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不好,寸步難行!如何提早發現膝蓋問題,科學養出好膝蓋?
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會產生退行性變化,這是自然現象,但因此完全停止運動則是錯誤的。老年人不運動容易患骨質疏鬆症,身體也會缺乏敏捷性和協調性,容易跌倒造成嚴重骨折。
但不是運動就會有利於身體健康,過度運動不僅無益,反而會加重心肺負擔,也會造成關節的進一步損傷。
不管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最好進行對膝關節沒有損傷的運動,譬如遊泳、騎車等。
此外,加強大腿股四頭肌的鍛鍊也可增強肌肉運動協調和肌力,有助於減輕關節症狀,增強關節的耐力和穩定性。
有些膝關節長骨刺的人認為,通過加大運動量可以「磨」掉骨刺。這種想法其實不科學。
運動可以使骨刺周圍的軟組織儘快適應骨刺的局部刺激,從而減少機體的不適和疼痛。但是,想「磨」掉骨刺根本不可能。
膝關節問題較嚴重的人,可進行手術治療或藥物治療。如果發炎嚴重,可用非類固醇消炎藥進行治療。不過,長期服用消炎藥,人體的消化道、肝臟與腎臟往往不堪重負。
如果是老年人,有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則可施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爬山雖是一種很好的鍛鍊方式,但是卻不利於保護膝關節。因為,上山的時候膝關節負重基本上就是自身體重,而下山的時候除了自身體重以外,膝關節還要負擔下衝的力量,這樣的衝擊會加大對膝關節的損傷。
有膝關節病變的人應儘量少爬山。爬山的時候上山可以步行,同時帶一副輕便的越野手杖輔助攀登,可減少行進過程中對膝關節的損傷。下山的時候,如果有纜車最好坐纜車下來。
很多人經常揉膝蓋,認為通過摩擦能把軟骨磨平,減輕疼痛。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沒有依據的。
把雙手放在雙膝上輕輕揉動,力度輕而柔,像是一種撫摸,這種動作是一種反射性的保護,可以使膝蓋感到溫暖,消除疲勞,還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對膝關節的確有益。
但用力過大的按揉則是完全錯誤的,這樣的動作很可能加重軟骨的損傷,把已經病變的軟骨磨得更壞,直到磨掉軟骨,露出軟骨下面的骨質,疼痛會更加嚴重。由於力量不好把握,揉膝蓋的做法並不是一種好的保健方法。
有些人活動膝關節時會發出「叭叭」的響聲,這是關節肌腱滑動時發出的響聲,是膝關節老化的信號。如果響的同時還伴有疼痛, 應儘快到醫院檢查。
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5大護膝要點,就能輕鬆養出好膝蓋。
體重超標不僅增加了膝關節的負荷,還會引起軟骨的破壞。
肥胖女性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是正常體重女性的4倍,而男性則為4.8倍,減肥能明顯降低膝骨性關節炎25%-50%的發病率。
所以,減輕體重,就能極大減少對負重關節的負擔,降低磨損。
注意關節的保暖,避免受涼、受潮。不要讓空調或風扇直吹關節,必要時戴上護膝。
穿衣要讓膝關節感到溫暖。天冷一些年輕人也喜歡穿短裙短褲,這樣膝關節受涼受寒機會比較多,代謝差,老化也會比較快。
牛奶及豆製品,鈣含量豐富,利用率又高,每天一杯奶是不錯的選擇。
海帶、深綠色蔬菜、芝麻、杏仁等含鈣量也很高,可增加鈣質攝入。
多一些戶外活動,增加陽光照射及補充維生素D,以促進鈣吸收。
當關節有酸痛不適時,就表明它開始出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是運動過多,也可能是缺乏運動導致的。千萬記住,疼痛就是停止運動的信號。
關節疼痛時,應該先休息,不要不當回事。有效平衡休息和運動的關係,是關節健康的最佳保障。當膝蓋受傷,要正規治療,不可掉以輕心。
中老年人可以選擇慢走、遊泳這些對關節負重小的運動方式,少選擇爬山、爬樓梯運動;
不在堅硬的地板上做劇烈運動,比如下蹲、蛙跳、跑步、跳繩等,橡膠場地更適合;
走遠路時不要穿高跟鞋,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