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傣語稱「多桑利」。是居住在瀾滄江邊的傣族、布朗、阿昌、德昂等族的傳統節日。
類似漢族的春節,時間在傣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公曆四月間)。相傳最初的潑水活動,傣族人民有著這樣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居住的地方,有個很大的惡魔,它做盡了壞事,百姓都很恨它。它還霸佔了7個美麗的姑娘做它的妻子,7個姑娘決心為民除害。
一天,在惡魔酒醉的時候,用話套出了殺死惡魔的秘訣,趁惡魔熟睡的時候,殺死了惡魔。不料,惡魔的頭一落地,大地就燃起了熊熊烈火,只有把惡魔的頭舉起來,大火才會熄滅。於是7個姑娘不怕血汙和疲勞,輪流舉著惡魔的頭,並相約在每年傣歷新年這一天交換。傣族人民舉行潑水節儀式是為了洗去這7個婦女身上血汙,並表示對她們的感激和祝福。後又與宗教相聯繫,逐漸形成了節日。過節時人們互相潑水,表示以後的日子,吉祥如意,百事亨通。並有敬佛、浴佛、齋僧、放高升、賽龍舟、趕擺、丟包等活動。節日期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互贈禮物,唱歌、舞蹈、十分熱鬧。建國後增加了文藝匯演、物資交流等新內容。
崩龍族的「潑水節」更別致一格。在潑水節日裡,姑娘們都背著一個竹籃內裝有竹水筒,竹水筒刻有細眼,能射出水來。此時,小夥子們的眼睛都睜得圓圓的,緊盯著姑娘們身上背的那個神秘的竹籃。原來,崩龍族的潑水節,既是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陪伴。每年的節日期間,都有小夥子編竹籃贈送給姑娘的風俗活動。以此表達愛情,探討雙方的態度。
節日到來之前,小夥子們都躲在僻靜的地方,精心地編制竹籃,少的編制一個,多則十幾個,在節日到來以前三天之內,乘夜深人靜時,悄悄地串到姑娘的居住處,先將最得意的竹籃送給自己看中的姑娘,依次再送給平日相處得好的其他姑娘。細細觀察,若哪位姑娘首先背上了是自己製作的籃子,就說明對自己有意,就算撒下了愛情的種子,籃子也就成為定情之物,否則就是得不到愛情。
潑水節的儀式開始了。老人從竹水筒裡拿出一束鮮花,將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這時,節日氣氛進入高潮,人們的情緒燃燒起來了,男女老少興高採烈,載歌載舞,在象腳鼓的「伴奏」下,合著歌手歌聲的節拍,將竹水筒高高舉過頭頂,挨個將水滴到年邁老人的手上,祝願他們壽比南山,健康長壽。此時,老人們也同時伸出雙手,將水棒拿在手中,一邊念祝詞,一邊為年輕的人道喜,祝願男女雙方選擇自己理想的「對象」,接著,狂歡起來,以水作禮,相互潑灑。看誰潑得歡,潑得快,顯示各自的特色,討得對方「喜愛」。
儀式畢,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翻山越嶺,來到泉邊、河邊,歡度佳節。
這時,人們又跳起了健美的象腳鼓舞,潑水活動達到最熱烈的新高潮,青年男女則忙著尋找自己合適的對象,把自己愛戀的心情付諸於潑出去的清水;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如一群初飛的雛鷹,手握竹水槍,來回包圍新婚的情人,無限歡樂的情緒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