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八路軍的這兩粒扣子,再看看國軍統一的琺瑯彩帽徽,一個小小的細節,突然覺得當年我軍當年真的實屬不易。這也從側面反應出當年國民黨擁有足夠優良的條件,最後卻一敗塗地。這不是一兩場戰役的輸贏決定的,而是國民黨腐朽貪汙等種種問題失了民心敗退臺灣。
有人說這兩個扣子的形象就是一個「8」字,代表著八路軍。其實八路軍這個帽子剛剛開始是國軍提供的軍帽,那個時候這兩個扣子肯定沒有八路軍的含義。國軍之中很多軍帽都是在兩個扣子上再縫一個琺瑯彩帽徽,如果八路軍的兩顆扣子是八,那麼國軍的帽子作何解釋,三餅嗎?
其實八路軍戴這樣的帽子就是因為被國民黨排擠,即便達成了一致合作,還是拖延著不給他們發青天白日徽章。在國共合作之前,中共的軍帽一直都是一顆五角星。後來改編為國軍第八路軍和新四軍之後,國民黨也會適當補充一下他們的軍裝軍帽。在剛剛開始的時候,國軍還會給八路軍送去帽徽,但是後來國共摩擦增大,帽徽就這樣取消了。
帶著兩粒紐扣的帽子是國軍的德國軍事顧問設計的,兩粒扣子是用來固定兩側垂下的防護布。在天冷的時候,可以將這兩粒扣子解下來,護住耳朵和脖子。在天熱的時候可以重新扣上,不會悶熱不適。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設計,所以得到了國民黨內部的推廣。
後來國民黨對八路的供給越來越少,新編的戰士只能自己照著前輩的樣子縫作軍裝,實用的紐扣也被留了下來。也許就是這個時候,新戰友們因為自豪感和歸屬感,漸漸傳出了兩粒紐扣代表著「8」的傳言來。有的時候八路軍衣服上的扣子掉了,這兩粒紐扣還起到了備用紐扣的作用。
在八路當時的艱苦條件之下,根本沒有能力去設計、購置新的軍裝和軍帽。他們平時吃的都是高粱米飯,喝的都是兌了幾次水的南瓜粥,睡覺的地方就是鋪些茅草,士兵肩膀上的子彈袋子基本上都是癟著的。軍服能自己紡織自己製作,連草藥都能自己採,食鹽都可以自己熬製。
曾經看過一個美國記者為八路軍拍攝的照片,斷手的年輕戰士在相機前依舊腰杆挺直;士兵們在平時閒暇,也會聚在一起打撲克牌,談笑風生。他們很艱苦,但是勤儉節約、苦中作樂。也許就是這樣的精神,讓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兵,在歷史上走得更堅定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