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的底色更濃,「生態寶貝」不斷替換著昔日的「三大坨」,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民生呵護愈暖,貼心服務溫潤了山城煙火,市民們體驗到越來越多「巴適」和「安逸」;發展之基更實,新產業加速、城市氣質漸佳,走向美好生活的腳步愈發輕快……
大城市大農村並存的西部直轄市重慶,近幾年來全力奮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統籌做好城市、鄉村兩篇文章,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奏響了新時代大城大鄉共奔小康的「幸福協奏曲」。
山地長出「金疙瘩」 農民日子「節節高」
盛夏八月,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坡坎相連的地頭裡,紅紅的辣椒掛滿枝頭,又到了收穫的季節。
石柱「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譚建蘭,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她要帶領鄉親們「爭分奪秒」採收辣椒。
經過十幾年發展,「三紅」合作社的辣椒基地面積達2萬畝,去年產值1.2億元。但讓譚建蘭最高興的,莫過於合作社的3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戶均辣椒收入超過7000元,全部脫貧摘帽。
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石柱縣,是重慶大農村、大山區的一個縮影。直轄之初,全市3100多萬人口中80%在農村,貧困人口達300多萬……
這是重慶城市景色(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城市之外,重慶屬典型的丘陵山區,耕地多為『雞窩地』『巴掌田』,但農業資源多樣、生態環境良好。怎麼把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成為實現脫貧、振興鄉村的關鍵。」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主任路偉說。
大力發掘山地生態這座「富礦」,用好山水林草這些「寶貝」,將「溫飽型」糧食作物調整為「小康型」經濟作物……近幾年來,聚力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成為重慶農村地區的共同選擇。
這是位於重慶市巴南區白象山的定心茶園(3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涪陵榨菜、巫山脆李、奉節臍橙、梁平柚子……如今,行走在巴渝鄉間,鄉親們對「生態寶貝」如數家珍。柑橘、榨菜、茶業、中藥材等十大山地特色高效產業形成,其中,扶貧特色產業基地達700餘萬畝,帶動貧困人口增收198.7萬人次。
「過去就知道守著大山種土豆、紅薯、玉米『三大坨』,只夠一家人的口糧。現在都種上了價錢好的綠色產品。」巫溪縣紅池壩鎮漁沙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志賢,說起他家地裡面的變化一臉興奮。在村幹部和技術專家幫助下,2018年起他家改種了辣椒、生薑和西瓜,年收入3萬多元,當年就脫了貧。
這是重慶城市夜景(2019年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隨著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好,休閒旅遊、生態康養等「生態+」產業也在巴渝山鄉蓬勃興起。
位於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城口縣東安鎮興田村,距離重慶中心城區400多公裡。這裡峽谷幽深、溪流環繞,經過幾年打造,成為遠近聞名的避暑納涼勝地。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唐太友幾年前以宅基地入股,與企業合作開辦起巴渝民宿,當上「老闆」,如今年收入七八萬元。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阿依河景區工作人員(右一)在為乘坐竹筏遊覽的遊客演唱山歌(8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截至目前,重慶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4個市級貧困區縣全部摘帽,191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動態識別的185.1萬貧困人口已脫貧182.6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12%。
城市治理有溫度 家門口能享幸福
重慶市涪陵區江北街道鄧家村村民在採收作為榨菜原材料的青菜頭(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天氣晴好的早晨,重慶江北區北濱路附近居民劉斌,都會來到嘉陵江濱江跑道慢跑。「從家裡走過來只要六七分鐘。新修的濱江跑道乾淨、整潔,既能看江景,一路又有花草相伴,感覺格外清爽。」劉斌說。
長江、嘉陵江交匯,構成重慶中心城區獨特的「兩江四岸」城市空間格局。但很長時間裡,江岸建設粗放、無序,廠房、高樓、高架橋密布,市民「見江難近江」。
重慶市涪陵區群勝農榨菜股份合作社工作人員在往榨菜醃製池裡撒鹽(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為修復生態,還江於民,2018年開始,重慶啟動「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工作,取締沿江汙染源,調整碼頭、工廠、市場等功能布局,著力恢復江岸線生態廊道功能,為市民營造親水的綠意空間。
嘉陵江北岸的相國寺碼頭和忠恕沱碼頭一帶,曾經餐飲漁船集聚,江面汙水橫流,江灘上的貨運碼頭和停車場雜亂不堪。經過治理,如今這裡的江岸鬱鬱蔥蔥、鳥語花香。
工作人員在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龍洞村一果園內採摘脆李(7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山城重慶的立體城市景觀令人神往,但中心城區建築密度過大、公共空間少,城市功能存在明顯短板。尤其是一些難以開發的「邊角地」,經常被人開墾來種菜或傾倒垃圾,嚴重影響人居環境。
為破解這一難題,重慶城市建設管理部門近年來積極探索「變廢為寶」,將大量坡、坎、崖「邊角地」改造成為開放式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為市民建起家門口的免費「健身房」。
目前,重慶中心城區已建成投用6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到今年年底將達到92個,可服務周邊群眾約350萬人。
23歲的羅國鍵在位於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的自家脆李種植地裡錄製用於推廣營銷的視頻(5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年久失修的老街巷、筒子樓,髒亂差的生活環境,缺少公共服務設施……和許多老工業城市類似,老舊社區在重慶量大面廣。是大拆大建、推倒重來,還是以「繡花」功夫進行有機更新,考驗著城市治理的水平。
走進南岸區南湖花園七村,只見乾淨、整潔的院壩裡綠樹成蔭,一個個鳥籠懸掛其間,不少居民坐在樹下喝茶聊天,歡快的鳥鳴聲繚繞耳邊。而就在幾年前,這座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小區還是一片破敗的景象,外牆脫落、垃圾成堆、汙水橫流。
重慶市長壽區長壽湖鎮紫竹村村民蔡友蓮在長壽柚鄉村文化旅遊節活動現場整理待售的柚子(2018年1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我在這裡住了30年,以前最煩下雨天出門,到處坑坑窪窪。改造後煥然一新,每天最高興的就是去小區新修的『三益書院』畫畫寫字。」說起小區的變化,退休職工李華渝連聲說好。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我們堅持不光補齊必要的功能,還要以『菜單』的方式讓老百姓自己選擇最急需的項目。既要有『面子』,改善環境;又得有『裡子』,住得舒心。」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委主任喬明佳說。
重慶市奉節縣白帝鎮黃連村村民在果園裡採摘臍橙(2019年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小康家底漸厚實 美好生活在前方
重慶奉節縣白帝鎮黃連村村民在挑運剛採摘的臍橙(2019年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小康社會的成色,離不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工業重鎮」的重慶,多年來始終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以製造業立市,先後躋身國內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重要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基地。
位於重慶高新區的臺晶(重慶)電子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晶振封裝無塵車間內作業(3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面對國內外市場的深度調整,重慶瞄準未來布局新興產業,面向全球匯聚智慧資源,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
近年來,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華為、浪潮等「數字經濟」頭部企業紛紛入渝,雲從科技、長安汽車等本地智能領域企業快速崛起。2019年,重慶以「芯屏器核網」為代表的智能產業產值增長25%;今年上半年,重慶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同比增加24%。
這是長安汽車兩江工廠焊接車間(7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持續向好的發展勢頭,為社會民生注入更大活力。今年畢業於重慶郵電大學先進位造學院的劉奕博,在眾多企業的「橄欖枝」中選擇籤約重慶一家汽車企業,從事機器視覺方面的工作。而據重慶郵電大學統計,2019年該校畢業生在大數據智能化行業就業的接近50%。
「大數據智能化等『新經濟』蓬勃發展,給大學畢業生等中高端人才提供了更高層次的就業崗位和更高收入。」重慶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餘躍說。
人們在重慶市南岸區長嘉匯一家西餐吧用餐(2019年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智能產業之外,依託雄峻的江峽風光、立體的城市景觀、獨特的人文風貌,重慶近年還大力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以山水、夜經濟、美食、巴渝文化為符號的新業態、新消費日漸紅火。
地處三峽庫區的重慶開州區,有著「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最近,在全市「曬旅遊精品·曬文創產品」活動中,開州區深入挖掘人文資源,打響雪寶山生態康養、漢豐湖水上運動等旅遊品牌,吸引了大批遊客。來自四川達州的遊客張鵬說,這是疫情後首次跨省旅遊,真切體會到了這裡的山水人文魅力。
市民在嘉陵江邊的重慶市江北區北濱路漫行步道的自行車道上騎行(7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在重慶中心城區,「網紅打卡點」李子壩輕軌穿樓所在的大樓裡,市民楊曉剛開了一家方便遊客觀景打卡的民宿,疫情後恢復營業幾個月裡,生意一直很火爆。統計顯示,截至7月底,重慶12.26萬家文旅企業復工率已達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