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顏色形容「激情」,你會想到什麼色?如果再用一個詞形容「死亡」,你又會想到什麼色?
有位名人,他筆下的「激情」與「死亡」是對比強烈的《紅與黑》。這個人就是「現代小說之父」:司湯達。
「到1880年,將有人讀我的作品」,「到1935年,人們將會理解我。」這句話,將這位法國文學巨匠推到世人面前,讓大家知道了這個本名叫馬利-亨利·貝爾的法國作家。隨之出名的還有他那本舉世聞名的《紅與黑》。
馬利-亨利·貝爾,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7歲喪母,13歲進入格勒諾布爾中央學校。17歲,隨法軍遠徵義大利時有過一段奇妙的愛情。23歲在部隊獲得過拿破崙的表彰。29歲,作為拿破崙的信使,隨軍出徵俄國,目睹了莫斯科的驚天大火和法軍的一敗塗地,開始懷疑自己對拿破崙的狂熱。
31歲,隨著拿破崙帝國崩潰,他仕途的野心隨之破滅,繼而只身前往米蘭,開始寫作。34歲啟用「司湯達」筆名。47歲出版的《紅與黑》一書遭到質疑,但他並不在意,而是繼續堅持自己的寫作。52歲,獲得榮譽軍團勳章。 59歲逝於巴黎,墓碑上刻著:「米蘭人阿里戈·貝爾,長眠於此,他寫作,戀愛,活過。」
作為經典之作的《紅與黑》則是被世界公認的多主題經典小說。將它列為愛情小說,卻具有濃濃的政治色彩,說是政治小說,又不失風俗韻味。整個小說以於連與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之間愛情為線索來闡釋展開,既有濃鬱的愛情,也有社會的批判。
世人對這本經典之作《紅與黑》也是爭論不斷。有人說書中有司湯達的影子;有人說真相不忍直視。政界更是兩派聲音碰撞,一方覺得意味悠長,不易傳播,一度將其列為「禁書」,一方則流傳著「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安身」的觀點。
《紅與黑》在對色彩有一定研究的司湯達筆下,其實賦予了多種色彩:紅色代表「激情」、黑色代表「死亡」;紅色代表於連的「鮮血」,黑色代表蒂爾德小姐為愛穿著的「壽衣」;紅色代表「革命」;黑色代表「教會」;紅色代表「軍服」;黑色代表「教服」……但不論哪種解釋,最後都是在時代背景下進行的,所以,用紅色代表資產階級領導下的革命「激情」,黑色代表保守教會復闢勢力下的「陰謀」也許更為貼切。
故事通篇圍繞主人公於連展開。處在社會底層的他,只是一個單親木匠的兒子。沒有宗教信仰的於連認為生活是一場殘酷的角逐,唯有雄心勃勃和壯志勇猛,才有可能實現人生的頂峰時期,否則只能死路一條。他不止一次幻想可以像偶像拿破崙一樣出人頭地。
也正是這份不安定的心,讓他拼命讀書,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被市長高薪聘請為家庭教師。本以為這樣好的機會,他會倍加珍惜,不曾想卻跟市長夫人「有染」,被匿名舉報後,離開市長家進入神學院。
在神學院,於連很快再次憑藉聰慧贏得重用,但情景重現,他又跟侯爵的女兒萌發了「戀情」。侯爵為了提升他的實力,幫他偽造了出身,助力他躋身上流社會,可就在一切順風順水之時,他再次被一封告密信拖下水,前程盡毀,而這個告密人就是他前任相好:市長夫人。
絕望地於連心生怨氣,帶著「復仇」計劃返回家鄉,開槍打傷市長夫人,故而被判了死刑。在24歲花一樣的年紀,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作者筆下的於連是資產階級「激情」的代表,他年輕有朝氣,以平民之心對抗腐朽落後的教誨貴族勢力,他的能幹和卓越得到認可的同時,也引來嫉妒和仇恨,所以,他不斷受到各種阻礙,直到夢想破滅,走上生命的終點。
即便如此,他也沒有畏懼死亡,更不曾向「虛偽」的教誨勢力低頭,法庭上的發言,是他對黑暗勢力的叫囂,也是對自己一生的絕唱。在紅色「激情」與黑色「死亡」的碰撞下,作者重渲了時代矛盾色彩。
如此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的妙筆生花,也難怪被美國《紐約時報》和《讀者文摘》評為世界十大名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知名高校也將其列入學生閱讀書目,就連知名作家餘華都讀了兩遍。
經典終究是經典,非短短的數千字書評就能闡釋深入,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不妨自己親自拿起這本世界名著,跟著司湯達走進《紅與黑》的世界。
(本文完,圖源於網絡,侵刪)
我是@拾月嶼,願與您品生活,聊共鳴,同成長,看人生。歡迎關注~
#為什麼要看書##好書推薦##經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