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四十不惑,中年女人也搞婚外情?原因很扎心

2021-01-08 下城混剪手

人們對於出軌,先比較男人而言,對女人更為苛刻。在古代因為男人掌權,允許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要是「偷男人」是要「浸豬籠」的。為了鼓勵女人忠於家庭,還會為守寡的婦女立貞節牌坊。如今男女平等,實行一夫一妻,面對家庭婚外情,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小三」。各種原配撕小三的新聞時不時就會有,如今信息發達了,以前聽說比較少的女人出軌現在也時有發生。

對於年輕人的出軌「劈腿」,我們還能理解,畢竟社會閱歷淺,加之自身經濟能力有限,可能經受不住各種誘惑。但許多家庭穩定、事業有所成就的中年女人也會選擇出軌,照理說她們應該是「賢妻良母」、社會閱歷豐富,選擇婚外情是為什麼呢?

裘姐和老公共同擁有一家公司,當初兩人在同一家公司上班,裘姐是她老公的下屬,是裘總追的老公。後來兩人共同創業,在一起談了4年才結的婚。兩人在生意上配合得很默契,公司逐漸做大,小孩雖然成績不好但也很懂事孝順,在朋友們看來,裘姐選對人了。裘姐搖頭笑笑,第二個小孩出生後她和丈夫已經分房睡3年了。而且時常感覺很累,和丈夫講,丈夫不理解「你有沒幹什麼活,也沒生病,怎麼會累呢?」

「算了,就這樣吧。」兩人都是「奔五」的人了,「以後就算是搭夥過日子吧」。裘姐本以為兩人只是生活沒了激情,卻發現丈夫出軌了自己的閨蜜。「同是天涯淪落人」,裘姐氣不過,為了報復找了公司的一個員工。

表面婚姻

外人看來裘姐的家庭是他們的榜樣,公司穩定,不用為錢發愁,有兒有女,家庭配置堪稱完美。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婚姻幸不幸福只有自己最清楚,很多事沒經歷過是沒法「感同身受」的。

情侶戀人最怕異地,分房睡或者分居是夫妻的禁忌。分房睡是兩人情感危機的開始,主動提出的一方或許已經厭倦了如今的狀態。或許雙方彼此保持距離一段時間,能改善雙方的關係。不像是年輕情侶,「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短暫的離開,彼此關係更加緊密。中年夫妻更多的是,聯繫越來少,感情越來越淡。

沒有關心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人能走到一起,肯定是有某種基礎維繫著二者。生意夥伴的合作基礎是金錢利益,棋友球友的相聚基礎是興趣愛好。兩個人結合在一起,組建一個家庭是需要感情基礎的,彼此相愛,關心對方。努力想要對方開心快樂,主動幫助彼此解決問題。可當兩者間的感情沒了,只有法律關係維繫著,就會不再關心對方開心與否。商量也會被看成抱怨甚至演變成吵架,互不理解導致互不關心。

女人如花,很敏感的同時也很脆弱,在外可以很強悍,在家需要男人的呵護。因為信任、因為愛,女人才會暴露自己的缺點、傾訴自己的苦楚,就是要男人來愛護她關心她。如果疲憊的女人並不能得到關心甚至不被理解,慢慢地對男人會越來越失望。當有一天,承受不了「最後一根稻草」,婚姻中兩者的維繫便斷了。

因愛生恨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如果男人背叛了婚姻傷害了女人,女人也會讓男人嘗嘗受傷害的滋味。發現丈夫背著自己搞婚外情後,裘姐很難過,不想和她繼續下去了,可以選擇離婚,為什麼要出軌,而且還是與自己的閨蜜,一點也沒考慮過她的感受。丈夫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激情、找到了「真愛」,她呢?以後怎麼面對其他人?

論相貌、能力,裘姐感覺閨蜜都比不過自己,丈夫居然和她搞到了一起。因為憤怒,裘姐一衝動就主動出軌了自己的員工。想到孩子、父母,冷靜下來後,裘姐也感覺不能這麼做。可是丈夫根本不關心家庭不關心她,自己又無處傾訴,只有選擇離婚、選擇離開。

情感寄語

為什麼過了不惑之年女人還要出軌搞婚外情?女人不管多大,都需要男人的關心與呵護,組建了家庭更需要丈夫的包容與理解。年輕時共同奮鬥,終於在經濟上苦盡甘來,卻在感情上走進了死胡同。基本的關心也沒有,受到傷害卻無處傾訴,等失望積攢夠了,女人也會選擇出軌。

因此夫妻之間是要相互關心的,人生中能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並不是父母孩子或是朋友鄰居,而是自己的丈夫或妻子。長時間的冷漠、缺乏溝通,壓垮一個人的只是「一根稻草」。

相關焦點

  • 高曉松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扎心了
    四十不惑,出自於孔子的《論語·為政》——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普遍的理解是: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我之前的理解也是如此:到了四十,見識多,經驗豐富,對問題會看得透徹,而不再迷惑。
  • 四十歲的中年男人,為什麼讓女人著迷?4點原因,和錢無關
    古人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放到現代就是男人三十歲是人生的上升期,四十歲是男人的巔峰期。這個時候的男人早已經成家立業,事業有成,而這樣的女人往往令人著迷。
  • 四十不惑的意思真的是沒有困惑了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翻譯起來的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四十不惑」確實有到了40歲沒有困惑的意思。但是聯繫上下文,孔子說的是自己的狀態,而不是普遍的規律。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牛屎粑」!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人到中年,別輕易越過婚姻的界線,原因很扎心
    中年,其實是一條很重要的界線。前半生磕磕碰碰,尋找方向,後半生飽經世故,逐漸看開一切,而中年恰好是其中的分水嶺。總有一些人覺得半生已過,偶爾就想給自己尋找一些刺激,殊不知,這一步錯,留下的是半生毀,尤其是在婚姻裡。
  • 男人女人四十,惑不惑?
    @行驛:十五年前看許鞍華導演的電影《男人四十》時,還是單身汪,轉眼主角中除了張學友還在唱歌,梅姑已故十餘載、林嘉欣已經退出娛樂圈多年,而我在那年底洗禮成了基督徒。 電影講述了中年教師林耀國在妻子與學生胡彩藍之間的情感遊移,表現了男性面對社會現實的種種困擾與無奈。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歲,很多事情經歷過,看開了,也不再糾結迷惑。
  • 四十不惑—飛雲說
    不少世人皆認為四十不惑就是指:我到了四十,就什麼都知道了,不用學習了。我卻覺不然,學習是終生的。四十不惑所指有二:一,不再迷惑外物;二,內心不再迷惑。四十了,也不會再輕易被外物所迷惑了,世上金錢美女的陷阱比比皆是,很多人墜入其中而被騙得傾家蕩產,傳肖、P2P、數字幣害了多少人,而這些人往往還都不傻,只是被外物所迷惑。
  • 談四十而不惑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意味著什麼,當年孔子有他的想法,現今的我們有自己的小九九,各得其所。
  • 古人講「四十不惑」,這三句「謹言」不理解,到五十歲,也還在困惑
    導語古人講"四十而不惑",認為四十歲經驗教訓過多,所以生活很少有疑惑,其實不然。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即使到了中年,我們依舊會對很多事情抱著一顆學習的心情去看待。這三句"謹言"在四十歲時不能理解,在五十歲時依舊困惑。1.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附:年齡稱謂
    四十不惑,確切的說也不是四十歲沒有疑惑, 「立」與「惑」是一組對立,界定在於是否懂得行權。三十而「立」時通常遇事無權可行,無權則無發言權,對事態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時,已掌握一定權利,此時處事相對通達,對待事情是無可,無不可。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四十而不惑」是接著「三十而立」而言的。
  • 人到中年,為什麼會越來越膽小,無非這幾個原因,扎心了
    古話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的一生都會經歷不同的階段,但他們最害怕的是進入中年階段。小時候,我一直希望快點長大,這樣就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一個溫暖的家庭,有令人羨慕的賺錢能力,儘快成為一棵參天大樹,好好保護我的家庭,這樣我的家庭就不會受到任何傷害。
  • 中年男人婚外情心理分析
    但是這個年齡段的男人,如果他是經歷過很多女性的話,一般都是風月老手,女人在他們眼裡一般是透明的。女人的那點心思完全逃不出他們的眼光。當然這麼說有些武斷,這個年齡段的男人有沒有愛情,當然肯定會有,但是比例不會很高,這是概率問題,如果你真的遇到那個很愛你的中年男人,為你離婚的可能性也有。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經典,即使我們運用現代認知發展來檢驗這個說法,那也基本沒有什麼問題。
  • 直面中年夫妻的情感危機,《紫陽花日記》揭開婚姻的3個扎心現象
    「分居、出軌、湊合過」,《紫陽花日記》揭開現代婚姻的3個扎心真相。一、外強內弱的男權思想主導下的家庭丈夫省吾是日本社會千萬家庭中男人形象的一個縮影,他在家中的地位是最高的。養育孩子、伺候丈夫、繁瑣的家務,女人結婚當了媽就變成了全能超人,更何況志麻子本身保養的也很不錯,並不是人們口中的黃臉婆。她優雅美麗,散發著中年女人特有的氣質,可即便如此也依然擋不住丈夫要尋找激情的一顆心。雖然有婚外情,但是省吾從來沒有想過要和妻子離婚。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四十而不惑
    來源:現代散文網其他平臺轉載請標註作者和來源四十而不惑
  • 真正到了四十歲,才明白了四十不惑的潛在含義
    一恍惚,人生已經進入了四十歲,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已步入中年。感覺四十歲像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又仿佛是一個人的前生後世,帶著跳躍性斷層性。把青年與中年明顯的分隔,無論是身心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無論是生活狀態還是處世狀態都發生了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