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首次將瘀血作為專病論治,較系統地總結了瘀血病證的論治規律,在中醫瘀血學說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今天就和公安醫院毛喆醫師一起來了解一下:
活血化瘀法可根據其作用強弱,分為和血法(作用最弱)、活血法(作用較強)和破血法(作用最強)三類,也可根據其他作用和配伍進行分類。現將仲景對瘀血的治療與方藥分析、歸納為如下。
1活血行氣法
是行氣藥與活血藥相配伍的一種活血化瘀法,用以治療因氣滯而血瘀或因血瘀而礙氣病證。例如《金匱要略·產後病脈證並治》:「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枳實芍藥散破氣散結,活血止痛。方中枳實破氣散結,炒黑能行血中之氣;芍藥活血止痛;大麥粥安胃和中。氣血宣通,則腹痛煩懣(原文「滿」,通「懣」)諸症自除。再如治肝著的旋覆花湯亦屬此例。
2溫陽活血法
是溫陽散寒藥與活血藥相配伍的一種活血化瘀法。主要用於因感受外寒或陽虛內寒,而致血行瘀滯的病證。溫陽散寒藥多選用桂枝、肉桂、附子、乾薑、吳茱萸等。《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溫經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傷寒論》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屬之。
3解毒活血法
是清熱解毒藥與活血藥並用的治法。仲景主要用於瘀毒內蘊,肉腐成膿的狐惑、陰陽毒、腸癰。清熱解毒藥有升麻、甘草、敗醬草。例如狐惑熱毒熾盛,肉腐成膿,用赤小豆當歸散。方中赤小豆清熱解毒、排膿;當歸活血祛瘀;清漿水清涼解毒。陽毒熱盛肉腐成膿,主以升麻鱉甲湯清熱、解毒、散瘀。方中升麻、甘草清熱解毒;鱉甲、當歸滋陰散瘀;雄黃、蜀椒解毒。腸癰已成膿時,用薏仁附子敗醬散解毒排膿,活血止痛亦屬其例。
解毒活血法,後世多用於外感熱病,熱入營血,瘀熱互結,或熱毒內蘊,熱灼血瘀的病證。常用藥物有板藍根、大青葉、銀花、連翹、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魚腥草、敗醬草等,並出現了解毒活血湯等方劑。
4瀉熱通瘀法
亦稱通腑瀉熱逐瘀法,是瀉熱通腑與破血逐瘀並用的治法。瀉熱通腑藥,多選用大黃、芒硝、甘遂等。該法既能活血逐瘀,又能通便、導滯、瀉熱,用之得當,療效明顯而迅速。血瘀下焦的實證,仲景屢用通腑逐瘀法,例如治療下焦畜血,其人如狂、發狂,少腹硬(滿)的桃核承氣湯、抵擋湯、抵擋丸;婦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少腹滿如敦狀」的大黃甘遂湯;「產後腹痛……有幹血著臍下」的下瘀血湯;腸癰「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膿未成,可下之」的大黃牡丹湯。
解毒活血法與本法,均為治療瘀熱互結之法,但前者瘀熱瀰漫於整個血分,治當清熱解毒,行血散瘀,使瘀熱化於無形;後者瘀熱局限於下焦,治當瀉下通腑,破血逐瘀,使瘀熱由下而解。
5活血利溼法
水溼內停,阻礙血行而成瘀;瘀血阻滯,津液外滲而為溼。活血利溼法,適用於溼瘀互結之證。一般於活血化瘀方藥中,酌加茯苓、澤瀉、白朮、薏苡仁等滲溼藥。女勞疸轉為黑疸兼有瘀血溼熱者,仲景治以硝石礬石散,方中硝石(火硝)人血分消瘀活血,礬石人氣分化溼利水。用大麥粥和服,以保養胃氣。又如治「腹中諸疾痛」之當歸芍藥散,重用芍藥斂肝、和營、止痛,用當歸、川芎調肝活血,更配以茯苓、白朮、澤瀉健脾滲溼。
6活血止血法
是化瘀與止血並行不悖,用於治療內有瘀血,外有出血病證的方法。各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瘀血,均可使血不循經而外溢,形成各種出血。「瘀血不行,則出血不止。」《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指出:「心氣不定,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陳修園注《十藥神書》謂:「餘治吐血諸藥不止者,用《金匱》瀉心湯,百試百效。其效在大黃之多,以行瘀也。」《血證論·吐血》:「大黃一味,既是氣藥,亦是血藥,止血而不留瘀,尤為妙藥。」再如赤小豆當歸散治「先血後便」、王不留行散治金瘡出血,亦屬其例。
7搜剔通絡法
是用廑蟲、水蛭、虻蟲、蜣螂、蜂房、全蠍等蟲類藥與活血化瘀藥相配伍的方法,主要用於治療瘀血阻滯,病程長、絡瘀嚴重的病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認為蟲類藥:「飛者升,走者降,靈動迅速,可追撥沉混氣血之邪」。《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五勞,極虛贏瘦,腹滿不能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暗黑,緩中補虛,大黃廑蟲丸主之。」
大黃廑蟲丸是久病血瘀的緩方,方中用大黃、桃仁、乾漆活血化瘀,廑蟲、水蛭、虻蟲、蠐螬搜剔絡中之邪,增強大黃、桃仁、乾漆的活血力量;芍藥、地黃養血補陰;杏仁理氣;黃芩清熱;甘草、白蜜益氣和中。因其煉蜜為丸,峻藥緩攻,故曰:「緩中」;瘀血盡則營衛昌,故曰:「補虛」。
8活血化癥法
癥,或稱瘕積,仲景又稱癥瘕、癥病、瘕痼,是指有形可徵,觸之可及的病理性包塊。活血消癥法,亦稱活血軟堅法、活血軟堅散結法。多以鱉甲、牡蠣、三稜、莪朮等軟堅散結藥,配伍活血化瘀藥組方。若屬痰瘀互結,則酌加海藻、昆布、貝母、夏枯草等藥。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說:「瘧病……如其不差,……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方中鱉甲「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為主藥,輔以芒硝、大黃、桃仁、丹皮、芍藥、紫葳祛瘀通滯,鼠婦、廑蟲、蜂窩、蟑螂消堅殺蟲,桂枝、生薑、法夏、厚樸、柴胡、黃芩、烏扇(射幹)理氣機,化痰溼,石韋、葶藶子、瞿麥利水道,人參、阿膠補氣血,灶中灰主瘢瘕堅積,使以清酒行藥勢。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又說:「婦人宿有瘢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用桂枝、芍藥通調血脈,丹皮、桃仁化瘀消癥,茯苓健脾益氣,煉蜜為丸,並從小劑量開始服用,意在消癥而不傷正。
仲景活血化瘀,除了強調病證結合,方證對應,治病求本,重視人體正氣等特點以外,主要有下述四個方面。
1血瘀絡阻,善用辛溫
仲景活血化瘀方27首,用藥68種。反覆運用2次以上的藥物30種,包括活血藥11種(芍藥11次,桃仁和大黃各8次,當歸7次,丹皮、廑蟲、虻蟲、鱉甲各3次,水蛭、川芎、木通各2次)、溫裡藥8種(桂枝9次,生薑3次,乾薑、吳茱萸、半夏、細辛、花椒、酒各2次)、理氣藥3種(杏仁和厚樸各3次,枳實2次)、補益藥3種(甘草8次、茯苓2次、阿膠2次)、清熱藥3種(黃芩4次、升麻2次、甜瓜子2次)、瀉下藥1種(芒硝2次)、外用藥1種(礬石2次)。
可見仲景活血化瘀處方的配伍,除活血藥外,最常用的是溫裡藥。溫裡藥性昧辛溫,除具有溫暖脾腎,散寒止痛等作用外,還有通陽活血或通經活血作用,尤其是桂枝,其使用頻率高達9次,僅次於芍藥的11次,而居第二位。桂枝不但用於溫經湯、當歸四逆湯、鱉甲煎丸、黃芪桂枝五物湯、枳實薤白桂枝湯、桂枝茯苓丸,還用於瘀熱結於下焦(下焦畜血)的桃核承氣湯和治金瘡的王不留行散。這是仲景活血化瘀的顯著特點,也是後世辛溫通絡、辛瀉通瘀、溫經通補諸法的淵源。
2活血化瘀多途徑,未必運用活血藥
仲景活血化瘀有多種途徑和方法,並不限於應用活血化瘀藥,而是因勢利導,「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或根據疾病的標本緩急,選方用藥。「熱入血室,其血必結」,仲景以「小柴胡湯主之」,或「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小柴胡湯,無一味活血化瘀藥,用之和解樞機,扶正達邪,邪去則血結自散,諸症自除。再如「胸痺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分虛實兩證,實證治以枳實薤白桂枝湯,「去邪之實,即以安正」;虛證治以人參湯,「養陽之虛,即以逐陰」。
人參湯即《傷寒論》之理中丸,全方亦無一味活血化瘀藥。又如產後瘀血阻於胞宮而實熱結於陽明,「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宜大承氣湯主之。」是根據中醫標本緩急理論,疾病過程中,一旦出現大小便不利,不論其為標為本,均為疾病當前的主要矛盾,治以通利大小便為當務之急。故用大承氣湯通便瀉熱,瘀血往往隨便通熱去而解。仲景上述不用活血藥而血自活的範例,意在示人圓機活法,值得深入探討和借鑑。
3久病血瘀,蟲類搜剔
仲景活血化瘀27方,所用蟲類藥有水蛭、虻蟲、廑蟲、蠐螬、蜣螂、鼠婦等6種;以善於活血化瘀著稱的王清任,其《醫林改錯》載活血化瘀方22首,所用蟲類藥僅地龍一味。可見善用蟲類藥,是仲景活血化瘀的又一特色。仲景對鱉甲煎丸證、大黃廑蟲丸證等病程冗長、絡瘀嚴重的血瘀證,多用蟲類藥搜剔通絡,破血逐瘀。正如前述:「飛者升……」。
4湯酒丸散,各盡其用
仲景活血化瘀27方,所用劑型包括湯劑15方、散劑7方、丸劑4方、酒劑1方。其中礬石丸「礬石三分、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納)髒中。」故名為丸劑,實為最早的陰道栓劑(古稱坐藥或塞藥)。與之相比,《醫林改錯》活血化瘀22方,所用劑型僅涉及湯劑和散劑。
劑型可影響方藥的療效,劑型不同,作用特點也不同。故李東垣指出:「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也。」仲景對瘀血的治療,充分考慮疾病的輕重緩急,而選擇適宜的劑型。
癥塊堅積、虛勞贏瘦等沉痾固疾,雖病情較重,但病勢較緩,多治以丸劑,意在峻藥緩攻,如鱉甲煎丸、大黃廑蟲_丸。胸痺、腸癰、陰陽毒等病情較重,病勢較急或不穩定者,多治以湯劑,意在速效,如枳實薤白桂枝湯、大黃牡丹皮湯、升麻鱉甲湯、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病勢較急而病情較輕者,多治以散劑,如治狐惑「膿已成」的赤小豆當歸散、治「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的枳實芍藥散、治金瘡出血的王不留行散。酒有活血通絡、易於發散和行藥勢的特性,故「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關注我們,閱讀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