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的惑與不惑

2021-02-08 投資奇葩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子政》),四十不惑是孔子對人生的體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理想的生活狀態。


實際上,能做到四十不惑的人有多少呢?同樣的,對於一個國家,四十年的經歷後能否真的進入「不惑」的狀態呢?



「四十」是2018——2019之際的關鍵詞。



過去的2018年,我們看到的是中美關係從原來如膠似漆的戀愛狀態走向怨恨交錯的分手過程,卻又恰恰在2019年元旦迎來中美建交滿四十周年;


過去的2018年,我們看到的是面對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變,國家從年初的大張旗鼓準備慶祝,到年末的相對冷處理;國人從「厲害了,我的國」當中獲得難以抑制的自豪感到下半年的憂慮,彷徨甚至失望,四十歲本應有的「不惑」變成迷惑。


40年對於個體來講,似乎意義更大,它基本等於一代人的工作周期,也涵蓋了兩代人最好的青春年華,60後、70後及部分85前,這個群體充分享受著發展的景氣,但也經歷著時代的劇變。


到底發生了什麼,大家都在追問,都在思索。細細觀之,2018年的「惑」其實醞釀許久,外部之惑與內部之惑根本上都來自於長期不均衡的糾偏力量。



中美貿易戰的根源,明面上是修昔底德陷阱,實際上卻是中國佔據製造業微笑曲線中端,美國佔據曲線兩頭所導致的長期不均衡。


美國佔據曲線左端的是華爾街、矽谷大佬為代表的精英階層,曲線右端則是普羅美國大眾,兩頭構成了內部財富階層的分裂甚至對抗。最典型的則是消費型社會引導下過度借貸消費,又遇上產業空心化遭遇就業困境的「鐵鏽地帶」白人工人。


2016年末,這些人利用選票將川普送上權利頂峰,以對抗民主黨的精英統治。72歲的川普立志成為第二個裡根,才有了後續針對中國的一系列發難。此前,危機的根源都是類似的,「美國一百年以來最大的兩次經濟危機,1929年『大蕭條』和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前夜,前10%人群的國民收入比重在20世紀都達到了峰值,毫無疑問,這將引發金融不穩定。」(託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



反觀中國,經過前二十年工業化,後二十年城鎮化經濟突飛猛進,上層建築變革則相對停滯,信仰則更是五花八門。


鄧公的白貓黑貓論影響了整整兩代人,對於其思想精髓的理解不全面則導致了政治、文化、信仰的錯位與缺位。現在的問題是,不管白貓黑貓可能都抓不到幾隻老鼠了,甚至都沒有老鼠可抓了,白貓黑貓們需要轉型(比如充當寵物貓)才能解決發展問題,不然則是白貓黑貓內鬥的結局。


內部之惑的來源在於中國已經進入到低速增長的存量經濟時代,做大蛋糕的效果不如分好蛋糕了,解決國人困惑的根本大計就在於國民經濟的二次分配。存量經濟時代我們近四十年沒有經歷過,經歷過的人已經不是社會中堅,如何再次改革,二次出發,考驗著管理層的智慧。


個人與時代命運是無法分割的,絕大多數人應該感同身受,就像我們的父母一輩往往感激毛澤東,而我們當下則懷念鄧小平,本質是對時代賦予的具化而已。


芒格說過,「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我很認同,但更有意義的是,認知宏觀,指導微觀,二者不可能也不能割裂開來,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是的歷史長河中的逶迤細浪而已。



2019已來,己亥將至,願時代洪流滾滾向前,願每一個人都被善待。「惑」是我們面對困境,迎接現實的出發點,「不惑」是我們追求的心境,由「惑」到「不惑」可能是一輩子的修行。


最後,雖然我骨子裡對羅輯思維的說教很是不屑,但還是願意引用他跨年演講中也借用過的羅曼•羅蘭那句經典作為結尾:


相關焦點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四十不惑,你還惑嗎?
    風塵荏苒,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眼就已經四十多歲了。小時候的精靈古怪,年青時的熱血澎湃,早已不再,已經成為過去式。在時間這雙推手面前,我們越加故意的喜歡這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我們在生活孔子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 四十,惑不惑?
    2021年,似乎是個存在於兒時科幻小說裡的年份,距離傳說中的世界末日2012已平安過去了9年,80後的小哥哥小姐姐們正在很有秩序地從三十大幾奔向四十不惑的年齡
  • 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意味著什麼,當年孔子有他的想法,現今的我們有自己的小九九,各得其所。
  • 男人女人四十,惑不惑?
    男人四十,沉重的肉身!一切似午後的太陽,儘管感受到的是火熱不減,一天天走向的卻是下坡,日薄西山,夜色無邊。@黑美:隨便寫了點自己的「四十艱難」,另外,謝謝你們一直高水準的工作! @landeyDENG:年近四十還不是三明治,是不是會更加不惑…… Always@永遠:快四十歲了,這些年流行的「中年危機」一詞,似乎妥妥地要應用到自己身上了。雙方父母均已年邁,我的父母逼近七十歲大關,卻每日辛苦幫子女帶孩子。
  • 惑與不惑的四十
    不惑:意指遇事能明辨不疑。意味著人生到此你該真的懂事了,該成熟了,該獨立了。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經典,即使我們運用現代認知發展來檢驗這個說法,那也基本沒有什麼問題。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女人四十「牛屎粑」!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人到四十,惑與不惑
    19歲第一次遠行西安,四年求學生活如白駒過隙,兩個收穫彌足伴我一生。 (二)功名之惑 畢業後歷經波折如願成為一名檢察官,並堅守至今。見過虛幻的奢華和眼花繚亂的誘惑,也見過座上客與階下囚的人生戲劇性翻轉;經歷了無數次的行業規範、整頓、糾偏和改革,也勝任了多次主動或被動的崗位調整。感謝西北政法四年的教育,讓我一直恪守良知,秉承法治。
  • 「四十而不惑」新解
    「四十而不惑」新解。四十歲到了人生的中途,一個人開始實在地感覺到來日不多,意識到人生的大限了。「大限」意識足以使人解除誘惑,看淡—切榮辱是非得失,保持超然的寧靜心境。執著是惑,悲觀何嘗不是惑?因為看破紅塵而絕望、厭世乃至輕生,骨子裡還是太執著,看不破,把紅塵看得太重。這就好像一個熱戀者急忙逃離不愛他的心上人一樣。真正的悟者則能夠從看破紅塵獲得一種眼光和睿智,使他身在紅塵也不被紅塵所惑,入世仍保持著超脫的心境。假定他是那個熱戀者,那麼現在他已經從熱戀中解脫出來,對於不愛他的心上人既非苦苦糾纏,亦非遠遠躲避,而是可以平靜地和她見面了。
  • 四十而不惑
    來源:現代散文網其他平臺轉載請標註作者和來源四十而不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歲,很多事情經歷過,看開了,也不再糾結迷惑。
  • 四十不惑—飛雲說
    不少世人皆認為四十不惑就是指:我到了四十,就什麼都知道了,不用學習了。我卻覺不然,學習是終生的。四十不惑所指有二:一,不再迷惑外物;二,內心不再迷惑。四十了,也不會再輕易被外物所迷惑了,世上金錢美女的陷阱比比皆是,很多人墜入其中而被騙得傾家蕩產,傳肖、P2P、數字幣害了多少人,而這些人往往還都不傻,只是被外物所迷惑。
  • 四十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轉眼,已是不惑之年。三十而立,也算是立了吧!四十不惑呢?我覺得不惑,至少是不要再空想,腳踏實地,努力工作,擔負起生活、工作的責任,想就應!去打理,去實踐,去擔負!這樣,才能「七十而從心所欲」!
  • 高曉松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扎心了
    四十不惑,出自於孔子的《論語·為政》——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普遍的理解是: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我之前的理解也是如此:到了四十,見識多,經驗豐富,對問題會看得透徹,而不再迷惑。
  • 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六十順什麼?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號書院,ID:YHSY-11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02四十而不惑,惑什麼?在為人生之路打下基礎之後,便迎來了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不惑之年。在這個階段,人生不再迷茫疑惑。對外,明白了社會;對內,明白了自身。
  • 四十不惑的意思真的是沒有困惑了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提到。我們常常從字面上理解,三十而立就是到了30歲安家立業,而到了40歲就沒有困惑了。可是,它的真實意思真的是我們平常這樣理解的嗎?顯然不是。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所以呢,我們理解,所謂的四十不惑,不惑的意思是什麼?兩個意思:第一,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這輩子該幹什麼了,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會再動搖了,40歲了,不會再動搖,不會再改變方向了,不會再改行了,這是不惑的第一個內容。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四十而不惑」是接著「三十而立」而言的。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