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竹先立竿,一竿之出基本決定了畫面的布局,粗竿多用淡墨,用筆要挺撥,一竿直上乾淨利落,不可呆滯停頓。先出主竿控制好畫面,再用稍微濃點的墨畫出分枝,小枝能決定竹葉的位置,雖然很多小枝稍最後蓋都被竹葉所覆蓋,但是出小枝也不能馬虎。竹葉的表現多以「個」「介」字為基礎,運用這個程式不能過分刻板,既要有排列,也要有長短變化進行打破,這樣一組葉子才能生動。
一、寫竿法:
郭東海老師作品
墨竹寫竿,要選較硬的蘭竹筆為宜。運筆要有起、行、收的過程。行筆不可太慢,亦不可太快。中鋒行筆,可先下而上,亦可先上而下,初短後長,節節相承,筆意貫通,至稍漸短漸細。
郭東海老師作品
畫兩竿竹或兩竿以上時要注意:一是忌平行,竹節要錯開;二是交叉忌垂直,更忌多竿交於一點;三是一般情況下畫竹要求彎節不彎竿,但亦不可太直,太直則僵,要有一定弧度,才能表現出竹竿的彈性;四是多竿竹時要注意濃淡虛實的變化。
郭東海老師作品
二、寫節法:
郭東海老師作品
畫節法古人分類歸結起來,不外乎「上彎型」與「下彎型」兩類,亦古人所講八字法與乙字法。作者在畫2米以上高度的竹竿時多在竹竿頂部用上彎法,底部用下彎法,以符合透視規律。
中國畫重在筆墨氣韻,特別是小幅畫於透視並不深究,故一幅畫中常只用一種畫法,以使畫面統一。節與節之間要有大小、詳略之變化,不可面面俱到、雷同呆板。竹節用墨濃於竹竿。
三、寫枝法:
郭東海老師作品
一般情況下,竿離地五節始生枝,竹枝為互生,畫時須注意出枝的長度、方向。畫枝要挺拔勁健,行筆要快,筆意連綿。枝上又生小枝,自內向外畫的小枝,古人名之「迸跳」;自外向內畫的小枝,古人名之「垛疊」。畫時要兼而有之。竹節生枝不必節節出之,根據畫面章法可省略。
郭東海老師作品
四、寫葉法:
郭東海老師作品
寫葉以中鋒為主,中側互用,要有起、行、收的過程。起筆宜輕,行筆爽利,實按虛出,不可稍有遲滯。古人總結寫葉法不少,人字、個字、介字、分字的組合重疊以及魚尾、驚鴉、落雁等,雖分類繁多,但都以個字為基礎。
郭東海老師作品
寫葉要有大小、長短、肥瘦、正側、俯仰、濃淡等變化。老葉、枯枝多下垂,用宜枯;新葉、嫩葉多上揚,用筆宜溼;正葉宜畫寬,側葉宜畫窄,前葉宜濃,後葉宜淡。
郭東海老師作品
天氣不同,葉的姿態亦不同。晴天之葉勁拔爽利,四面生發;風起之時則臨風飄舉,因風取勢;下雨時虛心低首,蒼翠欲滴;雪壓時則擁雪搖曳,欲揚先抑。
郭東海老師作品
寫葉之最要緊處在疏密變化,古人總結為「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畫者要多到竹叢前觀察,特別是逆光時觀察,最易體會竹葉的疏密變化。
寫葉常見弊病有:交叉如「義」、如「井」、如手掌等。畫葉不可太寬,太寬則如桃; 不可太細,太細則如柳。
郭東海老師作品
五、畫竹實例(豎幅風竹)
郭東海老師作品
1、用狼毫筆由下而上畫出底部前面的小風枝。用筆宜稍快,筆意相連,不可遲滯。
郭東海老師作品
2、順勢畫出後面枝幹。風竹的竿要稍有點彎度以顯其彈性,但不可過。
3、涮乾淨筆後,蘸適量清水,再蘸淡墨,筆尖飽蘸濃墨,儘量使筆上墨色由下至上為濃、淡、清,快速寫風竹葉,直到一筆顏色全部用完再畫下一筆。葉子墨色會出現自然的濃淡乾濕變化。
郭東海老師作品
4、畫出逆風葉,逆風葉不可過多,但不可無,以求畫面豐富。
5、整體觀察畫面,做最後調整後落款蓋章,作品完成。
本文國畫作品選自郭東海
個人簡歷
郭東海
1978年出生於陝西韓城,2000年就讀於西安美術學院,2004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其擅長工筆山水、花鳥等創作,作品風格繼承了古人四王、唐寅等人及宋畫繪畫技法,郭東海老師尤其擅長創作山、水、船、橋、人物、荷花等作品,在繼承古畫畫風的前提下創作繪畫。 郭東海老師在創作山水繪畫作品中,運筆出鋒,用墨濃潤,樹木叢鬱,後壑深邃,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長。在技巧方面,他作畫時喜歡用幹筆,先用筆,後用墨,由淡向濃反覆暈染,由疏向密,反覆皴擦,乾濕並用,畫面顯得渾然一體。其大部分作品中運用了中國工筆山水畫的畫法,畫作清新蒼秀、法度嚴謹,用獨特的單色調來表現大好河山的氣勢磅礴,蒼勁有力,充滿了復古氣息。其作品強調「日西臨摹、宛然古人、脫離現實」,醉心於前人筆墨技巧的路線,摹古是郭東海老師山水畫創作的一大傾向。同時郭東海老師還擅長木板烙畫,其畫面線條簡練自然,工筆寫意,栩栩如生且永不褪色,給人以畫風純樸,古香古色,精美典雅的藝術享受,作品巧奪天工,精妙無比,風格質樸大方。 為求作品之精良細膩,郭老師依然保持每年出外採風的習慣,生動美麗的景色在被郭老師精湛細膩的畫功加以渲染潤色後,每幅作品都顯得栩栩如生。 郭東海老師現任聖普美術館畫師,繪畫作品在繼承了「四王」的繪畫風格的基礎上,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其正在創作的《八水潤長安圖》、《千葉蓮圖》等畫作,也是在其藝術繪畫生涯中的再次突破。
掃碼諮詢藝術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