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學無所不通,辯論明銳,座人常屈。」1000多年前,《新唐書》裡記載了閃耀於書舍之間的「思辨」火花。
光影穿梭千年。2019年秋,見證大唐盛世的古都西安,首屆「凌雲杯」軍地高校英語辯論賽在這裡激情上演。10餘所軍隊院校和30餘所地方高校組成的52支辯論隊,唇槍舌劍、宏辭論道,圍繞一個個前沿話題互「擲」論點,獻上了一場「英語思辨盛宴」。
賽後,「東道主」空軍軍醫大學代表隊選手許皓在朋友圈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只有在相互交流中練好了語言表達、思辨、協作能力,軍校學員才能「走得出去」「走得更遠」,在世界舞臺展示中國軍人的風採……
請關注《解放軍報》的報導——
思辨的火花在這裡閃耀
■趙蔚光
一場沒有硝煙的唇槍舌劍
「我們是否應當反對在戰爭中使用大規模無人殺傷武器?」在首屆「凌雲杯」軍地高校英語辯論賽比賽現場,大屏幕上的辯題剛剛出現,就引發了觀眾的一陣「交頭接耳」。要知道,這種緊貼軍事科技前沿發展且富含倫理爭議的題目,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知識儲備上的「盲區」。
臺下,第一次踏上英語辯論賽場的空軍軍醫大學選手王顯陽在筆記本上奮筆疾書。「準備時間太短了,這個題目我過去雖有所涉獵,但思考不多,一會兒該怎麼辦?」看著計時器上數字的飛速變化,王顯陽的腦門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與王顯陽一樣,隊友王晨語也是空軍軍醫大學本科學員,曾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國內各項英語大賽。但「凌雲杯」與其他英語比賽的賽制不同,賽前15分鐘辯手才知道辯題和辯位。7分鐘的全英文發言與現場質詢環節,即便是這些英語學習的佼佼者,也難免有些手忙腳亂。
正當兩人緊張討論之時,比賽開始的鈴聲響起。看著雜亂的筆記,王晨語深吸一口氣,理了理軍裝,快步走上了發言臺。「目前無人作戰設備的敵我識別能力顯著不足,在投入實際使用時會大概率造成無辜平民傷亡,有悖於戰爭倫理……」平時英語表達如行雲流水的王晨語此時變得有些語無倫次,發言還沒結束就被打斷。「實踐證明,在反恐作戰中無人機的使用可大幅減少實戰人員傷亡」「目前的紅外標記等技術的發展可以有效解決附加傷害的問題」……面對反方上海交通大學選手黃天辰和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選手張杰「連珠炮」式的反駁,王晨語一時間有些亂了陣腳。
另一邊賽場上,有關人工智慧的辯論在正反兩方你來我往的爭辯中「火花四濺」。不同的辯題、創新的論點、精彩的表達,52支參賽隊伍的激烈交鋒聲迴響在賽場。醫患關係、體育競技、人工智慧、地區發展……一個個緊扣時代發展與社會熱點的辯題在思維碰撞中相繼亮相。
「這就是英語辯論的魅力所在。」比賽裁判長、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教員屈靜雯點評道,在我軍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維和、海上護航、人道主義救援活動的今天,學員們不能只會學,更要會思、會講。此次英語辯論比賽,就是一場模擬當今國際軍事外交的實戰演練。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唇槍舌劍中,學員們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辨和表達的能力。趙蔚光攝
一條從無到有的「幕後戰線」
「凌雲杯」決賽賽場上,一陣清脆的鈴聲響徹座無虛席的禮堂,又一場唇槍舌劍結束了,空軍軍醫大學選手孟憲博和許皓相視一笑。他們敏捷靈動的思路、心有靈犀的默契引發現場一陣陣掌聲。
坐在臺下觀戰的外語教研室主任姜冬蕾,此刻的臉上也綻放出欣慰的笑容,她知道這一刻的掌聲,是靠背後無數的努力付出贏得的。她的腦海裡不由自主回放出4年前在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上,學員們鎩羽而歸時臉上寫滿的失落與挫敗。
從那時起,大學為了儘快補齊學員口語表達與思維邏輯鍛鍊上的短板,外語教研室為學員們量身定做了一套包括書籍閱讀、視頻分析、實戰演練和錄像反思在內的訓練方案。許多教員放棄休息時間,幫助學員們一遍遍打磨辯論技巧,總結經驗教訓。
去年,學校承辦了亞太軍事醫學論壇,外賓接待、講解、翻譯工作對學員們的「實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給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適應新時代要求,提高軍校學員的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讓他們走上更廣闊的舞臺,成了亟須解決的現實命題。
「英語辯論緊張的賽制和激烈的交鋒最能體現對外工作的特點,我們能不能以賽帶訓,舉辦一場軍地高校的英語辯論比賽模擬實戰?」在年初的工作部署會上,講師馬曉樾的想法點燃了大家心頭的「小火苗」。
辯題怎樣設計才能貼合軍隊實際?怎樣才能保證辯論內容沒有正反偏倚?大賽正式立項籌備後,一系列預想不到的困難迎面而來。
「我在學校參加過多次英語競賽,我來負責組織籌備工作。」剛走上教學工作崗位的王秋和在關鍵時刻主動請纓。幾個月時間裡,王秋和泡圖書館、翻教材、找期刊……漸漸地,成堆的文獻逐漸被抽絲剝繭為國際關係、戰場倫理、醫療安全等一個個富有時代感的題目和一份份邏輯縝密的示範分析稿。
隨著籌備工作的不斷深入,比賽氛圍持續升溫,吸引力也越來越大。「50、51、52!」一直守在報名系統前的馬曉樾驚喜地發現,軍隊參賽院校從空軍逐步擴大到各軍種,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地方高校也將派隊參加。一場匯聚國內和軍隊優質資源,模擬實戰、高手雲集的英語辯論比賽應運而生。
現在,在外語教研室的成果展櫃中,一張首屆「凌雲杯」軍地高校英語辯論賽參賽人員的合影被擺放到了最顯眼的位置。照片中,那些明亮的眼眸閃耀著思辨的神採,那些燦爛的笑容記錄著成長的光華。
一次思辨引領的「換羽高飛」
「這個關於巴黎氣候協定的題目,如果對面是美國人,他們會考慮哪些問題?應當查找哪些文件資料?」決賽觀眾席上,觀戰的空軍軍醫大學選手馮禹楠不停思索著。賽後,他第一時間找到了參加決賽的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辯手們,與他們交流起外事工作時的經驗與思考。
「參加比賽、獲得獎項並不代表著我們就能勝任軍事外交任務。這次比賽是一個寶貴的交流平臺,與軍地院校的英語達人一起取長補短,我們需要學的東西還很多。」馮禹楠說。
「凌雲杯」比賽已經落幕,但比賽本身的價值已經超越了賽場的爭奪與成績的高低。賽後,辯手們自發聚集在一起,交流起在校期間對外交流的經歷與經驗。他們中很多人參加過陸軍「國際學員周」、隨艦出訪和對外翻譯等任務,這些初出茅廬的軍校學員代表的,是中國軍隊「走出去」的信心與未來。
比賽結束後,許皓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國際禁化武組織培訓班的翻譯任務中。執行任務期間,歷經賽場磨礪的敏銳思維與良好表達能力,讓許皓出色地完成了從裝備演練的流程講解到研討交流的現場解答。離別之際,外軍學員們紛紛為他豎起大拇指:「中國學生,好樣的!」
「貼近實戰是我們前進的方向,思辨能力是我們有力的武器。『凌雲杯』比賽更像是一次練兵,讓我們今後在外事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許皓說。
一場競賽,改變的不僅僅是外語教學。走進空軍軍醫大學的教室,從外語課堂的英語辯論專題,到政治教育課中學員的自主討論,再到醫學課程的問題驅動教學法設計,思辨設計的引入,讓課堂更有生氣、更有樂趣。學員們由「被動聽講」變為「主動參與」,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善於思考和勇於表達的能力。
「舉辦這樣的軍地高校英語辯論賽,就是要引導學員瞄準未來任職需要,不斷思考、敢於表達。」姜冬蕾說,在我軍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的今天,為適應世界一流軍隊建設目標,必須加強學員的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為強軍事業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