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秀敏,1954年生,祖籍河北曲陽。現任緣潤堂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書畫國際大學特聘教授。
門秀敏的彩墨秘境
□賀疆
門秀敏的彩墨之象,是秘境。
畫面上流動的色彩汪洋恣肆、色墨積出的線條筆觸自由任性、似是而非的肌理形制妙空無有,營造出靈動的意蘊和耐人尋味的層次。觀其畫作,似神遊太空,生命之氣、風、力,在色彩的潑灑與蘊蓄中鋪展、流淌、碰撞、猶疑、對抗、徘徊、融合……或迂迴纏綿,或疾風電閃,或層巒疊嶂,或豁然開朗,無序中有序,有序裡恣意,混沌中朗潤,如太初的桀驁勃然之氣風起雲卷。而空靈的光卻在墨與彩的層層疊疊的背景下透出來,似茫茫宇宙洪荒的光明與希望,觸手可及又倏忽難握。
門秀敏的彩墨作品,以潑墨潑彩為主。其潑墨潑彩不同於張大千,也不同於西畫裡油彩的潑彩。他的潑墨和潑彩其實是破墨與破彩,潑墨為破彩做基,潑彩衝破墨;彩又輔助潑墨,墨潑在彩上;墨與彩對衝、融匯又流溢開去,而水有意無意地為墨和彩的層次和走勢規劃出軌跡。他駕馭色彩和水墨的能力非常出色,墨與彩的層次豐富而多變,細膩而耐品。色與彩、墨與色之間的灰過渡自然,層遞之間的形跡優雅舒展。墨和彩的設置,在水的流動走勢中,偶發出各種明確或不明確的圖形,偶然而必然地呈現出秘境之幽徑,而後又交融呼應出神秘的空間。交響樂一般的色彩與空靈、廣闊的藝術意境形成一個全新的審美圖式和有意味的形式。於此,可以說,門秀敏在彩墨領域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審美格局。
老子有一句充滿玄機的話:「大音希聲。」大音,至境的音樂,即天籟。聽之不聞名曰希。希聲,即無聲。用心傾聽自然之聲,於無聲處勝出,是繪畫的妙悟之境。大音,天籟之聲,風來雲生、日出霧散,無機心、無智巧、無矯飾、無欲望,順應四時輪迴天道自然無為而作。老子說的不是無聲的世界,而是有聲的世界裡觀者超越言說的心態。蘇軾說「草木有嘉聲」,草木尚且如此,何況人乎?藝乎?當回歸到本心,回歸到生命的樸素,才能自性光明。同樣,好的藝術自己會說話,回歸到本體的藝術必是有聲之作。而門秀敏的彩墨之境,顯然已入了門徑,並直指無相之境。
何為「無相」?最初,無相寫作「無象」,指沒有形跡,沒有具體形象、概念,是中國最早的道教理念,語出《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兩個世紀後有佛教無相說。《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如來,來處來,方得去處去。門秀敏一直參驗道德經和佛經,在其前半生的儒家入世的經驗上互相參照、相互印證、互為觀照。當儒釋道在其心中融會貫通時,也是其藝術圓融無礙之時。止觀一曰:「常境無相,常智無緣。」門秀敏的彩墨之相,正在路上。
很多時候,說人具有天賦,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其心性心智的厚積薄發。門秀敏的藝術,一如他的名字,敏而好學,大象之門。止觀一曰:「無明塵勞即是菩提。」想來其前半生的人生經歷,案牘公務諸多塵勞原是其藝術的菩提根,其藝術慧根早已自性具足,只是需要一個契機而已。很多時候,思想是走在藝術之前的。門秀敏在涉足藝術之初,遍覽群書,涉獵各藝術領域,專注修習而融會貫通,縱橫比較思考,抽離出自己的藝術理念,並傾注筆下漸成秘境。從具象到抽象,從筆墨技法到潑彩潑墨,他用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走過了其他藝者數十年的路途。至今日之繪畫狀態,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
說門秀敏天賦異秉也好,說他傳奇也罷,都不可抹殺其過往的經驗積累和後來的穎悟。何為悟,《廣韻》說:「悟,心了。」而「妙悟」一語,由佛門術語延伸至重要的藝術批評概念。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二說:「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由此而及門秀敏的彩墨之相,可以想像他一派儒雅溫和的外表下,有著怎樣一顆恣肆狂放的心,其心性對自由如何嚮往和渴望不得而知。縱觀古今中外,青史留名的繪者,無一不是把藝術當作自己的生命,唯有藝術讓他們瘋狂、使他們忘我,讓他們找到了人生的樂土,也找到了自己。所謂「繪事後素」,與此同理。
在當前的語境下,當大多數人還以西學為圭臬時,門秀敏反其道而行之,其藝術旨歸中國傳統文化之本源。其彩墨看似抽象,實則寫意;看似不羈,其實有則;形而有象,有境而無相;看似無序實則虛實有序,看似無章實則章法嚴謹。他所有的心性指向的是其藝術理想對本土本源文化和傳統精神的回歸,是以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審視下的回歸。他那酣暢淋漓的墨和彩下所蘊含的東方意韻和墨彩流淌裡滲透出的古典浪漫主義色彩,濃鬱而奇詭,斑瀾而深邃。生命的律動、自然的廣袤和時空的浩渺,順從心志的憧憬、感悟和色彩語言揮毫潑墨出的獨特的藝術時空,不複製自然而再現哲理的自然,藝術景觀式的宏觀意象,超越了作品本身,不僅拉開他與傳統彩墨繪畫的距離,也拓寬了彩墨探索和表現的程式。
從畫面看,門秀敏的畫作沒有一處是描繪性的或敘事性的,沒有任何寫實工筆或寫意的筆線痕跡,但他的畫又總能讓人感到與傳統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感覺上的神似是他內心對中華遠古文明和東方哲學的追根溯源和多維度深度思考使然。以中國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宗脈為內在向心力,才能使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雋永,才能重新審視自己的筆墨語言和圖式架構,才能自由調度筆墨時空,或聚或散、或虛或實,真正進入凌虛御空的自由空靈之境。
門秀敏的彩墨,實際上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一種延伸,或者說是傳統文化理念的當代性轉化。他能夠在思想上勇於創新,不重複前人,也不重複自己,不斷在水墨領域裡探索,從題材到筆墨到圖式做出自己的時代回答。期間過程想必如宋人王安石所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於此意義上,所有的艱辛都是一種快樂和幸福。王陽明說:「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想來,門秀敏和他的彩墨,彼此明白。
「吾隱吾無隱,空山花自開」,戴醇士《習苦齋畫絮》如是說。原來,青山綠水,處處分明。
謹以此志記門秀敏之彩墨秘蹤。
彩墨交融生氣韻 賞心悅目畫我心
——喜看門秀敏的彩墨山水畫
□趙鐵信
中國繪畫歷史悠久,多姿多彩。它歷來都離不開筆墨和色彩,彩墨畫尤其如此。彩墨畫通常說的就是潑墨潑彩畫,是由潑墨畫發展而來的。據史料記載,潑墨畫是唐代著名山水畫家王洽所創造的,其作灑脫淋漓、墨氣橫生,被後人稱為「王墨」。宋代著名畫家米芾、梁楷,明代的著名畫家徐渭等都曾用潑墨法創作山水畫和花鳥畫,取得巨大成就,在中國繪畫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現代著名畫家張大千繼承了潑墨畫的優良傳統,在其晚年創造了獨具魅力、獨樹一幟的彩墨山水畫作品。他的彩墨山水色墨酣暢、情景交融、格調高雅、意境深遠,很多都是傳世精品。張大千的彩墨畫,潑出了一個大千世界和一位藝術大師。他的潑墨潑彩,其實也就是破墨破彩,是「破」字當頭,「立」在其中。他曾對臺灣的一位作家說:「潑墨容易破墨難。」難就難在控制的程度和恰到好處。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是十分成功的,是超越古人的。他曾自豪地說:「董巨荊關跡已陳,別開生面與傳神」「何必李將軍,何必王摩詰,煙雲腕底真,我法無南北。」後來劉海粟等人也以此法創作,潑出了嶄新的藝術世界。
門秀敏的山水畫是名副其實的彩墨畫作品。他繼承的是中國彩墨畫的傳統基因,繪出的是自己的藝術作品,譜寫的是中國山水畫的優美篇章。門秀敏特別喜歡和善於創作彩墨作品。他對中國彩墨畫進行了深入學習和研究,大膽創新、大徹大悟、別出心裁,形成了自己潑墨潑彩畫的風格和面目。潑墨潑彩,重點是「潑」,難點是「破」,本領是「度」;從來都不是亂「潑」,要潑得精確有度、有藝術性。門秀敏有較高的藝術悟性,有開闊的審美眼界,有駕馭筆墨和色彩的本事。他的潑墨潑彩,潑得有節有度,潑得自然率意,潑得令人點讚。其實他最顯著的藝術手段是破墨與破彩,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綜合技法是: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水破色、色破水;使水、墨、色三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有機融合,產生水、墨、色融為一體的韻味。用筆揮灑自如,用墨變化莫測,用彩五光十色,用水溼潤得體。他的作品初看混沌一片,細看氣象萬千;遠看氣勢雄偉,近看魅力奪人;妙趣橫生,奇姿百出,自然率意,一派天機。
門秀敏的彩墨山水畫獨具特色、獨有內涵、意境深遠,值得深入研究和細細品評。他畫的是「畫」,寫的是「心」,注入的是」情」。古人云:「丹青難寫是精神。」而他做到了。他有良好的藝術修養,有自己的哲學思考和美學追求。我認為他在哲學上講究的是「形而下」與「形而上」的結合,在美學上注重的是雅俗共賞、賞心悅目的效果。古代畫家顧愷之強調繪畫創作要「以形寫神,遷想妙得」。門秀敏的繪畫,外在的表現是「形而下」的色彩水墨,內在的反映是「形而上」的思想感情。他是通過優美的彩墨技法表達人與自然、人與客觀世界的溝通,即「藏於內而象於外」。他畫的是自然界的山水,反映的是內心的世界、變化的時間和美好的世間。從哲學上講,他的畫是對世界的認識;從美學上看,他的畫是對世界的描繪。看其繪畫,使觀眾思緒萬千、神通八荒、心遊萬仞,給人以廣闊的想像和認識空間。
門秀敏酷愛繪畫,視這門藝術為生命的一部分。他好學上進、勤奮刻苦,喜歡讀書、善於學習,善於研究思考哲學、美學、藝術學等方面的問題。他做人正派、做事認真、作畫專注。他能力戒浮躁、淡泊名利,甘於寂寞、心無旁騖,「至虛極,守靜篤」,看得開、想得遠、坐得住、鑽得進,潛心從事繪畫藝術,在當今時代實屬難能可貴。
門秀敏是一位剛剛嶄露頭角的大器晚成、頗有潛力的畫家。他已踏上繪畫藝術的徵途,道路會越走越寬廣。「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歷史發展的辯證法就是如此。門秀敏很有創作實力,很有夢想和追求,他會站在前人的肩上繼續砥礪前行,會潑出更加嶄新的藝術世界和美好的未來。(本文作者系中國大眾文化學會會長、中國大眾文化學會書畫院院長,著名書法家、文藝評論家、文化學者)
作品欣賞
44×68釐米
25×137釐米
66×52釐米
68×42釐米
65×100釐米
68×23釐米
44×67釐米
69×68釐米
68×136釐米
58×93釐米
68×136釐米
96×178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