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神話原型的表現,三月三

2020-12-26 麗麗美妝課程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認為,以神話原型的表現及功能劃分的這個層次,神話原型、神話、節日民俗均已演化變形了,在節日民俗中已找不到與神話原型的聯繫。這一層次上的西南少數民族節日,如壯族、布依族、苗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潑水節「,納西族的「三朵節」,白族的「三月街」等,其節日習俗和節日觀念明顯帶有後世社會生活影響的痕跡,有的甚至是晚近才形成。但受到神話制約節日習俗這一人類文化規律制約,在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心理定勢所造成的慣性支配下產生形成。該層次中出現的神話並非表現神話原型,而是後世興:起或變異了的神話。與之相關的習俗也不同於第一層次中與表現神話原型的神話有直接聯繫的原始習俗,而是神話原型和原始節日習俗的慣性發展,由神話原型的集體無意識這一深層心理制約的思維慣性所決定。從第一層次到第三層次,反映著神話原型、神話與節日習俗處於動態發展模式中的規律。

潑水節

在西南少數民族中,第三層次的大量後起的演化複合型節日多存在於經濟文化相對發達,文化生態開放的民族中。這類現代文明意義上的節日人間喜慶色彩較濃,與第一、二層次的節日的祭祀、儀典色彩形成了對比。從第一、第二層次到第三層次,展示了宗教儀典、祭祀向現代節日的演化序列和發展趨向。節日觀念。主題從單一明確到多重含混,節日習俗從單一、有固定意義指向到複雜化,意指不明確。這是社會生活、經濟基礎發展變遷的必然結果,亦體現了節日從起源到變遷的趨向和發展規律。

在第三層次的節日中,由於主題複雜、含混,節日習俗的文化內涵層層積澱,因而對節日的參與者而言,所體會到的,更多的是後起的觀念主題;所進行的,更多的是後起的習俗活動。譬如傣族的「潑水節」,最初為傣歷新年,具有農耕節日的內涵,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後,涵加進以新水「浴佛「之俗(該習俗至今仍在印度流行),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戰勝傣族原始宗教而支配傣族人民精神生活後,便成為全民性最大的節日,節日民俗活動為以潑水為主,放高升、賽龍舟、丟包、歌舞、趕擺等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內容。

潑水節

同時也附會產生了解釋「潑水節」由來的神話傳說,最著名的如「 龍魔王娶女殺女,眾女計殺魔王而引火燒身,須不停潑水」之說。潑水節比較典型地說明這類演化型節日現今流行的節日觀念、神話及習俗都與最初始的形態相差甚遠。規範、制約著人們的節日心理與習俗的,不再是神只世界、神靈觀念以及信以為真的神跡(神話),即便在有關的節日神話、傳說中仍有神靈的蹤影,但人們並不對之頂禮膜拜,而主要是以審美的心態來傳誦,成為解釋古老的儀式、以神話規範儀式的心理慣勢的延續。

潑水節活動

又以廣泛流行於西南的苗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中的「三月三」節日為例。該節日涵蓋了中國南方許多省份和民族、屬百越民族共同文化事象。

湘西的苗族,貴州水城、惠水的苗族,海南島的苗族,廣西的瑤族、壯族,福建、廣東的畲族,海南島的黎族,貴州的布依族、侗族等,都視「三月三」為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但「三月三」在各地、各族中變異較大,形成各自不同的節日觀念和節日民俗事象。如聯繫節日觀念與節日民俗來劃分,大體存在三種類型:第一、紀念性節日。由祭祀祖先發展為兼具祭祀、紀念民族英雄。海南的苗族以「三月三」祭祀祖先一洪水後倖存的 兄妹伏儀和李妹仁,有相應神話陳述其神跡。海南的黎族也在「三月三」這天祭祖。貴州的水城、惠水的苗族稱「三月三」為跳花節,紀念率領苗族反抗官府壓迫的楊首輩。福建、廣東的畲族紀念反抗統治者的民族英雄,相傳「三月三」這天是祖先英雄衝出包圍、取得勝利的日子。

三月三

第二、農事性節日。湖南城步縣苗族以「三月三」祭祖並作為春節,著手播種。海南省樂東的苗族在「三月三」祭祀為人類尋找穀物種子的祖先神農公。貴州的布依族認為「三月三」是山神的生日,這天山神要放出蝗蟲危害:莊稼,所以人們為求山神開恩,要舉行「掃寨」和「祭山神」活動。還認為「三月三」與古代的賽歌會、歌仙用歌聲保護莊稼不受害蟲侵害有關,從而,現今的「三月三」有對歌習俗。

第三、求愛求子勝節日。貴州侗族的「三月三」為「花炮節「。紀念龍王女,屆時除搶花炮外,舉行歌舞蘆笙會,男女對歌擇伴。廣西的壯族以「三月三」為歌燈節,通過賽歌擇偶,尋找愛情的機緣。

三月三

小編認為,這三類「三月三」節日民俗,若分別就各地各族形成的各自不同的主題。不同的習俗及流傳的神話傳說來看,各有其神話原型或相應的解釋神話,與習俗相聯繫。但考慮到「三月三」是一項南方民族主要是百越系統民族的淵源久遠的共同節日,將各民族的「三月三」民俗作一全面考察,我們推測,與族源、文化起源的遠古淵源相對應,一定有著一個久已被淹沒的神話原型及表現它的神話,或者,在上述三類節日的主題中,某一項主題最為初始,是「三月三」的神話原型。其他地區、民族的「三月三」則來自長期的民族融合、遷徙和文化交流傳播。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上,生長出具有自己觀念主題和習俗特點的「三月三」。

參考資料《中國西南民族節日》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文化,西南民族節日,太陽神崇拜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氐羌系的納西族、景頗族、獨龍族、哈尼族、基諾族、彝族、白族等民族在其文化的早期階段,由於受原始宗教信仰的影響,極為重視祭祀天地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構成與總體特徵
    西南民族文化以民族為依據而劃分的區域文化,從行政區劃的關係看,大致包括今天的雲南、貴州、四川、西藏、廣西、湘西大部分地區的民族文化。一些具有相對獨立文化單元性質的民族文化,如迪慶、甘孜、阿壩地區的藏文化以及雲、貴、川交界的涼山彝族文化,都是構成西南民族文化的有機的地域文化。至於已自成體系的西藏文化或藏文化、四川盆地的巴蜀文化,若從嚴格的學術意義來看,也可不劃入西南民族文化範疇。
  • 農曆三月三相傳是中國情人節,比七月七更有文化傳統和說服力
    古代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還有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未婚男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呢?一、為何說三月三是情人節三月三別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
  • 2019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節慶活動新聞發布會
    同時,也真誠希望各位媒體朋友,聚焦「三月三」民族盛會,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推介民族地區資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三月三」這一民族盛會架起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橋,讓民族文化之花更加絢麗多彩、燦爛多姿!謝謝大家!葛雲峰:感謝符秀容副主任的熱情致辭。
  • 臺灣友人向廣西壯族同胞送來「三月三」的節日問候
    臺灣友人向廣西壯族同胞送來「三月三」的節日問候 2020年03月30日 12:4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花蓮甜心勇士在桂臺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交流周表演。(中國臺灣網 發)  中國臺灣網3月30日訊 2020年農曆「三月三」,是廣西壯族人民盛大的節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臺灣花蓮縣少數民族同胞雖然沒能和往年一樣,與廣西壯族同胞一起載歌載舞歡度節慶,但他們依然通過線上的形式,參與到這場歡樂的盛典中來,來自臺灣花蓮縣的鄉親以祝福視頻的方式向廣西壯族同胞送來了「三月三」的節日問候。
  • 曾是古代漢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為何上巳節漸漸被遺忘了?
    上巳節,可能很多人連這個名稱都感到陌生了,但這曾經是漢民族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明代《泰泉鄉禮》曾提到:元夕、上巳、端午、中秋、重陽、臘日立為六會,相與燕遊山水,以宣樂意。這曾經是漢民族最為重要的六大節日之一,不過,其它五個還在,但上巳節基本已經消失了。
  • 「桂花」永飄香——臺灣花蓮朋友祝福廣西「三月三」
    桂臺各民族歡度「壯族三月三」大聯歡,合唱《我和我的祖國》。 (中國臺灣網 發)據記者了解,廣西線上「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不斷吸引桂臺同胞參與各項線上活動,臺灣同胞紛紛以不同形式向廣西「壯族三月三」表達節日問候。
  • 這些民族圖騰在海南景區被用作裝飾,色彩優美如童話世界一般
    作為移民海島,海南自古以來不斷輸入島外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為海南民俗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元素。同時,海南島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海南民俗。此外,海南的民俗具有很強的歷史傳承性,使得這些民族圖騰得以保留下來。
  • 文化||日本男孩的節日:五月初五男孩節
    早在公元834年的日本著作《靈義解》中,就有日本人把從中國傳來的正月初一(古時稱為元旦)、三月初三(上巳節)、五月初五(端午節)等定為節日的事跡。但由於日本在1873年明治維新之後停用了農曆,所以這些節日都被調整到了相應的公曆日期。每年的5月5日既是男孩節,也是全國的公眾假日。這一天,家中有年幼男孩的家庭會用竹竿豎起象徵好運和勇氣的「鯉魚旗」,讓風中飄揚的彩旗傳遞父母對孩子最真摯的祝福。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學及代表作
    神話我國少數民族神話有兩個較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及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二是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特色。例如,達斡爾族神話說大地由仙鶴的一隻腳支撐,傣族神話說大地安放在大象的背上,維吾爾族神話說沙丘會分娩出可汗,壯族神話說溶洞是神靈的極樂之所,這類想像都與生態環境有關。我國許多民族都有射日神話、洪水神話、兄妹成婚神話等,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及共性。
  • 符號與意義指向: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中的秩序與規範
    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正是這樣一種反映過去經驗遺蹟的符號體系,它源於人們日常生活碎片,是成員之間日常交往事實所構築的社會情境的真實再現。作為族群文化的象徵,民歌、神話等口傳文學作品見證了族群社會的歷史與變遷,包含著族群的價值、信仰、觀念,是建構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  一方面,口傳文學通過對本族群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描述與追憶,喚醒族群成員的集體記憶。
  • 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上古神話創世女神、福佑社稷正神——女媧
    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為媧皇。她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的正神。 關於女媧的神話傳說故事,流傳下來的很多,比較熟悉的就是女媧造人和女媧補天。 女媧不僅是補天的英雄和女神,同時她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
  • 民族文化:中國人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從神話、圖騰、皇權看
    答案就在中國的民族文化裡面。  中國是一個文明繁榮、歷史悠久的國家,在上下幾千年的浮沉中湧現了諸多歷史故事。正是這些故事的存在,推動著文化的交流、歷史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興起。而且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龍」的身影隨處可見,是伴隨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一員。
  • 塔羅牌中的歷史文化元素和心理學原型
    註:雖然塔羅牌背後是原始巫術、古希臘羅馬神話、古埃及宗教、古希伯來宗教,還有西方近代神秘學的綜合,但是我們依舊可以通過心理學、神話學和符號學的科學方式,認識這一神秘學現象,並仔細拆解其中的文化和神話密碼。在現代的流行文化中,塔羅牌如同燈火闌珊處的隱士,在人群中看似沒落,但其實有著一大批粉絲和信奉者,他們對於塔羅牌的解釋準確度深信不疑。
  • 東方神話VS西方神話,能傳承五千年的民族,都敢於挑戰神的威嚴!
    可是我們細細研究對比一下中國神話和西方神話(希臘神話和上帝)之後,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製,那就是東方的神話體系敢於挑戰神,而西方的神話體系則更願意崇拜神。在西方的神話裡,火是上帝賜予的;在希臘神話裡,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而在中國的神話裡,火是鑽木取火堅韌不拔摩擦出來的!
  • 第三輯丨八組山歌對唱嗨翻「三月三」(第二首)
    編後語主辦單位邀請到的這8組廣西山歌王和歌手線上嗨歌3天,營造奮進、溫暖、熱烈的節日氛圍,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助推復工復產,讓廣大山歌愛好者在線上過上一個特殊的「三月三」歌節。年紀最長的是67歲的有廣西山歌「一代宗師」之稱的李隆球先生,年紀最小的是還在廣西藝術學院深造的90後歌王蔣成,還有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劉三姐文化傳承人謝慶良,有河池市掌握民歌曲調最多的女歌王呂秀儒,有颯爽英姿、歌聲甜美的警花山歌手韋淑英、韋豔華,也有其他普通的山歌愛好者……8組山歌王山歌手首次採用雲上聚首的特殊方式,圍繞抗擊疫情、民族團結進步、歡慶「三月三」、扶貧攻堅、中國夢等主題大展歌喉,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 「影像·西南」活動近日啟動 澳門師生用鏡頭記錄西南民族風貌
    「影像·西南」澳門科技大學重慶土家族苗族文化深度行活動近日啟動,來自澳門科技大學的8名師生用鏡頭呈現祖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風貌,向澳門傳遞內地的發展變化。區別於以課堂形式為主展開的交流活動,本次活動通過10天的採風,以視頻、圖片等形式記錄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按照縱向統計的方法,筆者依照職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節日文化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書海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風情大全》知識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節日大全》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商業文化大辭典》等工具書及有關資料統計,我國56
  • 臺灣時尚青年以手指舞展示壯族傳統節日 有意赴廣西創業
    最近,他用了5天時間創作了《歌兮舞兮三月三》手指舞,希望以手指舞這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穎方式,為廣西「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日文化的推廣盡一份力量。陸寬創作《歌兮舞兮三月三》手指舞。被訪者供圖陸寬沒有到過廣西,他十分嚮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麗風光以及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社會性
    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我們了解及體會不同民族社會文化的一個途徑。在對民族服飾的考察、了解中不難發現,服飾在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服飾構成一方面,它將一個民族服飾的主要面貌保留下來;另一方面,也將一個民族歷 史中的重要事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神話傳說等轉化為服飾的圖案、款式、工藝等形式,記錄下一個民族發展變化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