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價期貨行情趨勢

2020-12-26 中國黃金網

打開APP,查看更多高清行情》↑↑↑

銅的國際市場

銅資源主要分布:從國家分布看,世界銅資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國、尚比亞、獨立國協和秘魯等國。智利是世界上銅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探明儲量達1.5 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4; 美國探明儲量9100 萬噸,居第二;尚比亞居第三。

銅的產量:銅的產量在20 世紀50 年代至70 年代得到急速發展,1950 年全世界精銅產量只有315 萬噸,到1974 年達770 萬噸。但兩次石油危機導致了銅消費的萎縮從而使銅產量大幅下降。

90 年代銅產量再次迅速增加,其中以智利最為突出。智利於1999 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精銅生產國,宣告了美國在銅生產方面遙遙領先的時代的結束。

銅的消費:銅消費相對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西歐是世界上銅消費量最大的地區,中國從2002 年起超過美國成為第二大市場並且是最大的銅消費國。

2000 年後,發展中國國家銅消費的增長率遠高於發達國家。西歐、美國銅消費量佔全球銅消費量的比例呈遞減趨勢,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除日本以外)國家和地區的銅消費量則成為銅消費的主要增長點。

銅的進出口:

銅精礦主要出口國:智利、美國、印尼、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亞等。

銅精礦主要進口國:日本、中國、德國、韓國、印度等。

精銅主要出口國:智利、俄羅斯、日本、哈薩克斯坦、尚比亞、秘魯、澳大利亞、加拿大等。

精銅主要進口地區:中國、美國、日本、歐共體、韓國、臺灣等。

銅價期貨行情趨勢更多關鍵詞:銅

相關焦點

  • 銅價期貨價格走勢
    經濟增長時,銅需求增加從而帶動銅價上升,經濟蕭條時,銅需求萎縮從而促使銅價下跌。 3、進出口政策 進出口政策,尤其是關稅政策是通過調整商品的進出口成本從而控制某一商品的進出口量來平衡國內供求狀況的重要手段。 4、用銅行業發展趨勢的變化 消費是影響銅價的直接因素,而用銅行業的發展則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
  • 國內利好行情將繼續支撐銅價走強
    獲悉,自今年3月底銅價崩盤以來,銅價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反彈趨勢,而高盛則認為銅價還將會繼續維持上行態勢。今年3月份,被視為全球經濟風向標的銅價突然暴跌,而背後的「主謀」毫無疑問是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高盛表示,基於周期性和結構性支撐以及持續性的能源供應問題,當前銅仍是高盛「青睞的」大宗期貨商品,其中嘉能可和必和必拓是兩家最有可能從銅價上漲中獲益的礦產能源公司。
  • 滬銅期貨下行趨勢持續 極端行情需謹慎
    目前疫情和銅價拐點未現,抄底仍顯尚早。短期可以考慮通過期權進行保值操作,減小風險。一、行情回顧中長期來看,自從2011年跌破55周均線後,55周均線就成為滬銅期貨反彈行情的臨界點。受到國內疫情影響,春節後銅價暴跌,跌破55和89周均線支撐。
  • 招商期貨:宏觀向好 銅價厚積薄發
    而海外同樣進入復甦階段,儘管由於疫情原因,其復甦節奏會慢於國內,但趨勢不改。整體來看,明年銅消費依然可期。經濟恢復、財政刺激改善市場風險偏好。銅價的波動除了受到自身基本面影響以外,還要考慮整體宏觀層面的影響。雖然今年的銅需求因經濟停滯而較往年出現下滑,但全球需求減弱並不代表著銅價上升乏力。
  • 年底消費較為樂觀 銅期貨價格上行趨勢尚未結束
    銅價在經歷連續半個月的強勢上漲後,高位獲利了結盤逐步增多,短期高位波動或加劇,不排除回落的可能。但由於內外利好因素積聚,銅價仍處於上行趨勢中。11月中旬以來銅價強勢上行,滬銅期貨價格打破長達4個月的振蕩格局,並相繼突破多個阻力位,創下近7年新高。伴隨高位獲利了結盤逐步增多,滬銅價格短期或呈現寬幅振蕩走勢,但由於疫苗研發頻傳利好消息、美國大選落地、我國經濟持續向好以及海外消費有望回升,銅價上行趨勢尚未結束。
  • 中陽期貨:如何理解銅價牛市開啟
    來源:金融界網站銅價7年多來首次突破每噸8000美元,因市場持續樂觀地認為,美國國會議員可能很快推出急需的病毒救助方案。中陽期貨表示,銅價飆升至8000美元,實際上是受到美國經濟刺激談判希望的提振,中國經濟復甦前景、美元走軟提振了銅價,尤其是中國的囤積衝動比最初想像的更大,更具戰略性。 高盛集團和貝萊德公司呼籲推出新一輪長期牛市,而這兩個公司的股價上漲之際。
  • 有色金屬趨勢性上漲還會繼續嗎?除了期貨、股票,還有...
    自3月下旬以來,大成有色金屬期貨ETF的價格走勢也呈現出明顯的單邊上攻趨勢,淨值從不足0.8上漲至昨日的1.0436。銅價還會繼續上漲嗎?期銅牛市是否已經來臨?據曹洋分析,本輪銅價反彈的核心驅動在於宏觀預期向好,底層邏輯是通脹預期與經濟復甦,基本面角度,疫情對供給,尤其是銅礦生產與發運的擾動,對行情的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恐慌情緒重挫銅價,如何用期貨對衝風險?
    恐慌情緒重挫銅價,如何用期貨對衝風險?此前經濟復甦,銅價上漲的前提是新冠疫情緩和和疫苗面世降低疫情對經濟增長的尾部風險,但現在市場擔憂新冠變異毒株影響疫苗的效果,短期觸發市場避險情緒,包括歐美股市和大宗商品都出現普遍性的高位回落,銅價也不例外。
  • 今日滬銅價格 滬銅目前處於底部震蕩行情
    在疫情拐點到來之前,全球經濟壓力較大,有色金屬行情也難以走到拐點。  近期美原油期貨跌至負值的情況,反應出美國經濟面臨巨大困境,歐美經濟復甦所需時間可能長於預期,對市場情緒造成較大影響。本周滬銅在前期下行趨勢線42000點附近承壓,反彈告一段落,短期上方存在較強壓力,後續滬銅可能在38000-42000底部震蕩。
  • 恐慌情緒重挫銅價,如何用期貨對衝風險
    此前經濟復甦,銅價上漲的前提是新冠疫情緩和和疫苗面世降低疫情對經濟增長的尾部風險,但現在市場擔憂新冠變異毒株影響疫苗的效果,短期觸發市場避險情緒,包括歐美股市和大宗商品都出現普遍性的高位回落,銅價也不例外。
  • 有色金屬期貨包括哪些?有色金屬期貨季節性規律圖表一覽
    季節性波動僅是影響價格走勢的一個基本因素,和其他階段性因素,視彼此多空力道,共同決定商品期貨的中短期價格走勢。換句話說,商品期貨的價格走勢即是由長線的主要趨勢和中短線的季節性價格周期變化所構成。有色金屬期貨包括哪些?有色金屬期貨季節性規律圖表一覽
  • 今日銅價走勢圖 7月21日銅價行情價格查詢
    今日銅價走勢圖 7月21日銅價行情價格查詢 2020-07-27 16:03:54 來源:全球金屬網
  • 高盛:2020年銅價將走出顯著持續上漲的行情
    外電10月15日消息:高盛集團分析師周四稱,儘管第三季度末期銅價出現一些調整,但是高盛認為這只不過是一次牛市中的暫歇,2021年銅價很可能走出顯著的持續上漲的趨勢性行情。
  • 東吳期貨:短期供需矛盾或加劇 銅價延續震蕩走勢
    而銅消費的重點地區仍將深受疫情困擾,銅全年過剩壓力大,但疫情造成銅原料階段性產出和運輸受阻,5月份銅價仍有支撐。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wind 東吳期貨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wind 東吳期貨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wind 東吳期貨2020年前兩月,中國累計進口廢銅11.95萬噸,同比下滑48.5%。
  • 銅價震蕩近一個月 上破還是下破?市場等待又一波行情
    【SMM訪談】東吳期貨張華偉接受SMM採訪時表示:目前銅價上漲動能減弱,多空謹慎,銅價維持區間震蕩,因供需兩方面都在發生轉變。銅價自3月底開始開啟一波長達近4個月的上漲,其中倫銅反彈幅度超過35%。但7月下旬以來,銅價漲勢暫緩,高位震蕩近一個月。市場關注在長時間的箱體震蕩後銅價究竟選擇向上還是向下如破。東吳期貨張華偉接受SMM採訪時表示:目前銅價上漲動能減弱,多空謹慎,銅價維持區間震蕩,因供需兩方面都在發生轉變。
  • 國際銅價創兩年多新高 滬銅期貨較今年最低點漲超47%
    原標題:國際銅價創兩年多新高 滬銅期貨較今年最低點漲超47%   國際銅價站上了近兩年多的高點。
  • 上期所調整銅、錫期貨保證金比例和漲跌停板幅度
    ,交易保證金比例和漲跌停板幅度調整如下:銅、錫期貨合約的交易保證金比例調整為10%,漲跌停板幅度調整為8%;關於交易保證金和漲跌停板的其他事項按《上海期貨交易所風險控制管理辦法》執行。上海期貨交易所2020年3月20日相關報導:滬銅反彈動能逐漸聚集節前銅價就已經走出了下跌行情,如果說節後首個交易日銅價跌停已經很扎眼,那麼本周的下跌行情完全可以載入史冊。
  • 銅價又創新高,橡膠漲勢卻戛然而止
    因此,該研究團隊認為在經濟復甦大背景下,銅價有望繼續衝高。從基本面看,新紀元期貨分析師陳嘯表示,產業方面,2021年銅礦長單和現貨長單均處於談判階段,因此做多的意願仍比較強烈。同時,廢銅供應仍處於緊張局面,短期仍難以化解此矛盾,對銅價的支撐作用仍比較強烈。
  • 有色金屬趨勢性上漲還會繼續嗎?期銅牛市是否來臨?
    有色金屬趨勢性上漲還會繼續嗎?除了期貨、股票,還有哪些正確投資姿勢?金凌 券商中國 有色金屬近期迎風起舞,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關注。雖然7月16日相關市場出現了大幅調整,業內對其後市的看法仍然比較樂觀。自3月下旬以來,大成有色金屬期貨ETF的價格走勢也呈現出明顯的單邊上攻趨勢,淨值從不足0.8上漲至昨日的1.0436。銅價還會繼續上漲嗎?期銅牛市是否已經來臨?
  • 4月8日銅期貨實時行情分析:一季度銅價大幅走弱 具體走勢可分為三...
    一季度銅價大幅走弱,具體走勢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月末,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市場對於我國銅需求的擔憂令銅價大幅下跌;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銅價在2月維持振蕩走勢,等待國內需求逐步復甦;由於日本、韓國、義大利、伊朗等國家相繼出現疫情擴散初步跡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悲觀預期再度重燃,市場關注焦點由國內轉向全球經濟增長憂慮,市場恐慌情緒飆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