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園幹欄式建築,民風民俗,質樸淳樸

2021-01-20 神偷是奶爸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神偷是奶爸,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西雙版納傣族園。如果有時間一定要參加傣家樂活動,親歷一下傣家生活,做做傣家人。傣家人非常熱情好客, 傣家的竹樓造型美觀,庭院潔淨、舒適,院裡花草繁盛,傣族佳餚更是鮮美可口,還有傳統的傣族舞蹈一飽眼福,住在這裡會讓你不禁有種隔世之感,完全深深陶醉在其中。不過在體驗傣族生活的同時,傣族的一些禁忌也不可忽視哦!在傣家樓的客廳內一般有三根柱子,臥室有兩根,其中靠外的一根是「吉祥柱」 靠裡的一根則是人逝後靠在這根柱子,上沐浴、穿衣和裹屍用的,稱為「升天柱」;最後的一根在火塘旁邊,是傣家的「頂天柱」。去傣家竹樓中做客,「升天柱」 和「頂天柱」是絕對不許觸摸的,而屋內的火塘不能用腳跨過,不能隨意移動火塘裡支鍋用的鐵三角架。另外,未經允許不能看主人的臥室,否則你有可能會被留下來當三年苦工哦,若是男人看了,傣家人還可能會要求他入贅當女婿呢!

在傣族園裡,幾乎家家戶戶都可以住宿,淡季住宿費201人,旺季時最好提前預訂,吃飯另算,可以去景區內的傣味餐廳品嘗正宗的傣家風味特色菜餚,例如香竹飯、蒸腦花、香茅草烤魚、馬鹿肉剁生等都極有傣家特色。景區的入口處有寄存處,拿行李的遊客可以在那裡寄存。遊園時可以隨時和蛇、孔雀合影,潑水廣場還可以和大象合影,不過要收費。除大象需要20元/人外,其他基本10元/人。另外,西雙版納素有」 動植物王國」、「藥材之鄉」等美譽,所以無論在景區、市區都有傣族婦女出售傣族特色的服裝、金銀首飾、黑陶器皿、大象木雕、竹編工藝品等,還有熱帶乾果蜜餞、茶葉(普洱茶)等,價廉物美,可以儘量砍價,相信一定能淘到不少好東西。寨門迎賓:在園內的迎賓廣場,每天都有100人的傣家小卜哨給遊客跳迎賓舞,唱祝辭、灑水祝福,歡迎遊客的到來,使遊客充分感受傣家人的熱情,質樸和淳樸的民風民俗。傣族村寨參觀:欣賞亞熱帶傳家庭院風情,觀賞品種眾多的熱帶水果及傣家幹欄式建築。曼春滿古佛寺參觀:曼春滿古佛寺是西雙版納最古老的佛寺之一, 遊客可以在這參加拴線、念經、燒蠟條香、抽籤等佛教活動,傣族民間音樂演示區:在這個演示區裡,遊客可以盡情地領略觀看葫蘆絲演奏、贊哈表演、巴烏獨奏、竹樓戀歌等生活情景。

傣族手工藝展示:根據傣族園內五個自然村寨的特點,各有側重開展織錦、傣首飾製作、榨糖、制陶、貝葉經的製作等民族工藝品的加工參觀。趕擺:趕擺場上,遊客可以盡情品嘗傣家風味燒烤和四季新鮮水果。歌舞表演:動巴拉納西藝術團以優美的舞蹈向遊客集中展示傣家的傳統歷史文化和傣家少女的靚麗多情,反映傣族多彩的民族歌舞形親》代表節目有傣族舞路《傣王招親》,《趕擺路》 。此外還有贊哈舞等民間舞蹈拳舞、刀舞和紋身舞等。傣家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根據季節特點,舉行賽龍舟、放高升、鬥雞、丟包、賽鼓、燃放貢菲、趕擺和賧佛等活動。

本文章由神偷是奶爸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澤·版納|西雙版納傣族園
    園林學家說:傣族園是庭院園林的典範;歷史學家說:傣族園是一座活著的民族歷史博物館;植物學家說:傣族園是植物王國的基因庫;文學家說:傣族園是遠離鬧市的人間仙境,是一處理想的世外桃源……西雙版納傣族園,坐落在橄欖壩,南傍瀾滄江,北依龍得湖,是版納之魂,也是現實中的「時光機」。
  • 一同探訪西雙版納的傣式建築
    傣族常被譽為「水一樣的民族」,其民族性格以溫柔平和而著稱,反映在其建築中,也體現出追求寧靜優美的審美心理和以自然、舒展、簡潔、清新為美的觀念。現如今走在傣族最著名的聚集地,也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西雙版納,已經難覓傣族傳統的民俗建築的蹤跡,但其保留下來的特色建築外形卻又讓人浮想聯翩。
  • 跟著電影去旅行:雲南普洱糯崗古寨有長壽村之稱,保留傣族風情!
    電影中拍攝咖啡宣傳照的取景地就位於普洱瀾滄縣的糯崗傣族水寨,「糯崗」傣語的意思是「鹿飲水的地方」。據說,曾經有一大群鹿,經常到這裡來飲水而得名。 走進古寨內,安寧古樸是第一印象,整個寨子完整地保留了傣族風情和古樸的民風民俗,仿佛千年的歲月沒有在它身上留下痕跡。
  • 張家口西堡古村落,民風淳樸建築精美,被稱河北「小紫禁城」
    中國的古建築景觀主要分為古鎮建築和古村落建築等。古鎮是一個發展較好的小鎮,而古村落是最能體現古代普通居民和當時人的居住環境的建築。它是文化的象徵,在研究當時的文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有很多古村落景觀。畢竟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境內每個城市都有很多年。河北省張家口市是眾多城市之一。張家口的歷史應該從200萬年前開始。幾百萬年前,有古人生活的痕跡,五千年前,在這裡開啟了中國文化的第一地。
  • 周末去哪裡玩,中華民族園一日遊,你們都喜歡哪些景點
    中華民族園分南北兩園,園內建有民族村寨36個,還有民族博物館、民族展覽館、雕塑廣場以及若干自然景觀。傣族景區佔地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47平方米,建築復原按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傣族典型建築,規劃形式為「寨」。傣寨由寨門、民居、曼飛龍塔、傣寺、寨心、潑水亭、水井、孔雀亭、橋等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活社區。傣族民居為竹木結構,由數十根木柱高架成幹闌式建築。上層住人,下層陰涼寬敞,可圈養畜禽,置放生產生活用具。
  • 西雙版納兩個被熟知的傣族村子,一個天天潑水節,一個因綜藝爆紅
    西雙版納是一個傣族自治州,也是雲南省八個自治州之一,境內有許多傣族村落。在小學的教科書中,我們學習了關於西山班納水掛祭,多多少少調查西山班納塔族的風俗,如果想感受多姿多彩的泰國風情的話,就需要真正的泰國文化,直接感受西山班納西山班那質樸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自然村寨傣族搞一天傣族族,體驗他們的生活、習慣、韓國樸素、自然、熱情傣家生活。
  • 河北蔚縣百年古村落,古樸古香都是老建築,原汁原味民風好淳樸
    上蘇莊村是蔚縣境內最為古老、民風淳樸、民俗獨特的古村,原名「低村」,長期以來因山洪的破壞,從明朝家庭時隔22年搬到現在的位置。「獎」相當於「底」,「數」有恢復的意思。城堡歷經數百年風雨,但尚未開發,但堡壘牆、堡壘門、堡壘內建築物大部分保存完好,古村古代房屋數量眾多,到目前為止,已有明代四合院44處、清代四合院22處,此外還有14座財神廟、光澤廟等寺廟。
  • 中華民族園風景區
    咱們今天介紹的旅遊景點和這首歌有很大淵源,這個景點就是中華民族園。中華民族園坐落在北京市亞運村西南,佔地50公頃,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旨在展示民族文化傳統,增強國民愛我中華的民族意識,促進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同時,也在首都為各民族提供一個面向全國和世界的永久性窗口。
  • 「博物館裡的科學課堂」系列課程之河姆渡幹欄式建築 | 活動[報名]
    河姆渡幹欄式房屋(模型)   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木製建築遺蹟,經過專家們的復原,我們可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越地長歌」展廳內一睹河姆渡先民們的居住環境,想像那時的生活場景。
  • 杭州打造現代化綠色小區 借鑑古人引入"幹欄式建築"
    浙江在線杭州10月24日訊 借鑑遠古人類的建築文明,打造「幹欄式建築」;讓「移動森林」走進校園,營造健康、時尚的校園風景線……  今天,2102世界屋頂綠化大會在杭州舉行。如何讓我們的生活多些綠色呢?各種綠色「金點子」在現場進行碰撞,迸出的,是智慧的火花。
  • 幹欄式建築優勢諸多,佔據南方半壁江山,歷經200萬年依然經典
    據我們了解,幹欄式建築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最早的幹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幹欄式建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幹欄、幹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而最為出名的幹欄式建築還是廣南壯族自治區的同胞們所建造的屋宇建造,我們在初中時就已經學習過這種特殊的建築,壯族同胞們使用這種建築由來已久,究其原因:一是壯族同胞居住地多位於崎嶇山區,水資源豐富,村寨大都落建於半山腰,幹欄式建築可以節省大量耕地。
  • 寧波發現6000多年的古遺址,出土最早的幹欄式建築,令人驚豔無比
    在這個遺址中,考古學家不僅發現了很多墓葬群,還發現了一些比較特殊的建築包括一些水井等,這些遺址累加起來達到60多處。而在這些出土的文物中,主要有盆、斧、鼎、木柱、支腳、石鉞、石錛、石犁、木槳、地梁等,達到了500多件。隨著這些文物不斷的湧現,作為幾千年來建築傑作也映入大家的眼帘,每個時代的建築都有自身的特徵。
  • 泰國歷史悠久的古樸村落,體驗泰國傳統民風,做一回泰國人
    村莊風景如畫,簡樸自然,生活愜意,在這裡遇見普吉農民的傳統文化和淳樸的民風。遠離鋼筋水泥,走進大自然。我們在村莊體驗餵可愛的山羊、自己動手擠羊奶、第一時間品嘗鮮羊奶、參觀大片菠蘿果園、追溯橡膠的來源和製作,一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豐富又有趣!你們聽過,不用現採現吃的菠蘿嗎?
  • 即將消失的壯族幹欄建築
    廣西幹欄式建築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少數民族民居,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客家圍龍屋以及雲南的"一顆印",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幹欄式建築早在遠古時就盛行於中國南方,距今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木構建築,是至今發現最早的幹欄式建築。史書把"上層住人、下層圈畜"的房屋稱為"幹欄"。用壯語來解釋,"幹"是"上面","欄"是"房屋",合起來便成了"上面的房子"。 《博物志》也說:"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 六大門派:震驚世界的中式建築!
    四合院的選址、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川派建築,即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築風格,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築風格。在川派建築中以傣族竹樓、侗族鼓樓、川西吊腳樓,最具鮮明特色。
  • 廣南壯族民居——典型的幹欄式建築
    幹欄式房屋是壯族傳統建築形式之一,全樓居最為古樸、輕巧,能反映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別致優美的建造風格。 整個建築具有適應於南方山區地形、氣候和預防毒蛇猛獸侵擾的優點,精巧別致、乾燥通風、居住舒適。「幹欄」式房屋依山傍水,從建築布局、整體結構及其功能特徵,反映了壯族人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壯族建房,從伐木選料、擇址動土、劃線開挖、立柱上梁到落成遷居,均有一套較為講究的傳統習俗。
  • 中國「最後」的木屋村落,藏在深山遊客很少,民風淳樸景色很美
    顧名思義,這個村子的房子都是「木瓦房」,這種形式早是金大女實人創造的,有木牆壁、木瓦、木煙囪、木柵欄,你在這裡不會看到1瓦磚,到了樹木名言的明代,人們對小屋的建築已經熟悉,工藝也更加完善,清朝遺留下來的滿族繼承和發展後,延續了這種居住形式,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但這些小屋依然保存完好,可與北京四合院、雲南的竹樓媲美,是非常民族的民居建築,被譽為「長白山最後的木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