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在如今的故宮神武門和景山門之間,還曾有座體量和規制都很可觀的大門:北上門。它的體量大到可以把現在的景山大門套進去,規制堪比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這座門的準確位置,就在如今景山門往前靠近神武門的大馬路上。北上門兩端也有門:北上東門和北上西門,它們都是三座門形制。
▍清末北上門
當時北上門兩側,是一溜各五十楹的官房,根據資料記載,很像內皇城牆的形制。康熙二十一年的皇城衙署圖裡可以看到,西側官房有十二間,東側官房有二十四間,其餘是牆垣,以此形成連房。
順著這些官房走到東西兩端,便是北上東門和北上西門。在北上東門和北上西門靠南,連房背後,接連筒子河處,還分別開有兩道小門:東磚門和西磚門。您可別小瞧了這兩道小門兒,在光緒大婚圖中可以看到,光緒結婚時,隆裕皇后出神武門回桂公府,就是走的東磚門,然後又走的地安門。
為什麼沒走北上門呢?因為在光緒那會兒,北上門是進景山的第一道門,不是進出紫禁城的門。但在清代早期以前,北上門一直都是紫禁城的北門,這也和北上門的名稱相符。尤其明代,北上門乃是內皇城牆上重要的一道門戶,若要進神武門,先得從北上東門或西門進來,再過北上門,才能到神武門前。
這就涉及一個有趣的問題,北上門的朝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北上門不同的作用,也造成了朝向的變化。簡單來說,它作為紫禁城北門時,就是朝北開;作為景山南門,那它就是朝南開。但是,它是什麼時候改為朝南開,並不確切。最近,筆者新發現一則乾隆十三年(1748)的史料,可進一步解開北上門朝向之謎。清乾隆十三年五月總管內務府折載:「乾隆十三年五月十八日,內庭主位進宮之際,和碩莊親王、和碩和親王適至神武門外,猝遇關防已至北上門內……」,從「猝遇關防已至北上門內」可以看出,乾隆十三年,北上門還是屬於紫禁城,其大門自然是朝北開。到了後來,北上門作為景山第一道大門,《清宮述聞》也記載:「北上門,景山前門也。」從清末的一些老照片也可以看到,北上門的大門是朝南開的。
▍清末北上門,從門釘可看出,此時的大門朝南開。
清代中前期,因為精簡皇城衙署,收縮禁衛範圍至紫禁城一線,皇城內多為內務府各衙署(七司三院各庫)以及內務府三旗住居,又有守衛皇城的上三旗(清代由皇帝直接統轄的三個旗,稱為上三旗,即: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進駐,大部分內皇城牆便失去了防衛作用,逐漸廢置拆改,其中有些馳道,變為繁華街道,並有了市井店鋪。此時,大部分內皇城的門戶逐漸廢弛,只有北邊的部分城牆與門樓,處於景山禁苑和紫禁城之間,因為位置依然重要,而被保留,但也有不少建築被漸改為他用。
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北上門兩側官房設官學堂,主要為內務府三旗子弟讀書之所,稱為景山官學,並選教習教授滿漢文字,三年期滿,老師學生都有錄用的機會。由此北上門以北就形成了景山官學的校園,景山綺望樓裡還供奉孔子牌位,為景山官學堂學生祭拜先師孔子之處。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很多年後,北上門不再是進入紫禁城的門戶,變成了景山的南大門,大門朝向自然也發生了變化。
1924年,馮玉祥將遜位的宣統皇帝趕出紫禁城,北上門真正的改變才開始。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1928年景山成為公園,歸屬故宮博物院管理,到了1931年拓寬道路,拆除了北上東門和北上西門,北上門同景山大門之間有了一條景山前街,北上門兩側官房的北側臨街加建了垣牆,門前還布置了路燈。這時,北上門又從景山分離出來,變成了故宮博物院的北門,從老照片中也能看到北上門再次朝北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北上門,此時是故宮博物院的正門。
新中國成立後,北上門兩側的連房成了博物院職工宿舍。據曾生活在那裡的居民回憶,每月故宮都給家屬放電影,每逢放映電影時,北上門就關上了,專人把門,憑證進入。1956年5月,景山前街再次拓寬,這一次,北上門走入了歷史的深處。
值得一提的是,北上西門的門前還曾有一座拱橋:鴛鴦橋,橋面是半磚半石,石頭橋面專門走車用,磚面則專門走人,這在京城可謂獨樹一幟。民國八年,這座拱橋改為平橋,民國二十一年,工務局因「鴛鴦橋多已損壞,危險堪虞」,將該橋橋身改修鐵筋混凝土,並將原有磚砌欄牆改安葫蘆式石欄。鴛鴦橋的風貌全然改變。1953年,橋被拆除,橋的遺蹟也湮沒在景山前街丁字路口便道之下。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李哲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