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音樂舞蹈

2020-12-26 新華網雲南頻道

傣族的音樂舞蹈

    傣族的音樂是通過贊哈演唱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贊哈唱的調子一般是"12356"五個音階,通常稱為"贊哈調"。傣族的樂器主要是類似笛子的"必".類似二胡的"丁",以及硭鑼、鐃鈸、象腳鼓、長鼓、大鼓等。

    傣族的舞蹈比起音樂來,更為豐富多彩,孔雀舞、象腳鼓舞、魚舞、刀舞、蠟條舞、長甲舞等,巳為人們所熟知。傣族民間舞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小腿的敏捷運用,加上提氣、收腹、挺胸和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濃鬱而獨特的民族風格。

    流傳最廣的傣族民間舞要算是孔省舞和象腳鼓舞了。西雙版納歷來被譽為「孔雀之鄉」、「白象的樂園」,這裡生長著許許多多羽毛絢麗的綠孔雀,成群結隊的野象。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省性情溫和,是美麗、善良、吉祥、幸福的象徵,大象威武雄壯、神聖不可侵犯,是傣族人民自豪感和民族尊嚴的象徵。在傣族浩如煙海的民間敘事長詩、民間故事、傳說和寓言裡,許多地方都描寫到了孔雀、孔雀舞,大象和象腳鼓舞。如:一千多年前就開始在傣族地區流傳的敘事長詩「召樹屯」,就描寫了美麗善良的孔雀公主楠木諾娜,當召樹屯出徵,勐板加的國王(即召樹屯的父親)受了奸臣的騙,準備害死孔雀公主時,楠木諾娜請求國王說,在她臨死之前.請把孔雀羽衣還給她,讓她跳個舞向鄉親們告別。國王沒奈何.只好把孔雀羽衣還給她。楠木諾娜披起孔雀衣後,就在鄉親們面前翩翩起舞,表示告別,最後騰空而起,飛回了孔省國勐東板.楠木諾娜跳的舞就是最早的孔雀舞。

    民間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較簡單,一殷只由一人或二三人跳,舞者居中表演,眾人在四面圍觀,無論是在草坪上、院子裡、大路邊、田間地頭均可表演。然而,由於表演者需頭藏面具,身穿模仿孔雀翅膀製成的衣服(道具),雖然形象優美,但手腳的活動受到了沉重道具的限制,跳起舞來很不方便。解放後,在漢族文藝工作者的幫助下,傣族文藝工作者對民間孔雀舞進行了改造,丟棄了身上沉重的道具,解放了表演者的雙手和身軀,同時也解放了最能表達感情的面孔,打開了表演者作為心靈窗口的眼睛,使孔雀舞有了一個飛躍的發展。

    象腳鼓舞是傣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之一,分為大鼓舞、中鼓舞、小鼓舞、集體舞等幾種,可由一個跳,也可由二人對跳,或由許多人一起跳。舞者以左肩背鼓,左手扶住胸左側的鼓首.右手擊鼓而舞,顯得穩健、豪邁、有力、熱情而瀟灑。

(摘自 西雙版納風情)

相關焦點

  • 這幾支極具特色的傣族舞蹈也超驚豔!
    這次,趙珂琪老師也演繹了這支舞,將傣族舞的三道彎和古典舞的平轉等花樣技巧結合,盡顯舞者的身段。 婀娜多姿的舞者體態,引人入勝的舞蹈情境,都感覺如夢如幻,整支舞蹈看起來十分飽滿。
  • 對於傣族你了解嗎?——何雨春
    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裡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傣族》68cmX68cm傣族的歌舞音樂包括孔雀歌、打鼓調、十二馬調、依拉恢、喊扎等。在年節、趕擺、喜慶時演唱,多用象腳鼓等打擊樂器伴奏。
  • 舞蹈劇目怎麼選?2020年藝考舞蹈劇目推薦獨舞民族舞!
    舞蹈劇目是藝考上必考的一個考試環節,能不能考高分和挑選劇目有這很大的關係,所以考前考生都會選擇自己的舞蹈劇目!但又不知道舞蹈劇目該怎麼選?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奉上2020年藝考舞蹈劇目推薦獨舞民族舞!如果你比較高,身材苗條,條件比例軟度好不妨選擇傣族舞練習傣族舞的基本動作是「三道灣」,由於傣族人長年生活在熱帶地區,天氣溼熱,因此他們的舞蹈動作多為優雅平緩、節奏緩慢不急躁。「三道灣」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徵,身材好的同學跳傣族舞能更加凸顯曲線。
  • 傣族園幹欄式建築,民風民俗,質樸淳樸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神偷是奶爸,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西雙版納傣族園。如果有時間一定要參加傣家樂活動,親歷一下傣家生活,做做傣家人。傣家人非常熱情好客, 傣家的竹樓造型美觀,庭院潔淨、舒適,院裡花草繁盛,傣族佳餚更是鮮美可口,還有傳統的傣族舞蹈一飽眼福,住在這裡會讓你不禁有種隔世之感,完全深深陶醉在其中。不過在體驗傣族生活的同時,傣族的一些禁忌也不可忽視哦!
  • 傣族象腳鼓:演奏氣勢媲美陝西大鼓,製作工藝不輸景泰藍
    在這裡音樂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調劑品。音樂和舞蹈是他們表達內心的喜悅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望的一種方式。每當節日及高興時,他們都會跳起獨特的民族舞蹈來慶賀。除了孔雀舞,這裡還有一種獨特的舞蹈——象腳鼓舞。傣族人們是愛大象的,可不捨得砍了象腿做鼓。象腳鼓象腳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樂器,因鼓身像象腳而得名。其鼓聲輕快熱烈,鼓舞舒展優美。
  • 孔雀舞是男人的舞蹈!?
    說到傣族舞,人們自然想到的一定是「孔雀舞」,楊麗萍的「雀之靈」將孔雀舞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殊不知在傣族,最初的孔雀舞都只能由男性藝人來表演,而且表演形式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也大不相同。想想這也不奇怪,在自然界裡,會開屏的美麗孔雀,是雄性的還是雌性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下,這迷人的傣族舞蹈。
  • 當音樂碰到頂尖舞者——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這一期的音樂主題站讓人大開眼界!謝欣和Hello Dance用舞蹈展現鋼琴家與音符共舞,傳遞戰火燃盡希望後也不願絕望的意志!街舞和現代舞毫無痕跡地融合,舞姿收放自如,情節跌宕起伏,整支舞充滿了張力,將無限的感動和深思帶給觀者。戰爭摧毀了一切,但那朵頑強盛開著的小白花,又帶來了新生!
  • 雲南邊境少數民族特色,孟連縣娜允古鎮,人稱為中國傣族古鎮
    雲南省孟連縣娜允古鎮我們是中國最後一個傣族古鎮,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娜允古鎮,每年我都帶著家人去孟連度假,納允古鎮也是每次去孟連的地方,與其他熱點古鎮相比,納允古鎮開發得不多,基本上有保持原始生態的古鎮建築和傣族民族特色,所以來這裡的大部分是雲南本地人。
  • 傣族與傣族古國(一)
    一、傣族 傣族(Dai nation)即「傣泰民族」,自稱「dǎi」與「tài」之間的發音,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泰國和寮國的主體民族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概念與特點
    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他常與音樂、繪畫、雜技、文學、戲劇、影視等姐妹藝術相結合。其中與音樂的關係,尤為密切。民間舞蹈中的音樂演奏不僅起伴奏的作用,而且其本身又是相當重要的表演者。配合和感染著舞者的情緒。
  • 關於傣族「潑水節」的神話傳說和由來
    是居住在瀾滄江邊的傣族、布朗、阿昌、德昂等族的傳統節日。類似漢族的春節,時間在傣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公曆四月間)。相傳最初的潑水活動,傣族人民有著這樣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居住的地方,有個很大的惡魔,它做盡了壞事,百姓都很恨它。它還霸佔了7個美麗的姑娘做它的妻子,7個姑娘決心為民除害。
  • 澤·版納|西雙版納傣族園
    一、「橄欖壩」傣族園一日作客橄欖壩,夜夜夢回傣族園。園林學家說:傣族園是庭院園林的典範;歷史學家說:傣族園是一座活著的民族歷史博物館;植物學家說:傣族園是植物王國的基因庫;文學家說:傣族園是遠離鬧市的人間仙境,是一處理想的世外桃源……西雙版納傣族園,坐落在橄欖壩,南傍瀾滄江,北依龍得湖,是版納之魂,也是現實中的「時光機」。
  •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竹器
    傣族人習慣依水而居,漁業資源十分的豐富,即使村寨裡沒有河流,也會有魚塘一類的水域資源,下河捕魚便是他們最習以為常的生產勞動方式之一。在水中捕魚或者進行飼養勞動,都需要在水中進行,傣族人就會製作簡單的竹筏,方便在水中作業。
  • 舞韻東方首屆舞蹈大賽長沙賽區初賽
    舞蹈如同音樂,是人類超越語言的特殊符號。人類的演化進程,蘊藏肢體和靈魂的解放,正是這種力量,催化了人類肢體和諧運動的最高境界——舞蹈的誕生。
  • 《傣族美食屋》:傣族香竹糯米飯,要用長在西雙版納的翠竹來製作
    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他們偏愛吃酸味以及辣味的食物,所以在烹製美食的過程中,大多數的菜餚都是以酸辣味當先。不過今天我要帶大家了解的這份傣族美食,則與印象中大多數的傣族美食都比較不一樣。因為這份傣族美食既不是酸味的也不是辣味的,它就是「傣族香竹糯米飯」。其實糯米飯,對於許多少數民族來說,都是一種常見的美食,對於我們來說也不陌生,我們的生活中也時常能夠吃到用糯米飯烹製而成的美食。
  • 幼兒園優質課|大班音樂《小木偶的舞蹈》
    《小木偶的舞蹈》。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視頻    大班綜合活動:小木偶的舞蹈  活動目標:  1、 喜歡小木偶的動作,能自己設計舞蹈動作。  2、 能跟著音樂學跳小木偶的舞蹈。  活動準備:  1、 木偶玩具  2、 紅綠木偶示意圖  3、 背景音樂  4、 紅、綠色手工紙,剪刀,水筆  活動過程:  一、 與小木偶共舞  這是誰啊?上次我們跳過小木偶的舞蹈,現在一起再來跳跳吧!
  • 56個民族之傣族
    傣族,亞洲東部重要的跨國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傣族)、泰國(泰族)、撣族(緬甸)、印度(阿薩姆族)、寮國(老族)、越南(泰族)、柬埔寨(泰族)等地,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
  • 傣族的潑水節並非只有傣族才有,是其他幾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
    說起潑水節,人們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我們的少數民族傣族。但實際上,潑水節不是傣族一個民族的節日,而是其他民族共同的節日。潑水習俗原本起源於印度,是婆羅門教的古老宗教儀式之一,後來被佛教吸收,成為佛教儀式。目前,我國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柬埔寨、泰國、緬甸等國家也在舉行「潑水節」。傣族的「潑水節」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最悠久、最熱鬧、影響力最大的。泰國的「潑水節」定在每年的公曆4月12日左右舉行,時間為3 ~ 4天,「潑水節」是泰語別名「「比邁」、「楞賀尚罕」,即傣族的新年。「潑水節」的第一天叫做「腕多桑刊」,是除夕的意思。
  • 優美端莊的傣族衣裙
    西雙版納傣族的服飾,早年的地方志中大多記載為「男子衣對襟,或大襟短衣,一如勞工界,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長刀。冷時披帷巾,其頭巾以黃紅、粉白等色為時髦。婦女衣飾,則因支系複雜,極不一致。
  • 大學習 大宣講 大創作:福建文藝志願者藝術團舞蹈分團惠民演出走進...
    活動伊始,熱情的福鼎市人民群眾迫不及待地來到福鼎市文化廣場,翹首以待著舞蹈志願者們的精彩演出。古典舞《百花爭妍》拉開了文藝惠民演出活動的序幕。福建文藝志願者藝術團舞蹈分團以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的形式,為基層百姓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舞蹈節目:福鼎市文化館少兒藝術團表演了表現生態美的少兒舞蹈《桐山溪美麗的母親河》;福建省優秀青年舞蹈演員張嵩表演的獨舞《布袋情緣》和翁文旭、黃露表演雙人舞《懸絲情》,表現木偶藝人堅守心中夢想、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的唯美舞蹈《錦鯉》送上了對國泰民安的祝福,群舞《茉莉花開》展現茉莉花芬芳清新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