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2021-01-08 娛史大咖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經典,即使我們運用現代認知發展來檢驗這個說法,那也基本沒有什麼問題。

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你會遭遇困境,可能一直失敗。可能沒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說你是錯的。這種情況之下,你會不會懷疑你自己?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會不會懷疑自己所堅信的東西和所做的事的價值?你要不要隨大流、聽從眾人?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

「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

孔子「四十不惑」是說自己學術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則信念,已經非常明白了。如果一個人能夠「不惑」,挺好的。

經歷了四十不惑的過程,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生就算很好了。四十不惑,是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的根基,就好比三十而立是四十不惑的根基一樣。

有的人二十歲就立起來了,有的人則是四十歲還是個巨嬰。也有人三十而立了,四十歲卻沒有不惑,到六七十歲依然讓人見著就想躲著,這就是根本沒長大,沒成熟。不惑之人,到六十自然耳順,聽什麼都樂呵呵的。到七十就精神能自由徜徉,而又不逾越應有的規矩了。這就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自己的評判,這種評判標準,對所有人都適用,因此才如此有名。

相關焦點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四十而不惑」是接著「三十而立」而言的。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這並不是說孔子到40歲就掌握了世間所有的知識,明白所有的道理,也並不是說他已經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了。那如何理解呢?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用很短的一句話,概括總結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定了做學問的志向,就好比我們剛上學時,也會有自己的理想。
  • 四十不惑的意思真的是沒有困惑了嗎?
    我們先找到原文出處,它來自於孔子《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翻譯起來的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但是孔子的總結是從十五開始,其實這也說明孔子說的「學」並非是大部分人認為的知識,既然在《為政》篇裡,這裡應該是指學習為政之道。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習怎麼做官。又花了十五年時間,「三十而立」。在不斷地學習和碰撞中,到了三十歲左右,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和未來想法。注意這個時期形成的想法已經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不再是少年時期的空想。
  • 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意味著什麼,當年孔子有他的想法,現今的我們有自己的小九九,各得其所。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南懷瑾:孔子講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一段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時,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做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 高曉松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扎心了
    四十不惑,出自於孔子的《論語·為政》——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普遍的理解是: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我之前的理解也是如此:到了四十,見識多,經驗豐富,對問題會看得透徹,而不再迷惑。
  • 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因何大不惑?我為過來人,且試解讀之
    首先看出處,說這話的人是孔子,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孔子對自己一生的概括,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明代葛高行文的《臨雲嘆》也有句「年四十而不惑兮,修天稟之淳粹」,大意是人到四十歲就應該明辨事理,很好地控制情緒的變化,修正先天的那些純粹和懵懂。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
    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原標題:《漫漫說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孔子,到底過了怎樣的一生?》
  • 國學知識:「而立、不惑、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而立、不惑、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曾經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這裡說的"學",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學。《論語》中孔子說:"志於道。"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 四十的惑與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子政》),四十不惑是孔子對人生的體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理想的生活狀態。實際上,能做到四十不惑的人有多少呢?同樣的,對於一個國家,四十年的經歷後能否真的進入「不惑」的狀態呢?
  • 四十不惑—飛雲說
    不少世人皆認為四十不惑就是指:我到了四十,就什麼都知道了,不用學習了。我卻覺不然,學習是終生的。四十不惑所指有二:一,不再迷惑外物;二,內心不再迷惑。四十了,不再執著於外物了,不再去追求奢侈的服飾、豪華的汽車、大的房子、更高的職位來支撐自己的面子。而更多的是貼近於生活,衣服舒服就好,汽車按需購買,房子不在於大在於人,更高的職位不再是第一位的追求,家人更加重要。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
  • 高曉松:過了40歲才真正明白四十不惑究竟什麼意思 網友:說的好
    說到高曉松,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音樂才子,一首《同桌的你》,不知打動了多少多愁善感的學子,而且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無數人深藏在心底的經典歌曲。高曉松的也做過幾檔節目,言語間透露的知識談吐也讓人讚嘆。高曉松寫過很多經典的歌,也是一個成功的音樂人,但每一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自己的困擾。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稱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還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男人要三十而立,又說四十不惑。
  • 四十而不惑
    來源:現代散文網其他平臺轉載請標註作者和來源四十而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