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認為,以神話原型的表現及功能劃分的這個層次,神話原型、神話、節日民俗均已演化變形了,在節日民俗中已找不到與神話原型的聯繫。這一層次上的西南少數民族節日,如壯族、布依族、苗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潑水節「,納西族的「三朵節」,白族的「三月街」等,其節日習俗和節日觀念明顯帶有後世社會生活影響的痕跡,有的甚至是晚近才形成。但受到神話制約節日習俗這一人類文化規律制約,在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心理定勢所造成的慣性支配下產生形成。該層次中出現的神話並非表現神話原型,而是後世興:起或變異了的神話。與之相關的習俗也不同於第一層次中與表現神話原型的神話有直接聯繫的原始習俗,而是神話原型和原始節日習俗的慣性發展,由神話原型的集體無意識這一深層心理制約的思維慣性所決定。從第一層次到第三層次,反映著神話原型、神話與節日習俗處於動態發展模式中的規律。
在西南少數民族中,第三層次的大量後起的演化複合型節日多存在於經濟文化相對發達,文化生態開放的民族中。這類現代文明意義上的節日人間喜慶色彩較濃,與第一、二層次的節日的祭祀、儀典色彩形成了對比。從第一、第二層次到第三層次,展示了宗教儀典、祭祀向現代節日的演化序列和發展趨向。節日觀念。主題從單一明確到多重含混,節日習俗從單一、有固定意義指向到複雜化,意指不明確。這是社會生活、經濟基礎發展變遷的必然結果,亦體現了節日從起源到變遷的趨向和發展規律。
在第三層次的節日中,由於主題複雜、含混,節日習俗的文化內涵層層積澱,因而對節日的參與者而言,所體會到的,更多的是後起的觀念主題;所進行的,更多的是後起的習俗活動。譬如傣族的「潑水節」,最初為傣歷新年,具有農耕節日的內涵,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後,涵加進以新水「浴佛「之俗(該習俗至今仍在印度流行),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戰勝傣族原始宗教而支配傣族人民精神生活後,便成為全民性最大的節日,節日民俗活動為以潑水為主,放高升、賽龍舟、丟包、歌舞、趕擺等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內容。
同時也附會產生了解釋「潑水節」由來的神話傳說,最著名的如「 龍魔王娶女殺女,眾女計殺魔王而引火燒身,須不停潑水」之說。潑水節比較典型地說明這類演化型節日現今流行的節日觀念、神話及習俗都與最初始的形態相差甚遠。規範、制約著人們的節日心理與習俗的,不再是神只世界、神靈觀念以及信以為真的神跡(神話),即便在有關的節日神話、傳說中仍有神靈的蹤影,但人們並不對之頂禮膜拜,而主要是以審美的心態來傳誦,成為解釋古老的儀式、以神話規範儀式的心理慣勢的延續。
又以廣泛流行於西南的苗族、布依族、壯族等民族中的「三月三」節日為例。該節日涵蓋了中國南方許多省份和民族、屬百越民族共同文化事象。
湘西的苗族,貴州水城、惠水的苗族,海南島的苗族,廣西的瑤族、壯族,福建、廣東的畲族,海南島的黎族,貴州的布依族、侗族等,都視「三月三」為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但「三月三」在各地、各族中變異較大,形成各自不同的節日觀念和節日民俗事象。如聯繫節日觀念與節日民俗來劃分,大體存在三種類型:第一、紀念性節日。由祭祀祖先發展為兼具祭祀、紀念民族英雄。海南的苗族以「三月三」祭祀祖先一洪水後倖存的 兄妹伏儀和李妹仁,有相應神話陳述其神跡。海南的黎族也在「三月三」這天祭祖。貴州的水城、惠水的苗族稱「三月三」為跳花節,紀念率領苗族反抗官府壓迫的楊首輩。福建、廣東的畲族紀念反抗統治者的民族英雄,相傳「三月三」這天是祖先英雄衝出包圍、取得勝利的日子。
第二、農事性節日。湖南城步縣苗族以「三月三」祭祖並作為春節,著手播種。海南省樂東的苗族在「三月三」祭祀為人類尋找穀物種子的祖先神農公。貴州的布依族認為「三月三」是山神的生日,這天山神要放出蝗蟲危害:莊稼,所以人們為求山神開恩,要舉行「掃寨」和「祭山神」活動。還認為「三月三」與古代的賽歌會、歌仙用歌聲保護莊稼不受害蟲侵害有關,從而,現今的「三月三」有對歌習俗。
第三、求愛求子勝節日。貴州侗族的「三月三」為「花炮節「。紀念龍王女,屆時除搶花炮外,舉行歌舞蘆笙會,男女對歌擇伴。廣西的壯族以「三月三」為歌燈節,通過賽歌擇偶,尋找愛情的機緣。
小編認為,這三類「三月三」節日民俗,若分別就各地各族形成的各自不同的主題。不同的習俗及流傳的神話傳說來看,各有其神話原型或相應的解釋神話,與習俗相聯繫。但考慮到「三月三」是一項南方民族主要是百越系統民族的淵源久遠的共同節日,將各民族的「三月三」民俗作一全面考察,我們推測,與族源、文化起源的遠古淵源相對應,一定有著一個久已被淹沒的神話原型及表現它的神話,或者,在上述三類節日的主題中,某一項主題最為初始,是「三月三」的神話原型。其他地區、民族的「三月三」則來自長期的民族融合、遷徙和文化交流傳播。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上,生長出具有自己觀念主題和習俗特點的「三月三」。
參考資料《中國西南民族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