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單品免費奉送,為什麼紙媒低靡日本雜誌還這麼闊氣?

2021-02-07 果庫

今年早些時候,snidel 的一款小挎包幾乎是被日代們刷爆了朋友圈,隨之出現的大部分都是「開掛」、「斷貨」這樣的關鍵詞。仔細一看代購們的出手價大概在 100-200 元間,比起最少也要上千的正價,搞不清狀況的人不在少數。




圖片來自網絡


實際情況是,這款作為《Sweet》雜誌附錄品的包包本身就是免費奉送,只不過不同於我們印象裡雜誌送的那些簡易帆布包,它看上去像模像樣,成本似乎遠遠超過雜誌本身,一副買到就是賺到的樣子。不少人傾心於這麼一個超值的大牌單品,在國內尋求代購,當然基本都是不要雜誌的,畢竟《Sweet》開本出了門的大且厚。



雖然不禁讓人想到買櫝還珠的故事,但這事確實一點也不新鮮,國人對日雜附錄的熱情大概能追溯到日本幾大少女刊在國內風生水起的十多年前,直到「昕薇風」淪為「某寶爆款風」。



上學時錢包捉襟見肘,自然也是沒少買過日雜附錄流出的「大牌單品」,記得曾經還知道好多專門出售日雜附錄品的店家,幾乎每隔一兩周就要去 check 一次,誰也沒法形容那種在一堆破爛裡「選購」出 beams、bape 的興奮感。讓各種各樣的 logo 不經意地出現在隨身攜帶的物件上,似乎生活質量就提高了不少。



因為 snidel 的小粉包,日雜附錄似乎重新在國內受到注目。最近因為想買幾本秋季的女裝雜誌,就順手搜了搜近兩個月出版的雜誌附錄名冊,大概因為很久沒關注,可以說是吃了一驚,不禁也想用一些誇張的詞彙形容,總結一下應該就是「咋不上天呢?」


《大人のおしゃれ手帖》11 月號,送了 Y’s 的小挎包……




《steady.》11 月號,送的是經常出雜誌附錄的 Harris Tweed 蘇格蘭粗花呢單肩包,看樣子體積還並不小。




《JELLY》11 月號,直接送了 EMODA × JELLY 的限量眼線膠盤和兩款指甲油…… 




上面是 10 月份能買到的,而即將發售的 12 月刊附錄也出來了,感興趣的各位可以拿起小本劃重點了:


《Sweet》12 月號附錄,snidel 高收納力挎包(11.12 日發售)。




《steady.》12 月號附錄,CLATHAS 三折錢包(11.7 日發售)。




《大人のおしゃれ手帖》12 月號附錄,TSUMORI CHISATO 背包(11.7 日發售)。




《SPRING》12 月號附錄,e.m. 單肩包(10.23 日發售)。




《Liniere》12 月號附錄,明姆 × ADIEU TRISTESSE 旅行包(10.20 日發售)。




看到這裡產生了一些疑惑,比如:在全球紙媒普遍低靡的今天,為什麼日本雜誌這麼「有錢」?


沒錯,這就是個博人眼球的偽命題,事實上,可以說正是因為雜誌的式微,才讓這些附錄越來越「瘋狂」。


不過在解釋原因之前,還要先講講日本的時尚雜誌。眾所周知,日本雜誌業並不是在現代才開始繁榮,早在 1905 年,日本就出現了第一本女性向的時尚雜誌《婦人畫報》,並且至今仍在出版。《婦人畫報》是明治以後日本女性的時尚啟蒙讀物,它的創始人國木田獨步在近代日本雜誌業舉足輕重:曾同時兼任 16 本雜誌的編輯長。1930 年代創刊的《裝苑》同樣是至今依舊屹立主流時尚刊物之列。



深厚的歷史土壤培養出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龐雜的體系,單是時尚雜誌一項就細分得格外精確。1980 年代以後雜誌業百花齊放,前有標榜女子力的赤文字系女刊《ViVi》、《Ray》、《JJ》、《CanCam》等等,後有提倡個性獨立的青文字系雜誌《mina》、《Sweet》、《steady.》……兩者各領風騷數十年,你方唱罷我登場,總之如今都很難在紙媒寒冬裡倖免於難,當然相比之下,如今還是青文字系雜誌的天下。


赤文字系時尚雜誌


所謂「青」、「赤」都是世紀初流行的時尚名詞。「赤文字」最初因使用紅色標題而被稱為赤文字系;而青文字系,則是相對於赤文字系而產生的。



相較於「赤文字」熱衷的女子力滿滿的穿著,青文字系刊物提倡的著裝都以寬大舒適型的休閒款式為主,以 2010 年作為分界,青文字系已經徹底成為主流,而往日的赤文字系刊物在經歷接連倒閉後也有部分投身當今更被接受的「帥氣風格」。



曾經赤派的《JJ》如今也開始倡導帥氣風格


說起所謂「青文字系刊物」的崛起就不得不提文章開始說到的那本《Sweet》,2010 年,《Sweet》的 1 月號破天荒賣了 105 萬本,甚至超過了一些「赤文字系」鼎盛期的銷量,這個數字在當時已經走下坡路的紙媒行業非常不得了。




這裡大家可以先看一些數字:


根據日本社団法人全國出版協會的調查,經過 1990 年代末的出版業顛峰,到 2008 年,已經有 40.1% 的人表示他們一個月也不會買一本雜誌了。這之後的 2009 年,「赤文字系」兩本還挺重要的刊物,《Cawaii》和《Pinky》就因銷量不景氣停刊,「赤文字系」一度成了「赤字系」。而同年停刊的雜誌總共就有 28 本之多。




在此背景下,《Sweet》一路突出重圍,它的辦法居然就是那些讓讀者兩眼發直的雜誌附錄!




《Sweet》在附錄上出了名的肯下血本,讓它能在一片哀嚎裡保持獨善其身。


當時的編輯長渡邊佳代子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日本人一向熱衷名牌,但在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下已經漸漸沒有了往日每季購買大牌時裝的能力和信心,因此連靠名牌存活的雜誌也受到牽連。這樣的境況下,品牌與雜誌合作的「平民版」附錄一方面幫助品牌介紹新品,另一方面有助雜誌本身銷量,是件雙方獲利的事情。




不過,真正導演出《Sweet》一派繁榮景象的,還是它背後的出版社「寶島社」。如今在日本出版業提起寶島社,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堅持執行著的「附錄戰略」,因為在營銷上甩了同行集英社、小學館等等好幾條街,也被作為商業範例拿出來被一再分析。



上面我們提到的這些最新附錄資訊,也都來自寶島社旗下的刊物。如今在寶島社刊物內部,編輯們負責附錄產品從企劃到生產的全部過程,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體系。據說後來《Sweet》也嘗試過不贈附錄,但銷量立馬銳減,使得下血本送東西成了歷史車輪推著繼續下去的事。


- 今日話題 -

讓你印象深刻的雜誌贈品?


什麼是果庫 Shops?


Live Different

⇓⇓

相關焦點

  • 紙媒雜誌正在文藝「復興」還是「赴死」?
    同樣,就在本月的3月10號,來自日本,專營時尚潮流文化的人氣雜誌們《Ollie》《GRIND》的出版社 MEDIUM 早先正式透過東京地方裁判所宣告破產,總負債超過 ¥2.5 億日圓。目前所有雜誌以及公司本身的官方網站都已經無法瀏覽,公司營業處也無法訪問,但根據消息指出,MEDIUM 正積極轉讓公司經營權,尋求繼續讓 MEDIUM 留在世人眼中。所以,線下讀物正在走向消亡嗎?《FRUiTS》日本街拍雜誌《FRUiTS》在發布了2017年2月號,第233期後宣布停刊。
  • 玩潮女孩的穿搭:紙媒雜誌上有很多"秘籍".
    日本關於女裝穿搭的雜誌真的是非常多,本來競爭就很大,隨著紙媒的衰落則是更加激烈。
  • 矮、胖、醜的模特,為什麼一上日本雜誌就會讓人真香?
    ,不僅好看了還提供了10種穿法的售後服務!雀斑、野生八字眉、睡不醒顏,身高167cm的Serena Motola,也可以成為日本元老級時尚雜誌《裝苑而且在微博也有個超高熱度的話題:#在日本買雜誌究竟會送什麼#。
  • 免費還沒有廣告的《花椿》雜誌,為什麼被有品位的人追捧?
    一本免費雜誌,沒有廣告,持續 80 多年輸出好的審美,它的魅力究竟是什麼?《花椿》發展的這些年,也是一部日本近代流行史。畢業之後,他遊歷歐洲各國,尤其喜歡巴黎這座城市,在這裡拍了超過 2000 張照片,還出版了攝影集《巴黎與塞納河》。不同的文化和多元的思想,給了年輕的福原信三對於家族企業許多全新的想法,同時,他也想將西方的時尚風格帶入日本。
  • 為什麼我們偏愛獨立雜誌?
    現在還有人買雜誌嗎?應該很少了。記得經典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裡面,時尚雜誌是眾多時髦素人希望的燈塔。然而現在「一本雜誌,半本廣告」的情況隨著紙媒淡出大眾視野變得更加惡劣,不得不說,紙媒雜誌的版面逐漸被流量明星佔滿,雜誌已經變成了拍照的背景道具。
  • 法國70年老字號電影雜誌被粉絲逆向收購,新時代紙媒生存舉步維艱
    譬如電視臺點擊率的逐年下跌,廣播節目份額的不斷縮水,而在所有步入夕陽的媒體產業中,紙媒無疑是最難以支撐的。儘管文字類諮詢的需求量依舊強大,可隨著可攜式電子產品在各年齡層人士生活中的普及,報紙雜誌等刊物的生存都舉步維艱。
  • 8份可在線閱讀的大牌兒童雜誌,全部免費!
    好的雜誌,內容權威、圖片精緻,讓孩子隨時跟蹤世界上的新鮮事兒。所以今天,檁子做功課,想給大傢伙兒找點在線雜誌看看。國內高質量的兒童在線雜誌沒找到,但很多國外的大牌兒童雜誌還真的有在線版,免費,每期更新,省錢又省力。不過,是英文的,讀起來會有挑戰。沒辦法,咱們大人孩子還是要多努力學點英文,不然世界上的好東西就不容易享受到。
  • 藝術家雜誌:紙媒時代的藝術試驗場
    如何顛覆雜誌的結構,賦予它不同的功能?「藝術家雜誌」一直在回答這個問題。在麥克斯·舒曼(Max Schumann, 紐約藝術書店Printed Matter,Inc藝術總監)的評論文章《藝術家雜誌》(Artists' Magazins)中,雜誌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藝術展示的「替代空間」,一個集展覽、批判、記錄、檔案於一體的多元發生地。
  • 日本便利店已被代購掏空!聽說免費送一套COACH筆,這本50塊雜誌已在淘寶上翻了近10倍…
    還記得之前GUCCI本沒有搶到的痛嗎,12月9號,日本的便利店又經歷了一場浩劫,看看朋友圈就知道了...
  • 日本潮流雜誌附送的「名牌貨」真的物超所值嗎?
    不過不是關於紙媒生死的問題,而是阿苗發現日本雜誌圈內存在已久的「附錄贈品」競爭。比如帆布包、零錢包等包類、護膚品小樣、一套化妝品、一個小鑰匙扣等等,重點還是跟知名大牌的「聯名」!只要體積適中還能「綁在一起」,沒有什麼不能送的……
  • 這些日本雜誌贈品要逆天了!稀少,顏美,請碼住!
    難道快時尚品牌和大牌合作推設計這事兒,刊數急劇下滑的紙媒,為了自保也要參與進來啦~這,嗨皮了吃瓜群眾啊!說到快時尚品牌和大牌合作推設計:之前優衣庫使出王炸,宣布和JW Anderson合作。這幾天H&M和英國品牌ERDEM的合作款也亮相了。這使廣大普通群眾有機會穿到了小奢侈的設計。
  • 新媒體時代下,這本雜誌如何成為整木經銷商的最愛?
    報紙、雜誌除了倒閉沒有別的出路,無論現在官方如何鼓勵新舊媒體融合,傳統媒體有多麼的信心爆棚、多麼的澎湃、多麼的有新聞理想。不是新媒體搞死了舊媒體,而是用戶放棄了紙媒! 如今我們已進入2021年了,5年前的言論,仿佛是個預言,雜誌紙媒等傳統媒體漸漸沒落,大家更願意打開抖音、快手消遣時間。在一個喧囂的時代,短視頻、直播、流媒體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時,傳統媒體反而最有可能成為一股清流。一邊是紙媒死掉的消息不絕於耳,一邊竟然還有紙媒創刊的消息傳來!
  • Monocle雜誌為什麼這樣紅
    你能想像,在這個平媒追逐網際網路風向的時代,一本雜誌輕輕扇動紙頁,也會引起跨越重洋、席捲全球的話題風暴嗎?   你能想像,一本2007年2月才創刊、風格乍看起來就像時尚雜誌《名利場》(Vanity Fair)翻版的期刊,會接到巴西國家領導人主動提出的專訪要求、會出現在日本外務省會客廳的書報架上嗎?
  • 明星效應下的飢餓營銷能讓紙媒起死回生嗎?
    這些數據在《飯圈讓紙媒起死回生》的文章中發布。的確,全球紙媒舉步維艱,飽受折磨;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的頂級時尚雜誌也未能倖免於難。在媒體數位化的浪潮中(眾多媒體也開始轉型,以吸引年輕讀者來賺取豐厚利潤),行業忠誠擁護者退出,本地人才儲備有限,為中國大陸曾經繁榮的紙媒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 《PLAYBOY》告別印刷出版時代:男性凝視與紙媒衰落下的成人雜誌
    與其說新冠肺炎讓雜誌停刊,倒不如說疫情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這之前,我們看到《PLAYBOY》紙質版連年下滑的銷量,對比1970年代的近700百萬冊銷量巔峰,如今它的銷量僅為彼時的4%;我們還看到在數位化媒體的主宰下,曾經的紙媒巨頭都在尋求著線上化的發展,而《PLAYBOY》卻不幸掉隊了。
  • 都2020年了,滑板雜誌你只知道《Thrasher》?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知道早前日本Medium出版社宣布破產的這件事,當大家在感嘆紙媒衰落的時候。>紙媒產業衰落這似乎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此前已經有不少的紙媒雜誌停刊,著名滑板媒體TWS紙媒在停刊,美國滑板紙媒被Thrasher幾乎壟斷。
  • 除了島國小電影,日本這些男性時尚雜誌也很精彩!
    別以為本格要說歐美系的《GQ》和《睿士》,鄰國日本除了小電影還是個男性雜誌的大戶,不但品類繁多——不管什麼年齡,什麼風格,什麼領域都有對應的雜誌,而且讀者也不少。今天本格就帶大家看看這些日本人氣爆棚的男性時尚雜誌,可能會為你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 花上萬的包包,為什麼還不如日本女孩背的帆布包?
    這就不難理解日本人對帆布包的熱忱了,走在日本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多背著的是帆布包。來自日本東京的TEMBEA名字源於非洲當地最流通的斯瓦希裡語(kiswahili),意為「流浪」。這個日法混血的品牌發展至今,不僅在時尚圈風生水起,還涉足音樂界和咖啡店。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 除了島國小電影,日本這些男性時尚雜誌也很精彩
    別以為本格要說歐美系的《GQ》和《睿士》,鄰國日本除了小電影還是個男性雜誌的大戶,不但品類繁多——不管什麼年齡,什麼風格,什麼領域都有對應的雜誌,而且讀者也不少。今天本格就帶大家看看這些日本人氣爆棚的男性時尚雜誌,可能會為你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 被日本人稱為「戶外聖經」的《GO OUT》,究竟是怎樣一本雜誌?
    那麼,被日本人稱為「戶外聖經」的《GO OUT》,究竟是怎樣一本雜誌?接下來,不妨一同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GO OUT》創刊之際,我們就已經能夠感受到其與日本其他專業度較高的戶外雜誌,如《PEAKS》、《Para World》以及《Kayak》等雜誌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