圖特點。
  • 中國傳統山水畫寫生觀
    中國山水畫受老莊及禪宗思想的影響非常深,也是最心靈化的藝術,注重個體心靈的體悟。靜觀是一種精神。 中國古代畫論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又講「夫畫者,從於心者也」,都是強調心在創作中積極的主導作用。這在今天同樣適用。
  • 日本枯山水與中國山水畫有何關係?
    山林中的寺廟12世紀末,正值日本鎌倉幕府時代,禪宗思想由中國傳入日本,其對於生死的淡然與幕府宣揚的武士精神不謀而合,因此獲得了統治階層的支持。與中式園林「移步易景」的遊覽方式不同,枯山水景觀是僧人靜坐參悟的對象,有著獨特的欣賞角度——從住持書房向東北角望去,窗中景仿若一幅立體的山水畫。
  • 山水畫鑑賞,原來這麼簡單
    國畫有三個主題,分別是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其中山水畫的比重是最高的,山水畫的技法,成就也是國畫裡最高的一類,所以很受收藏投資人的歡迎。畫中的山山水水看似熟悉,但要真正領會其中的意蘊,卻並不簡單。想要欣賞一幅優秀的山水畫,這山水畫鑑賞知識還是要知道的。
  • 石魯的筆墨語言徹底革新了中國山水畫的傳統
    在新思潮中,石魯閱讀了大量關於魯迅、巴金的文學作品,在藝術上崇尚石濤和八大山人的藝術風格,也就在這時,他自己的藝術觀開始萌芽。「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石魯更加堅信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拯救社會。1940年,滿懷理想和藝術追求的石魯奔赴陝北延安,進入陝北公學院學習,並在此時正式更名為「石魯」。
  • 劉罡水墨山水畫
    需要變革的是結體,即山水畫的形式結構,而不變的是筆法。時代不同,人們的審美趣味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我們這個時代,傳統文化面臨外來文化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山水畫的變革是必要的。山水畫的位置經營,即形式結構的設計,我們不妨借鑑一下西方藝術。
  • 聲律意象與中國詩歌語言藝術
    「美在意象」的中國審美文化,其最為精彩的文學華章是詩歌藝術,而詩歌藝術「美在意象」的典型體現之一,正是古典詩歌的「聲律意象」。駢文的基本特性是對偶,也因此,第一次出現的「意象」範疇,只有置於「聲律」「意象」相得益彰的駢文語境之中,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掘和闡釋其理論內涵。換言之,根據如是生成語境,「意象」範疇的第一次出現所標示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之價值指向,應該是「聲律意象」批評的產生,而不能簡單說成「意象」批評的產生。
  • 青綠山水畫傳統,如何成時代表達的創新
    這種光芒越過千年,激發著今天的觀眾對中國青綠山水的探尋與興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尋與熱愛。  一  中國山水畫發端於魏晉,其表現形式初始就是青綠設色。而水墨山水畫起始較晚,應說興起於盛唐。五代時期出現了兩種繪畫樣式,一種是描繪北方大山大水的氣魄雄渾之作,一種是代表江南意趣的南方山水畫。宋代的山水畫傳統,主要表現在水墨樣式的屹立。
  • 雲田畫論_淺論傳承中國山水畫之現實意義
    畢竟,咱們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基因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身上流淌著,咱們不能守著金山銀山而不知道獲取,而對於中國山水畫的深入學習與創作相當於獲得了一把能夠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大門金鑰匙,使古人的思想精華在現代社會再放光芒。可能有人要問,中國的山水畫不就是西方的風景畫嗎?都是畫一些山山水水這樣的一些景物,只不過是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而已。
  • 建構古典山水畫空間理論的話語體系——釋「以大觀小」的思維智慧
    古典山水畫家不是畫直接視覺所見,而是畫貯存的視覺意象、視覺經驗。中國古典繪畫作的非直接視覺性,給畫家的藝術創造留下了自由的空間。畫貯存的意象、視覺經驗,就成為中國繪畫寫意性的本源。古典山水畫創作的這一思維智慧經由一代代畫家的不斷創造與歷史積澱,形成的視覺經驗多樣而豐富,博大而精深,這就是我們民族傳統中,可以引以為自豪的獨特視覺文化。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青銅器、瓷器是中國文化;琴棋書畫是中國文化;萬裡長城是中國文化;京劇崑曲也是中國文化……今天小仙就只選取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來大致領略一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於是錦鯉就成了一種意象。說了這麼多,下面可以終於可以進入正題了。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有哪些?它們都有怎樣的含義?有哪些代表性的詩詞講到了這些意象呢?下面小仙給大家一一道來。
  • 山水畫分支的背景與理論意義
    它們同具中國山水精神、特質等共性,而各有自己的特點。這樣,四個「兄弟」都找到了立足點,有了各自的學科定位,我們就有可能對各畫目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峰嶺山水畫」,是峰嶺之景為主的山水畫。它以高山、巖石、瀑布為主要意象,而其中的樹木、建築、人物是各畫目共同使用的素材。峰嶺山水畫不僅創作數量龐大,在文化背景、精神提煉、創作理論、技巧積累上都早已十分成熟、厚實。
  • 山水畫中的點景藝術
    在中國山水畫中,除了一些體量比較大的主體景物,例如山石、樹木以外,畫家們往往還會添加一些小的點景在山水畫中,用來豐富畫面的內容、渲染氛圍,從而傳達出畫家自身獨特的情趣。點景的人物、房屋雖然在畫面中所佔比例較小,但意義卻很深遠,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成為中國山水畫中必不可少的點綴之筆。表現著山水畫「物我統一」的藝術境界,這一點也和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理論相契合。
  • Peter Doig的畫中意象
    我感激只是歪打誤撞地從圖片網絡中邂逅到這些好作品,如果起初就知道他是如此著名、如此昂貴,大概一開始就會失去了興趣吧。Peter Doig看上去喜歡畫建築,畫「家」,獨木舟,有著深遠的倒影的水面,和諸如此類的空間。「家」意味著歸宿、寧靜和休憩,深藏在山谷中或島嶼上;獨木舟意味著漂浮、寬闊無際的水面,獨處的個人世界。
  • 圓桌|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中的紋理,會誤讀嗎
    中國山水畫如果從科學角度如何看?會有誤讀嗎? 近日,科學家、學者楊崇和博士從其提出的「視覺紋理」這一概念,試圖梳理中國十至十七世紀的山水畫發展脈絡,並對其中的再現、創新以及風格演進問題進行系統闡釋。
  • 筆墨傳情—中國著名畫家姜鴻齊山水畫篇
    筆墨傳情—中國著名畫家姜鴻齊山水畫篇 2020-06-27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