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牙膏市場十強6家外資,兩面針田七六必治為何紛紛走向沒落?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華商韜略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國人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品牌,你以為它是國產,其實已經是外資。

比如啤酒領域,重慶啤酒、烏蘇啤酒等都被國際巨頭嘉士伯收入囊中,而每天都要用的牙膏,也是外資的「主陣地」。

2017年,中國市場排名前十的牙膏品牌中,有6家是外資品牌,包括黑人、佳潔士、高露潔、中華、舒適達、竹鹽,只有雲南白藥、冷酸靈、納愛斯、舒客是國產品牌。

具體到產量,本土品牌的總產量佔中國牙膏總產量約42%,外資品牌佔到58%,掌握主導地位。

顯而易見,外資牙膏品牌不斷進擊,國產牙膏越髮式微。這不僅關係著每個人的消費習慣,更影響著整個牙膏市場。

【1】

不要認為外資牙膏如今很彪悍,就看低國產牙膏。事實上,國產牙膏也曾風光無限。

以廣西的「田七」牙膏為例,這款牙膏連續獲得「廣西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等稱號。數據顯示,2004年前後,「田七」的母公司奧奇麗曾連續實現10億元銷售收入,一年狂銷牙膏4億餘支。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同樣,「藍天六必治」牙膏也紅極一時,尤其是「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的廣告打響之後,訂單紛至沓來。1996年,「六必治」牙膏發展到高峰,佔國內牙膏市場近16%的市場份額。

而上世紀50年代,中國化學工業社(如今的上海美加淨日化有限公司)開發出了中國首款水果香型牙膏「白玉牙膏」,一度作為牙膏的範例在全國推廣。

國產牙膏中,最典型的,當屬「兩面針」。1994年,「兩面針」面世,以中草藥牙膏為發力點,廣受歡迎。

據媒體報導,2001年,「兩面針」牙膏年產銷量突破4億支,並且連續15年銷量位居第一。2004年,「兩面針」還成功上市,登陸上交所,成為中國牙膏第一股。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然而,時移世易,這些造就輝煌業績、深入中國人生活的國產牙膏,漸漸走向沒落。

2014年,因財務成本增加、資金緊張,「田七」牙膏被迫停產。2016年,奧奇麗宣布資產重組成功,「田七」恢復生產,但很快,奧奇麗又出現經營危機,多次被法院認定為「失信被執行人」,淪為「老賴」。

「藍天六必治」則在2004年賣身立白集團,2018年力邀男星林更新代言,但沒有激起什麼水花。

「兩面針」牙膏也在上市後滑入低谷,儘管已涉及日化、紙業、醫藥、房地產四大領域,業績卻未得到任何改善。

4月16日,「兩面針」發布2019年財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虧損達1.195億元。要知道,這已經是「兩面針」連續第14年扣非後虧損。

【2】

國產牙膏何以紛紛走向沒落?

接受媒體訪問時,戰略定位專家徐雄俊分析稱,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業務多元化,分散了主業的精力,二是產品定位不明確。

審視國產藥膏,這兩大原因,確實都是它們的「病因」。「兩面針」多元化範圍很廣,連造紙都涉及,卻拖累主業,而「田七」在牙膏主業之外,又聚焦洗髮水、洗手液、洗衣粉,產品定位觸達到消費者的過程中,形成了錯位和混亂。

除了這些內部因素,外資巨頭的碾壓,也使國產牙膏的生存環境大不如從前。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高露潔、聯合利華、好來化工、寶潔、LG等先後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依靠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豐富的產品線、充足的資金支持,讓國產牙膏承受巨大壓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問題是,對於「內憂外患」,國產牙膏如何突圍?徐雄俊認為,需要在當前消費升級的趨勢下找到新賣點,進行差異化競爭。

專家的答案看起來大而化之,但確實有國產牙膏採用「差異化」戰略,打開了市場,比如雲南白藥牙膏。

2004年,雲南白藥牙膏面世,一開始就精準定位,運用雲南白藥活性成分,主打口腔保健與健康養護,成功實現轉型,目前佔據中國牙膏20%的市場份額。2019年,雲南白藥以牙膏為主的健康產品事業部實現營收46.8億元,淨利率高達35%。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另一個範例,是「冷熱酸甜,想吃就吃」的「冷酸靈」。1999年,「冷酸靈」拒絕了外資的收購或合資請求,之後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但長期專注於抗牙齒敏感領域的研究。如今,「冷酸靈」牙膏年銷售超2億支,佔據抗牙齒敏感領域60%以上市場份額。

說到底,外資牙膏品牌狼奔虎突,但國產牙膏怎麼發展,「鑰匙」仍然掌握在自己手裡。

參考資料:

1.又一國產牙膏品牌或消失:「田七」被拍賣,起拍價僅1.6億,澎湃新聞

2.國貨變「潮貨」 老字號「冷酸靈」的變與不變,經濟參考報

相關焦點

  • 外資牙膏品牌狼奔虎突,外資佔比近6成,國產牙膏如何實現突圍?
    2017年,中國市場排名前十的牙膏品牌中,有6家是外資品牌,包括黑人、佳潔士、高露潔、中華、舒適達、竹鹽,只有雲南白藥、冷酸靈、納愛斯、舒客是國產品牌。具體到產量,本土品牌的總產量佔中國牙膏總產量約42%,外資品牌佔到58%,掌握主導地位。顯而易見,外資牙膏品牌不斷進擊,國產牙膏越髮式微。
  • 中國牙膏四大天王集體淪陷,連年虧損遭外資收購,國產牙膏怎麼了?
    《2014年中國牙膏品牌口碑報告》顯示,當年牙膏行業網絡口碑總體排名前五家品牌中,僅雲南白藥位居第二,其他全為外資品牌。一枝獨秀的雲南白藥牙膏,扛起了堅守國產牙膏陣地的大旗,目前市場佔有率在全國第二。對「牙齦止血」功能的強化,讓其在打開知名度的同時,也間接增加了向固齒、美白等領域發展的難度。
  • 「牙膏第一股」淪為賓館用品,連換四任老總,兩面針是怎麼沒落的
    現在提起中藥成分的牙膏,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雲南白藥牙膏,但是中國第一支中草藥成分的牙膏是屬於兩面針的。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已經對這個牌子沒什麼印象,因為現在的兩面針已經淪為了賓館用品。真正的老品牌兩面針的成立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當時還是柳州的一個肥皂廠。後來又陸陸續續的轉變成為了牙膏廠,到了1980以後,兩面針就生產出來中國第一支中草藥牙膏。因為當時的牙膏種類沒有現在這麼多,市場也比較空白所以一直都是銷量冠軍。
  • 諾大的中國一支牙膏,外資佔比近六成,國產牙膏正在崛起!
    根據2017年中國市場排名前十的銷售品牌,有六家為外資品牌,分別是黑人、佳潔士、高露潔、中華、舒適達、竹鹽;國產品牌僅有雲南白藥、冷酸靈、納愛斯、舒客。從產量上看,本土品牌的總產量佔中國牙膏產品總產量的比重約為42%,而外資品牌佔58%,外資仍佔主導地位。
  • 國產牙膏品牌的突圍:兩面針向左 雲南白藥向右
    財聯社(北京,記者 魯佳樂)訊,冷酸靈、六必治、田七、兩面針……這些曾經耳熟能詳的牙膏品牌,正在逐漸被市場遺忘。近日,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國內牙膏市場被外資品牌擠壓的同時,許多新興品牌也在崛起,國產傳統牙膏品牌處境艱難,這些品牌也開始在營銷、定位上進行轉型升級。
  • 國產牙膏「逐漸消失」?兩大外資「霸佔」市場,它終於奪回第一
    就是曾經我們熟知的國產品牌,為何到了現在越加難看見了?不少人不禁發出疑問,難道是競爭不過外資品牌嗎? 要知道,兩面針和田七都曾是,我國國民品牌的驕傲。在牙膏行業中,它們也曾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為何國產牙膏品牌,會在激烈的競爭中逐一「落敗」呢? 兩大外資牙膏品牌,佔領市場? 我們熟知的國產牙膏品牌,逐漸退出市場後,那麼又是誰搶佔了市場呢?答案就是高露潔和佳潔士,這兩個外資品牌。
  • 國產牙膏品牌榜終於問鼎,擊敗兩大「藏華」外資,奪回幾十億市場
    1992年10月23日,高露潔棕欖公司在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三萬平方米的土地上,創立了它在中國的第一家工廠,至今在中國已經有28年的歷史了,高露潔與佳潔士在我國的牙膏市場是外資雙雄!除了上述兩大外資品牌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品牌,更加讓人難以置信,即中華牙膏,這個創立於1954年的老品牌,1994年被歐洲聯合利華集團收購,所以現在的中華牙膏早已不是國貨。
  • 兩面針連續9年虧損 「國產牙膏第一品牌」就這麼衰落了
    但在2007年,兩面針年營業收入直線下降至1.78億元,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牙膏業績開始走下坡路。到了2015年牙膏業務銷售收入下降到1.3億元。  有媒體近日走訪北京地區包括家樂福、BHG、物美等多家商超時發現,兩面針並沒有太多的蹤影。而在家樂福,兩面針牙膏也被放到了貨架邊緣位置。
  • 國產牙膏品牌生存難:有的被拍賣 有的已連虧13年
    不僅如此,2004年11月,「田七」商標還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次年10月,田七牙膏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數據顯示,在2004年前後,奧奇麗曾連續實現10億元的銷售收入,一年賣出牙膏4億餘支。
  • 國產牙膏集體失守!我們中國人真的只能靠外國品牌牙膏來刷牙?
    當同時代的國產牙膏品牌在外資的猛烈 「炮火」面前一個個倒下時,兩面針牙膏反而能逆流而上,屹立不倒。2001年,兩面針牙膏年產銷量突破4億支,並連續15年(百度百科稱連續20多年)國內銷量排名第一!兩面針也被評為「中國最受公眾喜愛的十大民族品牌」。然而事實難料,一路堅挺過來的兩面針卻在完成上市後兩年就出現虧損。
  • 中國本土牙膏冠軍品牌:成功超越高露潔、佳潔士,佔領國內市場!
    文:阿慧說到中國的牙膏市場,就像以前的洗滌和護理市場已經被兩家外資企業寶潔和聯合利華主導,它也被兩家美國企業高露潔和寶潔(擁有著名的牙膏品牌佳潔士)壟斷了十多年。據公開資料顯示:自1992年進入中國市場,成立工廠以來,高露潔成為當時中國牙膏市場的第一品牌,直到1999年,市場份額一度高達40%。 當然,在高露潔和佳潔士壟斷中國牙膏市場的過程中,中國誕生了許多知名的本土牙膏品牌,如中華、兩面針、田七、六必治等。 這些本地牙膏品牌曾經很受歡迎,但到目前為止,它們不是被外國企業收購,就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衰落。
  • 國產牙膏第一品牌誕生:擊敗了美國兩大巨頭,市場份額超20%!
    提起國內知名的牙膏品牌,很多人都會想到中華、兩面針、田七、六必治等。但因為佳潔士、高露潔等外資品牌壓在了國產品牌頭上,導致國貨品牌不是被外資收購,就是發展走向了沒落。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國產牙膏一蹶不振,我們擁有全球最大的牙膏消費市場,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錢都被外國人掙走。
  • 兩面針、拉芳、索芙特,這些國產「老牌子」如今都艱難求生...
    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兩面針家用牙膏的銷售量為4052.58萬支,同比減少7.06%;旅遊牙膏的銷售量為11.55億支,同比減少14.66%。中新經緯發現,2016年,兩面針家用牙膏的銷售量也曾較上年同期減少14.24%。
  • 牙膏品類為何會跑出國貨高端品牌?
    戰爭給了洋品牌機會三星牌牙膏的大獲成功,讓這一時期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由牙粉轉向牙膏。而在三星牌牙膏的帶動下,上海一度成為中國牙膏生產中心。據相關資料顯示,20世紀30年代上海有16家工廠及藥房兼產24種品牌的牙膏,牙膏銷售量達60萬打;到20世紀40年代,上海的牙膏廠增至78家,品種達110種之多。
  • 單價百元高端牙膏走紅 國產牙膏市場份額慘澹
    「一口好牙,兩面針」、「牙好,胃口就好,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冷熱酸甜、想吃就吃」你還記得這些當年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嗎?記者在西安華潤萬家、人人樂、沃爾瑪等多家超市及數家連鎖便利店看到,5元以下低價位的牙膏在市場很少見到,部分國產老品牌受到衝擊市場份額下跌,風光不在,有的甚至難覓蹤跡。
  • 中國牙膏用14年「一雪恥辱」:打敗黑人佳潔士,拿下中國第一
    90年代,國貨牙膏佔據著主流,黑妹、中華、兩面針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品牌。然而,進入21世紀後,外資品牌強勢殺入市場,兩面針、田七相繼倒下,六必治、納愛斯等大批品牌日漸沒落,想到卻有個國貨「逆境為上」。
  • 6年牙膏大戰,雲南白藥為何能奪下黑人的第一寶座?
    此前長達6年的時間裡,中國牙膏市場的「頭把交椅」始終由「黑人」牙膏佔據。值得注意的是,雲南白藥牙膏進擊的過程,不只關係著它自身,還展現出一則國產牙膏「命運啟示錄」。不務正業的「前任」每天早晚刷牙,已經是當代人的生活習慣,但牙膏,是徹徹底底的舶來品。
  • 打敗兩大「藏華」美企,奪回數十億市場,國產牙膏終於登頂
    眾所周知,我國是人口大國,因此我國擁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而這也吸引了不少外資企業,於是中國市場就湧入了不少國外品牌。比如牙膏中的高露潔和佳潔士,曾一度壟斷中國市場長達十餘年,但卻是來自美國企業。在這兩大「藏華」的牙膏品牌中,高露潔可謂是「一枝獨秀」。此前高露潔的全球市場份額就高達41.4%,並且在我國,高露潔和佳潔士似乎總是佔據第一第二的位置。除了高露潔、佳潔士,還有很多外資品牌也在不斷「瓜分」我國市場份額,而我國的一些本土品牌則紛紛被「擠壓」。
  • 中國人的牙膏戰爭:叫「中華」是外資,叫「黑人」卻是國產
    「中華」雖是繁體字,卻是外資品牌。「黑人」雖是外國人形象,卻是本土品牌。文/華韜商略 魏峰牙膏市場,是一場中外品牌你爭我奪的世紀大戰。在1992年之前,國內本土作戰的中華、兩面針、黑妹三大品牌,各自佔據東、南、西部市場,各自相安無事,幾乎沒有正面競爭。但隨著國內消費水平提升,1992年之後,世界最大牙膏品牌高露潔進入中國市場,由於價格在本地品牌3倍以上,高露潔第一步打進的是中國沿海大中型城市。隨後,寶潔旗下的佳潔士也進入國內市場。
  • 京喜聯合兩面針「小牙膏」放大招
    6月30日,商務部召開網上專題發布會,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就出口轉內銷相關問題作了解讀,強調將把《意見》落實落細,用足用好各項措施,幫扶外貿企業渡過難關,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事實上,從剛剛過去的京東618年中購物節的情況來看,出口轉內銷的消費潛力正在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