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說「寧試他人棺,莫穿他人鞋」?穿別人鞋子會有何後果?

2021-01-10 楓葉吹兮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獨特的民間文化。這些文化的形成,都是由古人根據生活經驗所得。雖然過去科學並不發達,古人也沒有先進的儀器可以探索這個世界,但是他們還是憑藉智慧與生活經驗,得到了很多讓我們後人受益匪淺的寶貴財產。這些寶貴財產,有很大一部分被形成了俗語,滲透在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

中國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冷棺材莫進村莊,熱孝順莫拜訪」。這句話每個字都通俗易懂,但是放在一起又不是那麼好理解。其實,在古代,人去世之後講究遺體完整,用棺材下葬。

而火化則被認為是一種侮辱,對死者的不尊重。所以在清朝時期,有一年鼠疫盛行,由於屍體上攜帶者大量的病毒,所以必須要將屍體火化。但是負責辦理此項事務的官員雖然明知應該這樣操作,但是在進展的過程中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棺材是用來裝載屍體的。在古代,由於人們掌握的科學知識非常有限,很多他們當時解釋不了的現象就被冠之以鬼神的名義。而封建統治者則是利用了百姓的迷信心理,用各種手段宣傳皇權天授,讓百姓臣服於自己。這也是為什麼在古代宗教與政治相結合,得以迅猛發展的原因。

人們迷信,認為屍體是不祥的。比如人去世之後,屍體中會含有磷這種物質。磷的著火點很低,一旦遇到充分的氧氣,就可以自燃。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在亂墳崗看到跳躍的鬼火,其實很簡單,就是磷在自燃。但是那個時候大家不知道,就認為屍體不詳,可能會變異。所以就要用東西把屍體包裹起來,進而產生了棺材這種材料。

但是在現代,人們早已經知道了其中的原委,自然不會把這種自然現象再放在心上,對其恐懼。而且如今,有人去世是必需要火化的,除了要尊重個別少數民族的習俗意外,是絕對不允許使用棺材直接土葬了。因此,如今棺材是十分少見的東西。

然而在古代,棺材卻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更是要早早地就預備下這種東西。老人們也不避諱,反而認為是為自己壓災的。比如《水滸傳》中,王婆為西門慶勾搭潘金蓮,使用的藉口就是棺材本已經攢足了,還要做壽衣。知道金蓮女紅好,便請她來為自己做壽衣的。棺材壽衣之類的話,他們一點兒也不避諱,可見當時這是非常常見的東西。

在古代農村,還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寧試他人棺,莫穿他人鞋」。棺材中的「棺」與「官」同音,所以古人反而認為棺材是一件吉祥的東西。尤其是那些準備考科舉的人,更是要到棺材裡去躺一躺,以求自己以後「官路亨運」。這個還比較好理解,但是為什麼古人不願意試別人的鞋子呢?

放在今天,關係好的閨蜜之間換鞋子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可是古人卻嚴格不允許。原來,其原因還是要歸結到古人醫療水平不夠發達上面來。

腳氣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如果所穿的鞋子不通透,腳處於潮溼的環境中,清潔工作又沒有做到位,那麼腳氣是很容易得的。而且腳氣傳染很容易,這種細菌要求的條件實在太低,所以我們外出住酒店,如果酒店沒有一次性拖鞋,一不小心都很可能傳染腳氣。

不光是今天的人有腳氣,其實古人也有腳氣。所以,古人如果穿他人的鞋子,如果那個人有腳氣,那很容易就被別人感染上了。一旦得了腳氣,那是很難根治的。古人又沒有治療腳氣的辦法,只好就這麼癢著難受著。

但是古人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只能用迷信的方法來解釋,認為是不幸運地遇到了瘟神之類的。這起初可能只是哪一個人的經驗,結果大家發現都是如此,便形成了約定俗成的不穿別人鞋子的習慣。並且古人迷信,冠之以鬼神之名以後,後面的人不明所以,更是成為大家都忌諱的生活習慣。

只能說,那時候醫療水平限制了古人的理解能力,才會有這樣的誤會。古人的生活經驗同樣豐富,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但是我們還是要科學地看待其實質,不能籠統地照單全收。

相關焦點

  • 俗語「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很多人不在意,殊不知犯了忌諱
    俗語「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很多人不在意,殊不知犯了忌諱工業革命的浪潮來到中國前,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大多靠天吃飯,很多人每天沒日沒夜地辛勤工作,自然抽不出時間來做別的事。所以小農經濟的社會背景下,文盲特別多,很多老百姓一輩子都不認識幾個字,但人類的智慧並不只體現在讀書上,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也曾留下了些獨特的文化,比如這句「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大家知道什麼意思嗎?這句俗語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意思其實很簡單,寧可試試別人的棺材也不要穿別人穿過的破鞋。
  • 古人言:「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試鞋有何講究之處?
    ——《遊園不值》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經過時間的推移,人們便將生活中的經驗積累成了俗語,其形式簡練而形象,在群眾口語中流傳,成為了通俗性的語言單位,俗語一詞最早出現於《西門豹治鄴》中,歷史悠久,使用廣泛。在中國就有這樣一句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那麼這句話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深意呢?為何會這樣講呢?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鞋代表什麼?古人為啥如此害怕
    儒家向來倡導多反思自己,少責備他人的道德修養方法,其實這也是在教導後人要尊重他人習慣。有很多物品或行為事涉隱私,我們不應該輕易侵犯或者踏入。例如古代就有著「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的說法,雖然有著迷信因素存在,卻也與隱私相關。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到底是什麼意思?
    導語: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歷史發展悠久,文化資源豐富,除了上層的詩詞歌賦等高雅文化還有下層勞動人民創造的通俗文化。古代老百姓們在勞動過程中得到不少的經驗,並把這些經驗編成朗朗上口的俗語,就這樣代代相傳。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棺為試鞋不能穿原來是這意思……
    有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存在,叫做俗語,源自於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經驗,有著非凡的指導教育意義。俗語中有這麼一句「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簡單明了,卻內涵深厚。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一下。
  • 老祖宗說,「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是怎麼理解的?
    老祖宗說得好「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說的什麼意思?為什麼鞋子比棺材還讓人感到害怕呢?寧可試人棺從語言的表達上來看,「試人棺」其實也並不是多麼受人歡迎的事情,因為它在和寧可搭配。從這句話上來理解就是比「試人的鞋子」要好一點。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有什麼忌諱嗎?現在人很少知道
    文/當年一木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有什麼忌諱嗎?現在人很少知道。前半句很簡單,就是說「可以去試別人的棺材」。現在生活中,別人一提到棺材,就感覺到很害怕,覺得不吉利。但是在古代,「棺材」有著「官財」的美好寓意,所以很多人願意試棺材。後半句話,「切莫試人鞋」,意思說不要去試別人的鞋子。
  • 「寧可試人棺,不可試人鞋」啥意思,道理很深刻,可惜很多人不懂
    比如有這樣一句俗語「寧可試人棺,不可試人鞋」,我們乍一聽上去的確不好理解,而且從表面意思來理解,就是說棺材可以替別人試用,但是鞋子卻是不行的。那麼這句老話為什麼這麼說,別人的鞋子為什麼不能穿呢?背後的道理的確引人深思,可惜很多人都不懂。
  • 農村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種說法有什麼來由?
    在農村經常聽到一句比較流行的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很多人都非常不解,本來一提起棺就會讓人聯想到死亡或喪葬,為什麼人們都可以試別人的棺材,卻不能試穿別人的鞋,其實這就說明了古代的一些講究,是民俗禁忌中的一部分,有著一定的社會世情基礎和民眾心理基礎。
  • 古人投河自盡前,為何總是放一雙鞋子在岸邊,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古詩中有很多關於鞋子的描述,同現代一樣,古人的鞋子也根據功能分為很多種,像李煜在這首《菩薩蠻》中寫的金縷鞋就是女子所穿的金絲絨繡鞋。 古代人不僅對穿鞋的種類講究,還對鞋子格外看重,有句俗話說:「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鞋子作為自己的是私人物品是不會借給別人使用的。
  • 為什麼不能試穿別人的鞋子?
    農村有句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說得就是:別人的棺材可以隨意玩弄,但別人的鞋子千萬別往自己腳上套。這和農村流行的另一句俗話「柴米不外借,借衣不借鞋」說的是同一個道理。小時候頑皮,我們會經常跑別人家棺材裡捉迷藏,當時很好奇,這家老人明明還健在,為什麼家人會給她準備棺材呢?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到底是啥意思?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到底是啥意思?謹記老祖宗的忠告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文明古國,至今已經擁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我們的中華文化當中,有很多的傳統、老話、以及忌諱。例如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就是一句十分傳統的老話,意思是要聽老人的勸告,不然就會吃虧。老人是生活經驗比我們豐富很多的人,他們的勸告常常很有用處,畢竟他們的經歷比我們豐富。在「老人言」當中,就有一句話給予了我們警告,這句話就是「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你可去試躺別人的棺材,躺著看合不合尺寸,也不要去試穿別人的鞋子,看是否不合腳。那麼這句話何解呢?
  • 俗話說:「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啥意思?老祖宗的醒世良言
    有些俗語在我們現在看來,已經完全不適用,但是還有很多俗語,放在現在,依舊是讓人能夠懂很多道理的存在,我們應該秉著去其糟怕取其精華的理念去學習這些俗語,就比如這句「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是什麼意思呢?「寧可試人棺,切莫穿人鞋」的意思是,寧願幫別人試棺材,也不會向別人借鞋穿。或許現在很多人認為棺材是個不祥之物,其實不然,周公解夢中也說到,做夢夢到棺材是吉兆,預示人即將要升官發財。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9句真言說透世間百態!
    4、沒有對與錯,只有強與弱成年人的世界,很少有是非對錯,都是講強弱利弊。你強大了,即便放屁都有道理,你太弱小,再有道理都是放屁。你讓人有利可圖,錯了也可以說是對,你讓人無利可圖,再對也被認為是錯。5、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置身事外,誰都可以心平氣和;身處其中,誰還可以淡定從容。所謂「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每個人都有別人不曾有的經歷,都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這個世上永遠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刀子插在誰的身上,誰才會感覺到痛。
  • 為何古人的鞋子前頭總是翹起來,有何作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冬天到了,女性總會覺得自己還缺點什麼,衣服有了鞋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現代的鞋子可謂是多種多樣,但買鞋子也不僅是女生喜歡的,男性也會喜歡。隨著漢服的興起古代人的鞋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能發現古代人的鞋跟現代鞋尖是平的不一樣,他們的鞋前頭是翹起來的,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寓意和作用嗎?
  • 女人夢到試鞋子 女人夢到試鞋子是什麼意思
    夢到試鞋夢見穿不合腳穿的鞋,愛情方面將發生意外。情敵出現的可能性很大。這時不可大意氣用事,如果對抗意識太強,反而會引起情人的厭惡。夢見試鞋,預示著自己很快要去旅行。夢到試鞋,表示你很希望跟你喜歡的人一起同行、同甘共苦。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情商高的人,善於用一個技巧來勸人大度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在網上很流行,還有人藉此發出看似包含智慧的忠告:遠離勸你大度的人!這看似的確很有道理,但問題在於,如果大家都不勸人向善,都不勸人大度,那就是好事情嗎?顯然不是!另一方面,勸人向善、勸人大度的人也不可能杜絕,不少人也都有「未經他人苦,偏勸他人善」的心理,這或許就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既然「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並不全是好事,而且也不可能杜絕這種人,那麼,關鍵就在於如何勸人向善、勸人大度上了。
  • 古人說:「女人顴骨高,夫不用刀」,教你了解人民
    中華的歷史是山河水秀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同時,我們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智慧成語,如「兩腮無肉不可交」「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等古人說:「女人顴骨高,殺夫不用刀」!教你了解人民的句子「女人顴骨高,殺夫不用刀」被記錄在《麻衣神相》中,顴骨是眼睛下面特別高的地方,他是一根骨頭,他不是那種當你做出某種表情或微笑時顯得特別高的那種,這是你可以從前面看到,有非常高的突起在兩側的眼睛下部。不用刀你用什麼?我們用的是激怒你,寧你,嫉妒你,刺激你,控制你,甚至直接和你打架。
  • 古人的鞋子為何鞋尖上翹,它是如何體現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就拿鞋子這一項來說,從古至今就有一整套的「進化史」,時代不是一成不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鞋尖向前翹起包含了先人們對羽化成仙的美好嚮往,古人以上為尊,鞋子上翹希望人生能夠像船一樣一帆風順、仕途節節高升、一步登天。雖然這是一種封建的迷信思想,但也可以看出人們對美好願望的寄託。第二:對腳的保護!古代的鞋子純手工打造,不像現在的鞋子加入了一些物體後可以防摔擋傷害!古人鞋子翹起的鞋頭和鞋底、鞋面合二為一是連在一起的,它可以有效防止腳在碰到重物時被傷害,能夠有效的緩衝疼痛感!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話雖不錯,也要分清情況再用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起初是在老郭的發言中聽到的,至於出處,遍查網絡也沒有個確定的答案。不過,這個詞最近似乎挺流行,很多網友在評論的時候總喜歡帶上這麼一句,只是不知道用它之前有沒有細心考慮過,用的地方合適不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