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惑與不惑

2021-02-21 青春都在西北政法


如同暗夜河水中漂著的小船,在波濤的衝刷擠壓下泊在岸邊。是的,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倉促的、無奈的來到了中年。

春天明媚的早晨,我在女兒「老爸起床生日快樂」的叫聲中醒來。經過幾秒鐘的遲鈍和迷茫,我接受了這個現實,像往常一樣,與妻子一起準備早飯,送女兒上學,然後上班,開始周而復始的一個循環。路上想到《論語·為政》所言「四十而不惑」,那麼我真的從此萬事明辨不疑了麼?

19歲第一次遠行西安,四年求學生活如白駒過隙,兩個收穫彌足伴我一生。對法律的信仰壓制著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固定了我的職業和生活;純真的愛情釋放了我五彩斑斕的青春歲月,與妻子已相依十五個春秋。當霜染雙鬢,刀刻前額,西安的春花秋雨夏日冬雪竟成為前半生最美好的回憶,也許,還會成為這一生中無法複製的最美時光。在女兒的幫助下,我學會了使用微信,最大的收穫竟然是「青春都在西北政法」,從此每天都能看到五湖四海的校友揮斥方遒,快意人生;能看到大江南北的兄弟享受生活,感悟人生。由此泛起心中沉積多年對母校的思念,對現實的困惑,對未來的迷失。

(一) 同窗情深


1993年入學時,大學還沒有擴招,學費還是300元,沒見過手機,也不認識「霾」字。時間仿佛停滯了一般,踢球、看書、打牌、喝酒,我和你們肆意揮霍著青春。四年朝夕共處,我們是如此無憂無慮,直到離別真正來臨才發現,「走的最急的總是最美的時光」。這些年不敢獨自一人再看大學時的照片,搬家時小心翼翼地整理好,找一個安全的柜子存放起來。因為這是我心底最脆弱的一塊傷疤,我不想一次又一次地將它撕開。我更願意將這份珍貴的記憶永遠埋在心底,或者,只是出現在宿醉的夢中……

畢業後棲身於東北邊陲小城,出入朝九晚五,進門柴米油鹽,不能免俗的就業、結婚、生子、晉升、買房,在祖國發展的大潮中渾渾噩噩混了18年。年少時的輕狂和所謂的理想,早被平凡的生活磨沒了稜角和光彩。轉眼間,我們都到了這狗日的中年。青春不復,衰老與遲暮悄然來襲,終日被煩惱和責任糾纏撕扯。父母操勞一生,年邁而體弱,需要我們全身心的關懷;女兒已上初中,敏感而脆弱,學業的壓力和成長的困惑需要我們全力去排解;賴以謀生的事業,也如同逆流中遇到淺灘,走到了無法自主騰挪的瓶頸裡。既沒有勇氣輕言放棄,又沒力氣奮力一躍。這時,只有遠方的同學,才能激活心中最後的一絲光亮,提醒我——你真的曾經年輕過,快樂過,存在過。

雖然畢業後與很多同學失去了聯繫,但對你們的思念卻是魂牽夢縈,與日俱增。近些年,隨著交通和通訊的發展,陸續見到一些,普遍的印象是肚子大了,頭髮少了,但一個擁抱,就把我們拉回20年前,在開懷暢飲和徹夜長談中唏噓光陰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更多的時候,同學只是存在於幾人相聚微醺時電話的另一端。18年未曾相見,每次都能根據聲音準確分辨出對方,這是樸素的同學情誼最好的證明。大雁塔下,翠華山上,渭水河邊,四年的青蔥歲月,已經把我的魂魄留在了西安,留在了西北政法。當我們都進入不惑之年,真正明辨不疑的只有樸素、純真、永恆的同學情感,我好想塵封沙漏,讓我們留住難忘的歲月,讓曾經的美好瞬間在手中停駐。祝福你們,定知一日帆,使得千裡風!

(二)功名之惑

畢業後歷經波折如願成為一名檢察官,並堅守至今。見過虛幻的奢華和眼花繚亂的誘惑,也見過座上客與階下囚的人生戲劇性翻轉;經歷了無數次的行業規範、整頓、糾偏和改革,也勝任了多次主動或被動的崗位調整。感謝西北政法四年的教育,讓我一直恪守良知,秉承法治。


那時,我在這陌生的城市裡一無所有,工作或者說單位是我的唯一,內心深處迸發的熱情難以掩蓋。不管是偵監、公訴,還是辦公室、反貪,終日早出晚歸,凡事深思高舉,整個人都陶醉在「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境界裡,感覺沒有我單位都得被取締。記得2006年的聖誕,加班回家時剛好午夜,街上大雪紛飛,煙花璀璨。回到家中,迎接我的是冰冷的屋子,高燒的女兒,和手忙腳亂滿眼無助的妻子。2009年9月的一個周末,我的結婚10周年紀念日,妻子最大的願望是一家人拍張合影,我早晨8點開始連續接到任務,最後在看守所提審至次日凌晨3點。十幾年來,我本想認真地寫出工整的楷體,可寫到一半時回頭看看,每個字都透著草書的糾結,還有宋體的庸常。現在終於明白,此乃人生之常態。我雖不後悔我因此而錯過了女兒童年時太多的成長時刻,但時不時,仍會陷入一種痛苦不堪的情緒當中,痛,是因為一眼望不到頭;苦,是因為一眼又望到了頭;不堪,是因為明知痛苦,卻無處可逃。我知道,體制內我並非精英,走出了圍城,我將是一個廢物。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既然我們都是世間的過客,駐足幾十年註定都要離開,為何又如此糾結與迷茫?現在,我的人生只剩下一個字——等。等女兒長大飛出我的懷抱,等我退休老去坐看夕陽落下……歲月與生活的雙重縷刻,讓我非常看重與家人團聚的時光,非常在意家庭的氛圍,一如我當年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目光。北方的寒夜裡,我不會窮及一生做一場不完的夢。

(三)歲月靜好

佛曰:這是個婆娑世界,所以處處遺憾沒有完美。人生有八苦,「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已佔其三。如果陷入這糾結無奈的中年不斷掙扎,此生將再無自在和快樂可言。看破不是不思進取,是要看破塵世間自私的欲望和心頭的惡念;放下也不是無所作為,是放下無謂的執著和頑固的偏執。不管我們現在是徐來還是夏洛,都應該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換一種方式去享受生活。你會發現,上天賜予我們的,比我們想要的還要多。

這些年,已經習慣於不與他人比較生活狀態,對生活的衡量標準,是與自己前一年的比較,由此產生的快意和滿足,滲透在生活的點滴之間。畢業後,第一年搬家7次,騎著自行車在陌生的城市裡奔波,住在毛坯房裡,四壁寫滿困頓和窘迫。如今每一年都有點小收穫,女兒在快樂地成長,每每看到她躺在身邊聽音樂的樣子、講述學校趣聞的表情,心都在融化。下班回到家中,品評妻子蹩腳的廚藝,與父母聊聊家常,都能消除心中一天的煩躁。周末在家享受冬日的暖陽,一杯清茶一本閒書,驅散了心中的焦灼與沉重。與三五好友相逢小聚,醇酒小菜,任由時光步履匆匆,我自談笑風生,怡然自得。中年,是生命的必經之路,惑與不惑順流逆境,都不必徒勞無功地逃離,或飲鴆止渴式的虛度。不如正視困境坦然面對,順其自然地經歷。

近幾年,同事朋友同學,先後多人中年罹患重病不治。大學我班團支書永強同學,2008年即離我們而去。他也曾胸懷凌雲志,我仍記起歡聲辭校園,到如今多少紅塵悠悠情,都化作一絲嫋嫋煙。和他們相比,我們度過了湍急的峽谷,來到了開闊的平原,天高雲淡,芳草萋萋,如此隨性、安定、平淡的生活是上天的恩賜,我們應該把握每一天,享受每一刻。遙不可及的不是十年之後,而是今天之前。雖然花兒已謝,也大可不必欷歔。因為明天,還有果實。

——————————

本文作者鞠威,西北政法93屆校友,現供職於牡丹江市人民檢察院。

(本文文字版權為作者所有,照片來自王賢老師,轉載敬請註明作者及本微信公號和微博出處)‍

相關焦點

  • 四十的惑與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子政》),四十不惑是孔子對人生的體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理想的生活狀態。實際上,能做到四十不惑的人有多少呢?同樣的,對於一個國家,四十年的經歷後能否真的進入「不惑」的狀態呢?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四十不惑,你還惑嗎?
    我們在生活孔子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才知道四十是不惑之年。什麼是不惑呢?對事情能做到明辨不疑就是不惑;或者直接就是四十歲的代稱。在生活這片海洋裡飄泊了四十多年的我,對不惑的理解是:被置納於生活的正常軌道上,上有老,下有小,負重前行,不動搖,不退縮。在人生這個階段能平安渡過,就是福氣。誠然,如果能那樣,當然最好。可是人生無常,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有各的坎坷,各有各的不幸。根據遞弱代償原理,社會越發展,競爭越激烈。
  • 四十,惑不惑?
    2021年,似乎是個存在於兒時科幻小說裡的年份,距離傳說中的世界末日2012已平安過去了9年,80後的小哥哥小姐姐們正在很有秩序地從三十大幾奔向四十不惑的年齡
  • 四十不惑
    有些人腦袋生來就是個死疙瘩,再怎麼折騰都不管用,到頭來只能混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果。 其實有靈性人,該經歷的都走過了,修煉到一定份上,惑的那個扣自然就會解開。哪處清楚哪處還混沌著,都會有所掂量,分寸拿捏到位,輕易不會把惑這事搞混了。 具體不惑到什麼份上才算合適,沒有標準。
  • 男人女人四十,惑不惑?
    我總想起約伯,一次比一次難的遭遇,實在把人的天然完全榨乾,那屬人的東西,所謂的樂觀積極豁達幽默和頭腦,在苦難面前,沒有一樣能徹底幫助人度過艱難。 我信神,雖然太多時候嘗不到祂,祂似乎總是隱藏,環境似乎總是像一個兇惡的東西按著我的頭,仿佛要將我按壓到灰堆裡去。我信神,但是太多的時候我不懂祂,也不明白祂。
  • 惑與不惑的四十
    不惑:意指遇事能明辨不疑。意味著人生到此你該真的懂事了,該成熟了,該獨立了。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經典,即使我們運用現代認知發展來檢驗這個說法,那也基本沒有什麼問題。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新娘笑道:「我最喜歡堂哥這種年齡的男人,思想成熟、處世圓潤、有故事、有深度……」溫公道:「子曰『四十不惑』,吾伊始!」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男人「四十不惑」,我才剛剛開始!言外之意就是說他會越來越吸引新娘。
  • 「四十而不惑」新解
    「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明白這一道理的人可謂已經得道,堪稱智者了。多數人恰好相反,他們永遠自詡在為有益之事,永遠不知生之有涯。閒適和散漫都是從俗務中抽身出來的狀態,心境卻迥異。閒適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裡流連徜徉,悠然自得,內心是寧靜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裡東抓摸,無所適從,內心是煩亂而渾濁的。
  • 四十而不惑
    來源:現代散文網其他平臺轉載請標註作者和來源四十而不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歲,很多事情經歷過,看開了,也不再糾結迷惑。而孔子到了四十歲,大約了解到這種知識增量對過往學識的否定成為一種常態,而在為政中就是現實情況不斷地打擊他在而立之年形成的各種學問觀點。 四十不惑,是對這種變化、調整、失敗的求知過程不再感到迷茫。不再因為學問的走偏被打擊而喪失自我,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斷地加強學問積累,才能正確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此之謂「天命」。
  • 真正到了四十歲,才明白了四十不惑的潛在含義
    一恍惚,人生已經進入了四十歲,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已步入中年。感覺四十歲像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又仿佛是一個人的前生後世,帶著跳躍性斷層性。把青年與中年明顯的分隔,無論是身心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無論是生活狀態還是處世狀態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 四十不惑—飛雲說
    不少世人皆認為四十不惑就是指:我到了四十,就什麼都知道了,不用學習了。我卻覺不然,學習是終生的。四十不惑所指有二:一,不再迷惑外物;二,內心不再迷惑。四十了,不再執著於外物了,不再去追求奢侈的服飾、豪華的汽車、大的房子、更高的職位來支撐自己的面子。而更多的是貼近於生活,衣服舒服就好,汽車按需購買,房子不在於大在於人,更高的職位不再是第一位的追求,家人更加重要。
  • 高曉松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扎心了
    四十不惑,出自於孔子的《論語·為政》——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普遍的理解是: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我之前的理解也是如此:到了四十,見識多,經驗豐富,對問題會看得透徹,而不再迷惑。
  • 從孔子到「清流哥」:四十歲的我們該如何安放人生的目標
    大多數因病住院的人,都是憂心煩躁、寢食難安。在人員穿梭往來的方艙醫院裡,就更難保持平靜的心態,遑論讀書和思考。然而,無論是周圍的環境,還是捉摸不定的病情,都沒有幹擾到他。付先生並沒有為「四十不惑」焦慮苦惱,而把時間用在了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 四十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
    今天晚上,幫女兒完成作業《我和爸媽比童年》,說到了小時候。想起了,記憶深處「戧剪子來磨菜刀」的聲音。想起了,下河摸殼蚌捉泥鰍,掀瓦掏鳥窩的趣。想起了,上樹偷桑葚,被看場人放狗追,躲在樹上不敢下來的怕。想起了,推著鐵環滿街跑,彈琉璃球贏的滿滿一口袋的樂!想起了,晚飯沒吃完就跑到人家,滿屋子人,看那14寸黑白電視上演的《西遊記》!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這並不是說孔子到40歲就掌握了世間所有的知識,明白所有的道理,也並不是說他已經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了。那如何理解呢?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
  • 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六十順什麼?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號書院,ID:YHSY-11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02四十而不惑,惑什麼?在為人生之路打下基礎之後,便迎來了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不惑之年。在這個階段,人生不再迷茫疑惑。對外,明白了社會;對內,明白了自身。
  • 四十不惑的意思真的是沒有困惑了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提到。我們常常從字面上理解,三十而立就是到了30歲安家立業,而到了40歲就沒有困惑了。可是,它的真實意思真的是我們平常這樣理解的嗎?顯然不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四十不惑」確實有到了40歲沒有困惑的意思。但是聯繫上下文,孔子說的是自己的狀態,而不是普遍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