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麵包---德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2-07 玖味


德國,麵包王國;是世界上吃麵包最多的民族之一!
德國麵包崇尚「極簡主義」,90%的食材僅為麵粉、酵母、鹽和水。因此,德國人認為麵包是營養豐富且最利於健康的天然食品,而且絕大部分的德國麵包都保持原味,厚實具分量。麵包是德國一日三餐中不可缺少的主食,無論是麵包質量、數量上都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德國麵包師對他們的麵包非常自豪,甚至在2012年給德國麵包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麵包的生產方面,德國也可稱得上是質量和數量的世界冠軍。德國擁有超過300多種麵包品種,根據德國麵包專業協會的統計,德國境內的麵包店註冊了3117種麵包。德國每天出爐的各種各樣的麵包就有1500多種,常見的包括:黑麵包、酸麵包、全麥麵包、八字型麵包及小圓麵包,有時麵包夾上乳酪、火腿、香腸或塗些肉醬,非常美味。

德式麵包富含全麥、黑麥、亞麻籽、甘比康及多種穀物,全面均衡營養。
全麥——全麥的優勢顯而易見。它富含纖維,幫助人體消化;它更有飽腹感,不會讓你攝取過多的熱量;它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癌症;它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讓人感覺精力充沛且持久。

黑麥——黑麥營養價值卓越,富含多種特殊保健成分。它含有的不溶性纖維本酚素,異黃酮以及微量元素硒,均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它含有微量元素硒,可有效清除人體體內氧自由基,延緩衰老;它富含可溶性黑麥纖維,可降壓降脂;它含有大量人體不能自我合成的胺基酸,可以促進少年兒童健康發育;它含有的微量元素氟是骨骼和牙齒的重要成分,可預防齲齒和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症等。


亞麻籽——包含纖維質、礦物質和人體所需脂肪酸,是對心血管系統有益的天然物質,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降血脂和抗癌等保健功效。







按住上面二維碼,可以添加關注本微信號。

更多內容請查看歷史消息。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德國1:德國麵包文化
    德國人愛吃麵包,平均每人一年要吃下60公斤的麵包,而沉重緻密的德國麵包,更是德國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體現了他們應對大自然的堅韌與智慧。以下,我們整理了德國麵包最有趣的五個小知識,如果你喜歡德國文化或熱愛麵包,千萬別錯過喔!1. 麵包種類世界第一德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種麵包的國家。
  • 舌尖上的德國—麵包文化
    德國不僅是世界馬鈴薯大國,也是世界麵包大國。德國每年人均麵包消耗量近90kg,居歐洲第一,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德國麵包文化納入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麵包在德國人的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 德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就是全球知名組織推薦的最值得一看的「旅遊景點」。我在德國的時候(2012年前後),記得德國有33個(35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的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這幾年應該又有增加。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歐隆克——雅庫特英雄敘事詩卡魯斯儀式舞蹈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
  • 直播 | 德國麵包巡禮—葡萄榛果農夫麵包
    被譽為是世界上麵包烘培技術和文化最發達的德國,他們的麵包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歷史悠久、品種豐富、營養健康聞名於世的德國麵包,在2014年更被整體載入世界非遺,作為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被永久保留與傳承。要真正聊起德國麵包,就如中國紅軍萬裡長徵路,一時半會兒是道不盡的。
  •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2020-07-14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直播預告| 八字麵包,你的「德國結」
    9月的時候我們為大家推出過德國麵包系列內容留言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八字麵包為此還專門介紹了這款德國麵包 從留言中可以看到德國麵包是很多遊客歸來後的「香愁」因為在德國以外的地方幾乎吃不到那種味道而八字麵包這個只鹽不甜的「小食尚」成為了很多人舌尖上的「德國結」
  • 瀋陽市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成立
    (程景亮)旨在團結服務非遺文化傳承人和相關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瀋陽市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於11月24日成立。非遺項目——滿族傳統搓背技藝傳承人、遼寧舉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德勝當選為會長。渾南區委統戰部副部長童丹、渾南區工商聯主席趙勇為商會授牌。
  • 一場從預拌粉出發的麵包交流會!透過麵包預拌粉,了解德國麵包為什麼是世界麵包之王!!
    德國作為麵包王國!德國麵包也被稱為世界麵包之王,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麵包角」交流會上Chef Sebastian Schmitt是如何為我們演繹的吧!因為在德國,他們的麵包90%的食材僅為麵粉、酵母、鹽和水,不添加其他的添加劑、防腐劑等。所以在品嘗時,正宗的德國麵包可能無法品嘗到過多的口味,但是那種越嚼越香的細膩口感相信你一定不會忘掉!
  • 一張圖看懂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文化產業的發展始終是一個多元化的過程,對人類社會長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朝陽區以多彩文化著稱,文化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成為公眾了解朝陽區歷史的一大途徑。
  • 藏醫藥浴法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醫藥浴法列入代表作名錄,有助於從整體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並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知,促進不同民族關於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對話,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
  • 江西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現場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召開。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景德鎮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唐良等出席。
  • 格爾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培訓基地成立
    格爾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培訓基地成立 2020-12-21 1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物質文化遺產——談「瀏陽花炮製作工藝」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瀏陽花炮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炮不僅關乎化學,更是文化和藝術。花炮製作者是特殊的畫家,將天空作為畫紙,將五彩繽紛的煙火作為顏料,用技巧作為畫筆,這就是煙花的魅力。」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黎仲畦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口耳相傳,訴諸視聽而疏於記錄和固態化,因而常常是轉瞬即逝,不可再生的。
  • 盤點全球29個國家代表性麵包!德國這個你肯定猜不到…
    導語:雖然不同種類的麵包需要不同的配料,形狀和味道也大相逕庭,但是麵粉和水始終是主要的配料。油管一欄著名的美食頻道@Food Insider,盤點了29個世界不同國家地區的具有代表性的麵包做法。其中從德國和奧地利起源的麵包竟然遍及全世界!貝果(Bagel),又名百吉圈、硬圈麵包。
  •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舉辦
    12月12日,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舉辦。成立大會現場會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朱小健就景德鎮的陶瓷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景德鎮市陶瓷非遺保護協會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中共景德鎮市委副秘書長、市文廣新旅局局長餘志華在講話中強調,廣大陶瓷非遺保護協會會員要緊扣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發展試驗區建設和景德鎮發展要求,將景德鎮優秀的陶瓷技藝傳承下去。
  • 雲岡舞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雲岡舞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20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非物質文化遺產巴哈力在霍爾果斯饢產業園做強做優
    位於饢產業園的霍爾果斯荼蘼花事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營新疆特色食品的企業,很多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已申請註冊國家專利,其中對特色食品巴哈力更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力傳承。  霍爾果斯荼蘼花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嵐說:「大列巴具備三項國家發明專利,巴哈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產品,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會繼續把它傳承下去,我們的產品不但要面向國內市場,更是面向中亞五國乃至全世界,今後我們將繼續優化產品質量,口感更加精細化,保質期更長,更利於流通。」
  •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魅力驚豔臺北
    華夏經緯網12月17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一項以「三晉文化寶島共享」為名的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線展演活動,於本月中旬在臺北舉行。受新冠疫情影響,兩岸文化交流活動透過結合在線線下的創新模式,博得觀眾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