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閉環
「安心了,屋裡米、面、油、肉、菜都夠了!」在戰疫保供的戰場,這是社區人員、下沉幹部、超市員工、公交司機、志願者最想聽到的一句話。
「封城」戰疫76天,保供部門、單位、企業和幹部職工日均2.4萬人在崗,1.4萬人在一線守護城市生命線。千萬級人口超大中心城市水不停、電不停、氣不停、通信不停、汽油不斷。
市民宅家戰疫要有「糧草保障」,武漢出臺多項舉措,打通線上線下「供應網」,形成「居民下單—商超配貨—公交運輸—社區接收—居民收貨」的生活物資保障閉環。
■ 一根蔥、一顆蒜,一戶一戶接收需求
「2月14日,小區封閉管理,我們把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分配到各個單元,一戶一戶接收需求,定點供應物資。」東湖新城社區黨委書記陶久娣回憶:「居民的需求五花八門,大到尋醫問藥,小到一根蔥、一顆蒜,最高峰一天要跑上百趟幫居民採購物資,雖然辛苦,但從未想過放棄。」
在東湖新城社區的物資集中配送點,擺放著滿足困難群眾需要的免費菜、商超為居民準備的10元平價蔬菜包、居民接龍團購的團購包,每一頂帳篷上,物資分類都標註得明明白白。疫情期間,社區民警李等軍負責把居民的生活物資送到每棟樓下,然後由志願者上樓逐戶派送。
3月11日,社區第一次組織團購活魚。通過微信群裡接龍,30棟樓的王女士花20元買到了5條活鯽魚,「活魚燉湯很鮮美,家人吃得很開心。」社區下沉幹部畢彪回憶:「群裡只要通知活魚要到了,大家立刻活躍起來。」陶久娣和社區工作者們多方打聽消息,聯合多個部門和漁場,讓活魚成為常菜。
■ 「十元菜」「儲備肉」,商超重構供應模式
「小區封閉管理後,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供應都壓縮到了武漢市的主力商超渠道,我們肩膀上的責任重千斤。」中商超市徐東店店長李遠濤說,疫情保供,爭分奪秒,需要快速集結、高效調度。
2月25日,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十元蔬菜包」迅速進入全市社區。「訂單量激增。我們一家門店光蔬菜包訂單就從上千份激增到上萬份,堆積如山的蔬菜怎麼快速消化?」李遠濤迅速通知所有在崗人員到後院集合,分成8個組各司其職,再抽調20人壯大「打包組」。50分鐘,50人完成了2000份十元蔬菜套餐的打包任務。接著,超市公司總部人員、志願者等陸續到門店支援,人手壓力大大緩解。
蔬菜的高峰過了,儲備肉的高峰又來了。3月3日,政府儲備肉價格再度下調,精瘦肉只要10塊錢一斤,市民們很期待,社區的訂單密密麻麻地排過來了。3月10日晚上8時多,天下著大雨,李遠濤和同事穿著雨衣,在露天廣場上打包、裝車儲備肉。
封控期間,全市200多個大型商超網點,成為穩定全市物資供應的主渠道。
據不完全統計,2月16日至4月27日,重點商超企業團購訂單累計達1155萬份;全市41家大中型電商企業馬力全開,2月9日至4月27日,累計完成訂單配送3559萬多份;80家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等農口企業以生鮮直通車形式「開團」進社區,累計完成生鮮配送941萬份;開展活魚社區直供,2月27日至4月8日,累計配送水產品87萬餘份……
■ 公交車、志願者,打通保供「最後一公裡」
武漢公交H91路駕駛員李文軍,駕駛一輛公交車從中百倉儲漢陽人信匯店出發,滿載著市民從該店網上團購的蔬菜、大米、食用油、麵條等生活物資,送往漢陽區芳草路上的太子尚品等小區。公交車到達小區門口後,隨車的中百倉儲工作人員與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等現場辦理交接。2月24日至4月6日,李文軍每天這樣為市民配送網上團購物資。
助力打通保供「最後一公裡」,2月23日,武漢公交集團統籌調配了500餘名駕駛員和500餘臺公交車,從2月24日開始,全面對接武商量販、中百倉儲、中商超市等三鎮165家商超門店及有關的電商平臺網點,負責將市民線上團購的生活物資,及時運輸、配送到居民小區門口。
物資到了小區,接力忙碌的是組織小區團購的「團長」和志願者。3月10日上午10時,兩輛公交車載著5噸生活物資,開進了礄口區空後社區。這個社區60多棟單元樓全是樓梯房。2月7日,武漢市群藝館黨員陸楊下沉到該社區後和同事迅速建起一個買菜群。公交車一到,陸楊就和同事、志願者馬上開始下貨,接著又分組為居民叫號,讓居民每10人一組到院子裡領物品,還提醒大家排隊間隔一米以上,一直忙到晚上9時多。
疫情期間,特別是社區封控管理階段,傳統供應體系、交易方式被打破,武漢迅速重構了居民生活物資供應模式,將應急保供網絡及時覆蓋全市。
市民的「菜籃子」「米袋子」穩了,宅家戰疫更有信心和力量。
長江日報記者孫珺 寧秀梅 黃麗娟 王剛 通訊員倪望明 胡述蘭 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