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穿布鞋,國軍穿草鞋:最終勝負,已在士兵腳上決定

2020-12-13 騰訊網

作者:風千裡

那時候我們都穿草鞋:北伐剛出發的時候穿稻草鞋,過仙霞嶺到浙江才穿麻草鞋。一個月發一雙布襪子,長途行軍,襪子頂多只能穿一兩個禮拜,所以大家都赤腳;公家發的草鞋也穿不了多久,所以有的也自己打。」——曾經參與北伐的將領劉安祺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對於普通步兵來說,背負彈藥輜重長途行軍、在火線機動轉移和衝鋒陷陣,都需要依靠強有力的雙腳來完成。一雙耐用舒適的鞋子,可以有效緩解行軍打仗中戰士們承受的各種肉體與心理壓力,對於提升他們的戰鬥效率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如今早已習慣了現代工業文明發達的物質成果的我們,可能並不會注意到一雙小小的軍鞋,其本身就是複雜軍事後勤供應體系的一個縮影。更不會想到,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廉價工業產品的軍鞋,對於很大一線官兵來說,竟然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跪射俑,其右腳底出現的密密麻麻的針眼所表現的就是秦軍當時穿的一種縫製的布鞋

在漫長的古代戰爭史上,除了貴族武士或中高級軍官能夠穿得起體面舒適的靴子之外,大部分基層士兵即便是在軍餉最充裕的時候,腳上能穿得起的大多也只是草鞋,稍微好一些的能夠穿得上縫製的布鞋。前者主要以各種草類原材料以手工編織而成,由於原料來源廣泛,易於採集,無需加工即可直接製作,是所有軍鞋中最廉價者,歷史也最為悠久,考古證實早在6000年前就已存在。

而後者,則通常是用麻、葛、皮等材料縫製的單層或多層底鞋,這種鞋形體寬大,質地粗糙耐用,穿起來輕便靈活,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廣泛使用,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兵馬俑中即可見士兵穿著的單層底布鞋,不過在農業社會,這種布鞋的製作需要耗費一定的成本,並不及草鞋那樣普遍。

清末進行操練的北洋新軍士兵,他們配發了近代化軍靴和綁腿

進入晚清時期,列強瘋狂侵略中國,中國軍人看到了那些洋兵腳上穿著的近代化軍靴。相比於當時八旗綠營與團練鄉勇還在普遍使用的步履草鞋,這些依靠工業化生產的軍靴,不僅讓士兵穿著更加舒適,對足部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而且更加結實耐用。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就向歐洲大規模採購了這種類型的軍靴,武裝他的北洋新軍,到辛亥革命前夕,這種軍靴已經成為清政府所編練新軍的標準作戰裝備,中國士兵的雙腳終於也趕上了國際步伐。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辛亥革命不久,緊隨其後的軍閥混戰,給中國正常的軍事工業化進程造成極大損害,近代化的軍靴雖小,卻與槍炮彈藥一樣,需要國家級的軍需供應體系來維持,而當局疲弱無力,更迭頻繁,地方軍閥擁兵自重,只知瘋狂擴軍,對於士兵足底的這些事根本無心關注。因此,中國士兵的雙腳裝備又迅速倒退回農業時代的水平。除了少數闊綽的大軍閥(比如奉系軍閥)還能配發與清末新軍時期質量相等的軍靴外,各地大部分基層官兵只能自己就地取材打制草鞋,稍有條件的軍隊也只能勉強給士兵配發手工縫製的布鞋。

渡過黃河的北伐軍,除了軍官外,普通士兵依舊穿著草鞋

1927年開進上海的北伐軍,他們腳上穿著草鞋

這種情況到了南京時期卻更加惡化,在北伐軍進入上海的時候,很多我方的工人糾察隊隊員們就驚訝地發現,那些遠道而來的軍人居然大部分還穿著草鞋,而他們自己有不少人已經穿上皮鞋了。而在民國初期十年間,士兵普遍穿草鞋的狀況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除了部分蔣氏嫡系中的精銳部隊能夠成批獲得先進的軍靴外,大部分士兵都是穿著草鞋進行訓練和作戰,能夠穿上縫製的千層底布鞋已經算是條件不錯的部隊了。30年代南京方面訓練的德械部隊,軍官配髮長筒皮質軍靴,士兵穿著一戰德國樣式的步兵靴,威風不已,但其他部隊長期缺乏充足的物資供給,士兵只能用草鞋湊合了,這還是嫡系軍,其他地方派系軍隊就更不用說了。

左為1938年穿草鞋的普通國軍士兵,右為配發德式軍鞋的德械師官兵

在土地革命時期,草鞋也同樣是的各地工農紅軍部隊的標配。在全國星羅棋布的根據地中,前有敵軍的圍追堵截,後有各項物資供應短缺,紅軍部隊根本無力為普通士兵提供耐用的布鞋乃至軍靴。因此打制草鞋,成為從紅軍指戰員到基層官兵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不僅很大前線的戰士需要在作戰間隙儘可能多的打草鞋,很多級別較高的軍官也練就了一手打草鞋的技能,當時的紅軍總司令朱德就以精湛的打草鞋技藝享譽全軍,還在長徵途中經常親手為戰士們製作草鞋。

當時紅軍主力主要活動於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溼潤,而用稻草或麻草製作的草鞋具有廉價、輕便、防滑和吸水性好等優點,非常適合南方的作戰環境和紅軍物資匱乏的境遇。這一時期,各根據地經常組織當地軍民成批製作草鞋,比如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主力在於都集結的10天時間裡,就發動於都群眾連夜趕製出草鞋10萬多雙,戰士們才得以穿著嶄新的草鞋踏上長徵路。

紅軍時期的稻草鞋和麻草鞋

70年代的年畫,描繪的是長徵途中為士兵打制草鞋的朱德

不過,草鞋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草鞋的耐磨性很差,在長時間行軍途中經常容易破損,因此長徵途中從高級指戰員到戰士,都需要在不停地就地取材製作新草鞋。而當部隊北上行進至氣溫較低的黃土高坡時,草鞋保暖性不佳的弊病也暴露出來,很多戰士因為赤腳穿草鞋而被凍傷。而用稻草和麻草打制的草鞋,也很難稱得上舒適,草鞋本身的倒刺經常會在不經意間劃傷足底,甚至在行軍途中導致反覆感染。而更嚴重的是,長期穿草鞋負重行軍,容易導致扁平足病,使士兵失去遠距離行軍的能力,草鞋對士兵足部的損害在長徵結束後開始引起重視。

侵華日軍裝備的昭和五年式作戰靴

與中國軍隊士兵窘迫的足底裝備相比,配發現代化軍靴的侵華日軍,在行軍打仗時就顯得更加從容。在抗戰全面爆發時,日軍普遍配發的是昭和五年式作戰靴,這種軍靴使用牛皮製作,結實耐用而且防水,整個靴子能把小腿一下全部包裹,靴底由後跟和足弓部分提供支撐,最重要的是底部還有防滑鋼釘,這種多功能作戰靴對於當時的中國士兵來說簡直是無法想像的。光是足底上的巨大差距,就讓日本單兵的裝備水平高於當時任何一支中國部隊。

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重慶方面雖然開始源源不斷地獲得英美蘇等盟國的軍事援助,但前線大部分官兵依然穿著草鞋與日軍相搏。就是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徵軍,前期裝備英式武器,後期為美軍教官訓練,在跨越緬甸的叢林山路時依然穿著草鞋,與同時期全副美式裝備,足蹬美式軍靴的駐印軍根本是天壤之別,而被當時的外國記者戲稱為「草鞋兵」。這還是國軍中少有的物資供應跟得上的精銳之師,到了抗戰後期,國軍其他部隊居然連草鞋都開始變得稀缺。1944年桂柳會戰期間,國軍94軍166師參謀長就曾公開抱怨道:「我軍開往廣西作戰…士兵連雙草鞋都沒有,光著腳走路,哪能走得動,走得快呢?」這充分表現出國軍在抗戰時期,後勤供應體系中暴露出的嚴重問題。

搭乘美軍DC-3運輸機的中國遠徵軍士兵,他們全部穿著草鞋

1944年,在敵後活動的新四軍官兵,他們全部穿著縫製的粗布鞋

相比國軍士兵依舊寒酸的雙足,我敵後抗日武裝的境遇要好得多。在八路軍和新四軍完成改編後,雖然得到了當局一定的物資供應,但還是供不應求,尤其是軍服、軍鞋這些後勤問題只能想辦法自己解決。

在長徵期間看到草鞋對士兵雙足的危害後,各抗日根據地對軍鞋的製作極為重視,由於大批男性青壯年不是上前線殺敵,就是在後方從事重體力生產活動,為士兵製作軍鞋的任務就落在了邊區廣大婦女的肩上。根據地婦女組織經常發動農村婦女集中縫製鞋襪,主要是以手工製作的粗布鞋為主,分為夏季用的單鞋和冬季用的棉鞋。雖然這種農業時代就已經長期使用的布鞋,無法比得上日軍的制式化軍靴,但其輕便透氣,舒適耐用和保暖的特點已經讓戰士的足部狀況得到了質的改善,八路軍和新四軍官兵們的行軍與作戰能力有了很大保障。而且得益於各根據地強大的組織調動能力,就是在艱苦的反掃蕩時期,前線部隊依舊能獲得足量的布鞋。

抗戰時期,河北淶源縣婦女在集中為八路軍趕製布鞋

抗戰後期,三名即將奔赴戰場的八路軍女衛生員,他們都穿著縫製的粗布鞋

從草鞋到布鞋,不僅僅是士兵雙腳境遇的改善,更是整個後勤供應體系的完善,穿著粗布鞋的抗日武裝穿梭於敵後,憑藉旺盛的鬥志不停地消耗著日軍的銳氣,而國軍士兵卻依然被草鞋所帶來的各種傷病所困擾,臨近勝利居然士氣依然低迷到抗戰結束時,八路軍新四軍與國軍其他部隊相比,其軍容面貌已不可同日而語,其最終的勝負早已在士兵的腳底板上決定了。

相關焦點

  • 為何八路軍戰士都情願穿手工草鞋,也不穿從日軍那裡繳獲的皮靴?
    喜歡去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朋友們,一定會看到展館中擺放著的八路軍曾經穿的「軍服」,那些放在展櫃的軍服,大多數都是渾身補丁,哪個地方破了,就在破的地方補上一塊補丁,在那些軍服中,幾乎都看不到新衣服。而且,尤其是在八路軍的隊伍中,戰士們所穿的鞋更是五花八門,即使是布鞋,在上面也是布滿了各種的補丁,要說戰士們所穿得最多的謝,那就要數草鞋了。
  • 八路軍繳獲那麼多日軍軍靴,為啥戰士多數還穿草鞋,不光因為鞋小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的中國十分的貧窮落後,抗戰條件極為艱苦,不僅沒有趁手的武器,甚至連身上穿的服裝,腳下踩的鞋都不能保證統一。 那時候穿著帶補丁軍裝的八路軍戰士隨處可見,腳上也沒有別國統一的軍靴,好些的是布鞋,多數人只能穿草鞋。
  • 八路軍為何寧願穿草鞋,也不要繳獲的日軍軍靴?原因讓人心酸
    所以當時的八路軍們經常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和草鞋,憑藉著小米加步槍,自製手榴彈和囂張跋扈,裝備精良的日本鬼子戰鬥到底。但是隨著抗日戰爭的節節勝利,八路軍繳獲的日軍物資越來越多,三八大蓋,小鋼炮也是偶有斬獲。但是像軍鞋這種物資,八路軍就算斬獲了,也會棄之不用。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八路軍寧願穿草鞋打仗,都不願意穿舒舒服服的軍鞋呢?
  • 八路軍繳獲的鬼子軍靴去哪了?為何不見戰士們穿?老兵:不敢穿!
    抗日戰爭的時候,很多地方的士兵都沒有足夠的物資,不僅難以吃飽飯,很多人連走路的鞋子都是草鞋和布鞋,這對於常年需要長途跋涉的士兵們來說,無疑是非常不利的。 八路軍與日軍多次交戰,肯定繳獲過很多大皮靴,可為何卻很少見到八路軍穿呢?
  • 八路軍明明物資短缺,為什麼情願打草鞋,也不穿繳獲的日軍皮靴?
    二戰時期,中國軍隊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後勤物資,都遠遠比不上同時期其他國家的軍隊,但是儘管條件艱苦,中國軍人從未抱怨,美軍士兵抱怨不好吃的午餐肉,中國軍人吃不起,但是中國軍人哪怕吃摻著老鼠屎和沙礫的飯
  • 抗日戰爭時日軍都穿皮靴,我軍卻穿著草鞋,繳獲的日軍皮靴去哪了
    據了解,在抗日戰爭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八路軍除了衣服沒有條件換新的,鞋子也同樣如此。在一些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八路軍穿著的鞋子比較雜,很多都是穿著布鞋,上面布滿補丁。
  • 《亮劍3》被點名下架,別說抹髮膠住別墅,抗戰士兵連鞋都穿不上
    其實,不只是此劇,在相當多的抗戰題材影視作品中,抗戰部隊的官兵都是一水整齊潔淨的軍服,從頭到腳一塵不染。這種設定幾乎已經成為一種風氣,似乎大家不這麼穿就打不了勝仗,不這麼穿就有辱咱們中國軍隊的名號。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衣著條件到底是怎樣的呢?
  • 八路軍繳獲大量日軍軍靴,卻無人敢穿,原因令人心酸不已
    八路軍繳獲大量日軍軍靴,卻無人敢穿,原因令人心酸不已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戰士們因為物資缺乏缺衣少食,所以只能穿著草鞋打鬼子,我們都知道草鞋無法抵禦嚴寒,如果遇到危險的路況更是無法保護戰士們的雙腳,但是就算八路軍戰士們繳獲再多的日軍軍靴,他們也絕對不會穿,因為沒有人敢冒這個險,真實的原因令人非常心酸
  • 這張照片上,八路軍士兵戴的帽子真的是日軍軍帽嗎?
    前段時間,小編得到一張老照片,記錄的是一群八路軍和抗日遊擊隊一起集會的場景。我們在整理照片時無意中發現了一頂奇怪的帽子,看著既不像八路軍軍帽,似乎也不太像日軍軍帽。於是,有網友問:這張照片上八路軍士兵戴的帽子真的是日軍軍帽嗎?
  • 為何八路軍不願穿繳獲的日軍軍鞋?上過戰場的老兵最有發言權
    聽過著名音樂作曲家賀綠汀《遊擊隊之歌》的朋友,對歌曲中「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這句歌詞定不會陌生。這首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曲子,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物資條件匱乏的八路軍、新世紀等抗日武裝,因敵取資,利用繳獲敵方的物資補充自己的詳情。
  • 為什麼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寧可穿草鞋也不穿繳獲的日軍皮鞋?
    可是,當我們翻來老照片的時候,發現當時的中國軍人腳上穿的似乎只有一雙草鞋,好點的就是布鞋,腳背都是傷口。如果說中國軍人物資緊缺發不起布鞋也行,可是每次打仗贏了之後不是有收繳敵方物資嗎?那麼繳獲來的皮鞋不能用嗎?
  • 二戰各國軍靴介紹,中國軍隊的草鞋令人動容
    當時,美國陸軍步兵配發的軍靴主要有兩種——M42(傘兵)軍靴和帶皮製護腿的M43型高腰作戰靴,按照美軍條令規定,穿M42型軍靴時必須同時打上制式的帆布綁腿。有意思的是,雖然M43作戰靴的性能優於老式的M42,但直到1944年6月諾曼第登陸時,美軍遊騎兵部隊及一些其他陸軍單位的官兵仍然穿著M42軍靴。
  • 國軍2名女兵被俘,李克農:放走穿長靴的!士兵們想不通
    導語:國軍2名女兵被俘,李克農:放走穿長靴的!士兵們想不通湘江戰役對於紅軍來說是事關存亡的一戰,這一次的戰役發生在1934年的11月27日。這場戰役發生的時間,剛好在紅軍長徵途中。發生地點在廣西全州縣,當時國軍來勢兇猛,紅軍戰士們付出很大的代價才突破了國軍的第四道封鎖線。長徵紅軍戰士的人數也減少了很多,已經從8萬人減到了3萬人左右。在戰爭中,那肯定就少不了會出現俘虜。在湘江戰役結束以後,我軍也俘虜了一些國軍。那時有2名國軍女兵被俘。
  • 八路軍繳獲的日軍大衣,為何都不穿,而是選擇燒掉?背後大有深意
    那麼時間往前推上幾十年,那時候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士兵們,他們都考什麼抵禦嚴寒呢?首先分國軍和八路軍,國軍算是當年的政府軍,有一定的工業支持,其武器裝備以及軍需物資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所以他們是有自己制式的軍服的,只看他們的上官是否有良心。
  •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扣子有什麼意義?
    現在看八路軍的這兩粒扣子,再看看國軍統一的琺瑯彩帽徽,一個小小的細節,突然覺得當年我軍當年真的實屬不易。這也從側面反應出當年國民黨擁有足夠優良的條件,最後卻一敗塗地。這不是一兩場戰役的輸贏決定的,而是國民黨腐朽貪汙等種種問題失了民心敗退臺灣。
  • 二戰時,八路軍收繳許多日式大衣,為何大家都不穿?原因難以置信
    八路軍以簡易的裝備加高昂鬥志力克日本軍隊,把他們打敗後收繳了大批精良裝備跟物質,當中就包含日式軍大衣,由於當時上級定下三大紀律八項規定,裡面有一條強烈要求,凡是繳獲的物品一切都要充公。所以就算士兵打下來也就跟歸公,不得私自穿戴使用。另外,我軍非常擅長打遊擊戰,往往以少數戰士潛入敵人後方活動,突襲後繳獲大量物質,由於不方便帶走從而不得不燒毀。
  • 在布鞋3000多年的發展史裡,草鞋一直跟隨,都沒走遠
    然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商品經濟不發達,製造業落後的情況下,尋常百姓家裡多以布鞋和草鞋為主,手工編織,簡單粗糙,禦寒和耐磨性都不好,卻也解決了「裸足」的問題。圖為涼草鞋。草鞋的出現早於布鞋,但在布鞋的發展過程中,它一直陪伴。聰明的人類,為了解決保暖問題,製造出了「茅窩」。這種鞋,以麻匹為主要原材料,加入茅草等,編織的較厚實,在冬天裡,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寒作用。
  • 八路軍的帽子上為何有2顆扣子,什麼意思呢?
    1937年8月25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受政府收編,位於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還有陝北紅軍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又將八路軍改稱為第18集團軍。由於八路軍的這個稱呼更加深入人心,所以,除了國民政府的某些正式文獻外,基本上都在使用「八路軍」這個簡稱。所以,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屬於國家正規軍隊,他們是真正的「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