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畫筆墨技法的傳承過程中,經過無數先賢繪畫者不斷的探索與專研,日漸成熟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複雜而有序的體系。作為初學者,我們應該通過臨摹國畫了解和掌握傳統的筆墨表達,通過自身領悟及實踐運用所習得的技法藝術。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進行總結,當然,老師們也會在恰到好處的時候進行指教。本文今天略談一下在國畫筆墨技法練習中,常見筆鋒的正確用法。
所謂「筆鋒的用法」是指在國畫繪畫過程中運用毛筆筆鋒不同部位、使轉、順逆方向的各種運動。用法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即使你使用其他方式描繪的一模一樣,其韻味也是大相逕庭。
鋒的正確用法:
1.中鋒又稱正鋒
執筆較端正,筆鋒平鋪紙上,保持在線條的中間,畫出的線條圓渾、勻整、厚重、含蓄而具有彈性,這是書畫中最重要的筆法。
常用中鋒勾花卉輪廓、葉脈、勾禽鳥的眼、嘴、腿、爪等結構嚴謹、勁健、豐實的形象。
2.側鋒
執筆略傾斜,筆鋒在線條一側運行。
所畫線條變化豐富,顯得生活活潑,在寫意畫中具有重要作用,適於表現大型禽鳥的尾羽、點花瓣、葉子和石頭等。
3.順鋒
就筆鋒運動的方向而言,筆桿傾斜與行筆的方向一致。運筆時指腕放鬆,既有按又有拖的動作。
順鋒的線條光潤、流暢,適於畫竹竿、柳條、荷梗、蝦須等。
4.逆鋒又稱戳筆
筆鋒在前,筆桿在後,筆桿傾斜方向與運行方向相反,逆向前進。由於筆鋒受阻較大,時聚時散,產生一種蒼老、粗糙的效果,常用於畫石頭、枝幹、粗藤等。
5.裹鋒
將筆鋒裹束在一起,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捻動筆桿裹鋒,一種是腕轉筆裹鋒。
裹鋒是運行中的瞬間狀態,所畫的線線有纏捻的感覺,使墨色濃淡也交替變化,適於畫藤蔓等。
6.散鋒又稱破筆
將筆鋒破散開作畫,散鋒線條鬆散、輕飄、零碎,適合表現羽毛、蘆花、細草、破碎的葉子等。
7.滾鋒
筆鋒翻滾運行,筆鋒平臥,筆身幾乎平躺,筆桿帶動筆鋒向一個方向滾動,使筆頭的披毫與紙面接觸,充分利用筆頭上的墨色。
滾鋒常用於畫花瓣、石頭紋理、粗樹幹等。
筆的正確用法:
1.掠筆
筆身傾斜,筆鋒輕觸紙面,漸按至筆腹,然後側鋒迅速挑起,這些動作要連貫,速度較快,一掠而過。
多用於處理較虛或飄動的形象,如畫被風吹拂的樹葉,小塊剝落的石紋等。
2.揉筆
筆腹著紙,向筆根處用力,力量可大可小,或順時針,或逆時針,以筆端為圓心,旋轉運行。
這種筆法能產生柔和、潤光的效果,多表現圓的形象,如葡萄、荔枝、枇杷果、圓形葉子、小雞、花瓣等。
3.戰筆又稱顫筆
筆鋒或正或仿,以筆鋒至筆腹之間觸紙,自然顫動運行,使便條忽實忽虛,或連或斷,形成蒼老毛澀的效果。
一般表現硬質粗糙、厚重乾枯的形象。如枯木、堅硬的石頭。利用小筆鋒顫動,畫草本花,也能出現一種特殊的效果。
4.點筆
用筆鋒觸紙,筆桿垂直下按,或者略為傾斜一些,力量一般不很大,觸紙後立即抬起。
用新筆點成尖點、用禿筆點成圓點。常用於點苔點、禽鳥身上的斑點等。
5.厾筆
用筆鋒、筆腹同時觸紙,著力於筆腹,按的力量比較大一些。
厾筆是大點,可尖可圓,有時也和揉筆結合使用,常用這種筆法點大苔點、點葉子、花瓣和禽鳥羽毛。
6.皴筆
筆桿略傾斜,筆鋒、筆腹觸紙,以線或面的各種筆法的組合,稱之為皴。
寫意花鳥畫不像山水畫有那麼多具體皴法,皴筆大體可分為:拖筆線皴、豎畫橫皴、側鋒面皴、掠筆面皴、橫筆點皴、散筆線皴等。
一般用來表現樹幹、石頭的陰陽、凹凸、紋理,以突出物象的立體感、重量感和質感。
7.擦筆
筆桿傾斜,側鋒枯筆平躺於紙上,指腕放鬆,腕子輕輕擺,觸紙輕輕摩擦,向筆身兩側運動,力量比較均勻,在紙上不留明顯的筆痕。
擦筆常與皴筆結合使用,以加強中間色調、立體感、粗糙感、模糊感,是皴法的輔助用筆。
8.頓筆
筆身用力下按,根據需要按到不同的部位,下按輕者稱為駐筆。
頓筆使線條加粗成節狀,或通過頓筆改變運行方向。
這種筆法適用於畫竹節、藤節、鶴、鷺鷥的骨節、樹疤等。
由於時間緊湊,就介紹以上七鋒八筆正確使用方法。希望能夠幫助繪畫愛好者正確用筆、使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