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到美麗的西雙版納,你一定會醉心於婀娜多姿的傣族舞蹈。說到傣族舞,人們自然想到的一定是「孔雀舞」,楊麗萍的「雀之靈」將孔雀舞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殊不知在傣族,最初的孔雀舞都只能由男性藝人來表演,而且表演形式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也大不相同。想想這也不奇怪,在自然界裡,會開屏的美麗孔雀,是雄性的還是雌性的呢?
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下,這迷人的傣族舞蹈。
傣族,自古被先後稱作"哀牢"、「烏蠻」、「金齒」、「百夷」等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才定名「傣族」。而在漢代,便有記載傣族先民首領向東漢皇帝進獻大規模的樂舞。說明早在10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高超水平的歌舞表演。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嘎光」和「孔雀舞」。
「嘎光」系傣語,就是「圍著鼓跳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鑔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舞者圍著象腳鼓和錯鑼屈膝半蹲並均勻顫動,以手部的轉腕動作,突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彎」和「一順邊」的動作特點。男子舞蹈時還有較大幅度的俯仰、轉身和划動手臂動作。「噶光」中的一種獨特舞蹈是「象腳鼓舞」,既是以象腳鼓為表演道具,邊擊打,邊舞蹈。
「象腳鼓」是傣族特有的樂器,最長的象腳鼓的鼓身有一米八至二米,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鑔者對舞,舞者在展現擊鼓技藝的同時,還會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動擺動形成優美的舞姿。小的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釐米。現在只要你有幸在「潑水節」或傣歷新年來帶西雙版納,當地的人民都會邀請你一起跳「噶光」,感受最熱情的祝福!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雲南德宏、西雙版納地區都有流傳。孔雀舞,傣語為「嘎洛永」或「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傣族民間的孔雀舞,最初都是由男性藝人來表演。表演時,男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五彩斑斕的面具,身背模擬孔雀開屏的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鑔等樂器伴奏。民間的孔雀舞,最漂亮的看點,就是男舞者的服飾,他們身穿繪有孔雀羽毛花紋的衣衫,腰部系上用彩紙或彩綢紮成的雀身和寬大的雀尾。表演時雙手拉線牽引雀尾以使其展開舞動。舞蹈動作多是為表現孔雀的林間漫步、溪水嬉戲,飛翅下山等情景,動作中的拖翅、曬翅、尾翅、飛翔以及極為精彩的開展抖翅等,將孔雀的神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今天在傣族的民間節慶中,依然保留著由男子表演孔雀舞的傳統形式。
新時代的「孔雀舞」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發展起來的。上世紀50年代,著名的傣族民間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許多外來民族舞的動作和技巧,如漢族的圓場步,蒙族的碎抖肩等,開創了徒手的舞蹈形式。1957由中央歌舞團表演群女子群舞《孔雀舞》,以浪漫的色彩和寫意的表達升華了作品主題。後來美麗的孔雀廣泛成為舞蹈藝術家創作的素材,女子表演更是佔據了主要地位。傣族著名舞蹈家刀美蘭被譽為「傣家的金孔雀」,楊麗萍創作表演的獨舞《雀之靈》更是以出神入化的表演,摘下了全國舞蹈比賽的桂冠。
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婀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