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吃黃鱔」是一句歇後語,這個歇後語有兩個答案,一個是「比長短」,一個是「找死」。比長短很好理解,就是黃鱔與蛇的外觀相似,但是長短不一,而「找死」也比較的簡單,就是說黃鱔死後,身體僵直,整個骨頭無法彎曲造成蛇無法正常的行動,最後只能活活的被「撐死」。那麼,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呢?當然是錯誤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黃鱔的棲息環境
黃鱔就是鱔魚,它是一種亞洲獨有的物種,在我國南方地區的水域和稻田中比較的常見,是一種營養價值比較高的魚,筆者作為一個北方人,對這種魚比較的感興趣,因此也看了許多釣黃鱔的直播。
黃鱔是一種穴居性的魚,有著晝伏夜出的習性,因此,大多抓黃鱔的人都會選擇在晚上去抓。由於黃鱔是一種肉食性魚類(以其他水生生物為食),所以通常人們會用蚯蚓釣黃鱔。黃鱔的體表跟泥鰍一樣都有一層滑滑的粘液,這層粘液有幾個主要的作用,第一,可以防止一些細菌對身體的侵蝕(由於沒有鱗片覆蓋);第二,可以防止一些寄生蟲在身上寄生,而且即使它穿梭於水草叢生的水域也能因為滑滑的粘液而不被水草纏住;最後就是被人類捕捉後,有利於逃走了。
黃鱔還有一點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從幼體發育到成年後,性別為雌性,但是當它們完成第一次繁殖後,就會變成雄性。這是黃鱔比較獨特的地方。
蛇吃黃鱔真的會死嗎?
首先,我們已經了解了黃鱔的棲息環境,那麼,我們根據黃鱔的棲息環境再來匹配能夠對黃鱔構成威脅的蛇。在我國黃鱔比較常見,但是能在水中或者是岸邊捕獵黃鱔的蛇並不多,總的來說比較有代表性的只有三種:金環蛇、銀環蛇以及水赤鏈遊蛇。
其中水赤鏈遊蛇是水蛇,它的主要獵物就是黃鱔以及其他的魚類,而金、銀環蛇雖然不是水蛇,但是它們都有溪邊覓食的習性,而且獵物大都來自於水中,比如蛙類、黃鱔。
也就是說,以上三種蛇都是黃鱔的天敵。由於三種蛇都是毒蛇,在捕獵時,它們只需要咬住黃鱔,然後將毒液注入黃鱔體內,黃鱔在吞下之前就已經死亡了。所以,也就不存在傳言中「黃鱔進入蛇的體內肆意破壞造成蛇死亡的說法了」。
其次,在毒蛇吞下獵物時,它們一邊吞咽,實際上消化系統就已經開始工作了,在消化時,毒蛇的毒液會與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一起來分解食物,這樣被吞的黃鱔的肉就會慢慢的被分解為營養物質了。而且在選擇獵物時,雖然,毒蛇會攻擊體型大的黃鱔,但是如果太大不足以吞下,那麼它們通常也不會吞的。
黃鱔的肉在毒蛇體內被分解後,它們體內的消化液會再次分解骨頭,雖然這些骨頭不能夠被分解,但是會軟化,此時,它們就會將骨頭吐出。
總結
黃鱔由於棲息在水中,所以它的蛇類天敵並不多,而且主要以毒蛇為主,毒蛇的毒液配合上消化液能夠最大程度的分解黃鱔,所以嚴格意義上說,蛇吃黃鱔並不會死。但是,如果硬將一條黃鱔塞入一條小蛇的口中,那麼這條蛇被撐死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顯然小蛇也不會去捕殺大型的黃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