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女子二戰時隨父母來中國,嫁解放軍,本可回鄉她卻選擇留在中國

2020-12-09 騰訊網

她叫桂川君子,1943年,她和父母從日本來到中國。在中國,她改名為呂淑君。93歲的她已經在合肥生活了60年,她是住在合肥的唯一一名二戰日本遺孤。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日本二戰遺僑掀起一陣歸國潮時,她第一次回到日本探親,親友們都勸她留下,可她只從日本帶回了一臺電飯鍋,她說,她要回來,老伴還在合肥家裡等著她做飯。圖為戰後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遺孤較多。其中大部分日本遺孤,已經相繼回國或者離世。

深冬的合肥,空氣中透露著一絲陰冷潮溼。在雙崗白一巷一棟老舊居民樓裡,燈光如豆,投射在呂淑君老人臉上,被歲月磨礪出的皺紋仿若給臉上蒙了一層柔柔的光暈。圖為呂淑君老人精神矍鑠,身體硬朗。

呂淑君略顯吃力地挺直略彎的腰身,一筆一划地在鮮紅的賀卡紙上書寫新年的祝福。寫新年賀卡和問候信,是呂淑君逢年末必做的功課,遠在日本岐阜縣的親人,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準時收到她從合肥寄來的新年賀卡。圖為為喜迎新年,呂淑君為日本同學和親戚買的中國賀年卡。

「寄到那邊估計要十幾天時間,要提前寫好。這張兩塊五,這張四塊,一共花了我44塊錢……」言談中,呂淑君已然是滿口合肥方言,像大部分老人一樣,念叨著這天一筆筆的花銷。如果聽口音,你絕對想不到她是一個日本老人。圖為呂淑君老人的「壓箱底」都是一些日本的和服。這些和服都是日本老家親戚和同學贈送留念的。

儘管呂淑君已在中國居住幾十年,可她用漢語書寫依舊吃力,她的這些賀卡和信件,全是用日文寫成。信封上的落款是她的本名——桂川君子。

時間回溯到1943年,那年桂川君子只有18歲,在日本剛剛完成完高小八年級的學業,日本政府一紙徵召令,讓她隨父母離開家鄉,成為「日本開拓團」的一分子,前往中國東北,在吉林延邊一處開拓團農場裡定居下來。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移民侵略政策和棄民政策,造成數千孤兒留在異國他鄉。照片上就是呂淑君6歲時與其姐姐等人的合影。

兩年後,日本戰敗投降,開拓團的日本團民們大都被遣返或四散逃離。在逃亡中,桂川君子與父母失散,從此之後,她再也沒有見過他們。1947年,22歲的桂川君子在吉林延邊流浪途中,遇到了比她大7歲的解放軍幹部郝庭貴,在她的印象裡,這個人挺和氣,看起來是個好人,就決定嫁了。

也是在那一年,桂川君子改名為呂淑君,她進入中國學校,學習漢語、漢字。

1958年,從朝鮮戰場回國的郝庭貴從部隊轉業至地方,為了支援安徽建設,呂淑君與丈夫來到合肥這座陌生的城市,丈夫在位於雙崗的糧食機械廠擔任技術廠長,從此,她再也沒有離開合肥。

初來合肥,一開始以為會不適應南方生活。常年的戰爭,已讓她很久未吃到大米,到了合肥,儘管條件比較艱苦,可碗中的米飯卻勾起了她淡淡的思鄉之情。

此後,呂淑君成為合肥糧食機械廠一名工人。她從最辛苦的電焊工做起,再到倉庫管理員,直至1980年退休。現在的呂淑君身穿藍色的中式對襟棉襖,身在異鄉的老人雖然早就融入了中國的生活。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呂淑君才得知自己的國籍依舊被日本政府承認,在那期間,大量像她這樣的日本二戰遺僑、遺孤,紛紛回到日本,在八十年代掀起了一陣二戰遺僑歸國潮。可此時的呂淑君已從廠裡退休,四個孩子也都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她已無法放下自己的家庭,她只想回到家鄉看一看。

第一次踏上闊別幾十年的故土,呂淑君受到熱情的款待,儘管兄弟姐妹們還健在,可失散的父母依舊杳無音訊。她的小學同學,得知她的歸來,專門為她舉辦了一個歡迎宴會,在宴會上,她再次穿上和服,留下了一張合影。

探親結束後,親友們都勸她留在日本,卻被她拒絕了。在中國生活了數十年,她已無法再融入日本社會。回中國前,她從日本帶回一臺電飯煲,她說老伴還等著她回去做飯,她要回來和他好好過日子。回到合肥,她依舊繼續著和老伴的晚年生活,只是從那時起,呂淑君每年在年末都會回到日本,寄託一下自己對故國的眷戀。後來,她因腿腳不便,不宜再出遠門,她才將探親改為寫賀卡。圖為由於腿腳不靈便,呂淑君的兒子特地在樓梯旁安裝了不鏽鋼扶手,方便老人上下樓。

2002年,呂淑君的老伴去世,四個兒女中,只有女兒和大兒子在合肥,女兒每五天來這裡看她一次。閒暇時光,呂淑君會在家中彈電子琴,小小的白一巷裡總是能傳出《北國之春》、《紅蜻蜓》等日本傳統歌曲。早先,女兒還會陪她坐公交車到市老年大學,參加老年歌詠隊的活動。

寫完賀卡的呂淑君,接到一個問候電話,那是30年前,她在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日語時,同在工大教授英語的一名老師打來的,多年來,他們還保持著聯繫。放下電話,已經到了散步的時間,她穿上一件咖啡色的格子對襟襖,扶著樓梯扶手,吃力地走下樓。樓梯上的扶手是2011年兒子生怕她從樓梯上摔下,專門安裝的。

走在正在拆遷的白一巷中,呂淑君和相處了幾十年的老鄰居們打著招呼,她走進菜場,和菜販討價還價,買下一斤萵筍,她已盤算好了晚飯的菜譜——炒萵筍和醬菜。這條佛珠是她多年前回日本時帶到中國來的。 一年365天,每天上午呂淑君老人都會在佛像前為和平而默默祈禱。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女兵死裡逃生,留在中國嫁為人妻,探親時自稱是中國人
    在對近代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有著一定了解之後就會發現,由於在這一時期之內,中國的綜合國力較弱,因此,中國也遭遇到了其他國家的侵略迫害。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中國與日本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一度變得十分僵化,在這種情況之下,日本與中國兩個國家的國民關係也非常緊張。
  • 二戰日本女護士,用一生為日軍侵華行為贖罪,直言我的心在中國
    根據環球網報導,二戰日本女護士伊藤鬱子,用一生為日軍侵華行為贖罪,直言我的心在中國。眾所周知,日本雖然只是一個島國,但卻是個野心勃勃的國家,為了擴大領土,佔有其他國家的資源,主動發起了世界第二次戰爭,二戰可以說給當時不少國家都帶去了打擊,參與國家甚多,而且傷亡情況很是嚴重,不少老一輩軍人一生都無法忘懷當時的悲慘戰狀。
  • 嫁到中國的日本女子,從不教孩子日語,女兒的名字家喻戶曉
    日本侵華期間,日本軍隊在軍國主義的洗腦下熱情高漲,日本國內民眾也採取各種措施支持國家的戰爭。但是,戰爭終究沒有湮滅所有人的人性,一些日本人意識到了這場戰爭的本質,選擇站在正義的一邊。一個日本女人毅然嫁到了中國,她從沒教過孩子日語,生了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女兒。
  • 日本一貴族女子加入中國國籍,不讓女兒嫁日本人,以愛新覺羅為姓
    在戰爭時期、社會混亂時期,受傷害最深的還是女人了,當初在二戰時期,我國的婦女就因為日本鬼子的入侵,而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同時也有很多日本女人也沒逃過,小編今天給大家講的,就是一個日本女人的故事。
  • 她是日本人,毅然嫁到中國,從不教孩子日語,女兒人盡皆知
    值得一提的是,蔣佐梅是個日本女人,本名叫做佐藤屋登,在上個世紀時局動蕩的時候,佐藤屋登毅然決然地嫁到了中國,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佐藤屋登從來不會教她們日語。蔣英作為蔣百裡和佐藤屋登的三女兒,在長大之後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音樂家。
  • 陝西有位89歲日本老人,13歲來中國定居,過世後全村人為她送行
    她的名字叫王玉蘭,事實上她有一段非常傳奇的經歷。這位有著好聽的中國名字的老人原本是一個日本人,她的日本名字叫水崎秀子。在十三歲之前她生活在日本,家裡面是靠打魚為生,家境並不富裕。1942年的時候,因為家裡貧窮,又恰好趕上移民計劃,水崎秀子的父母就商量著把她送到中國東北的姑姑家。
  • 她是日本人,嫁給中國將軍,與日本家人斷絕聯繫,女兒無人不知
    這一次,蔣百裡可把握住了機會,對佐藤屋登展開了追求。但是在那個時候一個日本女人要嫁給一個中國男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佐藤屋登也猶豫過,最後還是在蔣百裡的勸說下,答應嫁給蔣百裡,並且許下了相守一生的諾言。
  • 蔣百裡日本妻子蔣佐梅,嫁到中國64年,成為錢學森的嶽母
    但蔣百裡還是受傷住進了醫院,因為蔣百裡受傷需要人治療照顧,醫院特意從日本駐華公使館調來了一位軍醫和一個護士。這個護士就是蔣佐梅,此時她還沒改名字,還叫佐藤屋登。她是奉命來照顧蔣百裡的。從這時開始,蔣百裡正式展開了對蔣佐梅的追求,不停地給她寫信。信中的語言雖然簡短,但是熾熱而溫柔,顯露了一個男子對女子藏不住的愛意。蔣佐梅深深地感受到了。可她卻擔心日本的家人會反對這門親事,只能將對蔣百裡的感情埋藏在心底。但在蔣百裡的不懈追求之下,她難免動搖。在愛情面前,她鼓起勇氣向父親坦白了一切,並把蔣百裡寫給她的信都給父親看。
  • 她是女子網球冠軍,卻在比賽中叛逃美國,回來代表美國來中國參賽
    毫無疑問,李娜在網球界所取得的成績是亮眼而出色的,她是中國女子網球「一姐」的李娜,即便步入31歲,在女子網球選手早該走下坡路的年齡,李娜仍然在一次次刷新著自己的職業紀錄。與李娜同名不同姓的胡娜同樣在網球界有著一席之地,只不過她並非為祖國效力,因為她是美籍華裔。
  • 在華日本人:是什麼讓我們選擇留在了中國
    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是中華街上的錄像帶租賃店,那裡有很多中國的電視劇、動畫片,我最喜歡看的一部電視劇就是《上海一家人》。每年的寒暑假,我媽媽都會帶我回國探親,我在上海玩得超級開心,又是玩又是吃,導致每次回日本開學前都要瘋狂趕日本的《一課一練》作業。我的媽媽是一個「上海虎媽」,她和所有的中國父母一樣望子成龍,成績至上。
  • 日本女人嫁到中國後說了一句話:震驚了億萬國人!
    日本女子其原因就是,在日本,中國的男子越發很吃香,受到的日本女子的青睞。日本女子加藤小姐前不久結婚了,讓我去參加婚禮。對象是她在上海留學時認識的中國人。我從小就喜歡中國,喜歡中國人。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嫁個中國男人,原因是他們比日本人強得多。
  • 二戰時,日本婦女有多麼瘋狂?說出來你都不信
    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的解放,現在社會倡導男女平等、言論自由,女子也可以登上歷史舞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才華,無論是清末民初的女富商周瑩,還是現在女強人董明珠,她們高瞻遠矚的投資眼光、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膽大心細的為人選擇遠不輸男子,用實力證明了「誰說女子不如男」。女子本弱,為戰則剛,這個國家女子「瘋」了!
  • 一個日本女兵,嫁在中國60年,為報恩拯救200鄉親性命,事跡感人
    她是一個日本女兵,被救後嫁在中國。她的一生有兩個中國丈夫,兩個丈夫對她都很好。為報救命之恩,她拒絕上千萬回國費,一生陪伴在丈夫身邊,並從日本帶回特效藥救下了兩百個老鄉的命。她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她是一個不忘本的日本人。她是誰?她就是——西野文子。
  • 1980年,一日本女子來中國尋親,稱父親是開國元帥,名字家喻戶曉
    而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就是一個名叫加藤美穗子日本女子,歷經40年的歲月變遷,依然在心底銘記在異國他鄉有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在她年幼之時救她於戰亂之中,給了她又一次的生命,而40年後她毅然踏上山高水長尋恩路的故事。
  • 她是日本人,遠嫁到中國,丈夫是將軍,女兒女婿你全都認識
    新中國在建國之前遭受了日本14年的侵略,這些日本士兵在中國土地上無惡不作,屠殺了大批的士兵和普通老百姓。所以即便是過去這麼多年,大家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依然很是膈應,一提到他們還是能夠讓不少人咬牙切齒。日本在侵略中國之前就開始對國民洗腦,受到軍國主義的毒害,日本幾乎舉國上下都支持日本侵略。
  • 二戰時日本女人都幹什麼?二戰後又去了哪裡?難以置信!
    一:戰時日本女人幹了什麼?日本有時也被人稱作戰鬥民族,這其實與日本人的性格有關,日本人算是謙虛認真的但更多的是那種壓抑、極端、甚至有些變態。平時待人文質彬彬一副謙虛君子的樣子,可一旦戰爭爆發,像極了發了瘋的狼狗,極其野蠻。在《菊與刀》中曾形容日本人既像菊花一樣溫婉有禮,又像刀那樣嗜戰好鬥。
  • 中國第一個女子大學校長之死
    還是上中學時,讀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覺得1926年3月18日發生在北平的「3.18」慘案一一北洋軍閥槍殺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等人,是絕對的暴行。簡直就是一條北洋政府的忠實走狗,她和那個《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陳西瑩,都屬於走狗糸列,人人得而誅之才解心頭之恨。
  • 中國古代女子髮型變遷史,日本女子原來仿的這個朝代?
    溫庭筠的這首《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鮮明的描寫了古代女子精心化妝的過程。在中國古代,人們十分看重毛髮,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除非極特殊的情況,一般人是不會去剪自己的頭髮的。而女子對於頭髮更為看重,髮型以及髮飾對她們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妝容。
  • 城市的未來︱離城不回鄉:超大城市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選擇
    早期有關中國鄉城人口流動的觀點認為,在城市人口政策與家庭內部決策雙重影響下,農民工家庭成員在城鄉間「鐘擺式」或「候鳥式」流動——農民工子女在「農村留守兒童」與「城市流動兒童」兩種身份中轉換。超大城市人口疏解把農民工子女「逼回」老家上學,但除了回鄉,農民工家庭還有哪些教育選擇?
  • 錫蘭公主流落我國,歸國可享受公主待遇,卻選擇和丈夫留在中國
    斯裡蘭卡在僧伽羅語中表示「樂土」的意思,而馬可·波羅也認為這是海上最美的島嶼。關於錫蘭與中國的交往,除了在1957年與中國建交之外,在古代的時候,這個國家也與中國保持著良好的外交。考慮到自己的情況,錫蘭王子放下了身份,選擇留在泉州,隱姓埋名地生活下去。為了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生活,錫蘭王子甚至還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 他的名字第一個字與中文的「世」字是諧音,錫蘭王子便稱自己姓「世」,找了一個泉州的女子,結婚生子,充實地度過了自己的餘生。而「世」這個姓也得以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