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時候,snidel 的一款小挎包幾乎是被日代們刷爆了朋友圈,隨之出現的大部分都是「開掛」、「斷貨」這樣的關鍵詞。仔細一看代購們的出手價大概在 100-200 元間,比起最少也要上千的正價,搞不清狀況的人不在少數。
圖片來自網絡
實際情況是,這款作為《Sweet》雜誌附錄品的包包本身就是免費奉送,只不過不同於我們印象裡雜誌送的那些簡易帆布包,它看上去像模像樣,成本似乎遠遠超過雜誌本身,一副買到就是賺到的樣子。不少人傾心於這麼一個超值的大牌單品,在國內尋求代購,當然基本都是不要雜誌的,畢竟《Sweet》開本出了門的大且厚。
雖然不禁讓人想到買櫝還珠的故事,但這事確實一點也不新鮮,國人對日雜附錄的熱情大概能追溯到日本幾大少女刊在國內風生水起的十多年前,直到「昕薇風」淪為「某寶爆款風」。
上學時錢包捉襟見肘,自然也是沒少買過日雜附錄流出的「大牌單品」,記得曾經還知道好多專門出售日雜附錄品的店家,幾乎每隔一兩周就要去 check 一次,誰也沒法形容那種在一堆破爛裡「選購」出 beams、bape 的興奮感。讓各種各樣的 logo 不經意地出現在隨身攜帶的物件上,似乎生活質量就提高了不少。
因為 snidel 的小粉包,日雜附錄似乎重新在國內受到注目。最近因為想買幾本秋季的女裝雜誌,就順手搜了搜近兩個月出版的雜誌附錄名冊,大概因為很久沒關注,可以說是吃了一驚,不禁也想用一些誇張的詞彙形容,總結一下應該就是「咋不上天呢?」
《大人のおしゃれ手帖》11 月號,送了 Y’s 的小挎包……
《steady.》11 月號,送的是經常出雜誌附錄的 Harris Tweed 蘇格蘭粗花呢單肩包,看樣子體積還並不小。
《JELLY》11 月號,直接送了 EMODA × JELLY 的限量眼線膠盤和兩款指甲油……
上面是 10 月份能買到的,而即將發售的 12 月刊附錄也出來了,感興趣的各位可以拿起小本劃重點了:
《Sweet》12 月號附錄,snidel 高收納力挎包(11.12 日發售)。
《steady.》12 月號附錄,CLATHAS 三折錢包(11.7 日發售)。
《大人のおしゃれ手帖》12 月號附錄,TSUMORI CHISATO 背包(11.7 日發售)。
《SPRING》12 月號附錄,e.m. 單肩包(10.23 日發售)。
《Liniere》12 月號附錄,明姆 × ADIEU TRISTESSE 旅行包(10.20 日發售)。
看到這裡產生了一些疑惑,比如:在全球紙媒普遍低靡的今天,為什麼日本雜誌這麼「有錢」?
沒錯,這就是個博人眼球的偽命題,事實上,可以說正是因為雜誌的式微,才讓這些附錄越來越「瘋狂」。
不過在解釋原因之前,還要先講講日本的時尚雜誌。眾所周知,日本雜誌業並不是在現代才開始繁榮,早在 1905 年,日本就出現了第一本女性向的時尚雜誌《婦人畫報》,並且至今仍在出版。《婦人畫報》是明治以後日本女性的時尚啟蒙讀物,它的創始人國木田獨步在近代日本雜誌業舉足輕重:曾同時兼任 16 本雜誌的編輯長。1930 年代創刊的《裝苑》同樣是至今依舊屹立主流時尚刊物之列。
深厚的歷史土壤培養出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龐雜的體系,單是時尚雜誌一項就細分得格外精確。1980 年代以後雜誌業百花齊放,前有標榜女子力的赤文字系女刊《ViVi》、《Ray》、《JJ》、《CanCam》等等,後有提倡個性獨立的青文字系雜誌《mina》、《Sweet》、《steady.》……兩者各領風騷數十年,你方唱罷我登場,總之如今都很難在紙媒寒冬裡倖免於難,當然相比之下,如今還是青文字系雜誌的天下。
赤文字系時尚雜誌
所謂「青」、「赤」都是世紀初流行的時尚名詞。「赤文字」最初因使用紅色標題而被稱為赤文字系;而青文字系,則是相對於赤文字系而產生的。
相較於「赤文字」熱衷的女子力滿滿的穿著,青文字系刊物提倡的著裝都以寬大舒適型的休閒款式為主,以 2010 年作為分界,青文字系已經徹底成為主流,而往日的赤文字系刊物在經歷接連倒閉後也有部分投身當今更被接受的「帥氣風格」。
曾經赤派的《JJ》如今也開始倡導帥氣風格
說起所謂「青文字系刊物」的崛起就不得不提文章開始說到的那本《Sweet》,2010 年,《Sweet》的 1 月號破天荒賣了 105 萬本,甚至超過了一些「赤文字系」鼎盛期的銷量,這個數字在當時已經走下坡路的紙媒行業非常不得了。
這裡大家可以先看一些數字:
根據日本社団法人全國出版協會的調查,經過 1990 年代末的出版業顛峰,到 2008 年,已經有 40.1% 的人表示他們一個月也不會買一本雜誌了。這之後的 2009 年,「赤文字系」兩本還挺重要的刊物,《Cawaii》和《Pinky》就因銷量不景氣停刊,「赤文字系」一度成了「赤字系」。而同年停刊的雜誌總共就有 28 本之多。
在此背景下,《Sweet》一路突出重圍,它的辦法居然就是那些讓讀者兩眼發直的雜誌附錄!
《Sweet》在附錄上出了名的肯下血本,讓它能在一片哀嚎裡保持獨善其身。
當時的編輯長渡邊佳代子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日本人一向熱衷名牌,但在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下已經漸漸沒有了往日每季購買大牌時裝的能力和信心,因此連靠名牌存活的雜誌也受到牽連。這樣的境況下,品牌與雜誌合作的「平民版」附錄一方面幫助品牌介紹新品,另一方面有助雜誌本身銷量,是件雙方獲利的事情。
不過,真正導演出《Sweet》一派繁榮景象的,還是它背後的出版社「寶島社」。如今在日本出版業提起寶島社,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堅持執行著的「附錄戰略」,因為在營銷上甩了同行集英社、小學館等等好幾條街,也被作為商業範例拿出來被一再分析。
上面我們提到的這些最新附錄資訊,也都來自寶島社旗下的刊物。如今在寶島社刊物內部,編輯們負責附錄產品從企劃到生產的全部過程,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體系。據說後來《Sweet》也嘗試過不贈附錄,但銷量立馬銳減,使得下血本送東西成了歷史車輪推著繼續下去的事。
- 今日話題 -
讓你印象深刻的雜誌贈品?
什麼是果庫 Shops?
Live Differ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