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寫字樓,在我們的印象中,它是一個城市商業、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絕對標誌;是如雨後春筍般,在這個星球表面快速生長的鋼筋植物;是映照著時尚白領身影的摩天大樓以及大落地窗。
但它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縮影,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伴隨著這座城市的變遷。從60年代板式筒子樓到70年代開始出現的高層,到90年代快速興盛時期的寫字樓,再到21世紀的文化產業綜合體,都印證著城市的發展歷程。
(圖為60年代「筒子樓」)
這是中國辦公樓的1.0版本,人們親切的稱呼它為「筒子樓」。「筒子樓」一般只有4-6層,每層有一條長長的走廊,各個單位和企業因商務活動的需要而集中。大樓裡沒有電梯和空調,門口設有傳達室,人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辦公的。
(70年代,綜合型仿國際標準寫字樓)
70年代,改革開放政策實行,越來越多外企攜大量資金湧入中國,寫字樓也更新了它的2.0升級補丁。這類寫字樓除了滿足大量外企和中小企業的基本辦公需求,還滿足了他們生活、交流的需求。
90年代後,純商務寫字樓正式興盛,「寫字樓」這一正式的名稱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並開始成為一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築物。寫字樓的設計加入綠色環保辦公理念,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寫字樓進入市場成熟化階段。
21世紀的寫字樓發展集中於提高人性化、環保性、智能化的綠色辦公空間,力求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商務平臺,融合了更多的「網際網路」元素,著更高層、更智能、更綜合、更靈活的方向發展。
而在多元產業融合的現在,全業態樞紐型文化產業基地正逐步侵佔著傳統型寫字樓佔比份額,以城市主場身份撬動城市生長,成為一座城市寫字樓體系的更新者。
產業園化是「1+1>2」的最新詮釋
產業園化,已經成為辦公產品升級的新方向,其複合型的功能使得此類辦公產生「1+1>2」的效果,同時也更具抗跌力和增值力。
近幾年,市中心的甲級寫字樓空置率越來越高,更多的知名企業放棄了高樓大廈向產業園轉移。這樣產業轉移不止可以減少市內交通擁堵,還可以為員工提供更綠色低碳的辦公環境。以文化都匯為例,坐落在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臨近南五環、黃亦路、京開高速、南中軸路、新機場高速、馬西路「兩橫五縱」立體路網,在軌道交通方面,距地鐵4號線1.5公裡,而規劃中的19號線則盡在咫尺。
在產品上,文化都匯打造低密的智慧寫字樓,健康新風可有效阻隔PM2.5,在越來越看中健康的今天,文化都匯的為入駐企業員工提供每天至少8小時的暢快呼吸。在功能上,項目涵括智能化寫字樓及情景式商業街區,以其超前的規劃設計、完善的商務配套、強有力的扶持政策,全力釋放「雙創」新動能,集中發展動漫、VR、網劇、IP自製劇、影視等新文化產業及衍生周邊,立勢中國文化產業創新坐標。真正實現產業園區」1+1>2「的效果。
「文化+」產業模式 北京城市發展新主角
聚集國內優質資源的首都北京,對全國各地的創業人群有著巨大吸引力。而人口的流向是北京樓市以及土地市場保持較高熱度的核心原因。
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首都第二機場的建設和臨空經濟區的獲批,「臨空都會」的發展形態得到了快速推進,屆時將有大量高知人群湧入大興,形成符合區域發展的文化產業集群。文化都匯正是位於北京新機場輻射帶和首都南中軸延長線文化創意產業帶上,已然成為北京城市發展新主角,成為「文化+」產業模式的領導者。
據了解,文化都匯,是第一個由北京市文化置業聯袂文資辦與大興區政府,共同打造的文化綜合體「試驗田」,以文化為載體、跨界整合「金融、科技、交通、生態、服務」等5大資源,共同構建中國「文化+「產業模式,促進各個領域的內涵提升,提高其附加價值,打造中國文化產業綜合體時代封面,成為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的孕育場地。
目前,入住的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的企業可享受國家相關部委各項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國家文化金融示範區扶持政策、北京市各項文化產業扶持政策。文化都匯項目更是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通過「一企一策」的方式,對園區企業的需求進行全方位溝通,商定扶持辦法,協助企業成長,更有多家文化投資基金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作為時代剪影中的成事商業更新者,文化都匯必將以城市主場身份撬動城市生長,用匠心品質的卓越靈動空間,獻禮這個時代最好的文化企業生活願景。目前,項目120-390平米鮮氧辦公空間限量上市,詳情諮詢:4008-163-163轉1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