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楚旋 郭珊
她功勳卓著,先後被七朝君王敕封,被百姓尊稱為嶺南「聖母」;她忠義為國,被周恩來總理高度評價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她就是致力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發展嶺南經濟的愛國女英雄——冼夫人(約公元522—602)。
茂名濱海新區海絲遺蹟——冼夫人銅像 。劉武基 攝
冼夫人原名冼珍,南北朝時期高涼郡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其家族世代為俚族部落首領,嫁給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後,冼夫人成為俚漢融合的典範。她的事跡不僅見諸《隋書》《北史》《資治通鑑》和許多方志,千百年來,也一直在嶺南大地口耳相傳。
跨越歷史的長河,一名少數民族女性何以享有如此高的聲望,乃至成為嶺南地區民俗信仰的崇拜對象?回溯冼夫人為國為民的一生,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推行仁政 不徇私情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冼夫人出生在高涼郡(今廣東茂名電白)一個統領十餘萬戶的南越俚族部落首領家庭。當時的中國動蕩不安,年幼的冼夫人目睹戰亂所帶來的苦難與災禍,從小就萌生了推動國家統一、增進民族融洽的願望。
冼夫人雖貴為地位顯赫的首領千金,卻作風樸素、不愛穿金戴玉。她自幼聰慧,多謀善斷,且親近百姓、關心人民疾苦,年紀輕輕就能將俚人部眾團結在身邊。雖為女子,冼夫人卻習得一身好武藝,尚未出閣時,已成為一名能行軍布陣的青年女首領(參見《隋書•譙國夫人傳》、清•崔翼周《誠敬夫人廟碑銘》)。
電城娘娘廟。曾群芳 供圖
冼夫人崇尚儒家典籍中忠孝仁政等思想觀念,並將其充分運用在治理實踐中。南北朝時期,嶺南偏遠的俚、僚等族群聚居區仍保持著相對落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史載「俗好相殺,多構仇怨」(《隋書•地理志》)。在此背景下,冼夫人以仁愛為施政原則,廢除愚昧習俗,致力於消除部族之間的積怨與矛盾,自此「信義結於本鄉」。
為了更好地促進漢越民族團結和文化融合,梁朝大同初年(535),冼夫人接受羅州(今廣東化州)刺史馮融的禮聘,與馮融之子、高涼太守馮寶結為夫妻,邁出南方越人與漢人融合的第一步。
馮氏一族,雖是北燕皇族之後,且累世任州郡長官,卻因是外來漢人,得不到當地俚族的認同,致使朝廷政令難以在當地推行。而冼夫人與馮寶結為夫妻後,憑藉自己既是越人首領又是漢人媳婦的身份,積極協助夫君推廣朝廷法令、處理訴訟紛爭、傳播禮教文化。
秉公持正,是推行仁政的應有之義。哪怕是俚族首領犯法,冼夫人也一視同仁,依法懲辦。她的兄長冼挺身為州刺史,倚仗權勢,大肆侵略掠奪其他州縣,嶺表一帶深受其苦。對此,冼夫人不徇私情,苦口婆心反覆勸諫兄長,最終使冼挺轉變態度,不再將個人私慾凌駕於法律權威之上,為各部族遵守法律作出榜樣。此後,各郡怨聲逐漸平息,政令得以有序實施,境內穩定安寧,冼夫人由此聲名遠揚,聞風歸附者絡繹不絕。
馬來西亞的冼太廟。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是非分明 忠義為國
在群雄爭霸、戰爭頻繁的年代,地方豪酋往往擁兵自重,大肆在所屬轄境奴役百姓、搜刮財富,不斷擴張個人勢力。
與之相反,兼具才能、威望和軍力的冼夫人,卻始終以百姓福祉、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竭力追求和平、為民謀利。海南諸越族歸附後,冼夫人多次渡海,親自對部族首領進行考察授職,說服俚人長老真心擁護朝廷,最終成功在海南建置崖州,結束海南近六百年動蕩不定的局面(明正德《瓊臺志》)。
冼夫人還與地方分裂割據勢力進行不懈鬥爭,鎮撫百越,保境安民。南梁末年,戰火四起,高州刺史李遷仕趁機北上擴張地盤,企圖用計誘騙馮寶一同謀反。冼夫人識破其詭計,勸告丈夫不要介入分裂國家的活動中。數日後,李遷仕果然原形畢露,冼夫人遂獨自率領精兵千餘,假扮成挑擔民夫,以送禮為名,一舉攻破李遷仕大軍。
面對大是大非,冼夫人立場堅定,哪怕涉及自己的親骨肉,也堅決不受威逼、不行偏袒之事。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廣州刺史歐陽紇發動兵變,企圖以冼夫人之子馮僕作為人質,要挾她協同作亂。對此,冼夫人斷然拒絕,她表示:「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馮僕),輒負國家。」隨後,冼夫人又召集各部落酋長,與陳軍合力擊敗歐陽紇的割據勢力。
冼夫人一生效力於南梁、南陳、隋三朝,她「深識正理」,精察善斷,每每在歷史轉折的重要節點上,她都能以民族大義為重,作出正確抉擇。南梁末年,梁武帝疏於朝政,痴迷禮佛,還寵信野心勃勃的奸臣侯景,最終引發「侯景之亂」。而冼夫人在協助朝廷平定叛亂時,曾與陳霸先(即後來的陳武帝)會師。她敏銳地發覺陳霸先不僅擁有雄才偉略,而且為人仁厚、崇尚儉樸、「極得眾心」,於是為其提供了大量物資援助。後來的歷史也證實了冼夫人的遠見卓識——陳武帝在位三年,任賢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勢漸趨穩定。
南陳最後一位君主——陳後主陳叔寶在位之際,沉湎酒色,重用佞臣,導致貪汙腐敗、賣官鬻爵、排斥異己之風盛行,老百姓怨聲載道,國力日漸衰微。而當時的隋文帝楊堅卻勵精圖治,積極謀求富國強兵之道。因而在隋朝滅陳以後,冼夫人派孫子馮魂率兵歸化於隋朝。
鳳凰花開時的娘娘廟。曾群芳 供圖
懲治貪暴 老而彌堅
冼夫人的命運是坎坷的,她的丈夫、兒子先後因病逝世,但家庭變故從未將她打倒,她總是迅速地從悲慟中振作,擔起大任,運籌帷幄,為保障粵西局勢穩定,避免族人遭受戰亂之苦而傾盡心力。
隋文帝仁壽元年(601),番州(今廣東廣州)總管趙訥貪財暴虐、收受賄賂,對少數民族極盡橫徵暴斂之能事,當地俚僚百姓不堪忍受,紛紛逃亡他鄉或揭竿反抗。
此時冼夫人已年近八旬,仍挺身而出,她首先搜集趙訥貪汙暴政的證據,寫成奏疏,如實向朝廷稟報;再派遣專人前往當時的首都大興(今陝西西安),歷數趙訥罪狀,並向朝廷提出安撫逃亡民眾、管制嶺南的對策。冼夫人指出,倘若放任趙訥貪贓枉法,長此以往恐危及朝廷政權。
隋文帝隨即派人到嶺南調查,果然查出大批贓物,趙訥因此被處以死刑。同時,朝廷又下敕令,委派冼夫人「招慰亡叛」。面對這一重任,冼夫人不辱使命,持詔書巡遍嶺南十餘州,向逃亡在外的民眾宣諭聖旨,所到之處,反叛者紛紛降順,逃亡者也返歸故土。
冼夫人在世時,曾獲得不少賞賜,但她依然穿著樸素,日常服飾僅為本地產的麻衣。至於三朝所賜之物,她則「盛於金篋」,小心貯藏在不同的倉庫裡。逢年過節、親族聚會時,她就把這些受賜之物取出,陳列在庭院中,教導子孫們要心懷百姓、忠於國家、艱苦樸素,唯盡職盡責者,方能獲得朝廷的認可。
仁壽二年(602),冼夫人以八旬高齡逝世。「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這是冼夫人最為人熟知的名言。秉持著一腔「好心」,冼夫人在朝代更替、艱難困苦之中,力拒割據,護國安民,促進民族團結,助力國家統一。為感念冼夫人為南粵各族人民立下的汗馬功勞,由粵西到海南,民間建造了大量冼太廟、冼夫人廟,每年到了農曆十一月廿四日,茂名、湛江等地的百姓還會用醒獅表演、粵劇演出、彩車巡遊等方式,表達對這位嶺南「聖母」的敬仰與崇拜。
冼太夫人故裡景區前的電白高腳獅表演。曾群芳 供圖
評說冼夫人
文/潮白
「親被甲,乘介馬,張錦傘,引彀騎衛,從裴矩巡撫二十餘州」,寥寥20餘字,冼夫人颯爽英姿的形象躍然紙上,後人賦予她「巾幗英雄第一人」的美譽。
而冼夫人之所以為後世所紀念,首先在於她的國家觀。她不像秦末的龍川令趙佗,中原易主,「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實際上他是稱帝,建立了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南越武帝。1983年廣州市區象崗山發現了第二代南越王墓,那枚「文帝行璽」金印道得分明:仍然在稱皇帝。冼夫人並不是沒有趙佗那種立國的資本。《北史》載,其家族「世為南越首領,部落十餘萬家」,且有「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洞」,表明其家族具有相當的割據實力。丈夫馮寶死後,「嶺表大亂,夫人懷集百越,數州晏然」,表明冼夫人自身具有相當的號召力。「陳國亡,嶺南未有所附,數郡共奉夫人,號為聖母」,表明冼夫人還有恰當的割據時機。但是,她沒有。他們本來聽命於南朝的陳國,「晉王廣遣陳主遺夫人書,諭以國亡,命其歸化,並以犀杖及兵符為信」。在確認陳朝確實已經滅亡之後,冼夫人先「集首領數千人,盡日慟哭」,然後派孫子馮魂前去迎接隋朝官軍。
國家觀是冼夫人的大節,相對而言,她的廉政觀歷史並無明確記載,但是從《隋書》所載的她上書懲辦貪官一事中,卻也不難窺見一二。「時番州總管趙訥貪虐,諸俚獠多有亡叛」,鑑於此,冼夫人派人密奏朝廷,「論安撫之宜,並言訥罪狀,不可以招懷遠人」,這樣的官員是完全不稱職的。朝廷調查結果,「得其(趙訥)贓賄,竟致於法」。冼夫人此舉誠然仍是從安定團結的角度出發,但其對貪官嫉惡如仇的一面也盡顯無疑。
宋人洪天錫說:「在廷無嚴憚之士,何以寢奸謀?遇事無敢諍之臣,何以臨大節?」後半句用到冼夫人身上,恰如其分。
(感謝茂名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電白區文聯文藝創作部主任、茂名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崔偉棟,南方日報茂名記者站對本文給予的支持與寶貴建議。)
【作者】 黃楚旋;郭珊
粵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