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星火」項目志願者在印尼開課。
思明區「文物守護認領」志願服務項目開展每月文物安全巡查活動。
昨日上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召開推進學雷鋒志願服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公布了2019年度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暨疫情防控最美志願者名單。廈門4個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典型受表彰。
【最佳志願服務項目】
思明區「文物守護認領」志願服務項目
高樓林立、清新文藝,是許多市民、遊客對思明區的印象。實際上,這裡是一塊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思明區有不可移動文物325處,文物數量佔全市68%。不過,這些文物層級高、保護難度大,且點多面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眾文物保護意識不強,文物社會教育功能發揮不足,讓不少人心生遺憾。
2016年,思明區率先發起「尋根廈門記憶·守護思明文物」行動,全力打造「文物守護認領」志願服務項目。散落在思明各處的大小文物終於被越來越多的人熟識。
這是一個全民參與的文物保護項目。目前,思明轄區內199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已全部被社會愛心集體和個人認領保護。350名志願者認領守護文物點,每個月至少開展兩次文物安全巡查及宣傳服務,並及時進行信息反饋。為打造更專業的文物守護隊伍,該項目3年來共舉辦培訓50多場。
這也是一場盛大的文化傳承。2018年,「文物守護認領」志願服務項目升級,成立了思明區「文物尋根」成人宣導團和青少年宣導團。宣導團成員每周六上午常態開展「周末·文物遊」志願宣導,向遊客講授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目前,宣導團有正式團員近100名。
項目不斷創新,還推出「文物保護+」做法,如「文物+攝影」「文物+體育」等,讓文物以市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日常生活。全國首個「文物傳承跑」、100期文物系列廣播《聽見歷史的聲音·文物傳奇》、文物建築攝影展等活動深受市民喜愛。
據了解,迄今該項目共舉辦「尋根廈門記憶·守護思明文物」系列活動近300場,吸引了近500萬人次參與。
【最佳志願服務項目】
華僑大學「華文星火」
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志願服務項目
此次受表彰的華僑大學「華文星火」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志願服務項目以在華留學生為主體,以他們的家鄉為陣地。寒暑假期間,這些在華留學生回到他們的國家,發揮華文教育專業特色,以志願服務的形式向當地中小學生講述「中國故事」,在世界各地掀起「中國風」。
華僑大學擁有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學生3000餘人,是全國擁有境外學生數量最多的大學之一。這為華僑大學在海外實施志願服務提供了堅實基礎。學校在廈門校區華文學院設置了「華文星火」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教育基地。依託這一坐落在南僑建築群裡的基地,志願者們以實際行動踐行嘉庚精神,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互通,助力民心相通。
結合所學專業,針對實踐地的不同需求,志願者們精心製作了雙語手繪教材,向所到學校捐贈中文圖書,建立「華文星火」書屋。志願者們開設網絡遠程直播課程,建立「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實踐基地」;通過自導自演小品、實景拍攝文化考察期間的見聞等形式,以「他方」視角為當地學生生動展現一個全面立體的中國,呈現中國新時代的發展成就。志願者們還化身「一幫一」成長嚮導,為當地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建立檔案,並制訂留學中國計劃,讓他們擁有更多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
自組建以來,「華文星火」項目已與38所海外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先後組織59支文化傳播團隊前往泰國、印尼等「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近53所學校開展中華文化傳播活動,參與的海外中小學生超過10000人次。
【最佳志願服務組織】
廈門市長庚醫院志願服務隊
廈門市長庚醫院志願服務隊這支隊伍,廈門市民並不陌生。2009年5月成立時,它是廈門第一支醫院志願服務隊伍。多年來,這支由臺胞人士、在地愛心人士、學生、企業員工等組成的隊伍,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勤勞樸實、止於至善、永續經營、奉獻社會」的精神,為患者提供貼心服務,促進醫患和諧。
近年來,隊伍的服務範疇不斷擴大。志願者不僅開展急診病患關懷服務、病房圖書推車服務、幫助病患舒緩情緒等,還走出院區積極推廣社區健康便民活動,提供社區義診、體育賽事醫療保障等。
針對患者特殊階段的心理需求,志願者們以節慶日為契機,發揮各自專長,開展春節春聯送祝福、「六一」兒科病房關懷等公益活動。為確保服務常態化開展、保障服務質量,長庚醫院志願服務隊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隊伍自成立起便由醫務部指派社會工作者擔任志工督導,進行督導管理,負責志工隊招募、訓練、活動規劃、督導、志工需求評估與人力配置。隊伍還制定了《廈門長庚醫院志願服務隊管理準則》,建立志願服務管理準則,明確志願者的義務和權利、入隊程序等。
長庚醫院志願服務隊也為兩岸志願者共建互鑑搭建了平臺。隊伍積極帶動兩岸志願者一起參與活動,讓臺胞志願者在開展志願服務的同時提升對「兩岸一家親」的價值認同感,促進兩岸志願服務經驗交流。
【最美志願服務社區】
同安區大同街道西池社區
一直以來,同安區大同街道西池社區存在外來人口比例高、封閉小區比例高、矛盾糾紛發生率高、居民互動頻率低、公共資源配置低、參與意識低等情況。直到「池家人」志願服務隊成立,居民們逐步樹立起了「社區就是家」的意識,社區「三高三低」狀況逐漸緩解。
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開展活動,才能實現志願服務的精準對接。為此,西池社區把志願服務陣地前移到居民家門口。在社區統籌下,家門口的這個小陣地匯聚了各方力量。社區黨總支、社區居委會、社工、志願者、共建單位、業委會、物業、愛心商家都來了。他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主、各小區公共空間為輔,開展志願服務,把志願服務送到有需要的居民家中,推動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分享。
共建才有共享。社區搭建了「池家人」服務平臺,激發「攜手創家園」活力。2017年,社區黨總支以創建城市基層黨建試點為契機,成立社區大黨委,通過「社區項目需求-黨組織認領」的方式,凝聚共建單位力量,讓社區建設由「獨角戲」變為「大合唱」。社區黨總支與同安區市政園林局、汀溪水庫管理局、東山進修附小等14家單位結對共建,進行志願服務項目對接。
目前,社區已形成「池家宴」新春活動、「池佳人·春夏秋冬」婦女互助活動等特色品牌活動;組建了5支紮根小區的志願服務隊伍,如「池家媽媽」手工微公益志願服務隊等;建立了一套「社區志願者招募、註冊-服務供需對接-服務記錄證明-服務積分激勵回饋」實操性機制。
據統計,目前社區註冊志願者人數達1500餘人,每年組織開展105場志願服務活動,志願服務積分累計18000分,志願服務時長累計20000小時。(海西晨報記者 陳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